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神谱大全-第3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传予两人呢?究竟是只传一人,但因未受传者要争正统,也谎称受传;或是先传一人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改变初衷,或受另一人之胁迫再传第二人呢?因资料缺乏,尚难判断。但《先天宫记》为“真大道门人、崇道广演法师、前进士杜成宽撰”,立石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玉虚宫传授之碑》为参知政事杨果撰文,立石于至元七年(1270),皆为名人手笔,且去毛希琮不远,似不可能任意伪造。所以尽管不知究竟出于何种原因,事实上毛希琮之后确有两个五祖,一住天宝宫(郦希
成),一住玉虚宫(李希安),使大道教分成了两派。
在元代宗教政策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大道教两派都得到元室的承认,分别进行传法。但玉虚宫一派传法时间较短,连李希安在内,只传了三代。《玉虚观大道祖师传授之碑》云:
“戊子(1228)乃立李希安为五祖,号湛然子。修葺琳宇,壮严圣像,焕然一新。岁在辛丑(1241),被征命,辞老不起,完宗皇帝以法服赐之。乙卯年(1255),世祖皇帝在王邸,闻其道行,赐以真人之号。中统二年(1261)命之掌管大道。至元三年(1266)羽化。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人刘有明号崇玄子传其道,是为六祖。是年冬,玺书授崇玄体道普惠真人。”杨果撰此碑时,六祖刘有明尚在世,故不见传法于七祖的记载。据祥迈《至元辨伪录》卷五《焚毁诸路伪道藏经之碑》记载,参加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佛道大辩论的道教一方,大道教有两人,一为李德和,一为杜福春,李德和是已知的大道教掌教第七祖,其余的道教参加者皆是各派的首领,如全真道掌教祁志诚,正一道首领张宗演等,因此杜福春必不是一般道士,很可能是大道教玉虚宫派的七祖。如此,大道教玉虚宫派只传了李希安、刘有明、杜福春三代,此后未见记载。
天宝宫派的传法较玉虚宫派为长。五祖为郦希成。《重修隆阳宫碑》云:“第五祖师太玄真人郦君,讳希成,妫川(今河北怀来县)之水峪人也。……圣朝创业之初,为教门举正,而阐教山东。四祖毛君,暑月病剧,速召而来燕。既承其法,拂袖有深山之隐。”他为何刚接任掌教即想隐遁深山呢?《先天宫记》则称:“五祖当教之日,值大元立国之初,法令未行,逆魔乱起,始终一十五载,遭逢十七大魔。”所谓“逆魔”、“十七大魔”,乃指教内出现了与之抗衡的反对派势力,看来除了玉虚宫一派外,还有其他派系。所以在这种宗派纷争的严重局面下,郦希成无法掌教而退隐深山了。王恽《秋涧文集》卷五《游妫川水谷太玄道宫》诗之注文,反映了当时斗争之尖锐。其“云封石上体”句注云:“初,大道郦五祖者,逃难此山。众追及,弃衣钵石上而匿,其物重,众莫能举。众(以)为异,遂请主其教,今道院盖郦生所创也。”有多人追逐他,欲夺其衣钵,或欲置之死地,足见其斗争之尖锐。此处说众人举不起他的衣钵,以为神异,“遂请主其数”,《先天宫记》则说:“以五祖道德崇高,威灵显赫,魔不胜道”,经过十五年之后,“寻乃自平”。不管什么原因,郦希成经过十五年的斗争之后,终于克服玉虚宫一系以外的其他反对力量,回到燕京天宝宫,登上了大道教掌教的宝座。时间大约在元太宗十年(1238)左右。
