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这才是中医 >

第4章

这才是中医-第4章

小说: 这才是中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现在回到天津,来看看张锡纯在天津的情况。他的腹泻痊愈以后,还没开始复习考试呢,就忙着给别人治病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一般的学子,在聚集到一起以后,都会有所交游,到同乡家里聚聚等。当时就有朋友约张锡纯到一位部郎家里聚会,张锡纯欣然前往。
  在宴饮的过程中,这位部郎就提到自己家里有位女仆,年龄大约三十岁,患了温病十多天了,病得非常重,估计是没救了,所以想抬到外面去(病人在家中死亡是很不吉利的)。
                  第17节:这才是中医(17)
  这个时候,一位叫贾佩卿的哥们儿就说了:〃张锡纯,你不是懂医吗?干脆你给看看得了。〃
  这位主人一听,嘿,这好啊,那您就给瞧瞧吧?
  张锡纯慨然应允,于是就前往给这位女仆诊病。
  张锡纯一看到这位女仆,也是吃了一惊,这位此时已经是〃昏不知人,呼之不应〃了。一按脉搏,跳得非常快,但是重按就按不到了(这是正气大虚的表现)。
  此时病情确实很危急了。这个情况,该怎么治疗呢?张锡纯分析,此时邪气是不多了,正气虚这是主要原因,因此需要采用扶正的措施。
  这样,张锡纯就开了一个方子:熟地二两,这是用来滋养阴液的;生山药一两,这是补肺脾肾的;生白芍一两,这是敛阴和血的;最后用了甘草三钱,这是用来和药的,因为甘草的作用是和百药。
  这个方子需要煎成一大碗,然后慢慢地服用,趁热喝。
  大家一看,好嘛,您这药开得很有特点啊,药味少,主药就三味,同时量大,都是一两以上了,您这个方法行吗?
  对于这个问题,估计天津说相声的会这么回答:〃行吗?您把那个'吗'给去掉,当然行了!〃
  可就是这么多的药,就一副,喝完以后,这个病就好了,是〃尽剂而愈〃。
  张锡纯对药物太熟悉了,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专门论述药物的部分,每一味药物都单独论述清楚,比如熟地,他说那是〃各脏腑阴分虚损者,熟地黄皆能补之〃。在清代的时候,很多医家说熟地滞腻,都不敢应用,可是张锡纯直承明代张景岳学问之精华,大胆使用,疗效也是立竿见影。
  虽然在天津治病很是风光,可是很遗憾,考试却不大成功,这次考科举,张锡纯又失利了。
  其实我们现在看,他考上与否,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就在第二年,爆发了甲午战争,中方战败,割地赔款,清政府走向垮台的边缘。
  而张锡纯,也从此断了考科举的念头,他一边在家乡教书,一边专心攻读医学。从此,他不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他日后扬名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在家乡的这些日子里,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张锡纯到底有哪些学习的秘诀呢?他为什么会越来越自信呢?
  开始接触西医
  在张锡纯回到家乡教书行医的这段时间里,正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动荡的时期,还有几年的时间,清王朝就垮台了,同时到来的还有巨大的危机,就是列强环伺。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文明对我国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封建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此时很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这些西方的〃舶来品〃,是好还是坏?
  固守我们老祖宗的东西,还是参考一下西方的先进知识?
