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

第123章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第123章

小说: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大荒东经》)。
  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大荒东经》)。
  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大荒东经》)。
  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大荒南经》)。
  有襄山,又有重阳之山,有人食兽,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国(《大荒南经》)。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大荒西经》)。
  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虎子,食谷(《大荒北经》)。
  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大荒北经))。
  以上所及中容、白民、司幽、黑齿、三身、季厘、西周、儋耳、牛黎九国,加上殷商,便是十国。其中儋耳、牛黎两国虽未明言为俊所生,但禺号虎生儋耳,儋耳生牛黎,而帝俊生禺号虎,所以可断定儋耳、牛黎均为俊的子孙之国。
  在这些国家中,除中容与季厘二国“食兽”之外,其它都注明“食黍”或“黍食”。且中容、白民、司幽、黑齿、三身诸国均“使四鸟”,这四鸟便是虎、豹、熊、罴。因上古鸟、兽同为动物,故虽是兽,但仍名之曰“鸟”。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山海经西山经》云:“长流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石鬼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这里的员神石鬼氏即为少昊,它由东方的太阳神变成了落日之神。少昊原来的居住地,在他迁移后,他的余部建立起了少昊之国。当少昊西迁之后,氏族将原来东方的地名也带到了西方,所以在后代传说中,东西方均有所谓的扶桑、穷桑等地名,这些都与这场氏族大迁移有关。
  对帝俊的改头换面对帝俊的改头换面,主要是通过创造五帝之一的帝喾来完成的,以帝喾取代帝俊,将其更名改姓,这一手段可谓釜底抽薪。
  《帝王世纪》云:“帝喾高辛氏,姬姓也,其母不见。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俊。”这种野史虽然已将帝喾取代了帝俊,但却仍然保留了“自言其名曰俊”的改造痕迹,但没来得及编制帝喾的谱系家世,后来经过各种正史与稗闻的附会、添加,确立了“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的地位。
  《史记五帝本纪》只言“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但省略了“俊”字,这一细微的变化,却将帝喾从帝俊的阴影中完全解脱出来,达到了脱胎换骨的效果。在将帝俊脱胎之时,将其后代子孙如季厘、少昊(挚),妻子(常羲)等,也在稍加改变之后转移到帝喾名下,从此以后,帝俊便消失了,帝喾则异军突起,成为五帝之一。
  对帝俊神话的枝叶嫁接由于帝俊神系庞大家族及帝俊的巨大影响,晚出的帝喾身上无法全部体现关于帝俊的事迹与传说,而这些传说与神话事迹又充满生命活力,代代流传,于是后儒们便将这些有活力的神话分化开来,分别嫁接到黄帝、颛顼、尧、舜等身上,使得他们的身上都有着帝俊的影子。
  帝俊之妻羲和与帝羲(或作仪)分别生十日或十二月,此为帝俊神话之精髓,人们便将这则神话重新改造之后移植到黄帝头上,变成了“黄帝使羲和作占日,常仪作占月”。于是帝俊的二妻变成了黄帝手下掌管历法的二大臣了。
  后羿为民除害是受帝俊派遣的,安民之功本应归于帝俊。但到《淮南子》那里,则变成了“尧之时,十日并出”,尧命羿去除害射日,将爱民之德转给了尧,同时也将后羿神话从帝俊神话体系中切割出来。
  于是帝俊的诸子孙们纷纷被改名换姓,忘记了炎帝就是后稷,西王母就是帝俊的女儿。帝鸿成了黄帝或者黄帝的儿子,少昊说成是黄帝的孙子,帝喾说成了黄帝的曾孙子,中容成了颛顼之子,契成了帝喾之子,后稷也被喾占有。俊妻常羲改嫁了帝喾,娥皇走进了后羿舜的宫中。
  相关学说
  信阳师范学院金荣权教授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谜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迹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只见于《山海经》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内”两经之中。究其神系渊源与脉略,显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隶属于黄帝世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关于帝俊在中国古代诸神中的地位,今天众说纷纭,然一般认为帝俊当是上古时代东方民族的祖先神,这种看法是一致的,因为《山海经》记载的帝俊活动地及其子孙之国大多在东方”。