耶稣真貌-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序 本书简介
杨腓力帮助人们重新发现两千年被掩盖的历史真相。
如果一位受人尊敬的基督教新闻从事人员,决定把他一切原有的看法放在一边,专心注视在福音书中的耶稣,会有什么结果呢?在新约圣经中的耶稣和这位“新发现”的耶稣如何进行比较呢?甚至和我们所以为认识的耶稣如何进行比较呢?畅销书的作者杨腓力这样说:“借着写这本书,我所认识的耶稣和我在主日学中所学的耶稣大相径庭。有某些方面他给我多一些安慰,可是在另外一些方面则更加可畏!”
杨腓力对着基督的生活、工作(包括教训、神迹、死亡、复活)、他是谁以及他为何而来这些重要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
把福音的事件和我们今日世界联接起来,“耶稣真貌”把历史的中心主角活生生地描述出来了。面对困难的问题,杨腓力考查这一位犹太木匠的激进言语,并提醒在今日的世代中,我们是否对他足够认真。
从伯利恒的马槽到在耶路撒冷的十架,杨腓力将一位复杂的角色摆在我们面前——他激起许多的疑问,也提供不少的答案。这位令人不安的耶稣,他要彻底地改变你的生活,并增强你的信心。
“耶稣真貌”这本书显出耶稣是一位机智、有想象力,具有挑战性、无惧、富同情心,难以捉摸并且给人极终的满足。这一本诚实的书,将会帮助你发现一位不同的耶稣,不同于主日学中那位穿著法兰丝绒的图像,带着微笑的得胜救主,更不同于被一般传统文化所遮盖的那位好象只能将他摆在宗教的盒子里的耶稣。
杨腓力表示:“没有人遇见了耶稣还能够保持原状,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信心增强,耶稣打碎了我的许多老旧观念,也提出一个困难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这些奉他名的人,不能更好地跟随他?”
杨腓力目前担任今日基督教杂志的主编。他曾经写过六本得到玛丹力特金牌奖(GoldMedallionAward)的作品。
短评
当我们努力注意神的话,我们总是会学到一些新的有关耶稣的事。感谢杨腓力在这本书中所指的方向。
久妮·艾瑞克森·塔达(JoniEarecksonTada)
我认识杨腓力已逾二十年,他对着耶稣的真理一直有一份深沉持久的渴慕。我宁愿读他有关耶稣的著作,超过任何一位当代的作者。因为我知道他总是有深度的学习和深处的激情。
——丁姆·史达福(TimStafford)
这是我所读过关于耶稣的书中最好的一本,可能也是本世纪关于耶稣的书最出色的一本。杨腓力温柔地除去我的眼罩,带我经过怀疑的恐惧,虔诚地自以为已经都知道的心态,以及批判的梦呓,直到我能重新看清救主。我仿佛听见他说:“你说我是谁呢?”我终于明白我从来未曾明白的问题。
——露路易斯·史麦迪(Lewis,B﹒Smedes)富乐神学院高级教授(FullerSeminary)
在这本“耶稣真貌”的书中,杨腓力个人化地将焦点集中在耶稣的身上。他回忆起儿时在教会的一些经历,带给人以诚实和惊人的洞察力,然后他要求自己以及读者通过对于真正圣经和历史的调查,来探讨耶稣到底是何许人物。在他忠实的眼光下,恢复耶稣的人性和神性,并且强而有力地显现在圣经和我们的生活之中。
——瓦特·万迈林(WalterWangerinJr﹒)
杨腓力总是不但讲述真理,并且充满了激情,在“耶稣真貌”一书中,他继续探索。
——弗吉尼亚·欧文(VirginiaStemOwens)肯萨斯·纽门学院(KansasNewmanCollege)
杨腓力引领着他的读者一同走在一条个人寻找耶稣之旅。借着“耶稣真貌”这本书,我确信这位某些方面来说是第一次遇见的耶稣,他早就认识我。这本书一定会成为多人的爱好。可以推荐给寻找耶稣的人。并可以送给那些已经遇见他而又渴望更多认识他的人。
——以利沙·摩根(ElisaMorgan)摩普国际公司总裁(President,MopsInternational)
在“耶稣真貌”一书中,杨腓力不但教导、并且激励读者能更详细地考察圣经中的耶稣,以及他的动机。在此过程中,他帮助我们对于作基督门徒的真义有新的体会,甚至那些自认为认识耶稣的人也能从这本书中找到新的资料和意义。
——戴尔·翰森·布奇(DaleHansonBourke)
以独特、挑战而又详细的方式,杨腓力打破了传统的偶像,给我们对于耶稣当做治疗忧郁症的人们一帖强有力的解毒剂。展示出拿撒勒人耶稣在生命的各方面复杂的真实性和影响力。
——罗伯特·海斯顿斯(RobertHestenes)东方学院院长(President,EasternCollege)
杨腓力他以诚实、生动、贴切、踏实来引人领会对于福音书中许多关于耶稣基督事实的沉思所带来的洞察力,在现今对于耶稣有许多新奇看法流行之时代,杨腓力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使人们能看清楚救主耶稣到底是何许人也。
——巴克(JamesI﹒Packer)维真学院(RegentCollege)
在福音派世界的作家中间,没有人能像杨腓力更值得我的敬仰和欣赏。
——葛培理(BellyGraham)
序 译者序
使我认识基督。(腓3:10上)
虽然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如今却不再这样认祂了。(林后5:16下)
求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神、荣耀的父,将那赐人智能和启示的灵赏给你们,使你们真知道祂。(弗1:17)
认识关于基督的事(knowingaboutchrist)和认识基督(knowingChrist)有极大的分别。前者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后者就必须完成依靠圣灵的启示。认识基督乃是极为个人化的经验,远超过头脑中一点知识的获得。这是需要全人全心投入且是一生之久的追求。严格的说来,不仅是一生的追求,就是在永世中,这仍是我们的目标。
感谢主,《耶稣真貌》这本书很能帮助我们在追求认识基督的过程中带出一些提醒和反思。只要能以认真诚实的态度来面对耶稣,我们的生命一定会更丰盛!
