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转化为它所信仰的东西。”③
社会政治思想。辨喜是印度民族主义的奠基人,最先把爱国主义与
社会改革结合起来。他继承罗摩克里希那“行动的吠檀多”思想,十分重视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行动看作生命的表征,强调“我们必须奋斗,以求新
② 辨喜:《智瑜伽》,第19 页。
① 《辨喜全集》第4 卷,第303 页。
② 《辩喜全集》第3 卷,第419 页。
③ 《辩喜全集》第3 卷,第432 页。
… Page 145…
④
的、更高的东西,直到死为止。奋斗是人生的目的。”他同当时民族解放
运动的许多领袖都有直接交往;他的《从科伦坡到亚尔莫尔的演讲集》是最
受爱国者推崇的著作之一;他创建的罗摩克里希那教会被殖民当局视为最先
鼓动印度民族主义的危险组织;而他关于打破民族、教派和种姓的对立与隔
离,在印度精神的基础上统一和团结起来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甘地主义
的形成。
在倡导以行动改变印度社会现实的同时,辨喜严厉批判了历代宗教哲学
家所宣扬的、在印度人民思想中留下深刻烙印的“不反抗是最高道德”的说
教。他说:“所有伟大的导师都说‘不要反抗罪恶’,不反抗是最高的道德
理想。我们全都知道,如果我们当中一部分人把这个原则全力去付诸实践的
时候,整个社会组织就要瓦解,恶人将要侵犯我们的财产和我们的生命,要
为所欲为。即使有一天实现这种不反抗,也必将把我们引到灾难……宣教这
个原则等于是对广大的人类进行谴责,不但如此,它将使人们感到他们的作
为经常是错误的,使他们在各种行动中感到内心的犹豫,结果必将削弱他们
的斗志并且因为经常的自以为然而产生了比任何软弱更大的罪恶,那些开始
①
憎恶自己的人已推开了堕落的大门,这对于一个国家也是同样的。” 辨喜
不仅无情揭露了这种主张的虚伪性及其对人民大众的麻醉作用,而且针锋相
对地提出:“反对罪恶是人的责任,让人去努力行动!让人去战斗!让人挺
着胸战斗下去!只有当你获得反抗力量的时候,不反抗才是一种美德。”②
辨喜同情和关心贫苦大众的物质境遇、精神境遇和政治权利,把他们看
成是社会的骨干和力量的源泉,并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印度的
唯一希望就在群众身上,那些上层阶级不论在形体上或道德上都已僵死。”
①
受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影响,辨喜自称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或
无政府主义者。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一套人类社会轮流被祭司、武士、商人
和工人这四个阶级统治的理论;认为前三个阶级统治的鼎盛时期已经结束,
未来的时代必然是“工人统治”的时代,这是谁也无法阻挡和抗拒的“自然
规律”;并预言俄国和中国将首先迈入这个时代。他的这套理论虽然不乏深
刻、独到见解,但就实质而言却是空想的,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2)伊克巴尔的哲学思想
穆罕默德·伊克巴尔(1876—1938)出生于旁遮普省锡亚尔科特一个中
产阶级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先后在锡亚尔科特和拉合尔就
学,1897年从拉合尔大学毕业后便做了东方学院的讲师。1905年,他赴英
④ 《辩喜全集》第4 卷,第410 页。
① 《辩喜全集》第1 卷,第35—36 页。
② 《辩喜全集》第1 卷,第37 页。
① 《辩喜全集》第5 卷,第81 页。
… Page 146…
国剑桥大学深造,并一度到德国慕尼黑研究波斯哲学;其间,深受叔本华、
尼采、柏格森等人的 思想影响,1908年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到拉
合尔大学,从事教学。不久即辞去教职,醉心于诗歌创作和哲学探索,并从
事政治活动。伊克巴尔既以诗人著称于世,又是全印穆斯林联盟公认的理论
家,一度担任联盟主席。1938年因病在拉合尔逝世。他虽然秉承了伊斯兰教
的传统,但在哲学上,却与印度其他现代哲学家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他的主
