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顺驰-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数全国性地产企业在技术上、策划营销上有着成熟的经验,相应地对地方公司的管理也很细,具体到一个普通广告设计稿的拍板儿、制作,都会送交总部。而顺驰没有这样做,顺驰要求各城市的地方分公司一定是一个本土化企业,一定是“脑袋长在自己脖子上”。其具体做法是:第一,要尽快让当地人进入领导团队,利用他们了解这个城市、了解市场,尽快把他们的经验融入企业。第二,本地化是指一定要做出适合当地的决策,不管什么人只要判断准确就有权做决策。比如,顺驰总部决定顺驰进入长三角区域,成立了长三角集团,长三角集团在企业运作过程中,决定去区域内的哪些城市发展,集团总部不会强加干涉。而在哪个城市里拿哪一块地,又都是由各区域公司进行决定。“顺驰绝对信任和授权的文化让各地分公司脑袋长在自己脖子上,可以迅速而坚决地做出自己的决策,有最大的决策权,做出适合当地情况和变化的决定。而不像金地、万科那样,由总部来决定一切,这是最大的区别。”顺驰张伟说。正如媒体上提及的,“万科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困难,作为一家跨地域的全国性公司,在管理上万科采取的是中央集权的方式,尽管对分公司有一些授权,但仍免不了在分公司出现做事需要层层上报的官僚气息。”
有记者问; 顺驰对各地分公司充分放权的底线是什么?怎么控制它们?孙宏斌回答:我们的放权没有底线,我们坚持每一个公司都有绝对的权力,信任必须是百分之百地毫无保留。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控制,我们的组织架构是根据战略设置的,每个公司都根据集团的战略制定自己的战略,执行好这个战略就是对集团战略的支持,你控制什么呢?至于风险,任何事情都有风险,但是你说我一个人判断十个项目跟十个人分别判断十个项目,哪个失误的概率更大?
统一语言共同思考
在顺驰,话语体系惊人地一致,他们有自己的一整套聚焦战略的管理体系在企业内沟通战略,执行战略。在顺驰每个月的经营例会上,二十几个项目的考核指标体系和预算分解,钉在一起能有几斤重。有了这套体系,所有的项目都能聚焦都能落实都能监督,所有的项目都有绝对责任人都操作得丝丝入扣。顺驰很喜欢开会,而且往往一开就是七八个小时,经常接连开几天。这些会“务虚的多”,目的是统一思想,统一理念,甚至统一语言。有人说,顺驰是见过的唯一所有员工都能用同一种语言沟通的企业。这样做的结果是,是使“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了包括核心价值观、战略思考、战略执行、期望的结果的行动纲领上来”。所以在顺驰,每个人都像是领导人,属于领导层考虑的战略问题,每个员工都在想。
在顺驰曾经发生过一些外来的空降兵,来到这个企业几个月后就离开的。这些人共同的感受是,无法融入,其他员工说的话自己听不懂,“就像是另一种语言!” 企业越大,这种体系内的共同语言就尤其重要。在《华为真相》这本书里,就描写过企业高层与基层、甚至中层之间很容易产生的语言系统障碍。即随着企业的扩张,人员规模的扩大,企业高层与中几层接触机会减少,老板与下属的距离越来越远,下属会觉得老板的话越来越难懂,觉得像说“鸟语”,而老板会觉得下面的人“笨得像头猪一样”。老板如同高空的飞鸟,视野越开阔,对事物的观察越宏观,距离地面上的“猪”就越远。
信任放权:人人皆领导(3)
而顺驰一再强调的就是:思路必须一致,公司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从上到下的战略,都是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顺驰,一个普通员工可以升到总经理的位置,因为他知道你是怎么想的。这也是顺驰速度所必需的。”企业文化与团队形成了公司的一种基调和氛围,在这个基础之上,一些战术的问题都是时间可以解决的,只要发力,抓什么都可以抓得起来。企业文化形成顺驰企业的铜墙铁壁,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企业文化的良好空气里,调兵遣将自然得心应手。
顺驰认为,房地产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公司没有一个统一语言是无法建立完善的沟通体系的。没有统一语言就没有统一思想,没有统一思想,就没有统一行动来保证战略能够执行到位。董事局主席张桂宗这样解释,团队不是某些个人、有能力的人、有能力的领导人的简单聚合,而是共同思考和行动体系的凝聚。
同一个标准
孙宏斌说,企业人事,最难处理的是亲戚朋友和企业高层尤其是创业元老。天津顺驰置业原总经理被公认为非常能干,但因为徇私而被坚决处理,为此,孙宏斌在大会上当着全体员工心痛地流下了眼泪。