承蒙胡志成弟兄的润饰,使本书增色许多。感谢许多代祷的弟兄姊妹,特别要感谢我的妻子爱君,若不是她在爱中的帮助,我不可能有今日所蒙恩典。
但愿在神的怜悯和恩惠中,圣灵能用这本书,在我们众人里面带下一些启示和亮光,使我们真知道祂!
你的弟兄刘志雄1997年2月美国新泽西州
第一部份 何许人物 第一章 我以为我认识耶稣
耶稣是谁
我们听许多人谈论一位我们不认识的人时,常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会觉得他们说的不是同一个人。有人说那人太高,也有人说他太矮;有人说那人太胖,也有人说他太瘦;有人说那人太黑,也有人说他太白。有一种解释,就是那位我们没亲眼见过的人,可能是个奇形怪状的人。但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他其实是一个外貌平常的人。这种奇怪的现象太常发生了,甚至已不再使我们惊异,反倒视为平常了。——契斯特斯顿(G﹒K﹒Chesteston)
我对耶稣最初的印象是儿时在主日学里唱「耶稣爱我」、在临睡前的祷告呼唤「亲爱的耶稣」、在圣经班看着那些用法兰绒板剪出来的人像的时候。耶稣是和饮料、糖果、饼干以及每次出席得到的小金星联系在一起的。
主日学校里有一幅挂在水泥墙上的耶稣油画像,给了我特别的印像:我认识的男人没有一个像耶稣那样留着长而蓬松的头发。他的面孔憔悴但英俊,皮肤洁白,身穿紫色的长袍,画家特别把折层的光线加重油墨,他怀抱着一只沉睡的小羊,我幻想自己是那只小羊,内心充满了幸福感。
最近我读到年老的迪肯森(CharlesDickens)写给他孩子关于耶稣一生的书。在那本书中,耶稣给人的印像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保姆,他抚着孩子们的头吩咐说:「孩子们,你们可要好好地孝顺你们的父母啊。」这正是我在成长时期,从儿童主日学里得到的耶稣形象,他是一个完善、可靠并且完全没有棱角的人物——就如儿童电视节目里的罗杰先生一样。我小时候很喜欢这样的造型。
后来我在圣经学院念书,给我的却是另外一个耶稣印象。在那段日子里,耶稣的形象是一个挂在半空、对着纽约市联合国张开双臂的姿态。这是宇宙的基督,万有都由他而来,在一切都在变动的世界中,只有他永不改变,这幅图画和我儿时抱着小羊的牧人图是大不相同了。
同学们在谈到这位宇宙的耶稣时候,却用一些难以置信的亲密口气。教授们鼓励我们建立「与耶稣基督个人的关系」。在聚会里我们唱着一些非常亲密地爱慕他的诗歌。有一首诗歌说到与他在花园散步,「玫瑰花上露水依然清新」。同学们在自己信仰的见证里,偶尔会说出一些词句,像是「主告诉我」。可是在那段日子里,我自己的信心却是怀疑和无知,我小心翼翼、迷惘,充满了疑问。
当我回顾那段日子,虽然和耶稣有各种挚爱的亲密,耶稣却离我愈来愈远。他变成了只是被瞻仰的对象。我背下了福音书中三十四个神迹,却没有经历到任何一个;我学了「八福」,却从来没有面对到一个事实:没有人(当然我更是)能够真正地明白那些奥秘的教训,更别说能够活出来了。
不久以后到了六十年代(更确切地说,是七十年代初期),真正影响到我以及大部分的教会,开始怀疑每一件事,耶稣也变了,好象从外层空间来的一样。耶稣的跟随者不再是以中产阶级勤奋工作的人为代表,一些蓬头垢面、衣衫不整的激进份子开始出现。自由派的神学家开始把耶稣和卡斯特罗(FidelCastro古巴GC革命领袖)一并供在图像上。
我突然发现所有有关耶稣的图像,包括儿时看到的好牧人,读圣经学院看到的对着联合国张开双臂的宇宙的耶稣,都是留有胡须,可是在圣经学院里是严禁留胡须。这时候许多问题开始涌现,比如怎么可能劝人为善的人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什么样的政府会把罗杰先生或是袋鼠船长杀死呢?托马斯·潘恩(ThomasPaine)曾说过,没有一个真正神圣的宗教,会有一些教义是侵犯小孩的幼小心灵的。那么十字架呢?
