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追求卓越 >

第7章

追求卓越-第7章

小说: 追求卓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免疫学诺贝尔奖得主彼得•;梅达沃则平淡地表示:“读科学‘报告’是没有用的,因为报告不单单隐匿科学家对其研究的推论,甚至于还会积极误导。”
  “反实验”心态必然会导致过度复杂化和僵化。国防产业追求“超级武器”最能够凸显出“全垒打产品”的心态。《村声》(Village Voice)有位评论家如此表示:
  要了解斯平尼(美国国防部“计划分析及评估”单位的资深分析人员)所造成的问题,最快的方式就是看看以下他所说的话:“我们的战略是不断追求技术上的复杂和精密,这使得高科技解决方案和战备度都独一无二。”换句话说,美国花在国防上的经费越多,战斗力就越低……美国花了更多的钱,制造出数量更少,但更为复杂的飞机,大多数时候都无法发挥作用。飞机数量较少,表示军方需要更精密的通信系统才能有效配置,这在真正的战争状况下是不可能生存的。
  谨慎加上“分析造成的裹足不前”会产生反实验的偏差行为,最后更滋生出风险极高的“孤注一掷”或是“超级武器”的心态。
  为了要制造超级产品,业者只有寻求更复杂、更难以执行的管理结构。这种趋势发展到极致就成了正式的矩阵组织结构。有趣的是,矩阵理论达到巅峰时期之前大约15年,研究人员克里斯•;阿吉里斯就已找出矩阵的问题症结,他说:
  这些新式的行政结构和战略为什么会有问题呢?……矩阵理论所依据的假设是:目标或是通往目标的主要路径如果已经界定清楚,员工就可以依照他们设计出来的最佳计划彼此合作,完成目标。然而在实际执行时,这个理论很难应用……因为没有多久,人们就会本末倒置,埋首于纸上作业。71%的中层经理人表示,产品规划和计划审核文件,与完成生产线任务一样重要。另外一种情况则是退缩的心态,成功管理计划成了高层主管的责任……因为“这是他们的成果,他们得负责让它成功”……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团队做出无数的小规模决策,却迟迟不采取行动。
  这些复杂的症状是可以克服的,不过做法并不简单。IBM的360计算机可说是美国商业史上最辉煌的产品成功故事之一,尽管如此,其开发过程却很松散。在这个过程中,IBM董事长老沃森要求副总裁弗兰克•;加里“设计一套系统,确保我们不会再重蹈覆辙”。加里照办,为老沃森设计出复杂的产品开发结构。几年后他自己成了公司董事长,他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淘汰当初设计的这些结构。加里表示:“老沃森先生说得对,这种产品开发结构可以避免重蹈产品开发过程的覆辙。可惜,在这种结构之下,我们再也无法发明像360这样的产品。”
  对于复杂性,卓越企业的响应方式是流动性,也就是进行实验并加以管理。这些企业不断进行组织再造。DEC有位主管表示:“如果有问题,就调动资源解决问题,就这么简单。”澳洲炼铝大厂Koppers董事长兼CEO拜罗姆的说法也支持同样的论点:“根据我对企业的观察,组织过度是最糟糕的问题,这种僵硬的组织在快速变迁的时代里令人无法忍受。”惠普的戴维•;帕卡德指出,“组织应该避免过于僵化……组织要有效发挥作用,人们的沟通应该是通过最有效的管道进行,而不是受到组织图的限制。我们的公司就是如此。我经常在想,在组织形成之后,就应该把组织图给扔掉。”我们的日本同人大前研一在谈到美国组织的理性主义时表示:“日本企业大多连个像样的组织图都没有,没有人知道本田公司是怎样组织的,只知道它灵活运用许多项目小组……创新通常需要跨领域的专家配合,所以日本企业的组织灵活度就成为一种宝贵的资产。”
  理性主义贬抑“非正式”管理的价值。分析、计划、告知、规定、检查等都是理性流程常用的词汇。至于互动、测试、尝试、失败、保持联系、学习、转变方向、调整、修正以及观察,则是非正式管理流程的词汇。我们在和顶尖企业访谈时发现,他们经常把后者的词汇挂在嘴上。英特尔增设一间会议室,就是要让不同领域的人员私下多加互动、解决问题。3M公司赞助各种社团,也是为了增进员工彼此互动的机会。惠普和DEC花大钱改善本身的空中和地面交通系统,也是想让人员可以多多互相往来。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的做法,源自哈格蒂在德州仪器的“紧密连接”(tight coupling)原则。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人们彼此讨论、解决问题,而不是故作姿态、辩论和一再延宕。
  不过大多数美国经理人还是喜欢发号施令的做法,觉得得心应手。他们对3M、DEC、惠普、布卢明代尔百货公司甚至IBM等公司的做法大惑不解,觉得这些公司的核心流程好像有点混乱、无法控制。毕竟,哪个脑筋正常的人会像惠普那样建立“走动式管理”,并且以此作为主要理念?其实,通过定期、不拘形式的沟通,非正式的控制管理比起事事讲求数字控制的管理反而更严格。不过除了卓越企业之外,其他公司都很难接受这个概念。
  理性的思考模式让我们忽略价值观的重要性。我们通过观察发现,新成立的公司当中,朝精确的目标或是理性分析发展者寥寥可数。卓越企业的确具备超高的分析技巧,不过我们相信,他们的主要决策是根据其价值观,而非数字分析。
  卓越企业会建立一种广泛、可以鼓舞人心的共同文化,在这样的架构内,人们可以寻找适当的变通方式。他们要求员工有所贡献,员工自然会产生高度的价值感,最后还会激发出他们热爱产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重视创新和贡献。
  这种以价值为目标的文化,跟每季度30个目标、25个控制成本的方法、100个贬低生产线员工的法则截然不同。通过分析所拟定的战略老是变来变去,今年强调成本,明年又重视创新,天知道下一年又是什么花样。
  理性主义的世界几乎没有内部竞争的空间。照理说,公司不应该和自己竞争。我们在研究卓越企业的过程中,却看到不少这样的例子。尤其我们发现,来自同事的压力才是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主要动力,而不是老板的命令。通用汽车首创内部竞争的概念;3M、宝洁、IBM、惠普、布卢明代尔百货公司以及特百惠公司都是这方面的佼佼者。部门重叠、产品线重复、多项新产品的开发团队,以及快速信息流通以刺激生产力提升,这些都是常见的口号。可还是有很多公司缺乏这样的观念。
  我们要再度强调,只要能分析的事情全都拿来分析,是一种致命的错误观念。产品线重复和制造流程不一致所造成的代价,是可以确实衡量出来的,不过热情的产品推介人不断推陈出新所累积的营收增长,以及各个团队彼此不断竞争所累积的生产力,却是难以衡量的。

