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逻辑 作者德黑格尔着贺麟译·txt-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0
但这被建立为世界最后目的的“善”,一直就只是作为我们的善,只是作为我们的
实践理性所规定的道德律。这样一来,则刚才所提及的统一,除仅限于使世界情况和世
界进程与我们的道德观念相一致外,并没有别的东西。此外即使加上这层限制,那最后
目的或善,仍然只是一个没有规定性的抽象概念,正如实践理性中的义务观念那样。更
进一步,这种和谐又会重新唤起或引起一种对立,这种对立的内容本身即被设定为不真
实的。因此这种和谐只被认作主观的东西,——一种只是应该存在,亦即同时并无实在
性的东西,或者只被认作一种信仰,只具有主观的确定性,但没有真实性,换言之,没
有具有符合那个理念的客观性。这种矛盾似乎可以有办法加以掩蔽,即将理念实现的时
间推迟到将来(因为在将来,理念也会存在的)。但一个象时间这样的感性的条件,恐
怕正是解除矛盾的反面,而且知性用来表示时间的表象,一种无穷的延长,也不过老是
这种矛盾之无穷的重演而已。
〔说明〕关于认识的性质,批判哲学所达到的结果,几乎已经成为当时共信的成见
或普遍的前提。对于这个结果,我们还想提出一个概括的评论。
在每种二元论体系里,有一个根本缺陷,可以从它努力去联合那即在前一瞬间所宣
称为独立自在、不可能联合之物时所产生的不一致里看得出来。即当一方面宣称那联合
之物为真实时,一方面即又说这有联系的两个环节,于其联合中并无独立自存的真理性,
惟有于其分离中,才具有真理性和实在性。象这种哲学思想缺少一种简单的认识,它没
有意识到象这样反复往返即足以表明单是两者中的任一环节均不能令人满足。其缺陷是
由于没有能力将两个思想(因为就形式看来,只有两个思想)联系在一起。因此这实在
是一个很大的矛盾,一方面承认知性仅能认识现象,另一方面又断言这种认识有其绝对
性,如谓“认识至此止步”,“这就是人类知识之自然的绝对限度”。自然事物诚然是
受限制的,而且自然事物之所以为自然事物,也只是由于它们不自知其普遍限制,并且
由于它们的规定性只是从我们的观点,不是从它们自己的观点才是一种限制。当一个人
只消意识到或感觉到他的限制或缺陷,同时他便已经超出他的限制或缺陷了。有生命的
事物可以说是有一种感受痛苦的优先权利,而为无生命的东西所没有的,甚至在有生命
的事物里,每一个别的规定性都可变成一种否定的感觉。因为凡属有生命的存在都普遍
地具有一种生命力,促使它超出其个别性,并包含其个别性在自身内。因此在否定其自
身又保持其自身的过程里,它们感觉到这种矛盾实际存在于它们自身中。但也只有由于
在同一主体里包含有两个方面:生命情调的普遍性与否定这生命情调的个别性,这种矛
盾才存在于它们自身中。同样,认识的限度或缺陷之所以被规定为限度、缺陷,也只是
由于有了一个普遍的理念,一个全体或完整的理念在前面与它相比较。因此,只是由于
没有意识才会看不到,正是当一件事物被标明为有限或受限制的东西时,它即包含有无
限或无限制东西的真实现在的证明。这就是说,只有无限的东西已经在我们意识里面时,
我们才会有对于限制的知识。
康德关于认识的学说,其结果还可引起另外一种的评论,即是说康德哲学对于科学
的研究没有什么影响。他的认识论使得认识的范畴与一般认识的方法各不相涉。也许偶
然于当时科学著作的开首几页里,我们或可发现引用康德哲学几句话,但从全部著作看
来,便可看出所引用康德那几句话,只是些装点门面的多余的话。而且即使把那开首几
页删节掉了,也不会丝毫影响那本书的实际内容。
试以康德哲学与形而上学化的经验论细加比较:那素朴的经验论虽坚持感性知觉,
但还同样承认精神的现实性,超感官的世界,不管它的内容是如何形成,或出于思想,
或出于幻想、单就形式而论,这种超感官世界的内容有一种基于心灵的权威而来的证据,
正如经验的知识有一种基于外界知觉而来的证据。但这种反思的,逻辑上有了一贯原则
的经验论,就要反对这种有最后最高内容的二元论,并且否认思想原则和从思想中发展
出来的精神世界的独立性。所以唯物论,自然主义就是经验论的一贯地发挥出来的体系。
康德的哲学提出一思想的原则和自由的原则,以反对这种经验论而赞成第一种素朴的经
验论,而且对这种素朴经验论的普遍原则从未稍有违背。所以在康德哲学中仍保留有二
元论的色彩。一方面有知觉世界和思索知觉的知性世界。他虽宣称这是现象世界,但这
不过只是一个名称,只是一个形式的说法。因为其本源、其内容实质、其观察方式与经
验论大体上都是一样。
另一方面有独立的、自己理解自身的思想,或自由的原则。这种思想或原则在康德