郦希成正式掌教以后,受到元室的支持,元宪宗曾封他为太玄广惠真人。在他掌教期间,组织有所发展。《先天宫碑》云:“自戊戌(1238)以来,化因以洽,南通河岳,北极燕齐,立观度人,莫知其数。”这种说法,十分笼统,只能理解为:南面传到山东泰山一带,北面传到河北一带,比刘德仁创教时扩展不多。但据近年新发现的《汴梁路许州长社县创建天宝宫碑》记载,在郦希成掌教期间,真大道由原来的河北、山东,发展到了河南许州(今河南许昌)一带。该碑云:“先是大道一宗,其所崇尚不过河北有焉。自五祖太玄广惠真人命举师卢德清往河南典教,其后教法流行。”许州天宝宫即建于元太宗十二年(1240)。
道派发展以后,郦希成特请元室批准他将“大道教”改名为“真大道”,以示正统。“宪宗皇帝即位之四年(1254),特降玺书,赐名‘真大道’,中宫赐之冠服”。真大道名称从此正式确立。
郦希成“阐教三十六年,享寿七十八岁,将法传付六祖通玄大师孙君(德福)”。是为第六祖。孙德福再传法给李德和,是为第七祖。以上三代皆处在与玉虚宫派相对峙的时期。
七祖李德和掌教时,真大道又传到了陕西。此见吴澄所撰《天宝宫碑》。该碑称张清志“年十六,从天宝宫李师(德和)为道流,锡名清志。然获归养父母。年十八,辞家入太白山,……久之,辞亲入终南山。……年二十六,创长安明道观,又适凤翔扶风县立天宝宫。”
继李德和之后掌教的为第八祖岳德文(1235~1299),始合玉虚宫、天宝宫两派而为一。岳德文,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年十六,辞亲入道隆阳宫。年十八,受教于五祖郦希成。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李德和付以教事。二十一年,宣授崇玄广化真人、掌教宗师、统辖诸路真大道教事,赐玺书护持之。在他掌教期间,真大道教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西出关陇,至于蜀,东望齐鲁,至于海滨,南极江淮之表,皆有奉其教戒者”。岳德文“尝使人行江南录奉其教者,已三千余人,庵观四百。其他可概知矣”。
但在岳德文之后,真大道内又出现了波折。即岳德文于大德三年(1299)逝世前,将教事付与张清志,作为九祖,但当岳德文“丧毕”,他却“潜遁”山西临汾,后又返华山归隐,并没有接替掌教。此后,相继由赵真人(亡名)、赵德松、郑进元摄掌教事。五年之间,“二赵一郑”,“相继殒灭”。其徒众根据郑进元临终时的嘱咐,去华山请回张清志,仍举其为九祖(如算上二赵一郑,则为第十二祖)。
张清志,乾州奉天县(今陕西乾县)人。第七祖李德和之徒,掌教前,长期在陕西、山东、山西等地传教。掌教后的第一件事是废除教内的刑罚。他面对徒众,称“吾教以慈俭无为为宝,今听狱讼,设刑威,若有司然,吾教果如是乎?
继今以始,凡桎梏鞭笞之具尽废之”,“自是众安害息,五年宿弊(指二赵一郑摄教之五年——引者注),一旦悉除”。⑥张清志平时自奉简朴,“深居寡出,入或不识其面,著书以名其学,文多奇奥。贵人达官来见,率告病伏卧内。虽有金玉重币之献,漠如也”。他这种淡泊清高的作风,与当时各派首领居则宫室、出则华冠艳服、日与贵官相往来的作风,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得到吴澄等文人学士的称赞和敬仰。
张清志于元成宗末掌教,历武宗、仁宗、英宗至泰定帝,深受尊崇,授以演教大宗师、凝神冲妙元应真人,统辖诸路真大道教事。“掌教将二十年,教风日盛”。其所居大都天宝宫,“日食数千指”,其盛况可见一斑。