                  第18节:这才是中医(18)
  张锡纯也在思考着,他开始逐渐接触西方的各种知识,他发现,这里面还真的有一些不错的内容。
  我们的张锡纯是一个好学的人,就在1897年,他三十七岁那年,他自己买回来了代数书、几何书,开始自学,那个时候没有人会这些东西,他就自己琢磨,〃朝夕研究〃。您别看这是自学,但是架不住这么琢磨,最后,这些知识还真就被他掌握了。
  后来,公元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可是整个盐山地区居然没有人能够教授代数和几何,一打听,好嘛,敢情只有张锡纯一人会这个,于是就让张锡纯代课,教几何和代数。
  所以,张锡纯当时的工作,按今天的话说,应该是一个代课老师。
  学会了几何和代数以后,张锡纯觉得不能做井底之蛙,故步自封,西方也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于是,他又开始自学物理、生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开始学习西医了。
  张锡纯曾经说过:〃年过三旬始见西人医书,颇喜其讲解新异多出中医之外。〃他当时仔细地研究西医的医书,当然,当时的西医也很简单,但是解剖药理等格局已经形成了,所以这些都对张锡纯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张锡纯几乎是最早走上中西医结合道路上的人了。
  虽然张锡纯的中西医汇参并没有什么最终的结果,但是他大胆接受新知并虚心吸取西医知识精华的态度是好的,所有的学问都可以互相借鉴,无论中医西医,都是为了人民的健康服务的。这就值得我们学习。
  就在今天,我们还是必须要注意两个极端:一个是中医无用论,这帮哥们儿认为中医什么都不是,跟巫术有一比,什么气血阴阳,都是胡说八道,反正我有病死了也不看中医,这部分人,基本属于愤青,不能成熟地去评价一个事物。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一无是处的,等他们真正长大了,看的事儿多了,就不这么说话了。
  另外一部分,是铁杆中医论,这部分人认为中医什么都行,基本不用西医,我们中医自个儿就能把全民健康问题扛了,西医理论幼稚,回去重新学习吧。这个论调也很不好,看着很有正义感,但是抱歉,这也是有点儿愤青的说法,中医还是要进步的,不能永远都是那些内容。这个世界所有的学问都在进步,不能就一个《黄帝内经》说了算,《黄帝内经》里面还有很多自我矛盾的地方呢,说明写它的那个时候学派就很多,也在进步。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还是说寒邪从皮毛而入,温邪从口鼻而入,大家仔细想想,是那么回事儿吗?还不改进,以后真就被人家说是伪科学了。
  别看不起西医,其实西医进步飞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启发一下,没准儿会有更大的进步呢。
                  第19节:这才是中医(19)
  所以,研究张锡纯的好处太多了,可以开阔自己的心胸。
  当然,张锡纯在研究西医的同时,也在问自己,我们的中医到底是否合理?到底能否治病?
  通过实践,张锡纯做出了回答:中医确实能够治病!
  给大家举个例子吧,张锡纯这辈子,擅长说理,但是更擅长的,是用实例来证明自己说的确实在理。
  有一个少年人,〃素伤烟色〃。当时中国抽大烟的很多,大烟就是鸦片。这个少年不但吸鸦片,还沉溺于女色,所以身体很不好。这次是患了感冒,医生给开了解表的方子,服用了几副以后,本来已经好了,但是,隔了一天,突然开始浑身出冷汗,心里面怔忡异常,自己都觉得这个气息像要马上断了似的。这下可把家人吓坏了,于是赶快把张锡纯给请来了。
  张锡纯来了以后,照例诊脉,诊得的脉象是双手浮弱,无根。大家记住了,张锡纯诊脉有个特点,他一般是三部总取,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分寸关尺,而是分左右手,整个左手取得一个脉象就可以了,整个右手取得一个脉象就可以了,这是张锡纯脉法的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他都是这么用的,这在中医里面是一个派别。
  诊完了脉,张锡纯心里就明白了,这是一个虚证啊,这是大病之后,身体没有复原,气虚欲脱,怎么办?必须要使用收敛之药,同时补气。
  此时,张锡纯对患者家属说:〃这个病确实很难治,但是如果能够买到一味药,我可以保证转危为安。〃
  大家一听,您就说吧,什么药我们都能买来。
  于是,张锡纯就告诉他们说:〃你们去买山萸肉四两,然后再稍微买一点人参(五钱)就可以了。〃
  当时,外面正下着雨,而且药铺在五里之外的地方,但是这家人救人心切,立刻派人骑快马冒雨前去买药。
  等这四两山萸肉买来了,张锡纯急忙用二两煎汤,然后给患者服用。汤服下去以后,这个患者的心气就定了,汗也止住了,气也能上来了。
  然后,张锡纯又用剩下的二两山萸肉煎汤,把人参切成小块,用汤药送服人参块,看过我的书的人都知道,这是清代徐灵胎的做法,张锡纯吸收古代医家的经验太多了,随处可用。
  这个药服完以后,这个患者的这些症状就全部消失了。
  大家全都目瞪口呆,行啊,张锡纯,这么重的病,都快不行了,您就一味药,就起死回生了,有本事啊!
