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明清宫廷档案 >

第48章

明清宫廷档案-第48章

小说: 明清宫廷档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从储秀宫搬到乾隆皇帝为自己建的“养老院”。她住在乐寿堂,每逢初一、十五,都到前院养性殿西边的塔院去礼佛。那里有一座小二层楼,楼上、楼下,四壁都供奉着许多“佛”。据说,室内的方砖地擦得“贼亮”,没有椅子和凳子,摆着一些锦垫儿。冬天,生一个白色煤球炉子取暖。老佛爷不礼佛时,“工作人员”常常席地而坐,围着火炉子烤白薯,烤烧饼,烤“油炸鬼”。老佛爷装作看不见,要是闻到“腥”味,那就要严惩不贷了。    
    清代皇帝并不排斥道教,只是礼遇稍逊于佛教。京城西南的白云观,经常得到皇帝的重赏。御花园里的钦安殿,供奉着真武大帝;同大内的其他神灵相比,显然是“位居中宫”。“玄武”原本是“北方七宿”的总称,自宋代,“真武”脱颖而出,由古代的四方护卫神之一变成了道教首屈一指的“大神”,称“玄天上帝”。神像披发,着黑衣,“仗剑龟蛇”;随从都拿着黑旗。按中国传统的“五行”之说,北方属水。清代皇帝是把真武大帝当作“消防队长”供着,以便大内免遭火灾。每逢元旦,皇帝都亲临钦安殿,拈香行礼。不过,这位大帝显然辜负了皇帝的信赖和重托,常常玩忽职守,大内到了儿也未免火灾之患。    
    皇帝的祭祀行事历雍正皇帝胤禛信佛,原本与道家不大近乎。宗室中的某些人,把老道贾士芳视为“神圣”,曾遭到胤禛的严厉训戒,贾老道也被赶出了京城。后来,胤禛的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他想,朕还有好多事几没干完呢,不能就这么撒手而去!然而,一向敬重有加的佛,眼看着一点儿忙也帮不上。胤禛只好改弦更张,求助于道家。他密令各地官员,着力寻求“有道之士”。贾士芳又被选中,卷土重来。    
    贾老道憋着一肚子气,非要让皇上瞧瞧自己的真本事不可!他使出浑身解数,念咒布符,作法熬药,还给皇上按摩。最初,胤禛嘴上不说,身体却感到很舒坦。随着健康状况日渐好转,他对老贾也显得“友好”起来。不料,有一天按摩时,胤禛破解了老贾念的咒语,那意思是:“天地听我主宰,鬼神由我驱使。”胤禛心里直嘀咕:一切都由你这家伙“主宰”,还要我这个皇上干什么?过了几天,胤禛找了个“碴儿”,把老贾宰了。出了这么一个“坏人”,并未影响胤禛对道家的信任。他继续服用丹药,据说最终死于丹药中毒。现在,故宫尚存有他身着道袍的画像。    
    朝延保护正当的宗教信仰和活动,对各色邪教却高度警惕,坚决取缔。顺治二年,有官员奏报:异端峰起,有白莲、大成、混元、无为等教门,煽惑人心,或起异谋。皇上立刻下旨,着都察院五城御史巡捕衙门及各省官员,严捕,处以重罪“以防微杜渐”。雍正十年,新任直隶总督李卫奏报,到任后即留心察访各地“反动会道门”及盗匪奸宄,现已分别惩创,云云。    
    清宫的祀典活动很多,一年到头,几乎接连不断。    
    皇帝的祀典,有大祀、中祀和群祀三种。《史记》说:“冬至日,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礼也。”大祀就包括祭天、祭地、祭祖、祭社稷等十三项。群祀包括祭火神、祭城隍、祭先农、祭先医、祭先蚕等五十三项。祭祀场所,从紫禁城内,到京城四郊,到处都有。    
    清宫有一系列的祭祀列祖列宗的严格规定:“日献食,月荐新,初一、十五朝谒,出入京城奉告……”即,每天都要给列祖列宗上供,每月刚下来的时鲜果蔬,都要先让祖宗尝尝。一般一月为韮菜、生菜、(又鸟)、鸭,二月有芹菜、台菜、冰蒌蒿、鹅,三月茶、鲤鱼,四月樱桃、杏、青梅、(又鸟),五月桃、李、茄子、麦仁,六月莲蓬、香瓜、西瓜、冬瓜,七月枣、葡萄、鲜姜、雪梨,八月藕、茭白、嫩姜、粳米、鳜鱼,九月橙子、栗子、红豆、鳊鱼,十月柑子、橘子、山药,十一月甘蔗、荞麦、鹿、兔,十二月波菜、芥菜、鲫鱼等。每月初一、十五,举行小规模的祭祀活动;到外地出差、旅游,要向祖宗请假,回来以后要销假。元宵、清明、中元、霜降、生日和忌日,隆重祭奠,挂“庆成灯十四对”。元旦、万寿、冬至,大祭,挂“满堂红灯八十盏”。    
    大祭前三天,礼部尚书到太庙内的牺牲所视察,看看准备牛、羊、猪等“牺牲”的情况。太常寺进“斋戒牌”和铜人,设置在乾清宫门前。皇帝到斋宫沐浴、斋戒。郎中及参将(约相当于司局级)以上陪祭官员,也同时开始斋戒。大祭前两日,祝版官送“祝版”到内阁,由中书起草祝词,呈送皇帝审阅。皇帝审定后,行三拜礼,令人将祝版送到太庙神库。    
    祭祖当日,乐部设中和韶乐于太庙前殿第一层台阶左右。皇帝穿祭服,从乾清宫乘礼舆出发,内大臣、侍卫等前引后扈。到太和门,皇帝降舆乘辇,驾发警跸,“午门严鼓,法驾卤簿前导”,“鼓吹设而不作”。太庙的正门,在天安门内御路的东端。皇帝沿太庙街御路入左门,到外垣南门外“神路”右侧降辇,由两名负责赞引的太常卿恭导,到戟门幄次盥洗。