哲学中,仍与前此一般形而上学相同,但扫空了一切内容,而又未能加进一些新的内容。
这种思维(此处叫做理性)没有任何特殊规定,因此也没有任何权威。
康德哲学的主要作用在于曾经唤醒了理性的意识,或思想的绝对内在性。虽说过于
抽象,既未能使这种内在性得到充分的规定,也不能从其中推演出一些或关于知识或关
于道德的原则;但它绝对拒绝接受或容许任何具有外在性的东西,这却有重大的意义。
自此以后,理性独立的原则,理性的绝对自主性,便成为哲学上的普遍原则,也成为当
时共信的见解。
附释一:批判哲学有一很大的消极的功绩,在于它使人确信,知性的范畴是属于有
限的范围,并使人确信,在这些范畴内活动的知识没有达到真理。但批判哲学的片面性,
在于认为知性范畴之所以有限,乃因为它们仅属于我们的主观思维,而物自体永远停留
在彼岸世界里。事实上,知性范畴的有限性却并不由于其主观性,而是由于其本身性质,
即可从其本身指出其有限性。然而依康德看来,我们思想的内容之所以有错误,是因为
我们自己在思维。——康德哲学的另一缺点,在于它对思维活动只加以历史的叙述,对
意识的各环节,只加以事实的列举。他所列举的各项诚然大体上是对的,但他对于这样
根据经验得来的材料并没有说明其必然性。
他对于意识各阶段所作的反思,其结果可以总括在“凡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内容只是
现象”一句话里面。既然凡属有限的思维只能涉及现象的说法,都是对的,则他这种结
论当然也是对的。但须知,到了现象的阶段,思维并没有完结,此外尚有一较高的领域。
但这领域对于康德哲学是一个无法问津的“他界”。
附释二:因为在康德哲学里,思维作为自身规定的原则,只是形式地建立起来的,
至于思维如何自身规定,自身规定到什么程度,康德并无详细指示。这是费希特才首先
发现这种缺欠,并宣扬有推演范畴的需要。同时他也曾试图这样作过,而且的确提出了
一个那样的范畴推演的体系。费希特哲学以自我作为哲学发展的出发点,各种范畴都要
证明为出于自我的活动。但是费希特所谓自我,似乎并不是真正地自由的、自发的活动。
因为这自我被认为最初是由于受外界的刺激而激励起来的,对于外界的刺激,自我就要
反抗,惟有由于反抗外界刺激,自我才会达到对自身的意识——同时,刺激的性质永远
是一个异己的外力,而自我便永远是一个有限的存在,永远有一个“他物”和它对立。
因此,费希特也仍然停滞在康德哲学的结论里,认为只有有限的东西才可认识,而无限
便超出思维的范围。康德叫做物自体的,费希特便叫做外来的刺激。这外来的刺激是自
我以外的一个抽象体,没有别的法子可以规定,只好概括地把它叫做否定者或非我。这
样便将自我认作与非我处于一种关系中,通过这种关系才激励其自我的自身规定的活动,
于是在这种情形下,自我只是自身不断的活动,以便从外来刺激里求得解放,但永远得
不到真正的自由。因为自我的存在,既基于刺激的活动,如果没有了刺激,也随之就没
有了自我。而且自我活动所产生的内容,除了通常经验的内容以外,也没有别的,只不
过加了一点补充,说自我活动所产生的内容只是现象而已。
C.思想对客观性的第三态度
直接知识或直观知识
§61
批判哲学认为思维是主观的,并且认为思维的终极的、不可克原的规定是抽象的普
遍性、形式的同一性。于是就把思维当作是与真理相反对的,因为真理不是抽象的普遍
性,而是具体的普遍性。在思维的这种最高规定即理性里,范畴没有得到重视。——与
此正相反对的观点便认思维只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因此便宣称思维不能够认识真理。
§62
依照这种理论,思维既然是特殊的活动,就只能以范畴为其整个的内容和产物。但
范畴既然是知性所坚持的,所以就是受限制的规定,是认识有条件的、有中介性的、有
依赖性的东西的形式。象这样受限制的思维是说不上认识无限,认识真理的。因为这种
思维是不能从有限过渡到无限的(它是反对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的)。这些思维范畴也
叫做概念。按照这种说法,要把握一个对象,不外用一个认识有条件的、有中介性的事
物的形式去认识那个对象。因此只要对象是真理、无限、或无条件的东西,就只有用我
们的范畴把它改变成一个有条件、有中介的东西。在这样的方式下,我们不但没有用思
想掌握住真理,反而把它歪曲成为不真的了。
〔说明〕这就是唯一简单的论证,提出来支持对于上帝和真理只有直接知识或直观
知识的说法的。在从前,各式各样关于上帝的所谓拟人的观念,都当作只是有限的,不