  大家都看到了吧,这是张锡纯在本草上的功夫,张锡纯对这个山萸肉掌握得太好了,山萸肉就是山茱萸的果肉,甜甜的,是一味补肝的药物。过去认为除了酸收补肝,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在六味地黄丸里面有它。但是,张锡纯却从《神农本草经》里面看到此药可以治疗〃寒热〃,从而悟出这是肝经虚极的寒热现象(所以,他特别推重《神农本草经》),所以凡是遇到阳气欲脱的患者时,张锡纯往往用大剂量的山萸肉收敛阳气,起死回生,这是张锡纯对中医的贡献。
                  第20节:这才是中医(20)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这个山萸肉,我再给大家讲讲张锡纯用山萸肉的故事。
  比如,又有一个孕妇,患了霍乱。大家不要害怕,在中国的古代,只要是上吐下泻的传染性疾病,都叫霍乱。这位孕妇吐泻了一个昼夜,病虽然好些了,但是却流产了。
  此时患者的情况非常不好,是〃神气顿散,心摇摇似不能支持〃,这不是心理问题,而是人确实虚了。这个时候,家属就马上派人去请张锡纯。
  等张锡纯到了患者家里,这个妇女的状态是已经濒危了,〃殓服在身〃,家里已经按照死亡处理了,连殓服都给穿上了,并把她从床上给抬下来了。
  患者的家属此时已经觉得不用治疗了,反正也快死了,再等等就入棺材了。
  张锡纯急了,说:〃一息犹存,即可挽回。〃你们着什么急啊,我还没治疗呢怎么就装棺材了?
  于是,他从患者家里找出来了点山萸肉,大约六钱,熬汤,给患者服用了下去,马上,患者就有了反应,呼唤她能回答了,呼吸也开始明显了一点。
  张锡纯立刻让患者家属去买山萸肉二两,生山药二两。
  患者家属飞奔而去,不久,把药买了回来。
  张锡纯把药全部放入锅里,熬了一大碗,然后一点点给患者灌下去。
  结果,这个患者的神气马上就恢复了。
  此时,张锡纯告诉患者,每天用生山药一两,熬粥喝,来善后。就这样,这个妇女就救过来了。
  山萸肉和山药,都是平常之药,都是药食同源之品,但是,在张锡纯手里,就愣是给变成了治疗危重病症的大药。药都是平常之物,但是用药之手,却实在是不平凡啊。
  一转眼,到了公元1902年,这时,张锡纯已经四十二岁了。当时,张锡纯的身份还是一个老师,具体的上课地点我们都给探访到了,是在他家乡北面的刘仁村,这里是张锡纯外祖父家的所在地。
  我们现在不知道他都教了哪些学生,大家的考试成绩如何,校外活动搞得如何,但是我们知道学生们一定很是佩服他,为什么呢?因为他在教学的同时,另一个主要业务是救人。
  这不,这年春天的一个半夜,张锡纯刚刚睡下,突然有人来叩门,声音在夜里显得格外地大。张锡纯心里一惊,这个时候叩门,一定是谁有急事了,于是赶快爬起来,开了门。一看,是自己的表弟刘铭轩。只见刘铭轩满头大汗,面色惊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这位刘铭轩有个六岁的孩子,就在几天前,开始出麻疹,本应该服药,但是小孩子嫌药苦,一吃就吐,家长心疼,于是就没有请医生,也没有告诉张锡纯。到了今天晚上,这个孩子突然开始大喘不止,〃有危在顷刻之势〃,看上去可怕极了,这下家人全都慌了,吓得刘铭轩赶快就来请张锡纯了。
                  第21节:这才是中医(21)
  张锡纯一听,抓起衣服,就随着这位表弟来到了他家。
  一进家门,所有的人都问:〃您快给看看吧,这孩子还有救吗?〃
  张锡纯一看这孩子,也倒吸了一口冷气。原来,此时这个孩子不但是喘息急迫,同时精神已经恍惚,肢体躁动不安。
  那么,这个孩子还有救吗?张锡纯能够想出救治的办法吗?他又会使用什么药物呢?
