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读者 2008年合订本 >

第269章

读者 2008年合订本-第269章

小说: 读者 2008年合订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学D说:“小黑,从你家给我带馍吃吧,我给你买面包吃。听说你娘蒸的手工馍很好吃。”
  
   于小黑的脸,更红更黑了。
  
   于小黑没有满足任何一个同学的要求。贫穷就是贫穷,贫穷是不能送人的,也是不能和任何人交换的。于小黑知道,只有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才能甩掉贫穷的帽子。知识改变命运。
  
   于小黑更加死命读书了。
  
   老师却不死心,老师还在动员大家去于小黑家参观。于小黑这个典型太好了,太难得了。美就在身边,我们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老师一定要把于小黑这个典型发掘出来,让他成为照耀全班同学进步的灯塔。可是,没有人去于小黑家参观,这怎么办呢?老师想到了学生家长。对,就让家长们了解于小黑的事迹,让家长们去于小黑家参观。
  
   老师召开了家长会。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异乡人的孩子于小黑的故事,老师说:“一个异乡人的孩子,家境那么贫寒,可学习成绩却很拔尖,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参观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家长们点着头,深有体会地点着头。老师说得太对了,现在的孩子,就是缺乏吃苦,就是需要清贫!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吃苦中苦,怎做人上人?与其花钱送孩子去参加拓展训练,倒不如带孩子去于小黑家参观!
  
   于是,家长们围住了于小黑,提出要去他家。
  
   家长A说:“小黑同学,你应该欢迎我们,我们是到你家学习的!”
  
   家长B说:“小黑同学,贫穷也是财富,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和你共同拥有这笔财富!”
  
   家长C说:“小黑同学,我真心希望我家孩子能和你成为最好的朋友,一帮一,一对红!”
  
   家长D说:“小黑同学,就算是有偿参观吧,付给你参观费,行不行?”
  
   于小黑低头不语,晶莹的泪珠在他的眼眶里打转转。于小黑很想大哭一场,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
  
   于小黑可以说“不”。
  
   于小黑大声地说了“不”。
  
   于小黑不想让自己家的贫困成为别人的反面教材。
  
   老师很遗憾。
  
   家长们很遗憾。
  
   同学们却不遗憾。因为,同学们获得了解脱。于小黑不同意让他们去他家参观,不就是让每个同学都解脱了吗?不然的话,于小黑这个反面教员,会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阴影。
  
   同学A、同学B、同学C、同学D等人在一起商量,一定要消灭于小黑这个阴影。从明天起,给于小黑吃奶糖、吃冰淇淋、吃巧克力、吃火腿肠、吃肯德基鸡腿、吃炸薯条……先让他从嘴上变馋,再把他从学习上变懒,彻底将他和平演变,他们相信,要不了多久,于小黑就会和他们一样,天天花零钱、完不成作业。
  
   可他们哪里想到,第二天,异乡人的孩子于小黑,没来上课。听老师说,于小黑转学了。

(王 宏摘自《青年博览》2007年第9期)