要哲学著作有:《伊斯兰教思想的重建》、《自我的秘密》、《无我的秘密》、
《波斯形而上学的发展》等。
“自我”与世界。伊克巴尔哲学的出发点是充分肯定“自我”的实
在性,把“自我”理解为一切存在的基础,并从“自我”出发去说明自然、
社会乃至神。他以赞叹的笔调写道:“存在的方式是自我所造的结果,你所
看的任何东西都是自我的秘密。当自我觉着有意识,它就显露出思维的宇
宙,千百万世界隐藏在它的本质之中;……自我分解它自己以造成原子,它
暂时分散开来就成为沙粒,后来它厌倦这个分散,再把自己联合起来就成为
高山。自我的性质说明着它自身;在每个原子中眠伏着自我的威力。主体、
客体、手段和原因,都是自我所袭取的方式以达到行动的目的。自我升起、
落下、发光、呼吸,燃烧、烛照、行走、飞腾。时间的空旷是它的决斗场所,
①
天堂是它路途上尘埃的巨浪。”历史是不自觉的“自我”,而神则是最高
②
自我:“为了强调最高‘自我’的个性,《可兰经》给予真主的名字。”
他的这种观点与辨喜极为接近。辨喜也曾明确断言,神寓于自我之中:“正
是你自己的 ‘自我’之中的神推动着你去追求他,证悟他。当你经过在各个
地方——庙宇、教堂、陆地和天空——的长期探索之后,当你从出发之地绕
完一圈的时候,你最后又返回到你自己的灵魂,并且发现你在全世界所追求
的,你在庙宇和教堂中所为之感叹和祈祷的,被你看作是疑云所遮盖的,一
切秘密之秘密的他,正是离你最近的东西,是你自己的‘自我’——你的生
①
命、肉体和灵魂的 ‘实在’。”
他认为,伊斯兰各个派别竭力强调神的一元性,强调神的无限威力和神
性的至高无上性,称神为最高的实在,人要求得到解脱必须绝对服从神的意
志,结果忽视了人的重要性,把人放到了相对于神而言显得无足轻重的地
位;这乃是对 《可兰经》奥义的误解。所以他提出要重建伊斯兰教思想,要
复活人,要重新把人放到中心地位,神与人不是截然对立而是本质上同一
的;并认为他的这种观点与伊斯兰教的教义丝毫也不相矛盾。
伊克巴尔通过对 《可兰经》中有关“自我”的概念的整理和重新解释,
并在继承苏菲派、尤其是阿尔—胡桑卜·曼苏尔·阿尔——哈拉智 (858—
① 伊克巴尔: 《自我的秘密》,拉合尔1977 年英文版,第16—19 页。
② 转引自W。C。史密斯《印度的现代伊斯兰教》,伦敦1948 年版,第120 页。
① 《辩喜全集》第2 卷,第81 页。
… Page 147…
922)神人同性,“我就是真主”,“我即我所爱,所爱就是我,精神分彼
②
此,同寓一躯壳;见我便见他,见他便见我”等思想的基础上,阐述了“自
我”的本性——在作这种阐述时,他常用“个我”代表“自我”。首先,“个
我”能把所有心理状态 (情感、经验、认识、思想等等)组织、协调和统一
起来,而且只有“个我”才能把各种心理状态统一起来并“管理”它们,所
以个我的本性“就是管理,因为它来自于神的起管理作用的力量,尽管我们
①
不知道 ‘个我’在统一各种经验时这种神圣的‘管理’是怎样进行的。”
其次,“个我”是一系列既自发又自由的活动,而且,“个我”所蕴藏的自
由能力是无限的。所以不能以物理的或生理的东西出发去说明人的意识,因
为它们只不过是“个我”的自由活动所运用的手段而已。再次“个我”的自
由活动毫无例外地指向某种目的,“个我”的生命是在同与其相对的“非我”
世界的作用和反作用中丰富、发展的。“个我”的生命是由其经验、情感和
意志构成的,其中,意志因素最为重要。伊克巴尔还认为,欲望中有一种能
唤醒并激励我们去行动的创造性的“力”,这种力乃是“个我”生命的核心。
最后,“个我”或“自我”是永生不灭的;尽管“非我”世界或肉体条件把
这一点掩盖了起来,但永生不灭始终是“自我”的本性和命运。
阐明了“自我”的本性之后,伊克巴尔就由此出发来探讨世界的本质。
在承认物质世界实在性的前提下,他考察了牛顿以来的时空观,明确表示不
能接受绝对时空观及其与之相应的,把物质世界理解为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
间的框架中延续的观点。他称赞康德最先揭露了这种时空观的内在缺陷。同
时又批评康德只强调时间、空间的主观性却忽视了它们的相对性特征。伊克
巴尔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不仅体现在不同等级的存在(例
如,低等生物衡量世界只有一个尺度,而人类衡量世界则有长、宽、高三个
尺度),而且体现在同一存在的不同层面(例如,就人而言,从理智层面和
从直觉层面去观察,所得到的关于时间的印象是全然不同的)。因此,唯物
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是由一些固定不变的基本单元在时间、空间中相互结合而
