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古代中期经济史 >

第17章

世界古代中期经济史-第17章

小说: 世界古代中期经济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 (公元前340年)又从圃田泽修了一条渠道,引圃田水通淮河。这就 

是鸿沟。鸿沟的开凿不仅有灌溉之利。而且,邗沟沟通了江淮,鸿沟又 

沟通了黄淮,两条运河沟通了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对后来中国经济、 

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战国时期为防止黄河泛滥,齐国与赵、魏两 

国在黄河两岸修建防洪提防。齐国先在距黄河25里的地方修了一条提 

防,使“河水东抵齐堤”,而后冲向赵、魏两国。赵、魏两国为防止河 


… Page 69…

水的冲刷也在距河25里的地方修了一条长堤。从此,河水在两堤之间流 

来流去。所以,两道堤防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黄河泛滥成灾。战 

国时秦昭王后期蜀郡太守李冰在四川成都平原修建了著名的水利灌溉工 

程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水经注》卷33引《风俗通》说李冰“开成 

都两江,溉田万顷”。 《华阳国志》卷3说都江堰修成后“灌溉三郡, 

开稻田,于是沃野千里,号为 ‘陸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古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都江堰不仅有巨大经济效益,而且技 

术水平高,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古代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约在秦王 

政六年 (公元前246年)修建了郑国渠。《史记·河渠书》说郑国渠修 

成之后,溉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6石4斗)”。上述大型水利工 

程的兴修,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农田灌溉的进步。 《论语·泰伯》载孔子说禹“尽力于沟洫(灌 

溉用的田间水道)”,可见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田间用的灌溉渠道已为习 

见事物。《周礼·冬官·考工记》载:每个农夫百亩耕田之间有约合今 

尺宽一尺四寸、深一尺四的渠道叫遂;每井耕地之间有约合今天宽二尺 

八、深二尺八的渠道叫沟,方十里的耕地之间有约合今尺宽五尺六、深 

五尺六的渠道叫洫;方百里的耕地之间有约合今尺宽1。28丈,深0。98 

丈的渠道叫浍。《周礼·地官·遂人》载:凡治野,夫间有遂,十夫有 

沟,百夫有洫,千夫有浍。这都说明在农业灌区有称之为遂、沟、洫、 

浍大大小小的渠道构成的灌溉纲络浇灌着农田。与遂、沟、洫、浍的相 

应,渠上则有叫径、畛、涂、道的交通道路。 《周礼》一书一般认为成 

书于战国时期,反映了春秋末与战国时期的情况当无疑。《周礼》上述 

记载反映了春秋至战国时,农田灌区已出现了由大小渠道构成的系统灌 

溉工程。由于水利灌溉系统出现并对农业生产有重大作用,所以设立了 

专门负责水利工程的官员管理其事。《荀子·王制》说:“修堤梁,通 

沟浍,行水潦,安水臧 (不使水漏溢),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 

民有所耘艾司空之事也。” 

     春秋末到战国时,农田灌区出现了由大、小渠道构成的灌溉系统工 

程,是中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巨大进步,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桔槔灌田是利用杠杆原理灌田的一种方法。春秋末年用桔槔田日益 

普遍。《庄子·天地篇》和刘向的《说苑·反质篇》对此都有记载。用 

桔槔灌田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据说原来用“抱甕”、“负击(瓦罐)” 

的方法灌田仅能日灌一畦或一区。而用桔槔灌田则一天能灌百畦或百 

区。桔槔灌田主要用之于园圃业方面,至于大田作的灌溉当然无法全赖 

于此。 

     ③耕作方式与耕作制度的变化。从用人力进行耦耕到使用畜力进行 

犁耕是春秋战国时耕作方式的重大变化。春秋时关于耦耕的记载还很 

多。据现代学者的研究,耦耕是一人用耜耕地起土、一人用耰碎土和平 

整土地,二人协作就是耦耕。犁耕春秋多见, 《论语·雍也》载“犁牛 

之子,骍 (赤色牛)且角”。此处“犁牛”二字相连,说明牛已用于拖 

曳犁地了。春秋时期山西侯马东周遗址中出土的铁犁铧,说明当时出现 

了铁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力士叫 

牛子耕。牛与耕相连,说明牛耕已是习见的事物。战国时牛耕已相当普 

遍。这时马耕也出现了, 《盐铁论·散不足篇》载:“古者,庶人之乘 


… Page 70…

者,马足以代其劳而已。故行则服轭,止则就犁。”这里说古时用马拉 

车、拉犁,所说的古当指春秋战国时期。用牛耕、马耕比用人力耦耕, 

效率可提高2至3倍。春秋战国时从耦耕到犁耕的转变是耕作方式的一 

次大变化。 

     西周和春秋时期除少数上等地可年年耕作外,主要实行休耕制,有 

的是二年轮耕一次的二圃制,有的是三年轮耕一次。战国时期是中国耕 

作制度由休耕制向多年耕作,年年耕转变的重要时期。战国时,由于生 

产力水平的提高,施肥、灌溉等条件好的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连续多 

年耕作,年年耕作。如魏园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汉书·食货志》载李 

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时说:“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居邑 