配认识无限而予以排斥。因此,上帝便成为一异常空洞的存在了。但那时还没有将一般
的思维规定认作属于“拟人”的观念之列。无宁是说,人们相信思维的作用在于扫除绝
对中的许多表象的有限性。——这种信念颇符合于上面(§5)所提及的一切时代所共有
的成见,即我们只有通过反思才可达到真理。
但到现在,思维规定最后也一概被认作是拟人主义,甚至思维也被宣称为只是一种
有限化的活动。——耶柯比在他讨论斯宾诺莎学说的书信第七篇“补录”里对于这种评
论,曾加以最明确的陈述。他应用斯宾诺莎哲学里得来的论证,来攻击一般的知识。在
他对于知识的抨击里,他将知识认作仅是对于有限事物的知识,认作仅是由一系列有限
事物到有限事物的思想进程,其中每一有限之物与另一有限之物彼此互为条件。依此看
法,解释与理解只是通过他物为中介以说明某物的间接过程。因此一切知识的内容只是
特殊的、依赖的和有限的。无限、真理、上帝则在这些机械联系之外,而认识便局限在
这种范围之内。——最可注意的,就是康德哲学肯定范畴的有限性主要仅在于它们的主
观性的形式规定方面,在这个评论里,是就范畴的规定性加以讨论,认为即就范畴本身
来说,它们也是有限的。耶柯比心目中所特别着重的,乃是当时的自然科学(精确科学)
在认识自然力量和自然规律时所取得的灿烂的成就。当然,在这种有限事物的基础上,
人们是无法寻找到内在于其中的无限者的。诚有如拉朗德所说,他曾〔用望远镜〕搜遍
了整个天宇,但没有寻找到上帝(参看§60说明)。在这种自然科学的范围里,所可得
到的普遍性,亦即科学知识的最后成果,只是外界的有限事物之无确定性的聚集,换言
之,物质而已。耶柯比很正确地看到了这种只是中介性的知识进程没有别的出路。
§63
与此同时,耶柯比主张真理只能为精神所理解,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只是由于具有
理性,而理性即是对于上帝的知识。但因间接知识仅限于有限的内容,所以理性即是直
接知识、信仰。
〔说明〕知识、信仰、思维、直观,便是在这一派的观点里所时常出现的范畴。耶
柯比既假定这些范畴是人人所熟知的,因而就常常仅按照心理学的单纯表象和区别,加
以武断的使用,而对其最关重要的本性和概念,却漫不加以考察。因此我们常常发现,
知识总是与信仰对立,而同时又把信仰规定为直接的知识,所以我们也要承认信仰是一
种知识。再则,这也是经验的事实:即凡我们所信仰的,必在我们意识中,这就是说,
对于我们确信的东西,我们至少对它必有所知。还有我们经常看见,思维与直接知识和
信仰对立,而且特别与直观对立。但如果直观可以规定为理智的直观的话,那么理智的
直观只能叫做思维着的直观,除非我们对于以上帝为对象的理智的直观有别的不同理解,
想要把它理解为想象中的影象或表象。在耶柯比哲学的语言里,信仰一词也可以用来指
谓呈现在当前感性里的日常事物。耶柯比说,我们相信我们有身体,我们相信感性事物
的实际存在。但是,当我们说对于真理或永恒有信仰,或说上帝在直接知识或直观中启
示给我们时,我们所说的并不是感性的东西,而是一个本身具有普遍性的内容,只是能
思的心灵的对象。再则,当个体是指自我、人格,而不是指经验的自我或特殊的人格时,
特别当我们心目中所想到的是上帝的人格时,我们所说的乃是指纯人格,本身具有普遍
性的人格而言。象这样的纯人格即是思想,而且只是指思想。——而且纯直观与纯思想
只是完全同一的东西。直观和信仰最初总是表示普通意识所赋予这些字眼的特定意义,
因而直观和信仰实与思想有区别,而它们之间的这种区别,也差不多是尽人皆知的。但
是如今我们要就信仰和直观的最高意义来看,即是把它们作为对上帝的信仰、作为理智
的直观来看,这就是说,我们要排除直观、信仰与思想之间的区别来看。直观和信仰一
旦被提升到这种较高的领域里,便无法再去说它们与思想的区别了。然而人们总以为有
了这些空洞的字面的区别,他们就说出重要的真理了,殊不知他们所攻击的种种说法,
与他们所坚持的都是同样的东西。
耶柯比所用的信仰一词却具有特别的便利,因为一提到信仰一词,便令人想起对于
基督教的信仰,令人觉得信仰一词似乎包含基督教信仰,甚至以为就是指基督教的信仰。
于是,耶柯比的信仰哲学看来本质上好象是虔诚的,而且具有基督教虔诚的热忱。基于
这种虔诚,他便得着特殊自由,更可以自负和权威的态度任意下断语。但我们切不可仅
因字面上偶尔相同的假象便被欺骗,而须紧记两者间的区别。一则,基督教信仰包含有
教会的权威在内,而基于这种哲学立场的信仰,却只是凭借个人主观的启示的权威。再
则基督教的信仰是一个客观的、本身内容丰富的、一个具有教义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