成、时间和空间是万物存在和延续的客观构架的观点是不能接受的。当然,
他所批评的唯物主义乃是机械唯物主义。
伊克巴尔断言,物质世界实际上是与“自我”相类似的,具有“自我”
的性质。如前所述,“自我”是知、情、意的连续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自
我”的生命活动追求实现某种目的;因此,他也把物质世界理解为不断运动、
变化、发展的,理解为追求一个又一个更高更新的目标的生命活动,而且也
有意志、欲望和冲动。这样,他对世界的解释就走向了目的论。
直觉是证悟实在的唯一途径。伊克巴尔并不否认感觉和理智在认识
中的作用和价值。但同时,他又认为,感觉和理智是以间接的方式即通过认
② 第·博尔: 《伊斯兰哲学史》,中华书局1958 年版,第55—56 页。
① 伊克巴尔: 《论重建伊斯兰宗教思想六讲》,拉合尔1930 年英文版,第143 页。
… Page 148…
识“非我”去把握实在的,因此,它们虽然也能给我们提供知识,但却无法
达到哲学或宗教的终极真理。根据对《可兰经》的研究,他提出了直接认识
实在的方式:“‘心’是一种内在的直觉或证悟。……它是以太阳的光芒为
食物,并能使我们接触到 ‘实在’的那些不同于感官知觉所开放的方面。按
照《可兰经》的观点,‘心’是某种能‘观察’的东西,它所揭示的,若能
得到适当的说明,就从来不是虚假的。我们无论如何不应当把 ‘心’看作是
某种神秘的、特殊的功能,它是与 ‘实在’相交往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方式
中,生理意义上的感觉则不起任何作用。这种方式向我们所展开的一系列经
①
验就像任何其它经验一样真实和具体。”这就是说,《可兰经》所说的“心”
就是直觉能力;它不是神秘的或只有少数人才有的,而是人人本具的能直接
认识实在的方式。他认为,无论是“自我”的真正本性或世界的实在性及其
本质,都不可能靠感觉和理智去认识(因为感觉和理智的认识只能是表面的
或僵固的,无法证悟背后的东西,无法洞察创造性的成长和发展过程),而
只有通过直觉才能把握。
伊克巴尔还具体阐述了直觉的特性:首先,直觉具有直接性。它无需通
过任何媒介,直接接触实在,领悟实在。这使它区别于求助概念、判断、推
理来进行的理智的认识活动。其次,直觉证悟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无论
感觉或理智,在认识事物时,主体与客体总是泾渭分明的。直觉作为“心”
的特性则没有主客的分别;只有在“物我两忘”,主体与客体完完全全打成
一片时,才能证悟到所谓被认识者。再次,直觉经验具有客观性。直觉证悟
绝对不可能在固执主观状态时发生,而只能在主客圆融状态时发生,它是超
越特殊个人的感觉和理智的顿悟或体验,所以它不是主观的、虚假的,而是
客观的、真实的。而且,直觉能使人在刹那间超越生灭,体验永恒,证悟到
神,这自然是最客观最真实的。最后,直觉具有不可言传性。严格说来,直
觉证悟的真理是“私有”的,无法清楚完整地表述。不过,证悟者可以对其
作解释,可以把经过解释的内容传达给他人。
伊克巴尔对直觉性质的探讨包含许多富有价值的思想。无论科学或哲学
发展到今天,都还远远不能说已经彻底揭示了直觉的奥秘。就此而言,伊克
巴尔的探讨更显得意义重大。但是,他把直觉与感性知觉和理性思维绝对对
立起来,过分强调直觉在把握真理中的作用的做法,则似有失偏颇。
4。阿拉伯哲学
作为联接东方和西方之“桥梁”的阿拉伯世界,在西方殖民侵略和扩张
中首当其冲。殖民者铁蹄所到之处,各国纷纷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乃至
殖民地。与此同时,英勇的阿拉伯人民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
① 伊克巴尔: 《论重建伊斯兰宗教思想六讲》,第23 页。
… Page 149…
略反封建的斗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拉伯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空前
高涨。在思想领域,则兴起了泛伊斯兰主义和启蒙运动两大主要思潮。它们
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从反对殖民侵略出发,把谋求阿拉伯世界的解放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