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

第9章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第9章

小说: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例如在印度的文化古城贝拿勒斯,那里印度教盛行,若你说自己不是婆
罗门,说是刹帝利或首陀罗,恐怕找个住宿都成问题(当然,外国人除外)。
你若租房,房主首先问你是哪个种姓的,即使都是婆罗门,也要问你吃肉与
否,因为吃素者要高于吃肉者。这还是在城市,乡村则更加严重。政府虽然
为消除种姓制定了一些法律规定,可是许多地方的事实证明,只是纸上谈兵。
农村人并不同意,有些法律规定难以贯彻执行,所以收效不大。更有甚者,
有些人公开地说:有些法律规定是错误的,因为它违反了历史传统。也有不
少农村,还不知道什么是法律规定。在城市里,也有人明知故犯,拒不执行。
例如在今天一些学校里,教师知道不应歧视首陀罗子弟,但还是看不起他们,
对他们态度不好。还有一些低级种姓,例如首陀罗等,为了上升到高级种姓,
向一些高级种姓进行机械模仿,以求改变自己的地位,如放弃吃荤,改为吃
素等。总之五花八门,情况相当复杂。种姓问题至今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影响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妨碍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由于种姓的影
响很深,因此这个问题的解决恐怕是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三)不可接触的贱民

在印度教社会除四个主要种姓外,还有一部分人,传统上称他们为“阿
丘得”,即不可接触的贱民,有的也称其为第五种姓,今天称之为“哈里真”


或“表列种姓”。

或“表列种姓”。
到 
1931年人口统计前,对“不可接触者”一直使用“受压迫种姓”
一词。到 
1931年人口统计的负责人把“受压迫种姓”一词改为“外部种姓”,
因这部分人在社会上无地位,处在种姓结构之外。通过“外部种姓”一词的
运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社会反响,有人公开提出:既然这些人不是印度
教徒,那么他们应有单独的选举权,对他们不应使用“受压迫”一词,应改
用另外的词。当时,圣雄甘地指出:“受压迫种姓不能同印度教分开,相反,
他们应该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若给他们单独选举权,就意味着印度教社
会将要瓦解。”结果英国政府宣布,把这部分人从印度教徒中划分出来,并
决定给他们单独选举权。甘地对这个决议大为脑火,为此进行了绝食斗争。
最后达成一条协议,给予这种人一些特权,并答应把他们作为印度教徒的一
个组成部分。当时甘地把这些人改称为“哈里真”即“上帝之子”。1935年
宪法中为向受压迫种姓的人们提供特殊方便而作了附表。因此从宪法上看,
这部分人叫做“表列种姓”。目前,印度官方都采用“表列种姓”这一名称。
这便是表列种姓的由来,表中所列的种姓很多,它们统称为表列种姓。

所谓的贱民,在经济、政治、宗教、社会上受到多种歧视。对他们的歧
视危害极大,既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又妨碍经济繁荣和生产的发展。
因此不可避免地引起下层人民的反对,出现了多次反抗运动。早在 
1865年就
出现过以温叠约巴特耶为首的改善“贱民”状况的运动。继他之后又出现过
以欣泰为首声势浩大的运动,后来又在孟买成立了“被压迫阶级协会”,这
些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继他们之后,在亨白德格尔的领导下,抗议活动搞得
轰轰烈烈。后来又有“全印被压迫阶级协会”和“全印被压迫阶级联合会”
相继成立,推动了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1914年,在德拉温
高尔地区,贱民们又掀起了争取宗教权利的斗争,斗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1931年,甘地在孟买成立了一个协会,并且展开了绝食斗争。斗争失败
后,协会在孟买举行了一次会议,成立一个“哈里真服务同盟”。在昌罕·马
勒威耶的领导下,协会一致通过一项决议,决定从今以后,印度种姓中不再
以一个人的出身定为“不可接触者”,那些一直被称为“不可接触”的人将
和其他印度教徒一样,享有进庙敬神、去井边汲水、上学读书、在公路上行
走以及参加其他公共团体的权利。尤其印度独立后,政府为废除种姓制度、
消除种姓歧视、维护低级种姓的利益和权利、改善他们的生活等等,正如前
面所述,采取了不少措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伊斯兰教

二、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是阿位伯,后来传入印度,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之一。

大约在公元 
8世纪初,阿拉伯人的势力发展到了顶点。穆罕默德于公元
712年征服了信德(第巴尔),然后向北推进,于 
713年征服巴鲁(即海德
拉巴以南,现在的查拉克附近),此后,他又挥师北上。信德的婆罗门国王
达赫尔在拉瓦尔集结了一支强大军队,双方激战结果,达赫尔战死,他那支
军队虽经过一番英勇战斗,也最后战败。在这过程中,伊斯兰教随之传入。
公元 
1190年,阿富汗穆斯林廓尔王朝入侵德里,统治北印度。1290年,突
厥人的卡尔基王朝征服南印度。到 
14世纪初,整个印度(除少数地区外)归
穆斯林统治者统治①,15世纪至 
18世纪时又为莫卧儿帝国所统治,伊斯兰教
在印度得到迅速发展,定为国教,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统治印度
长达几个世纪。

