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神谱大全-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晋人葛洪的《神仙传》、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曾记载苏仙的传说。韩愈、刘禹锡、秦少游、苏东坡、米芾等文人都与苏仙有不解之缘。
一、吞萍成孕
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的一天,郴州城东鸭子塘村一个姓潘的姑娘,到村旁的郴江岸边浣洗衣裳。正洗着,潘姑娘猛地抬头看简一朵与众不同的五彩浮萍顺水飘近,闪现光异彩,煞是好看,潘姑娘既喜欢又好奇,用手去捞,不想手竟被浮莲根蔓紧紧缠住,总也甩脱不开。情急之下,潘姑娘用嘴去咬,不料这浮萍竟顺势滑进了潘姑娘腹中。过了一段时间,潘姑娘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怀孕了。
二、鹤覆鹿哺
转眼到了惠帝五年,潘姑娘有了十个月的身孕。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年七月十五日,潘姑娘生下了一个男孩。潘姑娘未婚孕育,大家议论纷纷,闲言碎语很多。为避众人口舌,潘姑娘的母亲只得将婴儿丢弃在村后牛脾山下桃花洞中。临走时,潘母指天卜誓道:〃该成人,七日之后活生生;不成人,七日之内早归阴。〃到第七日,思孩心切的潘姑娘急忙赶到桃花洞探视,竟看到一幅奇异的景象:一只美丽的白鹤正张开雪白的羽翅为婴儿御寒,一头健壮的白母鹿正用奶头给孩子喂奶。潘姑娘始而惊,继而喜,连忙将这苦命的孩子紧紧搂在怀里抱回家去。
三、取名苏耽
中国传统习俗是孩子从父姓,潘姑娘的小孩既然没有父亲,也就没有姓名。小孩长大入学,没有姓名不方便,教书先生因此要为他取个名字。先生叫他走出塾馆,通报他第一眼看到的景象。小孩刚走出门,就看见有一个人用禾草串鱼悬挂在树枝上,自己却枕着树根呼呼大睡。小孩于是将所见情景禀报先生,先生说:〃禾草串鱼,是个‘苏‘字;枕树而卧,是个‘耽‘字。你就姓苏名耽,叫苏耽吧。自此,小孩就称苏耽。
四、初遇异人
牛脾山钟天地之正气,山灵水秀,风景佳好,山中多有神仙异人出没。一天,苏耽入山砍柴,忽然遇到一位老仙翁。老仙翁十分喜爱苏耽的聪慧孝顺,传授了仙术给苏耽。这仙术能隐其身,变化莫测。苏耽学会后试了一下,砍刀不磨自利,柴担举重若轻。从那以后,围绕着苏耽就发生了许多奇情怪事。如苏耽与同伴放牛,别人的牛桀傲不驯,唯苏耽的牛老实听话,似通人意。傍晚,苏耽想回家,那牛不用驱赶就自返归途。又比如,山中白鹿本来胆小见入就逃,但苏耽却能靠近白鹿,骑上鹿背。白鹿驮着苏耽飞奔于峰峦沟壑,安稳如驰平地。更怪的是,每逢骑鹿驰驱,在苏耽的眼里。胯下的白鹿竟化作了一条神龙。
五、远遁取食
苏耽非常孝顺母亲,有一次正在吃饭,苏母无意间说想吃便县(今永兴)的特产鮓鱼(油鮓鱼)。苏耽一听,放下琬筷就出了门,眨眼功夫,苏耽就提了一对鮓鱼回来。苏母问:〃郴县也有鮓鱼吗?〃苏耽答:〃我是从便县买来的。〃苏母觉得很奇怪;又一次,苏母患病不思饮食,苏耽问娘想吃什么,苏母说:〃我想吃的只怕是想得到却吃不到。〃原来苏母想吃湘潭名产臭豆腐乳。怪不得说想得到却吃不到了;湘潭离郴州近七百里,常人注返需两个月时间。母亲有病需要照应,如何能尽快取回臭豆腐乳呢?苏耽在门外沉思间,忽然遇到曾向他传授仙术的老仙爷,告诉他白鹿洞通湘潭,只要日出前入洞。日落前就可从湘潭打个来回,出洞而归;第二天,苏耽按照老仙翁的指点,果真买到了湘潭臭豆腐乳,并在当天傍晚赶回了郴州。苏母高兴之余,却不相信苏耽真的到了湘潭。两月后,苏耽的舅舅来看望苏母,说起曾在湘潭看见过外甥的事。苏母这才相信苏耽真的到过湘潭,于是更加惊异,自此,苏母认定苏耽不是凡人。
