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这才是中医 >

第8章

这才是中医-第8章

小说: 这才是中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张锡纯提笔,开了方子:生黄芪、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甘草。
  就是这么几味药,其中生黄芪用的量是一两,天花粉是一两,其他的药都是几钱。这个生黄芪有生肌排脓的作用,在《神农本草经》里面记载它〃主久败疮〃。因为中医认为,这个疮面总是不能愈合的原因是这个人的气虚了,无法促使肌体愈合,那么在那种疮面长期不愈合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生黄芪。
  等开完了方子,大家都还瞪着眼睛等着。
  张锡纯也奇怪,你们都等什么呢?还不赶快去熬药?
  大家都问,这么重的病,您就不用点外用的药物?
  张锡纯笑了,用外用的药干吗啊?这些内服的就足够了。
  大家一听,都将信将疑,于是赶快抓药煎熬。
  结果,在服用了二十几副药以后,这个患处居然就结疤而愈,并且〃始终亦未用外敷生肌之药〃。
  这就是高手,对于自己开的药,到底能够达到什么效果,心中有数,这就是对药性熟悉的缘故啊。
  后来,沈阳同善堂成立了中西医学校,就聘请张锡纯做老师,讲授的课程就是药物本草,用的教材就是《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本书。张锡纯讲本草,学生们受益大了,可惜,当时还没有录音设备,我们听不到他讲课的真实声音了。
  当然,最令学生们大开眼界的,还是亲眼看张锡纯诊病了。
  当时,班里有位同学叫李庆霖,有一天,上课结束,他就问张锡纯:〃老师,您能不能给我们看看病啊?〃
  张锡纯一听,就问:〃谁病了?〃
  这位同学就说:〃是我的表妹,病得很重,在我们沈阳的旅店住着呢,到处求医都看不好。您能给看看吗?〃
  张锡纯一看,同学们都眼巴巴地望着他,大家也都希望看看张锡纯是如何看病的。
  于是,张锡纯立刻答应下来。如果让这些孩子们看到中医的好处,他们会更有学习热情的。
  就这样,张锡纯随着同学们来到了旅店,只见这位同学的妹妹,周身灼热,心中烦躁不已,不能吃饭,一吃饭就呕吐,这么折腾下来,现在已经是病势危急了。
                  第39节:这才是中医(39)
  张锡纯问:〃以前怎么服的药呢?〃
  李庆霖同学回答:〃她基本什么药都吃不下去啊,一吃就吐出来。〃
  张锡纯点点头,诊了一下脉,脉是洪实的脉,这是有热。同时看看舌苔,舌苔是黄厚的,在张锡纯的医案里,很少有舌象的记载,但是从这个医案可以看出,张锡纯也是擅长看舌象的。
  看到舌象以后,张锡纯就问:〃大便如何?〃
  患者回答:〃已经很多天没有大便了。〃
  此时,张锡纯就清楚了,这是外感之邪,已经入里化热,进入阳明经,这就是张仲景所说的阳明证。这股热气挟胃气上逆,导致患者呕吐,吃不下东西。
  给同学们讲清楚了道理后,张锡纯就开了方子:生赭石粉末、生石膏粉末、瓜蒌仁、玄参、天冬、甘草。
  就这么几味药,方子里面的生赭石是重镇降逆的药物,服用方法是先把后五味药熬好,然后用开水把生赭石末冲服下去,然后再把汤药服下。
  同学们都瞪大眼睛看着这种奇怪的服药方法,要知道,这位患者服用一般的药立刻就会吐啊。
  可是,这回喝了药后不但没有吐,而且症状马上缓解了。
  当服用到第二副药的时候,这个病就痊愈了。
  同学们面面相觑,不会吧,这就痊愈了?天啊,我们的老师是高手啊!
