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古代中期文化教育史 >

第17章

世界古代中期文化教育史-第17章

小说: 世界古代中期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逝于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其先世是宋国贵族,由于宋贵族内部倾轧, 

  曾祖父孔防叔,畏华氏之逼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名纥,字叔梁,是一位下 

  级武官,以力士闻名,曾做过陬邑宰。母亲姓颜,名征在。孔子三岁时,父 

  亲孔纥去逝,从此家境更加衰落。所以,他自称“吾少也贱”(《论语·子 

                                              ① 

  罕》)。司马迁也说:“孔子贫且贱。”孔子自幼好学,“为儿嬉戏,常陈 

                    ② 

  俎豆,设礼容” ,作习礼的游戏。及长,15岁时就开始立下了坚定不移的 

  学习志向。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③孔子的这段话概括了他 

  一生进德修业的过程。其中“而立”、“不惑”、“天命”之词,已成为我 

  们现代人年龄阶段的代语,可见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生活习俗形成的影响。 

       孔子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家庭环境里成长起来。按他的身分和条件,当 

  时是无法进官学学习的。更何况那时的官学已经衰废,既便存在也是名存实 

  亡。孔子取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靠自学获得的。 

  据传,他曾向师襄学过琴、跟苌弘学过乐、问礼于老聃、向郯子学官制,入 

  太庙要“每事问”(《论语·八佾》)。孔子开始的职业是替人办丧事,大 

  约是个吹鼓手。人家死了人,他就去吹吹打打。还学会了弹琴、射箭、驾车 

  子之类被认为是值不得称道的技艺,“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就 

  这样,孔子把奴隶主贵族的诗书礼乐一套知识全都学来了。 

       孔子青年时代,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曾在季氏门下做过很小的官吏。 

  一次当过管理仓库的“委吏”;一次做过管理牛羊的“乘田”。按赵岐注解, 

  委吏为“主委积仓廪之吏也”。乘田为“苑囿之吏也,主六畜之芻牧者也。” 

  ①据孟子言,“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 



                            ② 

  羊茁壮长而已矣。’”这意思是说,孔子在做“委吏”时,把帐目写得清清 

  楚楚,出入的数字都写对了。他管理牲畜时,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初步显 

  示了他具有做实际工作的才能。 



① 《史记·孔子世家》。 

② 《史记·孔子世家》。 

① 杨伯峻: 《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 年版,第243、244 页。 

② 杨伯峻: 《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 年版,第243、244 页。 


… Page 67…

     孔子进入“而立”之年,30岁左右开始讲学,以后差不多40年的生命 

都花在教育工作上,从事长期的教育活动。有的书上讲孔子20岁开始了从教 

活动,但我们认为孔子从30岁开始讲学可能更为符合实际一些。因为他本人 

就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到30岁时,懂得礼仪说话做事都有 

把握,学问有成了。这时,他在曲阜城北设立了学舍,规模比较大。在这个 

学校里,讲学的地方,叫“堂”;学生的宿舍,叫“内”。学生都是慕孔子 

之名远道而来求学,“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史记·孔子世 

家》)。最初的弟子有颜渊、子路、冉有、子贡等。学生来的地区,以今天 

行政省分区划分,有山东、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学生年 

龄大小不一,有的比孔子小不了几岁。孔子外出讲学游历,学生们也相跟而 

随,请教他的人越来越多。他在游历各国时,遇到危机困难,仍能坚持继续 

讲学、弦歌不绝。一次,孔子和学生们被围困在陈、蔡,断了粮,随从弟子 

病不能起,但他仍讲诵不断。大树之下,杏坛之上,都有他的足迹,都是他 

讲学的地方。据传,孔子到了后期,弟子达3000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或有说七十七人。孔子一生有两大贡献,聚徒讲学,开办私学,就是他对中 

