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 >

第23章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第23章

小说: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缓持久。治疗两年余效果良好。停药随访一年,一切情况尚好,为治疗此类疑难病提供了有价值的例证。

(五十三)盗汗

例一祝xx,男,58岁。十多年来,每夜盗汗,身体强壮,面赤唇绛,脉数,相火易动,阳常举。当归9克熟地30克生地15克黄柏9克黄芩9克黄连1.5克元参9克7剂。二诊:前方服一剂盗汗即上,有咳嗽痰多,前方加黄芪9克,元参9克,7剂。三诊:阅读流泪,面仍红,因过度疲劳:有盗汗一次。当归9克熟地30克生地15克白芍9克黄芩9克黄芪9克黄连1.5克牡蛎15克望江南9克黄柏9克七剂后汗止停诊。

(姜春华医案,《中医杂志》4:56,1959)

例二张××,女,51岁,初诊日期:1963年3月6日。胃中苦冷,时唾清涎,头晕心悸,口干,虚烦难眠,阖目则汗出,小溲热赤不畅,大便昨起未通。舌绛无苔,脉虚弦小数。初拟苦辛甘合化治法,取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诊治三次,加减法液汤,均未获效。3月12日,诸症如故。至此大便已5日未通,且因连续盗汗,精神更加疲惫。细辨其脉舌,脉虽小数,然重按无根;舌虽绛无苔,但滑润而不干,口虽燥,但只漱水而不欲咽。因悟此证乃系龙雷之火不安其位,虚火浮越,真火衰微。因其虚火妄动,故口干、舌绛,脉数;因其真火衰微,中土失澳,饮食水谷不化津液而成痰水为害,是以胃中苦冷,时吐清涎。盗汗不已者,脾虚营卫失调之故。头晕心悸,虚烦难眠者,一因脾失转输,精微不继:一因汗出过多,营阴不足,相火妄动。溲赤便秘者,津液内竭无以下输使然。种种见证,均由脾胃失职所致。此证此时,首重培土,尤须益火。无如病将一月,纳少汗多,不仅阳微,抑且液亏。若进辛温则伤阴,若与滋润复碍阳。拟但取和胃理脾之品,别加炮制,意在“以火益火”,又使诸药存其性而变其气,庶期温而不劫阴液,柔而不遏中阳。白术(上炒)、淮山药(炒令黄)、扁豆(炒黑)、山楂炭各9克半夏、姜炭各6克左金丸6克(送服)3月13比口吐清涎茴除,他症随减。唯大便未通。再步前法,去温涩之药,加温润之品。前方去山楂炭、姜炭,加麦门冬(炒令黄)12克、熟地炭9克。3月14日:汗敛,便通,口干,心悸并除,再按前意处方,服2剂而安。

(俞长荣:益火生土法则的认识与实践,《中医杂志》11:25,1964)

例三田××,男,35岁,初诊日期:1964年3月10日。春温卧床已半月,病情已转入痊愈阶段,神识已清,呛咳已减,胃纳已现增进,惟早晚体温相差甚巨,成峻峭的体温曲线,每夜仍在39℃左右,睡中大汗如浴,衣被全湿,醒后头目昏眩,困倦不支,经注射解热敛汗剂,均无效,脉数大无力,舌色红而干燥,口渴思饮。方药:当归身9克生地黄12克熟地黄12克炒川连6克炒黄芩6克炒黄柏6克炙黄芪15克天花粉9克麦门冬9克麻黄根6克五味子3克生龙骨9克生牡蛎9克服5剂,热退汗止,继用导功散加炙芪、山药、石斛、谷芽、糯稻根等,调理数日而安,

(裴慎: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治愈盗汗的体会,《江西医药杂志》5⑥:852,1965)

【评按】盗汗为常见的汗证之一。《内经》名为“寝汗”。《金匮要略》曰:“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盗汗系指入睡则汗出,醒后即止。多属虚劳之证,尤以阴虚者多见,或可因肝热、阴火所致。

例一证属阴虚火旺,故见盗汗。面赤、唇绛,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后加生芪、元参以助益气养阴之功,药证相符,十多年之痼疾,三诊而愈。

例二除合目则汗出外,兼见虚烦难眠,头晕心悸,胃中苦冷等证,因治不得法,而病情迁延。后以益火生土之法,但取和胃理气之品,加意炮制,旨在“以火益火”,又使诸药存其性而变其气,庶期温而不劫阴液,柔而不遏中阳。