像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一样,最早的顺驰也是一个家族性质颇浓的企业,孙宏斌的太太和弟弟,都是初创时期的管理层人员。然而,就像孙宏斌后来屡屡表现出来的先知先觉,他很早就态度坚决地劝离了自己的太太和弟弟。“我不否认他们对企业的感情和对企业的忠诚,不能怀疑他们做使的动机,不能否认他们的努力和责任心,但是客观上对公司的发展确实有很多不利的影响,将来有可能发展成致命的影响。我不认为有关系的人在一起不好,但是血缘关系、夫妻关系等很亲密的关系,很难让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做到公正、客观、公平,我是说很难,不是不可能;即使你已经客观,别人也可能不这么认为。”孙宏斌对这一点的原则性不容动摇,他认识到,家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弊病,总是严重影响到企业不能做大。
在一个团队中,如果对待人和事,领导和员工分别适用不同的标准和原则,会使整个团队丧失信心和勇气,斗志和凝聚力。对企业高层和一般员工,同一个标准和原则,顺驰做到了。孙宏斌说:“同一个原则,同一个标准,这是领导团队的承诺,这也是我们敢于调动执行总裁的原因。” 顺驰对人员的处理之所以能变得简单,是因为标准一致。每一次调整都是目的明确,都有明确的理由和原因,只要标准一致,前后一致,言行一致,就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同情。
很多人把企业文化看作是虚空的架子,也确实有一些追随“时尚”的企业,把企业文化庸俗化、形式化了。但是任何成功的企业,都需要一种心理的凝聚力,一种全员的文化自豪感。张桂宗在评价顺驰的企业用人制度时不无激昂地说:这是充满激情、挑战、勇敢、自信、永不满足,鼓励不断超越自我的地方;这是在共同思考体系框架下充分发挥自由度,鼓励每一个人以独特创新方式做事的地方;这是一个把信任、尊重、授权、绝对的权利与绝对的责任变成习惯的地方;这里是把高目标变成坚定信念的地方;这里是永远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并敢于承担风险的地方;这里是重视员工发展,造就人才的地方;这里是懒惰、疲塌、不愿投入、贪图安逸、不负责任、不顾大局谋取私利之辈永远与之无缘,一天也待不下去的地方;这里是不舒服的地方却是有成就感的地方。
一直以来,顺驰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内的人员调整非常频繁。对于人员的上下变动,在其他企业是非常敏感、非常苦难的事,但在顺驰却是非常简单的事。顺驰的很多管理层人员都有被调整调动的经历,但调整下来的如果保持良好的心态,继续积极做事,重新起跑,还是有被提升的机会。长此以往,“能上能下”形成了一种风气,一种文化。企业给每一个员工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一个好的团队、好的氛围,为每个人的成长创造了基本的条件,提供了一视同仁的发展空间。
其实,之所以每个人的成长速度不同,一方面可能因为机遇,另一方面在于个人的上进心,他的投入与付出,他的学习能力,以及他的心态。一个良好的心态意味着一个人发展潜质,视角客观,有胸怀,有韧性,看得长远,决定他的工作、学习和成长效果。
“无总称谓”
顺驰在内部推行“无总称谓”,也就是说,对领导、上级,一律不称职位,公司内部相互直呼对方的名字,比如孙宏斌就被员工直接称为“老孙”或“宏斌”,无论谁破了例都要受到处罚。这种“无总称谓”拉近了每一个人之间的距离,为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顺驰的会上你会发现,无论是董事长、总裁、总经理,还是普通员工,都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在很多企业是不可想象的。
说到无总称谓,其实大有深意。首先看看顺驰对管理层的理解。顺驰内部一直喜欢把中高层“管理者”称为“领导者”,而国外企业界在研究企业的战略转型时,则仔细区别了“管理”和“领导”的区别:“管理是能保持一个人和技术的复杂的体系平稳运行的一系列过程,领导是创造公司或者使公司适应剧烈变化的环境的一系列过程;成功的转型是70…90%的领导,仅仅是10-30%的管理。” 在强调“管理”的时代,是把复杂的制造工作分解为一系列简单工作,工程师和经理为每一项工作制定有效的工作方式和建立工作标准,员工不需要理解和执行战略,只需把指派和训练的工作做好。而在强调“领导”的公司里,领导人的角色是不同的,领导人需要创造鼓舞人心的愿景和新战略,把权力和责任下放,用共同的愿景的力量整合和强化局部的创新精神。领导人用预算、反馈和汇报系统创造一种新文化和新的管理过程,把许多行动整合为一个整体,并保持战略变革的动力。所以说,领导者突出的是精神上和信念上的指引作用,更为人性化,对下属而言,是号召力;而管理者突出的是程序上的执行,比较机械化,对下属而言,是约束力。因此,顺驰通过对无总称谓的倡导,真正的意图应该是弱化管理者的身份,提高所有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能动性。其根源不是朴素的拉拢意识,而是深深地扎根在现代管理学理论。
信任放权:人人皆领导(4)