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一大贡献。 

     孔子从40岁左右开始,搜集我国古代文献,修订诗、书、礼、乐,这件 

工作一直进行到晚年。50岁时,孔子在政治上发迹,做了鲁国中都宰,不久 

升司空,后调为大司寇,56岁由大司寇“摄行相事”(代理宰相)。可以说, 

这几年是孔子一生比较得意的时期。但由于当时鲁国政局不稳,矛盾重重, 

他被迫离开了鲁国,奔走于宋、卫、陈、齐等国,前后有14年。这段时间, 

他的保守主张,不为各国执政者所采纳,个人生活凄凄惶惶,甚至找不到一 

个安身之处,不得已又重返鲁国。此时,他已经是一位68岁的老人了。孔子 

眼看自己重登政治舞台已经不可能了,从此专心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 

度过他的晚年。他整理完成了《诗》、《书》、《礼》、《乐》、《易》和 

 《春秋》六部著作,后人称之为六经。孔子整理古代文献的意义是重大的, 

他为以后人们研究古代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教育提供了宝贵材 

料,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传播起了伟大的作用。而这六部书,就成为中国 

封建社会中,长期指导人们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经典,具有严肃的指 

导作用。孔子整理古代文献,删定而成六经,这是他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发 

展的第二大贡献。 

     公元前479年 (鲁哀公十六年),一代宗师和大教育家孔子病逝,葬于 

曲阜城北泗水之滨。鲁哀公在悼词中说:“鸣呼哀哉尼父!无自律”(《春 

秋左传·鲁哀公十六年》),表达了鲁哀公感到多么孤独和今后向谁请教的 

沉痛心情。孔子死后,弟子们在墓旁搭起草房,守丧三年,“三年心丧毕, 

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不忍离开,又独自守丧三年。 

子贡称颂老师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论语·子 

张》),表达了学生们对自己尊敬和亲爱的老师无限敬仰和怀念之情。 

      《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和他的教育活动及教育思想的最基本和主要的 

原始资料,全书共有20篇。《论语》一书取名,意义是语言的论纂。书中记 

载了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录了他的若干学生的活动。班固《汉书·艺文志》 

说:“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就是说《论语》 

的作者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弟子,他们根据自己所记汇辑成书,非一人之作。 

 《论语》的编著的开笔时间可能在春秋末期,完成于战国初期,也非一时之 


… Page 68…

作。后人对 《论语》多有注释,流传版本可谓汗牛充栋。宋代大教育家朱熹 

还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三部书合编在一起,并详加 

注释成为《四书集注》,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教育的重要经典。 



      (2)首倡“有教无类”,主张“庶富教” 

     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体现在他首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 

作为他办私学的指导方针。“有教无类”这一教育思想,是孔子教育思想理 

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 

      “有教无类”一语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子曰:‘有教无 

类’”。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关键的问题是在对“类”这个 

字怎样理解?现举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说明。东汉马融作注说:“言人所在 

见教,无有种类”。南北朝时的皇侃在《论语集解义疏》中说:“人乃有贵 

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按 

他们解释的意思,“类”即可解释成为“种类”。今人,郭沫若在他的《十 

批判书》中说,孔子教学“不分贫富,不择对象,他是‘有教无类’”。任 

继愈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史》第一册84页上说:“孔子‘有教无类’,他 

的弟子中有贵族,也有比较贫苦的城市居民,当然不会有奴隶,但比起春秋 

以前,至少孔子收纳了奴隶主贵族以外的类,扩大了受教育的面。”以上这 

些提法解释,比较合乎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说出了“有教无类”的基 

本含义是:不分种族、贵贱、贫富、贤愚、年龄和地区,任何人(除奴隶外) 

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在提“有教无类”时,又说:“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束脩的“脩”是指干肉,又叫脯。每 