主后1971年,我看到一部名为「马太福音」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制片家是意大利的皮尔·巴罗·巴索里尼(PierPaoloPasolini)。这部影片不但令宗教界愤慨﹣﹣宗教人士根本认不出银幕上的耶稣,就是制片界也大为诧异,因为制片界都知道巴索里尼是同性恋和马克斯主义的代言人。巴索里尼还控告性地将这部影片献给教皇约翰·保罗二十三世(PopeJohnPaulXXIII),因为教皇是间接促成这部影片拍摄成的。教皇一次佛罗伦斯之行造成严重的交通阻塞,巴索里尼困在旅馆里无所事事,就从床头拿起一本新约圣经读了马太福音。他在福音书中所读到的令他大为吃惊,他决意制作一部不用任何剧本,只依据马太福音中所用的字句的影片。
巴索里尼这部影片正好碰上六十年代对耶稣重新评估的风潮,因为经费有限,在意大利南方拍摄,用的是粉笔般的白色和死亡般的灰色为主调,这正符合耶稣在巴勒斯坦成长的背景。法利赛人穿戴头巾,希律的兵丁有点像法西斯党的卫兵,门徒们就好象装模作样的临时演员,可是耶稣本身,他那坚定的眼神流露出一副无惧的态度。他从一处到另外一处,马不停蹄地讲述比喻和教训。
只有那些亲身在青少年期间经历过那种纷乱的日子的人,才能体会到巴索里尼电影里的强烈震撼力量。在那年代,这部影片使那些剧院里嘲笑的人哑然无声,激进的学生们突然发现,他们不是第一个提出反物质主义、反虚假主义,崇尚和平以及鼓励人们相爱的人。
对我而言,这部影片促使我对耶稣的印象有了令人不安的重新评估。单从人的外表来说,耶稣所欣赏的人可能都是被圣经学院开除,或是被大部分教会拒在门外的人。耶稣在世的时候,人们给他的评价是「贪食好酒之徒」,无论在宗教或是政治界的在位掌权的人,都认为他属于造反派,一个扰乱治安的坏份子。他说话行事都像一个革命家,他蔑视名声、家庭、财产,以及传统上用来衡量成功的事。我很难接受巴索里尼影片中的那些对白,完全是出自马太福音这件事实,因为这部影片传出的信息和我先前对耶稣的概念大相径庭。
就在那个时候,有一位名叫比尔·米利根(BillMilliken)的「青年生命会」同工,在大城市的贫民窟组织了一个公社。他写了一本名为「告别甜美的耶稣」的书,这本书的书名正描述了我内心世界的光景。当时我在青年归主协会工作,担任「校园生活」这份刊物的编辑。我时常想知道基督到底是谁?每当我写作或是为他人的作品润色时,总是有一个怀疑的小幽灵出现在我身边,他问我:你真的相信这一套?还是不过是因为这份薪水而发表一些官样文章?你是否已经加入安全又保守的当权派——正如当年那批深感受到耶稣威胁的一帮人?
因此我尽可能避免直接写关于耶稣的事。
今天早晨,当我打开计算机,微软窗口就显示着今天的日期,似乎在承认,不论你相信与否,耶稣的出生都是如此重要,他把人类的历史分为两部分:这个星球上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可以分为主前、主后两大部分。主后1969年,当阿波罗航天员第一次登陆月球时,尼克森总统极兴奋地说:「这是从神创造天地以来最重要的日子!」到葛培理牧师严肃地提醒他别忘了圣诞节和复活节的时候,他才清醒过来。从历史上任何一个角度来看,葛培理所说的都一点没错。这位加利利人一生讲道的对象,比不上葛培理一场布道会的人数,然而他对这个世界的改变确比历史上任何人都深远。他将历史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而今地球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对他效忠。
今日在英语世界里,人们甚至用耶稣的名字来咒骂。想想看当一个生意人打高尔夫球错过了一杆的时候,他会大吼「托马斯·杰弗逊(ThomasJefferson)」吗?或是一个水管工夹到了手指,他会尖叫「莫罕默德」吗?这会是多么奇怪的事!我们就是无法摆脱耶稣这个人的影响力。
威尔斯(H﹒G﹒Wells)是一位不认为自己是基督徒的历史学家,他说他发现围绕在这个重要人物生活和品格周围的图画难以抗拒。以历史学家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伟大的程度,是根据「他留下多少可以成长的事物?他是否让人热切地以新鲜的方式来思想?甚至在他离去以后依然坚持?」。如果根据这个标准,耶稣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一条船从视线中消失以后,从它留下的波浪大小,多少也可以猜测船的尺寸。
虽然如此,我却不是因为耶稣是改变历史的伟人而写这本书,正如我没兴趣写凯撒大帝、或是建筑长城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