第七部分第十四章 皇帝的法宝(7)

    北京城内外的重要祭祀建筑祭典开始,赞引官恭导皇帝入戟左门,进太庙前殿,左拜位前,向北而立。奏乐,执事官员各就其职,恭迎神位;司香官进香,乐奏《贻平之章》。皇帝依次为列祖列宗上香,再复原拜位跪奏,行“三跪九叩礼”。王公大臣跟着皇帝行礼。乐奏《敉平之章》,皇帝向列祖列宗敬酒献礼。司祝官至祝版案前,三叩,奉祝版,跪在案左,乐止。皇帝与王公大臣跪,司祝官诵读祝词,把祝版放到清太祖的神位前面,三叩,退下。乐起,皇帝和王公大臣行“三拜礼”。乐止。再献“亚礼”,乐奏《敷平之章》。行“终献礼”,乐奏《绍平之章》,司爵官献爵。乐止,太常卿赞赐福胙,光禄寺卿进福胙于神位前;皇帝跪,受爵、胙,三拜,再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礼”,乐奏《光平之章》。撤馔,太常卿跪告:礼成于神。乐奏还宫曲,皇帝打道回宫,午门鸣钟。    
    祭祀社稷、天地之前,皇帝也要到奉先殿、太庙,向列祖列宗“知会一声”。    
    “社”是掌管土地的神,“稷”是掌管五谷的神:“社稷坛”,是祭祀这两位神的场所。当时,社稷坛遍布全国各地。天安门西侧的皇家“太社太稷坛”,正门在今日中山公园后面。坛上堆着“五色土”,中黄,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分别来自涿、霸二州和房山、安东二县,象征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原来有两根各高一米有余的石头和木头方形柱子,植于坛中央的土中,代表“社神”和“稷神”。    
    明永乐年间,建天坛、先农坛。    
    前门外的天坛,占地二百七十三公顷,约相当于故宫面积的两倍。每年冬至,明清皇帝或他们指定的代理人,都到天坛祭天。祭前,皇帝和随祭人员斋戒三天,不理刑名、不宴会,不娱乐,不“入房”。皇帝提前一天,到天坛的斋宫住宿。祭祀当天,仪式在日出前七刻开始,共有九道程序;乐工、歌舞演员,分别演、奏相应的歌舞和乐曲。首先,燃燔炉,烧牺牲;接着,皇帝向“皇天”献玉帛,进俎,敬爵;最后一道工序,是望燎,即由皇帝亲手焚烧祭品。    
    现在,天坛公园管理者和旅游部门合作,不时举行“祭天”表演,再现当年皇帝祭天的宏大、壮观场面。    
    咸丰皇帝奕想儿子都快想疯了。载淳出生,对奕来说,就是“天大”的好事儿。于是,他破例在后宫祭了一次天。    
    《皇帝亲耕仪式图》储秀宫庭院内,摆一个条案,上面供“三牲”:中间的金盘中,装着一条扎红缎带的活鱼;右面盘子里,装着一只冒着热气儿的熟猪头;左边有一只煮熟的公(又鸟),头尾都各保留着一撮(又鸟)毛。另有三只盛着酒的金爵。    
    奕亲自燃香、放鞭炮,然后,行“三跪九叩礼”。礼毕,立马儿把活鱼“放生”。奕再向着“南天门”叩拜,致“谢词”,再拜,用手指分别沾三只金爵中的酒,向空中弹三次,把爵中酒洒在地上;再拜,礼成。猪头和公(又鸟),在案上供一天。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举行大赦,以及“放生”活动,商店歇业一天;三日内不得杀生、吃肉。    