  艺高人胆大
  张锡纯来到表弟的家以后,看到孩子〃喘息迫促,且精神恍惚,肢体骚扰不安〃,心里也是大吃一惊,于是赶快给孩子诊脉,诊得的脉象是〃摇摇而动,按之无根〃。然后询问了一下,原来,在孩子出疹的第三天,脸上就已经开始出现疹子了。再仔细看这些疹子,微微发紫,张锡纯立刻做出判断,此时这个孩子是毒火攻心,肝风已动。
  一般这种疹子类的疾病,都是以外出为顺,如果出现内陷的情况,则是很危险的,最危险的就是毒火攻心。
  怎么办?张锡纯开始思考,这病需要熄风、清火、托毒外出,如何选择药物,又如何才能够让孩子服药呢?
  于是,张锡纯就想到了一味药物,这味药物就是羚羊角。
  这个羚羊角,张锡纯是特别有心得。他认为此药药性很平和,只是稍微有一点凉,但是能够把体内的大热透发出来,同时还能解毒。〃能引脏腑间之热毒达于肌肤而外出〃,这个功能非常特殊,一般的药物很少能够有此功能。而且,最难得的是,这个羚羊角熬好以后,没有什么味道,所以孩子可以接受。张锡纯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使用羚羊角的医案,个个精彩。
  拿定了主意以后,张锡纯就告诉表弟,快去买羚羊角来。
  恰好,这个村子就有药房,表弟赶快跑去买了三钱的羚羊角,然后煎汤给孩子服下。只过了十几分钟,本来是躁动不安、呼吸急促的孩子就安定了下来。从那以后,孩子就逐渐地好了。
  第二天,刘铭轩的舅舅孙宝轩从沧州赶来看孩子,这位是当时沧州的名医,听说孩子病了,马不停蹄地从沧州跑来了,一进屋,还喘着粗气呢,却看到孩子什么事儿都没有了,怎么回事儿呢?大家就把发生的事情说给他听,他一听完,惊讶不已,说这开的是仙方啊!谁开的啊?高手啊!
  张锡纯谦虚:〃方子开得一般,就一味药,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说好,那还是这个羚羊角好啊!〃
  也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张锡纯家乡霍乱流行。
  张锡纯也投入了救治霍乱患者的战斗中。他发现,这一年是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所以是肝胆火盛,患者们大多数都喜欢喝凉水,心里面烦热,这都是热证的表现。所以,张锡纯在给患者治病的时候,经常在方子里加入三钱羚羊角,效果特别好,服药的患者都获得了痊愈。
                  第22节:这才是中医(22)
  我不知道当时张锡纯给学生上课的情形,但是作为他的学生,一定特别有安全感,家长也放心,有这样医术高超的老师,孩子健康问题是不用担心了。
  这一天,班里有个叫刘玉良的孩子,十三岁,突然鼻子出血,这在中医叫衄血,一天出了四次。大家本来正在上自习,突然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