这种讲究平等开放的管理观念,使顺驰与时下中国社会通行的人际关系有力地划开了一个界限。在其他企业,公司上级都会被尊敬地称为“孙总”、“张总”,但顺驰却很西化,像喊“迈克”、“鲍勃”一样亲切地称呼“宏斌”和“桂宗”。顺驰的每一个员工在本职岗位上都有一定的自主权,同时也有机会在相关的决策讨论中充分发表意见。这种企业文化也使得每一个员工,不论职位高低,都能感到自己是企业运转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所以每个人都会自发地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另外顺驰的职位变动很快,能
上能下是一种常见现象,在称呼上也就减少了同事间的几多尴尬。
纯净的事业
任何一个企业的老板,无不希望获得员工的高度忠诚。如何获得忠诚度?常见的手段不外乎:高薪和成长空间,但是最具顺驰特色的用人手段在于人人都是主人翁的平等氛围。顺驰的领导不是控制,更多的是指导、引导,传授给下级方式、方法和思路,而不是指令。
顺驰的尊重文化,体现在工作的制度中,体现在领导者的一言一行中。像顺驰大会总有一个自由发言的议程,就是给参会者提供发表感言的机会,孙宏斌常常是一个热心参与者,而且他会规规矩矩地站在主席台下面排队,甚至会等上个把小时,与其他不同身份的员工一视同仁地站在一起。在顺驰,高层管理者如果有特殊化,也是特殊在干得多、加班多、思考多等方面。
在顺驰工作,压力很大,但绝少是人际关系的压力。对很多顺驰人来说,这个企业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公司,甚至一些人从总经理的位置“下放”到普通员工,也不会轻易离开。这些人的内心感受是:在顺驰能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顺驰有一个很纯洁的团队,只关注事不关注人,关注主要的不关注次要的,在这里不但可以获得体面生活,也可以有一个好的心情,获得一个充实而净化的心灵。现代人这么精明,为何还乐于在顺驰傻卖命,答案就在这里。顺驰的高层领导常常跟员工讲:“顺驰是哪一类人的天堂?只要你想干一番事业,你想成就自己的事业,你想自己有发展,哪怕累一点,哪怕辛苦一点,那这里就是比较好的去处。如果你说我要舒服一点,想有点情调有点悠闲,我觉得你最好别来这儿。”
孙宏斌希望把顺驰打造成一个理想的团队,“在这里人们时时感觉到理解和关怀;人们的创造性能够自由发挥;人们的潜能得以发挥到极限;人们感觉自己很重要;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在这里人们感到紧张、危机和压力,但他们坦诚交流、快速行动、持续进步”。如同世界上很多优秀公司一样,通过顺驰的企业文化,很多人甚至寻求到了“人生的意义”。
行动纲领:牵一发而动全身(1)
每个企业都有战略,许多企业的战略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而决定胜负的是看谁的战略更有优势,谁的战略执行得更坚决更到位。顺驰对战略的研究,以及执行战略的速度、力度,是绝大多数企业所无法企及的。其中自有一番道理。很多人因为过多地关注顺驰的外表和细节,反而忽略了支持其快速发展的这个组织体系,该体系的特征在于“Focus”(聚焦)战略。它通过一个富有理想和激情、讲究执行力的团队,通过聚焦战略的管理体系,达到最终满意的结果,实现一个个难以置信的高目标。那些在任何MBA教材中都能看到的零散术语:企业
文化、环境分析、行业展望、商业模式、增长、利润率、风险、客户、产品、供应商、考核指标、经营预算、组织架构、流程、人力资源、信息共享、领导团队等,全部在这里被近乎完美地体系化,找到了彼此的逻辑关系和明确的考核指标。这是一个促成企业全体成员达成“共同思考”的体系,是一个强力形成“一致行动”的体系。
找不到“闪光点”
在不少人看来,顺驰是一个怪现象,百思不得其解。在外人眼里,顺驰之怪,首先怪在产品层面,很难找到亮点要素,没有万科那样独树一帜的专利产品和炉火纯青的包装技巧;顺驰之怪,怪在经理人层面,没有北京现代城那样的营销高手;顺驰之怪,还怪在企业策略上,没有万通冯仑那样的灵光闪现和奇思妙想。在与顺驰各个层面的接触中,很多专业人士看到的皆是平常手法,发现不了什么过人之处。而每个项目的业绩却可以傲视群雄,几乎无人能敌。
这里恐怕要应验了一句话:大象无形,大巧若拙。顺驰练就的是一套不露锋芒的内功——体系化管理,它通过一些富有逻辑关系的环节咬合在一起,从更加立体的视角,有效调配各种组织资源,在运营中把战略贯彻到位。顺驰把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能力以一个“体系”释放出来。这种体系,就是顺驰在2003年元旦的天保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行动纲领”。
行动纲领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整合团队行动的工具。顺驰的行动纲领不是制度,也不是规定,亦不是行动计划,但是它包括所有的这些内容。行动纲领是一个整体框架,明晰表达了核心价值观、战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