六、七颗仙桃
苏母久病不愈,苏耽忧心如焚,暗中祈祷菩萨,愿意自己代母受病,只望母亲早日康复,苏耽的孝心感动了神灵,梦见仙人授意说:〃牛脾山顶古树鲜桃,吸日月之精华,已成仙果。摘食之,可愈治母病。〃又告诫道。〃只是仙物不可妄求。一而三、再而四,七颗足矣,切忌多贪〃。
第二天,苏耽果然在牛脾山顶找到了仙桃;只是因一时高兴,忘记了神人的告诫,尽兴采摘了满满一筐。苏耽背着满筐仙桃飞奔下山。跑到山腰,脚绊石头摔了一跤,满筐仙桃遍地乱滚。苏耽急忙爬起捡拾,左寻右找也就拾到七颗。苏母吃了苏耽带回的七颗仙桃,病体顿时痊愈。后来,那些散落山腰的仙桃全部化作了石头。<;郴州志)载:〃仙岭(苏仙岭)有桃石,剖之纹核如生,世传仙桃。马岭山亦多虺蛇杀人,服之可解。〃如今,仍常有人在苏仙岭山腰拾到桃石,研粉冲服,百病可愈。
七、受诏得宝
苏耽十二三岁时,已是一名品术皆优的少年郎中。有一天,他到牛脾山采药,忽然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苏耽直身一看,原来是传授仙术给他的老仙翁。老仙翁传诏道:〃尔今仙道已成,勿再依恋尘世。吾今奉命传诏,三天之后就是你升天之时。〃苏耽拜谢说:〃非我依恋尘世,只是我若升仙离去,母亲无人终养。〃老仙翁递过一件石匣,说:〃有此石匣,但可无忧。只是天机不可泄露,此匣万万开启不得,切记。〃老仙翁传诏已毕,飘然而去,苏耽也收拾药篓怀揣石匣返回家中。
八、群鹤迎仙
汉文帝三年(公亓前177年)五月十五日,是苏耽成仙升天的日子。苏耽一早起来就劈柴禾,扫庭院,又将水缸挑满。这是最后一次侍奉母亲,他想竭力多做些事。挑水时,他看见了倒映井底的南天门,且隐隐听见袅袅仙乐声,知道行期已近,于是整衣掸尘等候仙侣。忽然紫气西来,氤氲缥缈中,十只仙鹤迤逦降落在苏家庭院。苏耽急忙入宅含泪向母亲辞别:〃耽已成道,受命将升,仙仗临门,不得终养o〃苏母虽然舍不得与儿离别,但知道天命难违,不可强留,于是哽咽唏嘘说:〃儿走后,娘何以为生?〃苏耽将老仙翁授给的石匣捧送到母亲手中,说:〃有需必得,慎勿发也。〃又说明年郡有疫,可取庭前井水枯叶救之。苏耽辞母出门,忽闻仙乐齐奏,又有异香弥漫,苏耽骑上仙鹤,旌幢和群鹤簇拥着他逶迤腾空而起。
九、桔井泉香
苏耽升仙的第二年,郴州果然暴发瘟疫,来势迅猛,八方蔓延,不分男女老少,均受染发病,病死无数。一时间,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乡亲们在此劫难中,自然想到苏耽,可苏耽已经成仙升天而去子:于是转而来求苏母。苏母便按照儿子的嘱咐,凡来求医者,每人赐给院内井水一升,桔叶一片。说也真灵,病人服后,无不迅速痊愈。消息传开,前来向苏母求医讨桔叶、井水的很多,可桔树上的叶子和井中泉水并不见少。原来,苏耽成仙,仙气飘溢,桔树招收了仙风,有了灵性,人每摘一叶,树就会自长一叶。泉水吸收了仙气,也有了灵性,人们每舀一升,井水就自涌一升。由于有足够的桔叶井水,郴郡的瘟疫终于得以平息。自此,〃桔井泉香〃这一典故就流传下来,并传遍全国及日本与东南亚等国。
唐代诗人杜甫、王昌龄、元结、沈彬等,对此均有题咏。
唐开元十九年(731),郴人在井旁建祠。北宋真宗赐名〃集灵观〃、〃桔井观〃。
十、苏仙望母
苏耽无父而生,自幼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他把母亲的养育之恩铭记心上。又因未及报答,少年即成仙道,以至永诀慈母。所以苏仙虽身在天界,思母之心却与日俱增,常常溜出天庭,来到苏仙岭上,朝西南翘首眺望,期盼看到母亲的身影。岭上的松林也深受苏仙孝心感染,每当苏仙望母,它们也一同倾身西南,陪伴苏仙寻觅母亲天长日久,积而成势,苏仙岭的松林无论老树新枝,总是倾向西南。世人感慨苏仙孝感草木,感叹岭上松林善解人意,就将这片松林称为〃望母松〃。