“帝俊部族与少昊部族均是我国东部以“鸟”为图腾的远古同一部族。《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五采之鸟,相向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义为:有两只五彩鸟,相对而舞,是帝俊在人间的朋友,帝俊在人间的两个祭坛,便是由它们管理的。这里的五彩鸟,实际上便是神话中的“凤鸟”,它与帝俊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应是帝俊部族的崇拜物。更主要的是,战国以来,人们称日中神鸟为“俊鸟”,何新《诸神的起源》云“俊鸟”便是帝俊,为太阳神的代名词。帝俊之“俊”又可写为“夋”,这字在甲骨文中实为一个鸟的形象”。
  帝俊也是商代殷民族所奉祀的天帝,甲骨文称为高祖夋(与莒国犁比公祭祖碑文一致)。他本是殷民族的祖宗神。他的形状甲骨文作或,画的是鸟的头,猕猴的身子,一只足,手里似乎还拄着一根拐杖。
  有关帝俊的神话相当零碎;集中保存在《山海经·大荒经》以下五篇里,其他书籍并无所见。帝俊有两个妻子,一个名叫羲和;住在东方海外的甘渊;生了十个太阳;另一个名叫常羲,住在西方的荒野,生了十二个月亮。他还有一个名叫娥皇的妻子,住在南方荒野,生了三身国的先祖。这位先祖一个头三条身子,传下来的子孙也都是这般模样。帝俊时常从天上降下来,和下方一些面对着面跹舞蹈的五彩鸟交朋友;下方帝俊的两座祠坛,就是由这些五彩鸟管理的。在北方的荒野,有一座帝俊的竹林,斩下竹的一节,剖开来就可以做船。尧的时候,十日并出,帝俊曾经赐给羿红色的弓,白色的箭,叫他到下方去拯救人民的困苦。以上就是残留下来帝俊神话的片断。从中可以见到帝俊作为天帝的神性。
  帝俊之后姜姓,而诸多土著东夷古国或族团姜姓,如东夷姜太公之祖伯夷,东夷战神蚩尤,莱、齐、纪、州、郚、向、纪国等均姓姜。
  在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的天台山上有一巨型石人头像,据传说是帝俊头像,当地人称石祖像,也称老祖象。老祖像历尽风雨沧桑,底座山岩上有人工刻画的太阳图案,太阳中间为原始的“祖”字。传说该石像是东夷人父系社会的始祖--帝俊的化身。西侧的天台山极顶是俊台,相传为帝俊祭天之处。山下尧王城遗址中的墓葬都朝着天台山的方向,反映了大羿、太昊、少昊、伯益等建立的东夷古国对太阳神和祖先帝俊的崇拜。
  帝俊神系
  帝俊(jǜn)
  少昊,帝俊之子
  羿,帝俊臣属
  羲和,帝俊之妻,生十位太阳神
  常羲,帝俊之妻,生十二位月亮神
  姜嫄、简狄、庆都、常仪是帝喾的妻子。帝喾就是帝俊,常仪就是常羲。
  帝舜也是从帝俊的神格中分离出的神。
  帝俊一系的文明功绩
  帝俊一族对于文明的贡献集中反映于山海经第十八卷海内经
  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
  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
  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
  后稷是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
  大比赤阴,是始为国。
  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指二人奉帝命治水)。
  帝俊就是甲骨文中提到的殷商高祖夔。
  【大鸿】
  黄帝手下一位智勇双全的武将。他原名叫“鬼容区”,大鸿是他的号。《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鬼容区号大鸿,黄帝大臣也”,指的就是他。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曾经著有《鬼容区兵法》三篇。传说,大鸿经常在具茨山训练黄帝的军队,后人就把他练兵的山峰称为大鸿山,屯兵的地方叫大鸿寨,这就是今天浅井乡的大鸿寨村和大鸿寨山。
  【力牧】
  是上古传说中的一位人物。他与风后、大鸿在传说中是黄帝的三位大臣。史载: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得力牧于大泽,进为将,称拜将台。
  【传说】
  力牧所以为黄帝所选中,有一段神奇的故事。相传上古黄帝在做了天子以后,经常为了没有能干的贤臣来辅助他巩固王位,治理国家而发愁。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场大风把地上的污垢刮得干干净净。接着又梦到有一个人拿着只有千钧之力的人才能拉得动的强弩,驱赶着千万头牛羊。黄帝梦醒后觉得很奇怪,他想了很久才恍然大悟:“风是象征着号令,是执政者;垢字去掉土就是后,这就是说,有人姓风名后,就能职掌国政。千钧之弩是象征有力者;驱赶牛羊千万头,是说他能够牧(治理)民行善。这就是说有人姓力名牧,可以辅助治理天下。于是黄帝立即下令寻访,终于在一个大泽边找到了力牧。黄帝找到力牧之后,拜力牧为将。果然,力牧不负所望,在涿鹿之战中,力牧为黄帝战胜蚩尤立了大功。
  黄帝…梦人执千钧之弩,躯羊万群。帝寤而叹曰:“…夫千钧之弩,异力者也;躯羊数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
  ——《帝王世纪辑存》
  【“牧”姓由来】