    作为一个“以农为本”的大国,皇帝历来重视农桑之事。每年春天,皇帝都祭祀“先农”,皇后祭祀“先蚕”,两口子过一把“男耕女织”瘾。    
    永定门内的先农坛,是祭祀“先农”的地方。坛高约一米七,四面都有台阶;附设斋宫、銮驾库、更衣殿。更衣殿前的观耕台,高约两米,东、南、西三面有台阶。台南是“御耕田”。    
    先农坛东北部,有山川坛,祭祀太岁、风云雷电等。    
    所谓“先农”,就是古代传说最先教民耕种的人。皇甫谧说:“易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班固称:炎帝“教民耕作,故号曰神农。”    
    清初,西苑的丰泽园内,有稻田十亩,其中就有皇帝的“御耕田”。新中国成立前后,林伯渠、毛泽东在此居住、办公。    
    雍正年间,皇帝改在先农坛“演耕”。    
    仲春,皇帝着礼服,在王公大臣陪同下,来到先农坛,隆重地祭祀先农;礼毕,行“耕田礼”。皇帝御更衣殿,换穿龙袍,走到“御耕田”中,南向立于“耕位”。户部进“黄耒,驾黄牛”,顺天府尹献黄鞭。皇帝左手扶犁,右手挥鞭,“耆老二人牵牛”,开始“耕田”,户部侍郎跟在屁股后面“播种”;鼓乐歌声大作。皇帝“三推三返”后,便去他妈的,把犁和鞭甩给户部尚书,在礼部尚书陪同下,登上“观耕台”,看王公大臣“表演”。按照古代传下来的礼数,王公“五推五返”,大臣“九推九返”,个个累得呼哧带喘。顺天府官员给皇帝和王公大臣“擦屁股”,率领“百姓”耕耘,把“御耕田”种上。礼部尚书跪奏“礼成”,皇帝返回紫禁城。    
    《清史稿》记载:“乾隆八年正月,遣和亲王弘昼代祀先农坛,用《中和韶乐》,与上祭同。著为例。”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月二十七日,光绪皇帝载湉御先农坛“演耕”。    
    镶黄旗人那桐,叶赫那拉氏,由理藩院官学生捐纳监生笔帖式,官至大学士、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军机大臣,赏加太子少保衔。光绪十八年,他任兵部捐纳房总办时,曾亲历一次皇帝“演耕”。据那桐的日记说,三月“初四日,寅刻中和殿伺候皇上阅视农具,卯刻撤农具,交顺天府尹接收。辰刻同先农坛序立同差八人,到同兴楼早饭。巳刻到坛演礼。”这是一次皇帝不出场的“彩排”。初五卯刻,皇上到先农坛行演耕礼,“桐与同部七人,序立鞭亭、犁亭之前。辰初礼成,巳初归。”这大慨是中国皇帝的最后一次“亲耕”了。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由谁定的规矩,皇帝的“御耕田”,面积为一亩三分。时至今日,人们还会讽刺自私自利的人:就知道你那一亩三分地儿!