例三为春温后继发盗汗,盖温为阳邪,缠绵不愈最易伤阴,王肯堂有“大病后,阴气未复,遗热尚留”而为盗汗之说。故用当归六黄汤滋阴液、降邪火,佐以清润敛汗之品而获良效。

(五十四)无汗症蒋调,男,28岁,初诊日期:1977年7月12日。患者自幼就有汗闭症,暑天烦热难忍,伴有低热,精神疲乏,口干,肢麻甚则作痛,浚多而清。历年来服中西药未效。刻诊:肌肤干燥,脉弦细而数,满舌裂纹、苔剥,体温37.4℃辨证:肺气、肺阴不足,不能宣散皮毛,汗源亦少。治法:益气养阴,清燥润肺。方药:生石膏30克(先煎)玄参12克知母9克鸡苏散30克(包煎)太子参15克生地12克葛根9克山药9克桑白皮12克阿胶9克(烊冲)7月22日

(复诊):服前药7剂后,皮肤潮湿,有出汗感,其他诸症尽减,脉弦细不数,效不更方,洽从原法,再服7剂。服药14剂后,汗闭症痊愈,暑天炎热汗出溱溱,肌肤湿润,低烧也退。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金寿山医案,张玉萍等整理)

【评按】无汗症系指暑热之际饮热奔跑,阳气蒸发,当汗不汗之证。有全身无汗。半身无汗或局部无汗之别。多因肺气不足,不能宣散皮毛,汗不得出,或因心肺阴亏,汗源匮乏,无汗可发。若因寒邪束表,卫阳被遏,腠理闭塞,汗不得出,则属邪客为害,又当别论。本案自幼即有汗闭,病发时烦热难忍,伴有低烧,证属肺气虚不能宣散皮毛,因其肺阴不足,汗源匮乏。故为汗闭。方从清燥救肺汤化出,清燥热、补气阴以治其本,佐葛根、薄荷解肌疏表以治其标,标本兼顾,奏效颇速。

(五十五)夜游症

例一姜××,男,42岁。病经四载,1974年因每夜外游,家人务必锁门,经治后夜游已不发作,近倾夜寐惊叫吵闹。辨证:肝火挟痰,蒙闭清窍。治法:豁痰、平肝、通窍。方药:霍香9克龙胆草2克陈胆星9克远志6克僵蚕9克制半夏9克陈皮6克竹茹9克茯苓12克代储石30克桔梗5克生紫菀5克干菖蒲5克另服白金丸90克每晚3克礞石滚痰丸45克每晨1.5克上药加减连服三个月,夜游已三年未再发,一度稍觉头晕,续服温胆汤加杞菊、真珠母、壮蛎、白芍。桑椹子等调治而释。

(《黄一峰医案医话集》)

例二xxx,男,27岁,1967年秋初诊。

(其母代诉)十几年来,患者不断在夜晚入睡之后,突然起床,不论冬夏都穿好衣服鞋袜,不言不语,也不开灯,便下床活动。有时扫地,有时擦擦桌椅,别人叫他,他也不答,约10~20分钟,他又脱衣而睡,次日问他,他说未曾起床,日子久了,习以为常,曾诊为梦游症。住在二楼,他一人独居一室,半夜起床后,常常先生火炉,然后开门,拿上桶担,下楼挑水,回来又把门关好,将水倒入缸里,又把铁壶灌满,放在火上,有时随即复睡,有时把水烧开(?),灌热水瓶,从未发现他吃喝过,干起活来轻手轻脚,从不碰撞。所以别人很难发觉,有时问他,仍一无所知。患者自诉,除感经常头晕,有时心烦外,别无不适。但察其神色似有萎靡,表情略呈淡漠,寡语少言,目光无神,从无癫痫发作及癔病史,历经治疗效果不著。舌边、舌尖红而少苔,脉细弦而稍数。辨证:肝阴不足,肾气上逆,火扰心神,伤阴生痰,以致魂不随神而动。治法:养血安神,清热法痰。方药:以酸枣仁汤加减。炒枣仁30克柏子仁15克合欢皮12克夜交藤12克川芎10克知母12克茯神12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12克朱砂末1.5克(分二次冲)水煎服,5剂。药后复诊,症脉似无改变,原方再进5剂,嘱其家人细为观察。服药10剂后,自述头晕,心烦大减,其母说,夜仍起床活动,但不外出,仍以原方稍变用量,续给5剂。服药后,据称已不每夜起床活动,但过二至三夜仍犯一次。不过时间似短,活动亦少。嘱将上方连服半月。再来复诊。又诊称:经细观察,近一周来,再未犯病,精神较前亦佳,有时还主动找人说话。遂嘱可间日服药:剂,继服10余剂,以巩固疗效。翌年夏季,其母告知患者已十月有余,未再复犯。《杨作楳,《临症录》》