  从此,见识了中医的真正魅力,同学们学习热情大增,其中很多人后来跟随张锡纯学医,成为了他的弟子。
  后来,有一个人给张锡纯来了一封信,向他请教该如何办中医学校,这个人叫冉雪峰。这位是中医界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在近代中医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张锡纯在回信中,提到了自己是如何教授弟子的,他说,他把这些学生带到医院,让他们仔细研究《医学衷中参西录》,他已经把《伤寒论》《黄帝内经》等书的道理和精髓全融入了此书中,书中还收录了一百六十多个方子。弟子们都是自己阅读,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张锡纯会指点几句。而且这些弟子经常跟随张锡纯到立达医院,成天看张锡纯如何用这些方子治病,等到三年以后,这些弟子基本就都会治病了。
  就是用这种方法,张锡纯培养出了很多名医,弟子遍布天下。
  这位冉雪峰,后来成为张锡纯终身的朋友。后来,在张锡纯去世之前,嘱咐自己未完成学业的弟子,如果再想深造,就去拜这位冉雪峰为师,他可以指导大家最终成材。
  张锡纯在沈阳行医以后,治疗了大量的病症,其中很多医案都被记载下来。我们现在看这些医案,确实个个精彩,足以显示张锡纯的诊病功夫之深厚。
  很快,张锡纯就声名鹊起,打这儿开始,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不断出版,当时这本书是按照一期、二期、三期依次出版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合集。当年此书出版时,那可真是盛况空前,很多医界人士争相购买,影响遍及大江南北,很多老百姓也自己买来看,很多人使用书中的方子,结果治愈了自己或者身边人多年不愈的疾病。
                  第40节:这才是中医(40)
  比如,奉天桓仁县有个女子师范,奉天也就是现在的辽宁,桓仁县现在还有。这个女子师范的校长叫阎兆元,当时他的母亲病了很久了,请了很多本县的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最后母亲病危奄奄一息,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竟挽救了阎母的生命。
  原来,这位老阎有个学生去沈阳,回来的时候,买了一本《医学衷中参西录》,觉得写得很好,就送给了校长。校长也是一个喜欢养生的人,得到此书如获至宝,整天就开始研究,〃每于课余之际,捧读不置,所谓实获我心者也〃。但是,因为自己不是医生,所以一直没有敢给自己母亲开方子。
  等到这一年的正月初二,老阎的母亲病情突然加重,危急万分,此时,老阎再也不相信县里这些医生的水平了。于是,他放胆开出张锡纯书中的升陷汤方子,因为他觉得母亲的症状和大气下陷是一样的。
  结果,阎母服用了几副药以后,就痊愈了。
  老阎这个激动啊,于是立刻提笔,给张锡纯写去了感谢信,后来,这封信被收录进了《医学衷中参西录》中。
  各位,你们要知道,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本书中,收录了很多像老阎这样的读者或患者写来的感谢信。有时间的话,大家可以自己阅读一下。有很多信感人至深,这种心情我们可以理解,自己或者亲人的多年沉疴,居然按照书上的方子奇迹般地治好了,怎么能不激动和心存感激呢?