真大道在长期的掌教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体制。首脑机关是大都天宝宫,为历代掌教所居之地,设诸路真大道教都提点,教门都举正等以辅助掌教工作。其下据元代的行政区划设立各级地方组织。第一级,行省设提点都举正。如王清贵曾任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等处都举正提点。第二级,路设道录、道判。如陈德元曾任大都路道录,赵德松曾任汴梁路道录,郑进元曾任卫辉路道录等。第三级,州设道正、举师。如《隆阳宫碑阴》记有涿州道正,固安州道正,雄州道正,易州道正,顺州举师,易州举师等。第四级,县设威仪,如《隆阳宫碑阴》所记房山县威仪黄德元等。最基层为宫观,设提点、提举、知观。
吴澄于泰定二年(1325)为天宝宫作碑时,张清志尚在世,张何年逝世,何人嗣教,不见记载。可能此后不久,真大道即归并入全真道。
起点中文网qidian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哲学流派之重玄派】【洞渊派】【辟谷派】
更新时间2010…5…7 13:45:01 字数:5568
【重玄派】
道教哲学流派。重(音虫chong),为重复之义。其意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来,该派以重玄之义解《老子》,认为老学要义在于“玄之又玄”,以达到哲学思想上的无滞。重玄哲学,始于东晋孙登,后来梁道士孟知周、藏矜,陈道士诸柔,隋道士刘进喜,唐道士成玄英、李荣、蔡子晃、黄玄颐、车玄弼、张惠超、黎元兴、杜光庭、王玄览,皆阐发重玄之义。重玄家融汇佛学的的“双遣法”,以《庄子》“无为”、“忘心”说为基础,采佛教破除妄执意,力图超越玄学,又称越佛学,将道教哲学深化为一种“重玄”哲学,这就是道教的向老庄哲学复归且深入发展的标志。道教重玄学既遣有、无,又遣非有非无;有无双遣,本迹俱忘,遣之又遣,忘而再忘,方入重玄之境。重玄哲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思维、修持理论上融会贯通,为内丹学哲学支柱之一。该派盛行于唐,以成玄英最为突出,后杜光庭、陈景元亦继承其学说,影响甚大。
【洞渊派】
洞渊派是道教的一个派别。主要通过斋咒为人治病,《道藏》中冠有洞渊的经书,就是该派的经典。该派起源自晋朝末期的道士王纂。晋末马迹山道士王篡得《洞渊神咒经》,开洞渊道派,入唐而盛。唐代道士韦善俊、叶法善、尹惮(单字繁体为音字旁)等,皆为洞渊派道士。洞渊派道士受洞渊三昧法箓,其法上辟飞天之魔,中治五气,下绝万妖。洞渊派属于经箓派道团。
【补充】:
洞渊派的创始人是西晋末年的道士王纂这一点有唐人杜光庭为《太上洞渊神咒经》所撰的序为佐证。但道藏中现存的洞渊派经典,《太上洞渊神咒经》、《太上洞渊北帝天蓬消灾神咒妙经》、《太上洞渊辞瘟神咒妙经》等,言述方式上都带有强烈的佛经味道,且多为空谈义理,而少有符箓派得以安身立命的符咒内容,所以是否为晋人所传颇为可疑,是否确为传说中的《洞渊神咒经》也很可疑。
《正统道藏》中洞渊经咒多与洞玄派经咒相混。比如《洞渊神咒经》中以“太上”为尊,而《太上洞渊三昧帝心光明正印太极紫微伏魔制鬼拯救恶道集福吉祥神咒》则为“元始天王”所传,虽然说不上矛盾,但对于谁是“正宗”祖师至少口径不一。想来洞渊派湮没已久,经典零落混杂至此。
【辟谷派】
辟谷派是易心莹《道教分宗表》又称葆和宗。祖述鬼谷子、张良,以吐纳、服气、休粮为法门。谓此宗炼真气以稽(禾旁应为提手旁)有形,绵绵不绝,而寿永无极。若躐阶躁进,强咽鼓努,必樱暴虐之患,痛疽奇疾,而自蹈戕身之壑。辟谷在早期道教修炼中,亦被用作开发人体潜能的仙术,其术较易得气,促使体质变化。
【辟谷派-简介】
【张良在此隐居辟谷】