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

●阿 励
  
  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随之瘫痪,短短一个月内,世间所有的苦难都降临在了年仅4岁的儿子身上。
  儿子看着床上连话都说不出来的母亲,说:“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你饿着。”于是,儿子开始学着煮饭。面条做不了,就煮粥吃。锅台高,够不着,他便踩着小凳,趴在锅台上,时不时被沸出的米汤烫伤小胳膊。常常,家里连一粒米都没有,邻里实在看不下去,便会递去一个馒头,但儿子总拿到母亲床前,“连哄带骗”让母亲吃了,而自己,转身在灶房里舀一瓢凉水,算是对付了一餐。
  看着二人实在难以为续,外公外婆便将母子俩从内蒙古额济纳旗接回了甘肃平凉,借住在亲戚家。可时间不长,他们就成了亲戚眼中的包袱。一辆破旧的手推车将母子俩拉出。眼看要流落街头,好心的大妈腾出自家看守菜地,那间不足3平方米的小草房便又成为二人栖身之所。但两年后,母子俩又被清出摇摇欲坠的草房,租住在另一家四处透风、不足5平方米的伙房内。
  儿子渐渐长成了大小伙,母亲感到多有不便,就再不让儿子为自己擦拭全身,儿子急了,第一次埋怨起母亲:“常年卧床容易生褥疮,你不让我擦,难道要我背上不孝的骂名么?我再大,就算把媳妇娶了,娃生了,我还是你儿。”母亲拗不过“倔强”儿子,就微笑着默认了,但心里却泪雨滂沱。
  母亲常常想,再不能拖累儿子了,早一天死,儿子早一天解脱。但儿子争气,年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进入初中、高中,学习也不曾落下,临近高考,还是班上的十一二名。因此,母亲心中的绝望也渐渐被希望替代了。
  但儿子的苦却没有任何人能分担,一天晚自习后,儿子赶往家中,脚步越来越沉重,10多年的艰辛一幕幕涌上心头。此时,天开始打雷,雨倾盆而下。儿子跪在马路上放声大哭:“苍天啊,你咋就这么残酷。”此时,一道刺眼的闪电击到一棵大树上,树着火。刹那,儿子脑中突然闪过“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的念头,精神为之一振。

  儿子从此不再流一滴眼泪,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母子俩的生活依旧难以维计。因为欠交几十元房租、电费,房东掐了他们的电。悲愤之余,母亲决定外出乞讨。拄着拐杖,在儿子的搀扶下,母子俩爬上长途汽车去了西安。可真坐在了西安街头,母亲怎么也伸不出手。一连3天,没要到一分钱,也没吃上一口饭。狠狠心,母子俩花3.5元买了一碗面。可娘俩你让我,我让你,谁也不先动筷子。回“家”后,在好心人的指点下,儿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写了一封求援信。
  儿子没想到,一封求援信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当地部队的政委来了,学校的领导及同学们来了,媒体的记者来了——母子俩渡过了难关,儿子也从此多了一门“功课”:每位好心人的名字,都要一个不落地记入那本自制的《恩人簿》。
  当母子俩出现在央视《共同关注》栏目中时,回首往事,儿子泪流满面,却又坚定从容。班主任老师称赞他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对母亲的孝行、对母爱的感悟,能净化人的灵魂。以我的阅历,没有人能比。”70多岁的邻居大妈,感慨自己活了那么大的岁数,没见过他这样的孩子。他最要好的同学红着双眼:“以他的成绩,考一本绝对没问题,但他想的却是去不去读大学,他说过,‘我走了,母亲怎么办’?”
  这位让所有人都唏嘘感慨的儿子名叫张哓,2007年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平凉市团委向全市66万名青少年发起学习的楷模。有记者问:张哓,你是怎样熬过这么多苦难的?你是如何取得这么大成功的?张哓沉默,但镜头里,张哓那个破旧的笔记本上,清晰地写着一段话:“真正的强者,不是流泪的人,而是含泪奔跑的人。”

(原创)