  重点错误

  狭隘的理性主义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出在它本身,而是它误导了大家对管理的看法。斯坦福大学的哈罗德•;李维特对此有很精辟的解释。他把管理的流程视为三个变量之间的互动,这三个变量是:开拓、决策和执行。理性模式的问题是,它只处理中间的要素—决策。李维特在对学生解释这三项活动的差异时,要他们联想三个最符合这三项变量的政治界领袖。譬如,一般学生会说肯尼迪总统最符合“开拓”的特质。至于“决策”这项要素,学生则可能选择卡特总统任内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至于典型的执行者,学生都会选择林登•;约翰逊。(“让我们彼此辩论”或是“宁可我误人,不可人误我”。)
  为了加强学生对此的理解,李维特进而要求学生根据这三个类别联想不同的职业。属于决策项目的职业包括了系统分析师、工程师、MBA、统计人员以及职业经理人,这些职业的差异虽大,但是其理性取向却很类似。属于执行特质的职业则是心理学家、销售人员、教师、社会工作人员,以及大多数日本经理人等要和其他人互动的职业。最后,属于开拓项目的,则有诗人、艺术家、创业家以及企业领导者。
  这三个类别彼此互相关联,只偏重其中一项而忽略另外两项,会相当危险。企业里充满了光说不练的开创者(类似艺术家的角色),也充满了缺乏愿景的执行者,例如只知一味妥协的人员,和本章所谈到的过度注重决策的人物。这儿的重点在于:执行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决策。这些流程本身并不相同,却可以彼此互补、强化。
  “开拓”是一种美学的、直觉的设计过程。不论是建筑设计上的问题,还是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基本上都有无限的选择。在众多选择方案当中有许多坏点子,这时就可以利用理性的方法加以筛选。最后剩下很多好的设计构想,要从中做出最后的决定,就不能靠分析了。
  执行的道理也很类似。李维特做了以下的比喻:“大家都爱自己的孩子,对别人的孩子通常不太有兴趣。”身为顾问,我们一再发现,光是“分析证明”方案A是最好的选择,然后就停在这儿不继续下去,对客户并没有什么好处。在咨询过程中,方案A就好像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不是客户的孩子,所以不论分析得多么精辟,都无法激发人们投入。唯有让他们参与分析,一起了解问题,才能激发他们对解决方案的热情。
  前面说过,我们并不是要特别强调开拓或是执行的重要性。理性主义也很重要。深入分析应该让企业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开拓,并且淘汰不好的选择方案。如果想提升甚至维持自身竞争力,就不能再过度强调理性层面了。

  渴求激励的人(1)