叁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 

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 

这一记载在计算方百里耕地收获粮食的增减是按年年耕作计算的;计算 

一个男劳力耕田百亩的收获量时也是按年年耕作计算的。这正说明魏国 

大面积土地上推行了年年耕作、多年耕作。当时魏国在好地上每个男劳 

力分给百亩土地实行年年耕作,在贫瘠的土地上则采用轮作休耕制,《吕 

氏春秋·乐成篇》说“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 

就说明了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出现了一年两熟制。这就是说在一块耕地上 

一年可以收获两次。《荀子·富国篇》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 

治之,则亩数盆 (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所谓“一岁而再获之” 

就是一年两熟制已经出现的明证。 

     从休耕制到多年耕、年年耕作再到一年两熟制出现,可以大大提高 

单位面积产量,是耕作制度演变过程应当注意的事情。 

     战国时期亩产量较前提高,根据 《汉书·食货志》所载李悝所说的 

五口之家、“治田百亩”的小农一亩(约合0。28市亩)在一般情况下可 

收粟一石半,最好的年景为此数的4倍即亩收6石,其次为4石半,再 

次为3石。小的饥荒年亩收1石,中等饥荒年亩收7斗,大饥荒年亩收3 

斗。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田法》说:“岁收:中田小亩,亩廿斗;…… 

上田,亩廿七斗;下田,亩十三斗。” 



      (3)手工业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的进步,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 

     ①官府工业。周代的官府工业是直接为统治阶级国家和统治阶级服 

务的手工业生产,其中包括农具、武器和车辆、服装、皮革制品、奢侈 

品等等各种各样的产品。因此,有技能的各种工匠都罗致在官工业的有 

关各种部门中。《国语·齐语》载春秋时齐国“处工就官府”。《国语·晋 

语四》载“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礼祀·王制》说:“凡执技以事 

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不贰事,不移官”。各国 

及卿,大夫和郡守、县令都有一套官府手工业组织,负责各级官府工业 

组织的官吏,叫工师,其下有百工。据考古发现战国时官府工业品的铭 

文可知,工师也可称为右工师、右军工师。工师的助手有丞或佐。工师 

的任务是什么呢?《荀子·王制》说:“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 


… Page 71…

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吕氏春秋·三 

月纪》载官府手工业设材料库称五库,储有铜、铁、皮革、筋、角、齿、 

羽、箭干、脂胶、丹、漆等原料。据战国时器物铭文,管仓库的官吏称 

为大府、中府、小府。 

     官工业中已建立了产品质量责任制,战国时期这种制度已相当完整 

严格。《吕氏春秋·三月纪》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 

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句话中,勒作“刻”讲,就是说要把工匠的 

名字刻在器物上,以考察工匠是否精诚作工,如果工匠失误,器物质量 

不好,就要“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考古发现的战国时代手工业器物 

铭文,可知器物刻名的情况。如上郡戈铭文 说:“廿五年上郡守口造, 

高奴工师窘,丞申,工鬼薪■。”吕不韦戟铭文说:“五年相邦吕不韦, 

诏使图,丞口,工寅。”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楚漆奁,铭文说:“廿 

九年六月已丑,乍告,吏丞向,右工师象,工大人台。”从器物铭文中 

可以看出器物是三级负责制造,所以铭文中有这三级的有关人员的名 

字。一级是主管官府主要官员的名字,如中央一级有相邦 (相国)郡一 

级有郡守;具体组织领导制造的工官工师、丞、佐;具体作工的“工”, 

工有鬼薪等刑徒和服役的更卒。如果制造时发生偷工减料、质量不好等 

毛病,追查出来后,就要依法治罪,追究其诈伪之真情。 

     在周代国有制下,官府工业中不仅生产资料属于国有,劳动者也属 

国有。官府工业中的劳动者就成为官府任意处置的奴隶。《左传》成公 

二年(公元前589年)楚令尹子重与蔡、许两国军队攻鲁。鲁国以执斫 

 (匠人)、执针(女工)、织■(织工)各百人赂楚求和,楚许之。《国 

语·晋语七》鲁襄公十一年 (公元前562年),晋悼公伐郑,郑献“女 

工妾三十人,女乐二八 (十六人)”。这两个例子说明官府手工业工人 

如同牛马一样,可以由统治者送给别国,身份地位低下,显然属于奴隶。 

战国时官府工业中除工奴外,还有服役工匠和雇佣来的客参加生产。 

     ②民营手工业。春秋战国时随社会的发展,民营工业出现并迅速得 

到发展。民营工业主要分三类:农民家庭手工业、独立小手工业、豪民 

经营的大工矿业。 

     农民所从事的家庭手工业在当时手工业生产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 

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民的个体生产本身就是农业与家 

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单位。 《墨子·非乐上》说:“农夫早出幕入, 

耕稼树艺,多聚升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多治麻 

丝葛绪细布縿,此其分事也。”这就是说农民个体家庭中,耕与织,农 

业与手工业结合在一起的,而且农民家庭所从事事“纺绩织絍”解决了 

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穿 衣问题,在社会上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一 