  牧氏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姓氏。据《风俗通》一书指出,牧氏是黄帝臣子力牧的后代。这样看来,牧氏是早在5000多年前黄帝之时就已经出现的,他们的始祖力牧,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将军,而力牧的后代子孙也就“以王父(祖)字为氏,而姓了牧。故牧氏后人奉力牧为牧姓的得姓始祖。
  【力牧台】
  力牧台位于新密市境,以黄帝臣力牧得名。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古迹下》:“在密县城东四十里,土人呼黄台岗,地近云岩、大隗镇,台址颇广,又曰拜将台。”
  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力牧台一曰拜将台,一曰熊台。
  《通志》:‘在大隗镇东。俗传黄帝讲武于此。’又曰:‘筑拜风后。土人呼为台子岗,又曰台冈。’”
  清,光绪二十八年田文镜《河南通志·山川》:“力牧台,在密县城东四十里,土人呼为黄台冈,地近云岩、大隗镇,台址颇广,又曰拜将台。”
  (卷五十三)1991年版《河南省密县地名志·名胜古迹》:“在密县城东南刘寨乡台岗村西南侧。
  据《史记》记载: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得力牧于大泽,进为将,称拜将台。后人为感念力牧协助黄帝治国的功绩,易名为力牧台。台高约15米,东西长大约120米,南北宽约80米,为夯土筑成的土台。台上有秦、汉时期的砖瓦和红烧土遗存,是当时高台建筑遗址。”
  【风后】
  一说风后即风伯,后是领袖称呼(如夏后启;后羿等),即风姓部落(有名领袖太昊)的首领。玉帝为了人间风调雨顺,特意在仙班里增加风后一职;后传于人间。一说山西解州人,生于海隅之地,务农自耕,精于《易》数,明于天道,甘贫,隐逸为乐。
  风后,传说为黄帝的宰相。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东门外社东村有一块『风后故里』的大碣后和『风神庙』,芮城风陵渡有其墓并以此为地名。说明风后确有其人,而且是运城故里。
  相传黄帝做一梦,梦见一场罕见的大风,把大地上的尘垢刮得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清白的世界。黄帝惊醒后,自我圆梦,心里暗叹:『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边。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于是他食不甘味,寝难安席,到处留神察访,终于梦想成真,在海隅(运城市解州镇社东村)这个地方找到了风后,即拜为相。由于风后是黄帝的第一任宰相,故后人称他为『开辟首相』。风后发明的指南车以及所阵法天下无双;帮助黄帝统一中原'用经略;北清涿鹿;南平蚩尤;底定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著名的'凤后八阵兵图'对我国古代的军事史、古代军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传说在'阪泉之野'(山西运城一带古称蒲阪);黄帝与蚩尤各自摆开了阵势。一时间;大风、大雨伴着大雾接踵而至。先是黄帝的女臣'风后'用'指南车'指引部脱离险境;接着黄帝之女'女魃'出阵;驱散风雨;用号角声、擂鼓声等扰乱兵,采取变化多端的战术,取得胜利,最后斩杀蚩尤,分解首,异地而葬。因此,这里被人命为'解州',该村村民是'蚩尤'部族后代,所以命名为'蚩尤村(现名为从善村)。
  据《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记,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动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足见风后对黄帝的帮助是多方面的。特别是黄帝与蚩尤大战中,风后立下赫赫战功,致使蚩尤『闻风丧胆』。因此黄帝在置列侯众官时,独擢风后为三公之首。
  传说故事
  玉帝天凡界世人疾苦,就叫风后下界,为人世间造福。
  一日,至田中耕锄,见天日晴和,乃唱歌曰:
  上天圆圆,下地方方。
  生逢斯世,得遇明王。
  歌罢又耕。帝车驾人马至近,风后不顾,只躬身锄地。帝观之良久,自思曰:“其人虽一耕夫,堂堂仪表,必有可取。”即命近臣去问何处人氏。近臣领命问之,风后对曰:“君臣别途,各安其事,何劳问焉!”近臣以风后之言回奏,帝叹曰:“此乃贤者,非农夫也!”遂下辇步行至田畔。风后见帝步行前来,忙弃其锄,俯伏于田中,口称万岁。帝扶起问曰:“贤士何隐于此,不出代天行道?请问贤士高姓大名?”风后奏曰:“臣姓风名后,才疏学浅,不堪世用,惟躬耕而已。”帝闻奏大悦,命随驾入朝,以扶社稷。风后不辞,领旨同行。
  正行之间,只见大泽旁一樵夫,在山林中四顾而行,帝视良久,见其人威风凛凛,志气昂昂。帝命住辇,即步入林中,上前问曰:“贤士,何人在此闲游,不出辅国安民?”力牧俯伏奏曰:“臣驾钝之材,不足用世,故避于此。”帝曰:“愿闻贤士姓名!”力牧奏曰:“臣姓力,名牧。”帝闻奏大悦。顾谓群臣曰:“卿等今日方信梦不虚矣。”遂扶起,命随驾回朝。次日升殿,文武朝贺毕,帝命宣风后、力牧入朝。二人山呼拜舞于阶下。帝曰:“朕今得二卿,乃上天梦应所赐,如左右手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