滴水之恩

●毛汉珍
  
  特殊的乘客

  朱师傅五点半交车,看看表已经五点一刻,便把“暂停载客”的牌子竖了起来。正是周末,四十中门口涌出大批的寄宿生。朱师傅忍不住习惯性地把车停了下来,盯着来来往往的学生。他们一律穿着朴素的校服,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
  “师傅,我,我想坐您的车。”一个跛足女孩背着书包走了过来,看看左右,急急地说。
  朱师傅说得交车了,他只是停下来歇一会儿。女孩低下头,过了几秒钟,她又恳切地说:“谢谢您了,师傅。我只坐一站地,就一站地。”
  那一声“谢谢”让朱师傅动了心。他看看女孩身上洗得发白的校服,一个旧得不能再旧的书包,忍不住叹了口气,说:“上车吧。”
  女孩高兴地上了车。走到转弯处,她突然嗫嚅着说:“师傅,我只有三块钱。所以,半站地也可以。”
  朱师傅从后视镜里看到女孩通红的脸,没说话。这个城市的出租车,起步价可是五元啊。
  开到最近的公交站台,朱师傅把车停了下来。女孩在关上车门时高兴地说:“真是谢谢您了,师傅!”
  朱师傅看着她一瘸一拐地往前走,突然有些心酸。
  也就是从那个周末起,朱师傅每个周末都看到女孩等在学校门口。几辆出租车过去,女孩看都不看,只是跷着脚等。女孩在等自己?朱师傅猜测着,心里突然暖暖地。他把车开了过去,女孩远远地朝他招手。朱师傅诧异,他的红色桑纳娜与别人的并无不同,女孩怎么一眼就能认出来?
  还是三块钱,还是一站地。朱师傅没有问她为什么专门等自己的车,也没有问为什么只坐一站地。女孩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朱师傅很清楚这一点。
  最后一次乘车
  一次,两次,三次,渐渐地,朱师傅养成了习惯。周末交车前拉的最后一个人,一定是四十中的跛脚女孩。他竖起“暂停载客”的牌子,专心等在校门口。女孩不过十四五岁吧,见到他,像只小鹿般跳过来,大声地和同学道“再见”。不过五分钟的路,女孩下车,最后一句总是:“谢谢您,师傅。”
  似乎专为等这句话,周末无论跑出多远,朱师傅也要开车过来。有时候哪怕误了交车被罚钱,他也一定要拉女孩一程。
  时间过得很快,这情形持续了一年,转眼到了第二年的夏天。看着女孩拎着沉重的书包上车,朱师傅突然感到失落。他知道,女孩要初中毕业了。她会去哪儿读高中?
  “师傅,谢谢您了。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坐您的车,给您添麻烦了。我考上了辛集一中,可能半年才会回一次家。”女孩说。朱师傅从后视镜中看了一眼女孩,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女孩果然很优秀,辛集一中是省重点,考进去了就等于是半只脚跨进了大学校门。
  “那我就送你回家吧。”朱师傅说。
  女孩摇摇头,说自己只有三块钱。
  “这次不收钱。”朱师傅说着看看表,送女孩回家一定会错过交车时间,可罚点儿钱又有什么关系?他想多和女孩待一会儿,再多待一会儿。女孩说出了地址,很远,还有七站地。
  半小时后,朱师傅停下了车。女孩拎着书包下来,朱师傅从车里捧出一只盒子,说:“这是送你的礼物。”
  女孩诧异,接过礼物,然后朝着朱师傅鞠了一躬,说:“谢谢您,师傅。”
  看着女孩一瘸一拐地走进楼里,朱师傅长长叹了口气。女孩,从此就再也见不到了?他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
  寻找十年前的好人
  一晃过了十年。
  朱师傅还在开出租车。这天,活儿不多,他正擦着车,却听到交通音乐台播出一则“寻人启事”,寻找十年前胜利出租车公司车牌照为冀Azxxxx的司机。朱师傅一听,愣住了,有人在找他?十年前,他开的就是那辆车。
  电话打到了电台,主持人惊喜地给了他一个电话号码,朱师傅疑惑了,会是谁呢?每天忙于生计,除了老伴他几乎都不认识别的女人了。
  拨通电话,朱师傅听到一个年轻女孩的声音。她惊喜地问:是您吗?师傅!