条脯叫一脡,十脡为一束。束脩就是十条干肉。说明凡是奴隶主阶级愿意学 

习的人,只要能够交“束脩”,孔子就可以收他做学生。 

     从孔子的学生群体来看,他在办学过程中是实现了“有教无类”这一方 

针的。我们列举一些学生的情况就能够说明这一点。见于 《史记·仲尼弟子 

列传》,显有年名及受业闻见于书传者35人,无年及不见于书传者42人。 

     在众多的学生中,有;贵族子弟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商人子弟 

端木赐(子贡),家累千金,结驷连骑。出身贫贱的颜回,居陋巷,过着“一 

簞食,一瓢饮”的生活。曾参种菜,其母织布,十年不曾添一件新衣。闵子 

骞受后母虐待,冬天穿着塞芦花的衣服,御寒取暖。仲弓,其父“贱人”, 

家贫几“无立锥之地”。子路食藜藿(野菜),百里负米养母。子张是鲁国 

 “鄙人”。子夏衣若悬鹑。公冶长曾判刑入狱坐过大牢。颜涿聚当过“大盗”。 

聪颖学生有象闻一知十的颜回和闻一知二的子贡那样的,也有象高柴那样 

 “愚”,曾参那样“鲁”的并非聪明的学生。学生年龄状况也参差不齐,十 

分悬殊,年龄大的学生秦商只比孔子小4岁,年龄小的学生,如公孙龙少孔 

子53岁。学生来自鲁、齐、卫、晋、宋、蔡、秦、楚等国。难怪在当时就有 

南郭惠子发出感叹:“夫子之门何其杂也!”(《荀子·法行》) 

     孔子以前的教育是有“类”的,教育对象只限于奴隶主的贵族子弟,文 

化为贵族所垄断,教育大权把持在少数贵族手里,是“学在官府”的局面。 

而“有教无类”的口号提出后,就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将教育对象扩大 

了,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把学校由官府移到了民间。学校冲破了官廷藩 

离与社会发生了广泛联系,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推动了 

文化的下移,反映了当时教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这在当时 


… Page 69…

  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放在世界文化教育范围看,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理 

  论和实践,也占有较高的地位。十六、十七世纪之际,通过西方来华的传教 

  士的翻译介绍,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其教育思想传入了欧洲。这些传教士 

  还举行孔子研究报告会,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孔子学说:“有教无类”。其中 

  服尔德就是一位热心和崇拜孔子的欧洲人。他赞颂孔子的“有教无类”是“给 

                            ① 

  人类带来了教育的福音”。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世界产生的深远 

  影响。 

       下面来谈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教育作用问题基本包括两个方面的 

  内容:第一,教育对人性形成的作用,也就是教育对人的培养有什么作用; 

  第二,教育对社会和国家的作用。这两个方面是互相关联的,因为教育对社 

  会国家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要通过对人的培养来实现的。 

       教育对人的培养作用问题。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 

  货》),意思是说:人类的性情本是相近的,只因为习染的不同,便逐渐地 

  相距悬远了。孔子说的性,是指人的本性,即先天的素质。习就是习染,指 

  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这就肯定了环境和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教 

  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安排的环境影响和教育活动。孔子说“性相近, 

  习相远”,这就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应该指出,孔子在谈到教育 

  作用问题时,他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这意思 

  是说: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关于上智下愚的解说, 

  古今学者颇有异说。《汉书·古今人表》说:“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 

  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这是以其品质而讲。孙星衍 

   《问字堂集》上讲:“上智谓生而知之,下愚谓因而不学”,则是兼以其知 

  识与品质来说。孔子自己也说:“生而知之者上也”,上面说的“上智”可 

  能就是“生而知之”的人。这种人当然是不会有的,就连孔子自己也讲:“我 

  非生而知之者”,是一个“好古,敏以求之者”(《论语·述而》)。孔子 

  既讲“性相近,习相远”,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反映了孔子关 

  于在教育作用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的矛盾性。 

       关于教育对社会国家的作用问题,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 

  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段话 

  的意思是说,用行政命令来诱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齐约束百姓,百姓只是暂 

  时地勉强克制自己避免犯罪,而不知犯罪可耻;用道德来教育百姓,用礼教 

  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能知廉耻,而且人心归服。治理国家使用“德”、“礼” 

  是孔子的主张,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社会秩序就可以维持,封建政权就能 

  巩固。这对后来历代统治者重视教育,用道德来控制人们的思想起了指导性 

  的作用。 

       孔子不仅认识到教育对治国的重要性,而且把教育看成是“立国”的要 

  素。主张“庶富教”,提出“庶富教”的教育治国和先富后教的教育思想。 

       在《论语·子路》篇内记载: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 

       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孔子说:“好稠密 

  的人口!”冉有道:“人口已经众多了,该怎么办?”孔子说:“使他们富 



① 参见陈汉才《“有教无类”辩》载《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年版。 


… Page 70…

  裕起来”。冉有接着问:“如果已经富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答说:“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