【评按】本症系因经常夜间外出行走、操作,随后仍能入睡,毫不自觉而得名。黄一峰氏认为本症大多属于“癫痫”范畴。由于思虑太过,肝木不得疏泄,肝气被郁,脾气不升,气郁痰结,阻蔽神明而致。或认为系因肝阴不足,肾气上逆,火扰神明,伤阴生痰,以致魂不随神而动。夜间属阴,心神当以守舍而入睡,其所以夜间动作、行步,乃魂亦有所主,并无神昏妄动之意。例一属于前者;例二属于后者,其病机相同之处在于有“痰”。前贤有云“怪病责之于痰”,而怪病之治亦当从治痰入手。例一证属肝火挟痰,蒙蔽清窍,治以豁痰平肝通窍之剂,方用温胆汤加减,神识不清者加白金丸(自矾、郁金),痰火偏盛者加礞石滚痰丸。

例二源于肝阴不足,龙雷之火升腾,方用酸枣仁汤,养血安神,清热除烦,另加龙骨牡蛎养阴镇逆安神,效果均佳。

三、妇产科病类医寨

(一)月经先期、后期

例一王女,平素经先期,掌心热,阴虚肝热不能藏血也。地黄12克牛膝9克山药9克萸肉9克阿胶9克丹皮9克泽泻9克赤苓9克车前子12克炒续断9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5克

(《章次公医案》)

例二李xx,女,27岁。初诊日期:1972年5月19日。主诉:月经后错、行经腹痛二年余。现病史:1970年底开始月经后错8、9天,色黑紫有血块,经行小腹疼痛,下肢瘦软。结婚1年多未孕,测基础体温为单相型,西医诊断为无排卵性月经,妇科检查,子宫前倾前屈,大小、活动均正常。苔薄白,脉细缓。辨证:血虚肾亏,下焦寒冷。治法:养血补肾,温暖下焦。方药:当归9克炒白芍9克川芎3克熟地12克覆盆12克菟丝子12克山药15克巴戟天9克荔枝核9克7月5日复诊时称:于5~6月间共服上方20剂,6月27日行经,血量增多,基础体温为双相,说明已有排卵现象,月经周期正常,量中等,色正,血块减少,无腹痛。

(《刘奉五妇科经验》)

例三陈××,女,39岁。1973年5月24日初诊。1963年起月经后期,40余天一行,经量涩少,历程三天,伴有凝块,每行经前一、二天自觉寒热,腹痛恶心。现月经逾数天未行,寒热又作,少腹疼痛,腰酸,脉细弦,舌质淡,苔薄白。辨证:厥阴气滞,寒温不化,营卫不调。治法:和血调营。方药:毛柴胡4.5克小桂枝6克

(后入)枯黄芩6克泡吴萸4.5克北干姜4石克香藁本6克元胡索9克煮半夏9克秦当归6克(后入)川芎6克淡茯苓12克京丹参12克。次诊:服3剂后,于5月30日月经来潮,量中等,未见寒热,今值经行第三天,少腹微痛,舌脉如上。上方加苏梗4.5克,香附9克,服3剂后,观察三个月,经期均无寒热发作。

(《孙浩铭妇科临床经验》)

【评按】月经先期多热,后期多寒。热证以清热凉血为主,寒证以温经为大法。

例一月经先期,章氏抓住“掌心热”的症候特点,诊为阴虚肝热,故治以滋阴补肝法。

例二为月经后期,常错后八九天而经色黑紫、有血块,西医诊为无排卵性月经。刘氏诊为血虚肾亏,下焦虚寒,治以养血补肾,温暖下焦法。方治标本兼顾,最后获得月经期正常

(有排卵)的满意效果。

例三月经后期兼有寒热,少腹痛,腰酸,诊为厥阴气滞,寒湿不化,营卫不调。治以和血调营,温寒行气。其方治即滑伯仁所说的“辛散苦温血药”对经行愆期和经前、经行寒热均有良效。清·宝辉认为:用行气药于散寒方中,其效倍捷(见《医医小草》)。从例三的治效,大致可以看到这个学术理论的实践性。