辟谷派一是道教派别又为一种辟谷修炼法。《仙术秘库》卷二:“仙家长生之法,以素食为第一要义,即如上所述矣。然真正仙家类多不食谷物,而只食果品,甚有永久不食,而不知饥饿者。盖辟谷一术,为修仙者之定例,良以谷类多渣而少汁,食之,则未能清其肠胃,涤其脏腑也。至于果蔬之属,物质轻清,滋营淡泊,仙家视为无上之妙品。芝以灵称,桃以仙名,非芝之自能成灵,桃之自能成仙,特以仙家饵食之,得其轻营清养之助以成霞举之功,而故称之为灵,名之为仙耳。然则灵芝仙桃,既为仙家常食之品,是可知辟谷云者,所以避其质滞重,惟恐营养失度,有碍于法身修养之进功也。虽然,餐云霞,吸雨露,是仙家不食物质之妙术,修道之士,讵可不知所养哉。”
【辟谷派-类型】
(1)辟谷现象:辟谷现象,在气功修练中是一种上乘功法。以往在气功界,只有修练得道者才可达到如此高境界。其实,断食和辟谷只是一念之差:良好心理状态的断食亦即达到了气功辟谷状态。
(2)辟谷类型:气功辟谷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辟谷,即不吃不喝;二是不完全辟谷,即可以服食一些中草药饵如白术、黄芪等,以减少痛苦,增加精力、体力和功效;三是半辟谷,即可以少量服食一些食物如花生米、芝麻、面粉等,以及水果和蔬菜如苹果、香蕉、犁、黄瓜、西红柿、胡萝卜等。其中,完全辟谷和不完全辟谷,类同于目前国外流行的断食疗法;对于半辟谷,类同于国外的生菜食疗。
(3)辟谷功用:气功辟谷主要目标为整个人体解毒,清洁和净化机体,恢复整个人体代谢平衡和系统活力,从整体上系统地调节、调整、修复、改善并消除机体存在的隐患和病灶,使人体达到“推陈出新”、“优胜劣汰”、“脱胎换骨”、“换然一新”的功效。
(4)辟谷时间:对于完全辟谷者,一般可坚持进行30-50天,无什么不良和危险;对于不完全辟谷者,一般可坚持进行2-3月、3-12月,甚至长期可达1-3年,无什么不良和危险;对于半辟谷者,一般可坚持进行2-3月、3-12月,甚至长期可达1、3、5、10年,无什么不良和危险。
(5)辟谷防治疾病:辟谷可防治几百疾病,其中对目前70%的病种都有效,而且又对某些病种有特效,如重症肌无力、硬皮病、溃疡性结肠炎、便秘、胃下垂、多种皮肤病、帕金森氏病、不孕症等等。
【辟谷派-分析】
一、辟谷,本质上是一种调整生理状态、清理人体“垃圾”、开发人体潜能的过程。从产生辟谷的方式上分,可以分为主动辟谷和自发辟谷两大类。自发辟谷,是在丹道(内功)修炼过程中,到某阶段会出现自然辟谷现象,即“气满不思食”。这一点,各位道友已经论之甚详,不再赘述。主动辟谷,是在自我意识控制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修炼方式,主动进行辟谷。
二、从历史的角度纵向比较,主动辟谷自古就有道家修行者在不断实践,并形成了一个专修辟谷的流派,这说明道家并不把辟谷看作是丹道的附属。
“辟谷派,易心莹《道教分宗表》又称葆和宗。祖述鬼谷子、张良,以吐纳、服气、休粮为法门。谓此宗炼真气以稽(禾旁应为提手旁)有形,绵绵不绝,而寿永无极。若躐阶躁进,强咽鼓努,必樱暴虐之患,痛疽奇疾,而自蹈戕身之壑。辟谷在早期道教修炼中,亦被用作开发人体潜能的仙术,其术较易得气,促使体质变化。”(引自《道教门派》)
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辟谷派是一个渊源流长、相对独立的道教派别,其修炼“以吐纳、服气、休粮为法门”,可以达到治病、长寿、开发潜能之效。
这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此派将吐纳服气作为辟谷的前提条件,先须进行一定的服气修炼,摄取某种能量,而后方能辟谷。这里所讲的服气,是一整套技术,讲究服气的对象、服气的时间、服气的方法、服气的次数等,绝非九十年代气功热时的所谓服气可比。
此派至今还有传承,其修炼方法简单高效,非一般气功可比。举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