  朱师傅愣了一下,这声音,这语速,如此熟悉!他却一下子想不起是谁。
  “谢谢您了,师傅!”女孩又说。
  朱师傅一拍脑门,终于记了起来,是他载过的那个跛脚女孩。是她!朱师傅的眼睛突然模糊了,十年了,那个女孩还记着他!
  两人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再见到女孩时,朱师傅几乎认不出了,眼前亭亭玉立的这个女孩,是十年前那个只有三元钱坐车的女孩?女孩站起身,朝朱师傅深深鞠了一躬,说:“我从心底感谢您,师傅。”
  喝着咖啡,女孩讲起了往事。十二年前,她父亲也是一名出租车司机。父亲很疼她,每逢周末,无论多忙他都会开车接她回家。春节到了,一家人回老家过年,为了多载些东西,父亲借了朋友的面包车。走到半路,天突然下起了大雪,不慎与一辆大货车相撞。面包车被撞得面目全非,父亲当场身亡。就是那次,女孩的脚受了重伤。
  安葬了父亲,母亲为了赔朋友的车款,为了她的手术费,没日没夜地工作。而她,伤愈后则拼命读书,一心想快些长大。她很坚强,什么都能忍受,却惟独不能忍受别人的怜悯。
  所以,她没告诉任何人路上发生的事故。放学回家,当被同学问起现在为什么坐公共汽车?她谎称父亲出远门了。谎言维持了半年多,直到有一天遇到朱师傅。她见那辆出租车停在路边,一动不动,就像父亲开车过来,等在学校门口。
她只有三块钱坐公共汽车,可她全拿出来坐出租车,只坐一站地,然后花一个半小时徒步走回家去。虽然路很远,但她走得坦然,因为没有人再猜测她失去了父亲。
  “您一定不知道,您的出租车就是我父亲生前开的那辆。车牌号,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女孩说着,眼里淌出泪花,“所以,远远地,只一眼,我就能认出来。”
  朱师傅鼻子一酸,差点儿掉下泪来。
  “这块奖牌,我一直戴在身边。我不知道,如果没有它,我会不会走到今天。还有,您退还我的车费,我一直都存着。有了这些钱,我觉得自己什么困难都能克服。虽然失去了父亲,但我依旧有一份父爱。”说着,女孩从口袋里拿出一枚奖牌,挂到了身上。那是一块边缘已经发黑的金牌,奖牌的背面,有一行小字:预祝你的人生也像这块金牌。
  这块金牌,就是十年前朱师傅送给女孩的礼物。
  滴水之恩何言报
  女孩挽着朱师傅的胳膊走出咖啡馆。看到女孩开车走远,朱师傅将车停在路边,让眼泪流了个够。那个跛脚女孩,那个现在他才知道叫林美霞的女孩,她和自己十年前因癌症去世的女儿,简直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女儿生前每个周末,朱师傅都去四十中接她。女儿上车前那一句“谢谢爸爸”和下车时那一句“谢谢您,老爸”让他感受过多少甜蜜和幸福?
  那块奖牌,是女儿在奥林匹克竞赛中得到的金牌,曾是他的全部骄傲和希望。可女儿突然间就走了,几乎让他猝不及防。再到周末,路过四十中,他总忍不住停下车,似乎女儿还能从校门口走出来,上车,喊一声:谢谢爸爸。
  就在女孩坐他车的那段时间,他觉得女儿又回到了自己身边,他的日子还有希望,他又重新找回了幸福!只是,这情形持续的时间太短,太短……
   在回家的路上,朱师傅顺便买了份报纸。一展开报纸,朱师傅就看到了跛脚女孩的照片。
  她对着朱师傅微笑,醒目的大标题是:林美霞———最年轻的跨国公司副总裁,S市的骄傲……朱师傅吃惊地张大嘴巴,一目十行地读下去。边读报纸,他边习惯地从口袋里掏烟。
  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个信封。拿出来看,里面装着厚厚一沓美金。朱师傅愣住了,他想不出,林美霞何时把钱放进了自己外套口袋?就在她挽起自己胳膊的瞬间?
  美金中间,还夹着一张纸条:师傅,这是爱的利息,请您务必收下。本金无价,永远都会存在我心里。谢谢您,师傅!
  朱师傅的眼睛再一次模糊了。

(刘德民摘自《深圳女报》2007年3月16日)





清水洗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