(二)痛经

例一林氏,20岁。据云每月经胱,预先胸骨、乳房胀痛,胃呆作呕,纳食不进。经将至,则小腹发剧烈疼痛,面唇脱色。病已三年,经中西医诊治未效。授以行气化瘀法。当归6克白芍6克香附6克延胡6克青皮3克乌药4·5克柴胡3克川楝6克丹参9克桃仁6克牛膝6克嘱于月经前七日,服药至行经时,诸疼如失……。

(《刘铁庵医案》)

例二蔡女正值经行,骤逢拂逆,从此经少而少腹胀痛。古人谓木不条达,正对此等症候而言。全当归9克白芍9克丹参9克柴胡9克云苓12克薄荷尖3克(后下)甘草2.1克生姜3片另:五灵脂、香附、莪术、肉桂各6克研未,每服1。5克。

(《章次公医案》)

【评按】:痛经以月经前后或行经中少腹部疼痛伴有腰酸痛为主症,临床又以气滞血瘀为常见病理。另有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情况,须根据不同的病闺、病理确立治法。

例一为气血瘀滞,肝气郁结,治以行气化瘀疏肝法,是痛经较常见类型的一种治法。

例二以“木不条达”为主要病机,治以逍遥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减以疏肝调经养血,另以四药研未配合治疗,有温经法瘀之功,是为章氏的经验方,此案治法对读者权衡临证用药,颇有启发。

(三)经闭

例一梁××,女,30岁,门诊号:081868初诊(1973年4月3日):患者自述婚前经候正常,婚后因病服药不慎,遂至长期经候失调,初起月经2~3月或6~7月一次,经量或多或少。从1971年5月29日起,月经停止。初以为有孕,未加治疗,后经妇检证实为闭经。曾先后用人工周期法及服中药除痰湿、活血通经之剂,均未获效。患者闭经后身体渐见肥胖,时有头疼胸闷心跳。脉细弱,舌胖苔白。辨证:精血不足,血虚经闭。治法:滋养精血,调理冲任。方药:柏子仁丸加味。卷柏9克泽兰9克当归尾9克川续断9克淮牛膝9克熟地21克柏子仁15克水煎服3剂。

二诊(4月7日)。患者服药后,觉少腹微疼有经来之兆。继用前法去归尾,方药:柏子仁15克卷柏9克泽兰9克川续断12克淮牛膝12克熟地黄24克水煎服3剂。三诊

(4月9日)。眼前方一剂,月经已通,经色初鲜红,后浓浊,经量正常,脉转细缓,舌红苔白。月经通而经色鲜红,是挟热之象,遂改用四物汤加味。当归12克熟地黄24克川芎9克白芍15克丹皮9克条黄芩6克川续断9克炙甘草6克3剂。以后经前三日均服柏子仁丸以巩固,经调理数月,月经恢复正常。

(刘赤选:闭经,《新中医》4:23,1963)

例二刘x,女,29岁,门诊筒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年5月17日。主诉:闭经半年之久。现病史:自十六岁初潮起,月经一直稀行,每年来月经1~3次,曾行人工周期治疗,停药后又闭经,现已闭经半年,结婚6年未孕。自觉胸闷不舒,烦急易怒,胃脘胀满,胃纳减少,少寐多梦,心慌气短,头晕,心烦热,口干,身体逐渐发胖,曾经妇科检查,除子宫较小外,未发现其它异常。舌质红,脉弦滑。辨证:阴虚胃燥,冲逆经闭

(西医诊断:

(1)继发性闭经。

(2)原发性不孕症)。治法:清胃化燥,降逆调冲。方药:栝蒌24克石斛12克栀子9克连翘9克泽兰9克丹参9克瞿麦9克篇蓄12克牛膝12克益母草12克车前子9克治疗经过:6月9日服药7剂后,症状减轻,仍有烦热口干,胸闷烦急。上方去栀子、连翘、萹蓄,加枳壳6克,元参9克,麦冬9克,当归9克,继服。6月20日服药6剂后,症状减轻,于6月18日~19日行经2天,血量极少,咖啡样色。7月3日服药7剂后,症状改善不大,仍有心烦热,胸闷,舌质红,脉弦滑兼数,方药如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