印度穆斯林既有逊尼派和什叶派,也有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封建主义复古
派等等。其中以传统的逊尼派穆斯林人数最多,占穆斯林人口的 
80%左右。

由于印度教种姓歧视严重,引起了一些人特别是引起了低级种姓的人的
不满,所以首陀罗和吠舍这些低级种姓的人改信伊斯兰教的也不少。这些人
一旦皈依伊斯兰教,教友之间一般平等,对“生死轮回”不太重视,当然并
非全都如此。

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后,使不少人改变了信仰,对印度的宗教、社会、风
俗和文化艺术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此同时,阿拉伯人由于和印度文明接
触,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它的影响。例如印度的文学、音乐、绘画、医学
和哲学等,使阿拉伯人受益匪浅,同时,使伊斯兰教自身也有所变化,染上
了印度的特色。例如种姓制度对其影响就是明证。不少教徒组成种姓集团,
还遵守种姓的种种规定,甚至还举行印度教的祭祀,这就带上了“印度色彩”。

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后,一方面助长了印度教童婚的流行,另一方面,印

度教的童婚又影响了伊斯兰教。这样一来,穆斯林中也出现了童婚现象,与

此同时,残酷的嫁妆陋习也随之蔓延开来。

印度穆斯林不仅与别国穆斯林有所不同,就是在印度内部,各地也不完
全一样。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语言和不同教派的穆斯林之间都互有分
歧,各有差异。例如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和喀拉拉邦的穆斯林之间就有许
多不同之处。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和孟加拉邦的穆斯林有的方面也有不
同,尽管在宗教上同属一教,但在文化和语言方面,他们之间的关系较之于
他们各自与当地印度教和非穆斯林组织之间那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关系
大为逊色。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前面提到,印度教种姓影响的结果,在穆斯林内部,也同样有了种姓之
分,尽管为伊斯兰教教义所不容,但是问题毕竟存在,不过不像印度教内部
那么森严。例如北方邦的穆斯林中,阿什拉夫人属于高级种姓,而阿尔扎尔
人就被视为低级种姓,受到歧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
劳动。据调查,穆斯林的种姓集团在印度城市无产阶级和半无产级阶中,约
占 
20%,城市商业资产阶级及其附庸中占 
19%,城市知识分子、官吏等人中 


①见《各国宗教概况》 
82~8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年。

占 
占占 
5%,贫农和中农占 
5%,雇农中占 
7%。

印度 
8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农村,穆斯林的农村人口占全国穆斯林总数
的 
73%,城市穆斯林人口占全国穆斯林人口总数的 
27%。在农村,现在的穆
斯林大多属于雇工和贫农,中农和富农较少。城市的穆斯林,多半从事编织
业、卷烟业、屠宰业、制鞋业和脚镯生产等手工业,或是从事苦力、车夫等
体力劳动。他们大多生活贫困,处于城市生活的最低层。①

随着时代的变化,穆斯林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穆斯林妇女戴面纱的越

来越少,女子上学受教育和参加工作的逐步增多。按教义规定,一个男子可

以同时娶四个妻子,但是现在更多的人只娶一妻。

(二)伊斯兰教对印度文化的影响

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后,对印度的文化和人民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影响。这

种影响是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相互矛盾和融合的结果。因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两者的教义不同,所追求的不同,所以两个宗教之间的关系一度紧张。当穆