  有很多人在看张锡纯的医案时会有些疑惑,这病痊愈得也太快了,怎么都是几副药就全好了啊?可能吗?其实,我们从这些读者来信中就可以看到,其中没有什么夸张的成分,人们把自己的真实姓名和治疗经过都详细地写出来了,这和现在不一样。现在很多都把患者的姓名隐去,一味地给某个医院或某位医生歌功颂德,极尽夸张之能事,说白了也就是变相地给医院做广告,吸引患者。
  其实,中医的疗效本来就是很快的,只是我们现在掌握得不够好,让大家觉得中医是个慢功夫,真的看到了这种高手,反而有些怀疑了。
  《医学衷中参西录》还收录了很多文章,其中有一篇是山西平陆县尹彭子益写给山西医学会理事长的信,信的内容是推荐《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本书的。信中对此书的评价非常高,说这本书相对各个教材中的医案〃实高出万万〃,〃为第一可法之书〃,应该让专科学校的学生人手一本,〃必可救许多枉死之人〃。
  那么,这位彭子益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的作者。当时正在平陆县做县尹。
  这样的文章,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收录有很多,可见当时张锡纯在全国的影响。
                  第41节:这才是中医(41)
  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所的余瀛鳌先生说:〃在十九世纪的上半叶,中医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影响能够和张锡纯相比,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从那以后,中医界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人物。〃
  还有很多读者,心中有问题,就写信给张锡纯,张锡纯就在书中给予回答。比如如何练习气功,如何看待西医和中医的一些不同等。这部分内容也是非常精彩的。
  中西医汇通之路
  当然,张锡纯也不是每天只是看病啥也不干了,他也像中国传统的文人一样,喜欢新事物,喜欢呼朋唤友、游山玩水。
  没事儿的时候,张锡纯也和朋友们出去逛逛。当时沈阳很热闹,沈阳有个北市场,类似于北京过去的天桥,练跤的、唱戏的、说书的,都在那里,现在著名的说书大师单田芳的母亲,当年就在沈阳名噪一时,艺名似乎叫〃白玫瑰〃。
  有一次,张锡纯和朋友去了沈阳城东的万泉河,被那里优美的风景所吸引,他在书中记载道,那里是〃平地出泉若干,汇而为泽,广四五里,泽积满则流而为河〃,〃尽种荷花,有堤相通,堤势蜿蜒曲折,分歧旁达〃,〃缘堤两旁皆植杨柳,泽之四面亦多杨柳互绕。水上楼台数十处,皆极工巧华丽,或为歌馆,或为茶社酒亭,分住起中。当荷花开时,乘轻舟游泳其间,柳荫垂绿,莲蕊飘香,舟行缓缓,风浪无惊,时闻歌韵悠扬,管弦清越,四五契友围坐谈心〃,当时,张锡纯和朋友们在如画的美景中,畅谈人生,兴起时,他还写了一首诗:
  奉城胜地属东隅,乘兴遨游纵目初。
  跨水飞桥虹倒影,缘堤曲径蚁穿珠。
  莲花世界真香国,杨柳楼台入画图。
  几度万泉河畔立,恍疑仙境是蓬莱。
  从中可以看出,张锡纯对诗词也很有心得。他的很多诗流存至今,其中很多首是与友人游山玩水或谈古论今时所作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各界人物,都和张锡纯有着密切的往来。
  有网友问我,为什么不写这些医生的家庭生活,他们的妻子如何呢?
  其实,过去的人对自己家庭的介绍确实不够,张锡纯的情况我倒是知道一点儿。张锡纯的妻子姓王,是山东栖霞人,曾经在日本留学,是个知识女性。张锡纯的儿子后来也是位医生。多说一句,张锡纯在北京、天津、沈阳都有很多的传人,现在不知道传承如何了,如果这些人手中有关于张锡纯先生的资料,其实应该贡献出来,不要让一代大医的任何线索湮没在历史中了。
  在张锡纯那个年代,西医已经进入了中国,这个时候,每个中医界的人士,都会感觉到压力。
  当时,中国人被西方列强的洋枪大炮打晕了,彻底没有了自信心,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开始极度怀疑,这种怀疑一直持续了近百年,直到今天还有影响。其中就包括对中医的怀疑:我们的中医行吗?我们的中医和西医比起来,太简单了?中医怎么像是巫术啊?中医到底有用吗?
                  第42节:这才是中医(42)
  在民国时期,几次有人要政府取缔中医,全部采用西医来治病,当时的国民政府差点儿就同意了这个主张。
  那么,中医到底能行吗?
  面对这种质疑,张锡纯用实际行动回应了他们,张锡纯的每个医案都是十分有力的证明:中医是能够治病的,中医是我们健康的保护神。
  但是,对于西医呢?西医是我们的敌人吗?