十一、掷经成桥
苏耽成仙离家时,为了母亲衣食有着落,把老仙翁赠送的小石匣留给了母亲,石匣上写着〃心有求,叩叩首〃几个字。石匣只要叩一下,就会出现苏母所需的衣食穿用;苏母凭着这个石匣子,温饱度日,竟活到百岁才无疾而终。苏母逝世那天,人们望见苏仙岭上有白马出没,并隐隐听到哭声从岭上传来。人们把所见所闻禀报到郡署。郡太守张邈率下属一行亲赴岭上求见苏仙。仙凡异壤,不可直面,苏仙半隐于松叶枝丛中,接待张太守,感谢他吊孝母亲。言语间,郡守张邈偶然窥见苏仙丰资神彩,光熠照人。苏仙顾及故乡诸事,知道郴江因无河桥,过往行人全凭小船摆渡,十分不便,于是有意为乡亲解难。于是苏耽对太守说:〃山谷幽远,日暮难归,愿许苏耽成桥水上。〃说完将手中一卷仙经掷向郴江,离郡署最近的河面上立即出现了一座石拱桥。郴人为纪念苏仙的恩德,就称这座桥为〃苏仙桥〃。
十二、仙泪化泉
中国古代,无论是官府贵人,还是庶民百姓,凡父母新丧,孝子都要在父母坟旁起造墓庐,枉身其内,守墓三年,以报父母养育之恩,以尽后代孝道之情。苏母谢世,葬桔井观之左。时苏耽已成仙升天多年,虽仙凡有别,但苏耽原本极具孝心,故仍然遵依凡例守墓尽孝。每天苏仙在天庭值日之余,即坐一白色仙马驰抵苏仙岭,遥对桔井观旁的慈母墓跪拜行礼,凝视守望。每每想起母亲未成婚即吞萍怀胎。
【三星神】
人人都想发财,所以人人都拜财神。有财并不就有福有禄有寿,最好是福禄寿都有;因此在道教神系中就有了福禄寿三星神。俗语说:“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三星神源于道教的三官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其神职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信仰源于原始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后来道教称为三元大帝,是三兄弟,上元大帝是天官,生于正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上元节;中元大帝是地官,生于七月十五,所以七月十五叫中元节;下元大帝是水官,生于十月十五,所以十月十五也叫下元节。三官都在其生日执掌神职,人们就在这三个日子拜三官,希望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但是后来演变成为福禄寿三星神。三星神作为神像印在纸上进入千家万户贴在墙上成了年画,成了人们贺春的礼品,寄托着祝福的心愿,神性已逐步减弱。在潮汕,以枫溪为中心的瓷塑十分发达,当代更大量生产福禄寿三星组塑,成了著名的艺术品,广销海内外。但其释义也已具体化为三个人物,即:晋代的巨富石崇代表福,他身穿锦服,手握天书,环佩缠身,一身富气;唐朝的开国功臣郭子仪代表禄,安置在中间,他王冠蟒袍,玉带围腰,肩飘绶带,气概凛凛;神话传说中的南极仙翁代表寿,他鹤发童颜,喜眉笑口,执杖捧桃,龙钟老态。当代有许多人家将福禄寿三星陈设在客厅中,并不焚香敬拜,仅是一种艺术欣赏品了。
在北京白云观的东院有一座新落成的殿堂——三星殿,里面供奉着幸福安乐和长寿的福、禄、寿三星神,他们执掌着人的幸福吉祥和长寿,在中国民间有着深厚的影响。俗话说:“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三星神的形象和蔼慈祥,所以使人觉得可亲可近,民间百姓都新呢地称他们“三星老儿”。又因为他们是幸福长寿的象征,所以人们在对他们顶礼膜拜的同时,还将他们当作吉祥物进给新朋好友,从而使三星的信仰广泛深入民间。