斯林统治者利用处于统治者的优势地位并强迫印度教徒改信伊斯兰教时,印

度教徒把此作法看成是对本教的侵犯和对社会的压迫,因此,开展了斗争。

这样,在印度教社会中,“守旧性”和“狭隘性”也就严重起来。婆罗门对

本种姓的规定更加严格了,为保持所谓血统的纯洁和神圣,对婚姻等规定也

更严格起来,限制女子的活动,“不接触”的思想更加重了。因此,在这个

时期,一方面种姓的狭隘性加重了,另一方面妇女们的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

由于种姓的发展和“狭隘性”加重,使低级种姓的人越来越多地改信伊斯兰

教。但是,这种狭隘性产生了另一个作用:促使格比尔、纳那克等人对宗教

和社会进行了改革,以缓和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紧张气氛。后来印度教

和伊斯兰教之间的气氛有所缓和,在宗教、家庭和其他领域里都呈现出“和

睦”、“合作”、“宽容”精神。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后,所发生的影响,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宗教生活的影响。在穆斯林进入印度之前,印度教强调种姓区别,
注重拜成千上万的神。而伊斯兰教与此不同,它既没有种姓区别,也没有多
神论思想。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后自然使印度教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印度教
的一些改革者强调宗教平等和神的统一性,谴责种姓歧视和种种不合理的社
会现象。
在伊斯兰教一神论、宗教平等和积极进取等思想的冲击下,使大批下层
印度教徒改信了伊斯兰教。这样就推动了印度教改革运动——虔诚运动的兴
起和发展,出现了像罗摩奴阇、罗摩难陀、格比尔、纳那克等这样一些著名
宗教改革家。虔诚运动的目的在于保护印度教和克服社会弊病。这个运动原
起源于南方,后逐渐普及到全印度,并对中世纪时代印度的精神和社会生活
产生了有力的影响,罗摩奴阇为此起了重大作用,他死于公元 
1137年。罗摩
难陀为罗摩奴阇学派的信徒,大约生活在 
14世纪的最后 
25年和 
15世纪的上
半期。他把“虔诚运动”从南方传到北方,“宗教仪式的简化,以及传统的
种姓条规的自由主义化是罗摩难陀对当代宗教问题的解决所作的最重要的贡
献。”格比尔是中世纪印度著名的改革家,他生活在 
15世纪。有人说:“格
比尔写下了一切教派都能接受的著作,而且,如果阅读时不怀偏见,它是有
利于全人类解放的。”他认为“种姓规则以及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清规戒律 


①参见印度《联系》周刊, 
1980年 
8月 
15日。

都毫无价值”。在宗教领域内,他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团结作了不懈地努
力。他抱撼地说过:“印度教徒向‘罗摩’呼吁,伊斯兰教徒向‘拉希曼’ 

呼吁,但双方互相残杀,谁也不理解真理。”纳那克是位改革家,又是锡克
教的创始人,有人说他并不企图毁灭旧秩序,而只是想改革它,使它适合当
时的需要。他得出了“没有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结论。

印度虔诚运动的出现绝非偶然,在穆斯林统治时期,那些统治者不只是

想统治这个国家,而且还想宣传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同时还反对偶像崇拜,

这些当然也影响到虔诚运动。

2。对种姓制度的影响。印度教徒为了防止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对种姓
制度作了更严格的规定。这样一来使种姓组织更加严格起来,婆罗门为了提
高自己的地位更是不遗余力,但其努力并未完全成功,因为当时受到强烈的
反对。而有些种姓,尤其是迦耶斯特、柯帝利种姓②以及刹帝利却受到穆斯林
统治者的保护。因此,这些种姓的社会地位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其地位仅
次于婆罗门。有些刹帝利种姓的人还在穆斯林统治机构中作事、当官,甚至
与穆斯林通婚。这样,有些拉其普特人与穆斯林王朝建立了联系。结果,其
社会威望仅次于统治阶级。这些重大变化使婆罗门的地位和威望受到很大冲
击,他们不得不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因此,种姓规定更加严格化。婆罗门对
伊斯兰教的力量担忧起来,为了保持种姓制度和各种仪式的完整性,努力限
制同穆斯林发生联系。不过,这些做法,除对婆罗门和吠舍种姓的人起作用
外,对其他种姓作用不大。婆罗门的严格规定使低级种姓的人深受其害,结
果,他们为了摆脱困境而改信了伊斯兰教。因此,低级种姓的数量有所减少,
使印度教种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3。对婚姻的影响。印度教徒为了保护自己的宗教,有关种姓的规定比以
前更加严格和繁琐起来,在婚姻方面尤其如此。当时的穆斯林统治者们想霸
占印度教姑娘为妻,甚至想同印度教寡妇结婚,这当然遭到印度教徒的强烈
反对。于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想出了四种办法:第一,实行童婚。降低
女孩的结婚年龄,婚龄下降到 
8—9岁。不仅如此,“指腹为婚”也应运而生,
甚至流行起来。第二,在高级和中级种姓中戴面罩的习俗流行起来,以便不
让人看到自己的面孔,尤其避免同穆斯林发生联系,这样,就杜绝了与穆斯
林结婚的可能性。这种习俗流行的结果,除富人家庭外,使印度教女子的教
育受到了影响。第三,对寡妇再婚作了严格规定。为使规定更加有效,在规
定中还附加了一些宗教和道德色彩。结果,限制寡妇再婚的规定对高级种姓
的人起到一些作用,但对低级种姓的人效果不大,他们不理那些规定。第四,
大力宣传寡妇为夫殉葬。并把这种做法视为最大的贞节和最高的美德,这种
做法一度蔓延开来。
4。对建筑艺术的影响。当伊斯兰教的影响从公元 
8世纪初传入印度这块
国土时,那里已存在着婆罗门教、佛教和耆那教的艺术风格。随着伊斯兰教
在印度的不断传播,印度教艺术和伊斯兰教艺术的相互影响也不断加深。在
一些庞大建筑工程中,地方色彩的建筑形式和方法经过创造性改良、运用,
同伊斯兰教的建筑格调结合起来。穹窿室、圆屋顶、拱门、几何图案和题铭,
都为印度建筑所广泛采用。于是,出现了许多新的建筑形式,例如带有高塔 
①意思是仁慈的,穆斯林称呼真主的形容词之一。 
②刹帝利中一种专门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