  现在,也有很多的中医人士说自己是〃铁杆中医〃,一味反对西医。
  那么,张锡纯会怎么样对待西医呢?
  张锡纯胸襟开阔,他从年轻时就仔细地研究西医,他认为西医有很多理论和方法是合理的,而且,和中医也有相通的地方。
  张锡纯主张走一条中西医汇通之路。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张锡纯不仅记载了大量的本草内容,还将很多当时能够见到的西药也列在书中,写明了药性、如何使用,以及自己的心得,虽然这些药有很多我们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了,但是张锡纯的思路却是很可贵的。
  比如,论述到阿司匹林的时候,他说〃其味甚酸,其性最善发汗、散风、除热及风热着于关节作疼痛,其发表之力又善表痧疹〃等,从这可以看出,张锡纯似乎想把西药按照中药那样整理,然后为自己所用。
  张锡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诊病的时候,经常在方子里面加入西药,这在历代中医里面是独树一帜的。
  当时有个少年患了温病,结果治疗得不及时,变成了阳明腑实证,就是大便燥结,身上发高烧,张锡纯一诊脉,脉象有力,同时还有点弦。
  这个时候,张锡纯就给患者开了白虎加人参汤,这是张仲景的方子。为什么要加人参呢?是因为这个患者的正气也不足了。张锡纯用生石膏是很有技巧的,不是随便乱用,用的时候该量大就量大,但是如果正气不足,他一定会配合扶正的药物。
  这个方子服用下去以后,这个少年的高烧就退了,但是,出现了一个新的症状,就是精神有些躁动。这时,张锡纯就给开了阿司匹林,因为张锡纯认为阿司匹林有透发疹子的作用。结果,这个少年服用以后,全身就开始出疹,疹子出完以后,这个病就痊愈了。
  在这个医案里面,张锡纯就是把中药和西药一起来用的,这两个药物配合,一个清热,一个透疹,才把这个少年的病邪驱除掉的。
  又比如对于奎宁,这个奎宁又叫金鸡纳霜,是南美洲一种金鸡纳树的汁液提取而成,是治疗疟疾的药物,很早就被传教士带入中国了,康熙皇帝患疟疾,就是吃这个奎宁治疗好的。
  但是,各位不要迷信奎宁,有很多疟疾,奎宁治疗也没有效果。而张锡纯配合中药来使用,效果非常好。
                  第43节:这才是中医(43)
  当时张锡纯有个朋友,叫陈丽生,他这年的秋天,患了疟疾。这位老陈自己懂些中医,知道自己体内有热,估计也是经常看张锡纯的书,所以对生石膏的用法比较了解,于是就自己煮了二两生石膏喝了,然后在疟疾要发作的那天,服用了奎宁。
  但是,这个疟疾居然还是如期发作了,一点都没给这位老陈面子。
  而且,发过疟疾之后,他开始〃口苦舌干,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这对于一个业余的中医爱好者来说,就认为是自己开的方子,没有对症,得,别自个儿琢磨了,还是把张锡纯请来吧。
  张锡纯来后一诊断,诊得的脉象是双手皆弦,右手弦而且长,按之甚硬,张锡纯就说:〃你判断得没有错误啊。〃
  老陈急了:〃不对啊,我为什么服药以后,反而出现了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等症呢?而且也没觉得热被清掉啊?〃
  张锡纯笑了,说:〃这个生石膏,《神农本草经》就说是微寒,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就都怕它,说它是大寒了,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力气,你用二两哪里够啊,我们这次用一斤吧。〃
  啊?老陈吓得差点晕了。
  张锡纯告诉他,你熬一斤,熬出两大碗,一直喝到觉得热清了,就停止,不用喝剩下的了(注意:我们自己不能自行按照此用量模仿,张锡纯是有诊断依据的)。
  听了张锡纯的解释,老陈才放心地开始喝药。
  等到第二天早晨,老陈又服用了奎宁。
  结果,这个疟疾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