  第三章 渴求激励的人
  理性主义的管理方式之所以会出问题,在于人并不十分理性。不论是泰勒的旧模型,还是今日的组织图,都不符合人的天性(当然,根据我们在此的论点,反之亦然)。事实上,如果我们对当前心理学的了解无误的话,就知道人类本身其实是冲突和矛盾的综合体。要了解卓越企业如何有效率地激发成千上万名员工投入工作以及不断创新,就得先了解他们如何面对人性的矛盾之处:
  1。 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听赞美的话,老把自己想象为赢家。可是事实上,人的才智大多相差不大,没有人真的像自己想像的那么出色,可是如果每天提醒自己这一点,对自己也没有好处。
  2。 人类主导想象、符号的右脑和专司理性、推理的左脑一样重要。我们进行推论的方式,除了以有效数据分析,也常引用故事。我们比较常说“觉得对不对”,而不是“合理吗”或是“能够证明吗”。
  3。 人就像是信息处理器,虽然好用但仍有缺陷。一方面,我们大脑的容量有限,同时顶多只能容纳十几件事情。所以管理层必须尽量简化事情,对复杂的组织而言尤为如此。另一方面,我们具有强大的潜意识,如果愿意,它可以累积相当可观的经验模式。经验是绝佳的老师,不过大多数商业界人士却低估其价值,我们稍后将会说明。
  4。 人是环境的产物,对外在的奖惩非常敏感,受到内在动机的影响也非常大。
  5。 我们往往以为表达意见很重要,其实实际的行动更为重要。你很难瞒过别人的眼睛。日久天长,人们可以从细微处看出你的行为模式,判断你是否言行如一。
  6。 人都渴望找到人生的意义,如果公司能够提供这样的意义,员工自然会甘心为公司奉献。人也需要独立的空间,觉得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以及具备坚持下去的能力。
  如何应对人性的矛盾
  现在,让我们看看大多数企业是如何应对上述的人性矛盾。他们会很得意地为员工(生产力团队、产品开发团队或是部门经理)设定非常高的目标以及延伸目标。这些做法虽然很理性,最后却会造成反作用。德州仪器和特百惠公司为什么不这么做,反而由各团队自定目标?IBM为什么设定销售人员全都可以完成的业绩目标?德州仪器当然也有懒惰的员工。而IBM不管再怎么筛选、培训,其销售团队也不可能全部都是超级销售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出奇的简单,可是大多数管理者都忽略了。有份心理学研究报告指出,他们随机抽取成年男子,要求受访者针对“自己和他人相处的能力”打分数,全体受访者(100%)都说自己可以排在前50%。60%的受访者甚至把自己排在前10%,有25%的受访者更自认为是前面1%的佼佼者。在另一份类似的研究报告中,7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可以排在前25%,只有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低于平均水准。至于体力这个对大多数男性而言都不容易自我欺骗的领域,至少有6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可以排在前面25%,认为自己低于平均水准的只有6%。
  我们都认为自己出类拔萃,对于自己的看法极不理性。这点对于组织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对员工却持负面的看法。他们会口头训斥绩效不佳的人员(大多数都是口头训诫,并不会真的采取惩罚行动,但光是这些难听的话就让人觉得胆寒)。这些公司虽然呼吁大家勇于冒险,可是就算是一丁点儿的失败也要施以惩罚。他们想要创新,可是却扼杀产品推介人的精神。他们顶着理性主义的大帽子,精心设计出来的体系却让员工的自豪感荡然无存。他们或许不是故意要这样做,但事实上却造成这种后果。
  我们看过的研究报告传递出以下重要的讯息:人们喜欢自视为赢家。卓越企业便是基于这个观点,设计出能够不断强化这点的体系,让大多数员工觉得自己出类拔萃。员工的才智大致上属于常态,跟其他大型企业没有什么两样,可是他们强调的是制胜,而不是失败。他们的员工大多可以自定目标和配额,因为公司希望他们能够实现这些目标。
  比较平庸的企业正好相反。IBM致力让70%~80%的销售人员可以实现目标;另一家公司(IBM在某个产品线的竞争对手)正好相反,销售人员中只有40%可以实现目标。结果这家公司至少有60%的销售人员觉得自己是失败者。他们厌恶这样的感觉,结果导致工作绩效下降,并且产生无法预测、混乱的行为。把某个人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他的所作所为也会开始像个失败者。如通用汽车某位经理所说,“现在的控制系统都是基于以下的假设设计的:90%的员工都很懒惰,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只想找借口搪塞、欺骗、偷窃,或是找机会搞破坏。其实真正的坏分子只有5%,我们为了打击这5%所设计出来的系统,却让其他95%的员工士气大受打击。”
  卓越企业所设计的体系不单单是为了让员工个个都能成功,在员工成功时还会予以褒扬。他们非常善于运用金钱以外的激励,提供各式各样的奖励。
  正面激励的方式有许多种。心理学有另一个称为“归因论”的研究领域,最有意思的研究发现是斯坦福大学的李•;罗斯所说的基本归因谬误。归因论解释了我们界定成败理由的方式。纯粹是运气好吗?还是技巧好?我们太蠢了吗?失败是因为系统的关系吗?心理学家觉得最有意思的归因谬误在于:只要是成功,我们通常都会把功劳归于自己,如果是失败则是系统的问题。如果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那么显然是“我的成就”、“我很有才华”等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