第七部分第十四章 皇帝的法宝(8)

    “先蚕”,即是最早教民养蚕的人。关于这个人,最初其说不一。北周以后,人们的看法统一了,都说这个人名叫“嫘祖”。司马迁说:黄帝者,“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据说,她的老家在山西南部的运城市。早些年,那里出土了一些文物,其中有半拉儿蚕茧化石,为“嫘祖最早教民养蚕”这一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皇帝祭地朝服山西省遍地都是“文物”。晋南运城这个地方更值得一去。那里的历史积淀很深,自三皇五帝之后的传说和遗存,都极其丰富。有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蚩尤的老家,“鲤鱼跳龙门”,东郭先生救狼的地方,张生和崔莺莺谈情说爱的“西厢”……关羽也是从这里走向全国的。运城有关羽古老的家庙,还有全国最大的“解州关帝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雄伟壮观的鹳雀楼,矗立在黄河古渡、蒲坂城旁。它与武汉的黄鹤楼、岳阳的岳阳楼,并称著名的“三大楼”。    
    皇家祭祀先蚕,皇后主祭,妃嫔、公主、命妇陪祭。乾降十一年二月,“定皇后不行亲蚕礼之年,遣妃代行。”祭前,参祀人照例斋戒。祭日,在先蚕坛举行隆重的典礼。礼毕,行“亲蚕礼”:皇后在女官导引下,来到桑林,从宫女手中接过工具,采三片桑叶,放到宫女提的篮子里,把工具交给宫女后,靠边“稍息”。陪祭人员开始采桑叶,都送到宫中的养蚕室去。    
    明初,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不仅仅在行“亲蚕礼”时作作样子,还“真抓实干”。她经常发动宫女,收集废旧弓弦,洗净水煮,纺丝织绸,缝制衣衫。马皇后坚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收集布头、残线,做成衣服,送给公主和儿媳妇们。明成祖朱棣搬到北京的紫禁城里以后,把先蚕坛设在安定门外。康熙年间,皇家在西苑的丰泽园内“植桑养蚕”。雍正年间,皇家在北郊建“先蚕祠”,行“亲蚕礼”,采桑养蚕。但是,先蚕祠离紫禁城太远;一大帮花枝招展的姑娘、媳妇,到荒郊野外去活动,皇帝总揪着心。再说,那里没有浴蚕设施,不符合祭祀先蚕的要求。于是,乾隆年间在北海后门内建了一座新的“先蚕坛”(今北海幼儿园)。《清史稿》记述,“乾隆九年四月,先蚕坛成”;“乾隆七年八月,定皇后亲蚕典礼。”整个建筑群,周长约一千六百米,围以绿瓦红墙。正门朝南。入门,迎面就是先蚕坛,高约一米五,周长约四十米。坛的东南,有先蚕神殿;东有观桑台。坛前有桑林。坛后有亲蚕门,门内是亲蚕殿。殿后设浴蚕池。池水由北墙外引入,从南墙流出。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后妃们作了“亲蚕”的表演之后,大量的具体工作,都由宫女承担。慈禧太后住在颐和园,在园东边的一个院子里养蚕。老佛爷对养蚕女要求很严,不许说蚕长得难看,要多说吉利话,鼓励蚕宝宝。宫女们必须打扮得整洁、漂亮,头上扎缎带,防止头发散乱;还要用带子,把自己勒出“蜂腰”来,显示出优美的身条……这样,蚕宝宝才能长得好看,吐出好丝。    
    明嘉靖九年(1530年),朝廷在朝阳门外建日坛,阜成门外建月坛,安定门外建地坛。    
    日坛又名“朝日坛”,一层,高约两米;“春分”时祭太阳,用“太牢”(牛、羊、猪)和“七奏八舞”。    
    月坛又名“夕月坛”,高约一米七,有六级;“秋分”时祭月亮,“从祭二十八宿”,乐用“六奏”。    
    地坛又名“方泽坛”,方形,两层,各高约两米。台下东、西两侧,各有两个石座,分别刻有“山水纹”。东边的山水纹,象征“五岳四海”;西边的山水纹,寓意“五镇四渎”。夏至,是祭地的“法定日子”。现在,地坛公园有“祭地”表演,再现皇帝祭地的情景。    
    皇帝出宫“祭天”、“御耕”等,动静大得不得了。头两天,内阁有关部门就通知御前大臣、乾清门侍卫、銮仪卫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