幸福历来是人们祈望和希求的,《尚书。洪范》对此有五福之说:一曰,寿,二日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韩非子。解老》则说:全寿富贵之谓福。《礼记。祭统》则日: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可见,福字是长寿健康、安宁富贵、一切顺遂、万事如意的象征,于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之孜孜以求,虔诚礼拜,希望幸福临门,福运绵延。
对此,道教在丰富其信仰体系时加以吸收,称福神为星神,来源于福星,即岁星,称岁星照临能降福施祥。后来又将其人格化,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福神天官和杨成。
天官信仰源于道教五斗米道的三官手书,是五斗米道教祭酒用于为病人祈祷的文书。祭酒为病人写三通文书,祈请于三官大帝。道教宣称三官大帝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至此,人们便把天官作为福神来信奉了。在清代,天官信仰极其广泛,天官赐福的年画也是多姿多彩。图中天官是一副大员外的形象,身穿大红官服,龙袍玉带。手执如意,五绺长须,面容慈祥和蔼,显得非常雍窖华贵。有的年画上,天官慈祥地携五童子,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庆鱼灯。张贴这些年画,人们就是为了祈求天官赐福长寿。
福神杨成,本为历史上的人物阳城。据《唐史演义》记载,阳城,唐定州北平(今河北完县)人,字亢宗,学识洲博,德行高尚,颇有名声。进士及第后,却隐居中条山。李秘荐举其为谏议大夫。京城官民均以为他上任后直进谏议,痛砭时弊。谁知他进京后整日饮酒,不理政事,大失所望。唐贞元十一年(795年)奸臣裴延龄误谄大将陆贽等人,唐德宗欲杀陆贽等人,朝野上下不敢劝谏,只有阳城力谏,帮助陆贽等人澄情事实,使陆贽免于一死。朝中金吾大将军张万福赞道:朝廷有直臣,天下太平矣!从此阳城名倾朝野。后来阳城又力谏德宗不要重用佞臣裴延龄,德宗不听,阳城遂辞官而去,隐居山林。
然奉阳城为福神,则与其抵制进贡道州矮民一事有关。据《旧唐书。阳城传》记载,道州的老百姓因水土原因,身材都十分矮小,每年每户都要进贡男子,号为矮奴。阳城到达道州,禁以良为贱,又悯其编氓岁有离异之苦,乃抗疏论而免之,自是乃停其自贡,民皆赖之,无不泣荷。《新唐书。阳城传》标州人感之,以阳名之。阳城因不怕治罪,不怕丢官,抗旨直谏,拯救道州矮民,道州百姓感其思泽,为民作主,特建祠供奉,尊为福神。大诗人自居易在《道州民》一诗中赞道: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其实道教神系中早有福神阳城的故事,只是时间和名字略有不同而已。据《道藏。搜神记》记载,福神者,本道州刺史杨公讳成。昔汉武帝爱道州民矮,以为宫奴玩戏。其道州民生男,选拣侏儒好者,每岁不下贡数百人,使公孙父母与子别。省刺史杨公守郡,以表奏闻天子曰:臣按《五典》本土只有矮民,无矮奴也。武帝感悟,省之,自后更不复取。郡人德之,立祠绘像供养,以为本州福神。后天下士庶皆绘像敬之,以为福神。
不管是汉代的杨成,还是唐代的阳城,均是因为拯救百姓而得以成神,这充分表明人们对善良和幸福的向往。
禄神为官职禄位之神。其源于中国古代的星神崇拜,其神为禄星,《史记。天官书》云:文昌宫有“司禄”,就是说文昌宫中有专掌司禄之星神。后来星辰崇拜渐渐人格化,禄神和福星、寿星一样,亦被喊予神性,这样便有了进子张仙的说法。在传统的“福禄寿”年画中,他常常抱或牵一小儿。
禄神在民间很受人们的欢迎,民间常有“加官进禄”、“福禄寿”、“官上加官”、“加官进爵”、“马上封侯”、“连升三级”等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