些带有地区性特点的手工业产品,人人能制作,其主要生产者也是农民。 

 《周礼·冬官·考工记》载:“粤无镈”(锄类工具),燕无函(铠甲), 

秦无庐,……。粤之无镈也,非无镈也,夫人而能为镈也。燕之无函也, 

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秦之无庐也,非无庐也,夫人能为庐 

也。……”这类地区性的手工业产品,人人都能生产。是一个地区农民 

谋生的重要手段。 《禹贡》所列各州的贡品,也就是各州的土特产品, 

如兖州出产漆、蚕丝织品,青州出产丝、麻织物、野蚕丝等,都是当地 

农民手工业产品。这类产品也有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 Page 72…

     春秋时期,随着“工贾食官”格局的打破,独立小手工业阶层出现。 

战国时,《孟子·滕文公上》说农夫“以粟易械器”,手工业者“以其 

械器易粟”,“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春秋战国时,城市中百工 

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称为“肆”。“肆”就是城市市场设的作坊店铺,一 

面生产,一面销售。《论语·子张》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墨 

子·尚贤上》称这些手工业者为“工肆之人”。《庄子·逍遥游》载一 

个故事说:宋国世世以漂洗丝絮为业的手工业者,能制造一种使皮肤不 

裂的药,称为“洴澼絖”,有顾客愿出“百金”的高价买其药方,这个 

手工业者因此发家。这些手工业者人身有一定自由,可以迁往别国。《韩 

非子·说林上》讲了一个故事说,鲁国一家从事手工业的生产者,本人 

善织屦,其妻善织缟,想迁往越国。有人对他说越人不穿屦,也不带缟 

作的冠。“以子之所长,游於不用之国,欲使不穷,其可得乎”,所以 

这个手工业最后未迁越。这说明这类手工业者具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豪民经营的大工矿业。这些大工矿业主要集中 

在盐铁业、丹砂等的开采方面。春秋末、战国初的猗顿是经营煮盐发家 

的大富豪。猗顿与陶朱公范蠡为同时人,原为鲁国穷人,后到山西临猗, 

地近盐池,“用盬盐起,……与王者埒富。”战国时,邯郸郭纵以铁冶 

成业,与王者埒富。1972年在河北省邯郸市区古代赵王城附近战国遗址, 

发现战国炼铁遗址两处,有大量铁渣、炭渣、红烧土,和铁铤铜镞多捆, 

每捆150枚。 《史记·货殖列传》载秦国在秦王政时,出现了开丹砂数 

世而成巨富的巴寡妇清,“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豈非富邪?”富豪经营的大工矿业 

使用的劳动者主要是贫民。 《管子·侈靡篇》说“丹砂之穴不塞,则商 

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 《管子·轻重甲》等篇谈到孟春三月 

和阳春农事方作”时,规定“北海之众无得聚庸(佣)而煮盐”,也说 

明煮盐的劳动者是贫民转化来的佣工。 

     ③手工业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冶铜、冶铁、煮盐、纺织、木工、 

漆器等手工业无论生产规模与生产技术都比过去大为进步。 

     青铜冶铸业,在商周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发展。湖北大冶铜绿山铜 

矿遗址和山西侯马铸铜遗址的发现,使人们对这时期从采矿、冶铜到青 

铜器的铸造有了新认识。大冶铜绿山铜矿遗址表明矿井有竖井、斜井、 

平巷、斜巷。而且矿井支护技术、排水、提升、通风等已达到很高的水 

平。如矿井的提升工作原来依靠人力,战国时已将辘轳用于提升矿石和 

水,提高了劳动效率。古矿井附近发现了春秋时期的炼铜竖炉,经实验 

证明这种竖炉可用木炭还原进行熔炼,并可连续加料、排渣、放铜。春 

秋时期山西侯马的铸铜遗址出土了3万多块陶范,可复原的器形约百件, 

有各种礼器、工具、兵器、乐器、货币。陶范三分之一刻有花纹。据《周 

礼·考工记》载铸造各种青铜器时铜与锡的搭配已有一定比例:“六分 

其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