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军事分册 >

第7章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军事分册-第7章

小说: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军事分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他40岁时到了伦敦。那时欧洲各国造出的步枪都很笨重,能不能把火药 

气体的力量利用起来,造出一种自动射击的枪呢? 

     从此,马克沁就开始研究自动武器。他首先改变了供弹方式,造出一条 

长的弹带,可是,最关键的是怎样使枪自动地完成发射、抽壳、抛壳和供弹, 

马克沁反复琢磨着,终于攻克难关。1884年,机关枪试验成功,消息很快传 

遍欧洲。此后,马克沁不断改进机关枪的性能并且到各国进行实验和表演。 

不久,英、美等国相继装备了机关枪。 



                              自动枪的由来 



     在战场上,枪的射速是火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开始,人们是从简化填装 

过程来提高射速的。后来,又采取增加枪管的办法。在15、16世纪,有些国 

家把数枝枪管联装在一起,有的排列一行,叫做多管排枪;有的平行排列数 

行,叫做风琴枪。这些使武器势必变得复杂而笨重,不利于机动歼敌。 

     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有个名叫加特林的人,从装填机 

械化方面寻求提高射速的出路。他在多枪管的霰弹枪的基础上,利用手柄和 

鼓轮使枪管转动,鼓轮转动时,传动机构完成打开枪机、装填、闭锁、待发 

和出发动作,紧张操作时每分钟可发射300—500发子弹。加特林机枪在自动 

武器的发展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它的出现,使自动枪所必需的机械构造有了 

模式。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还出现了一种斯潘塞连发枪。它是在枪托里开一个 

洞,直通弹膛,子弹从枪托洞里一个接一个装进去,靠弹簧的力量向前送弹。 

这种连发方式虽然也是靠手动操作,但连续供弹的原理却给人以很好的启 

示。枪发明者克里斯托夫·斯潘塞,当时只不过是一个20来岁的青年。这种 

连发枪得到了北军统帅亚伯拉罕·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的高度评价,指 

令北军陆、海军部于1861年6月和8月对斯潘塞连发枪进行了试验和评审, 

并于1862年12月刀日正式装备北军,它的威力在战斗中发挥得很充分。 

     然而,真正的自动枪,是美国工程师马克沁完成的。马克沁利用了火药 

发火时,气体使枪管后座的能量,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 

列动作,于 1883年设计了第一枝自动枪,使枪的理论射速达到每分钟 600 

发。根据马克沁枪的原理,自动手枪、自动步枪、冲锋枪、轻机枪相继问世。 



                               雷管的由来 



     为了安全使用火药,需要解决安全点火的问题,瑞典发明家诺贝尔从 

1860年开始研制雷管,在研制过程中,不少人死于非命,以致政府下令不准 

试验,但是这并没有动摇诺贝尔的决心,他把实验室搬到马拉湖上的一只平 

底船上。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诺贝尔每天工作长达20个小时。他的身体本 

来很瘦弱,高度紧张的试验室的研究工作,常常使诺贝尔被病魔击倒。但他 

是一位意志力极强的人,他顽强地工作着。终于,他找到了用雷酸汞代替黑 

色火药装进导管,用它来引爆硝化甘油的办法,从而成功地解决了使用这种 


… Page 30…

炸药的问题。雷管的发明,使人类的爆炸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火箭筒的由来 



    火箭筒最早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斯间,当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1942 

年美国装备的60毫米M1式火箭型火箭筒,美军士兵因其很像一种叫“巴祖 

卡”的喇叭乐器,即称它为“巴祖卡”。这个俗称后来在美欧便成了对火箭 

筒的习惯称呼。另一种是1943年德国装备的“铁拳”无坐力炮型火箭筒。 

    火箭筒主要用于攻击坦克,是反坦克武器的主要种类。主要发射火箭破 

甲弹,也可发射火箭榴弹或其他火箭弹,除用于在近距离上打击坦克、装甲 

车辆外,还用于摧毁工事及杀伤有生目标。 

     由于火箭筒重量轻、造价低、使用方便,易于大量生产和装备,自第二 

次世界大战以来,得到了广泛使用。为了进一步提高破甲威力,火箭筒的口 

径逐渐加大。同时为了提高命中率,出现了测距、瞄准、计算提前量三合一 

的瞄准具。 



                               炮弹的由来 



    英国人施拉普内尔于 1784年发明了子母弹。这种子弹里面装的炸药不 

多,比起以前的炮弹是一大进步。施拉普内尔的想法是只用足够的炸药炸开 

弹壳,让弹壳内若干子弹以炮弹原来速度继续向前飞。子母弹于1804年在苏 

利南的阿姆斯特丹堡首次得到应用,用来反对荷兰人,但是由于炮弹在离开 

炮筒时要推出引信和爆炸要点燃炸药,或者起同样作用的子弹的摩擦,预点 

火遇到了困难。从1852年起,博克塞上校改进了这种炮弹,用铁片隔膜把炸 

药和引信跟弹头隔开。他的炮弹在1864年开始使用,称为“隔膜弹”。 

     由于博克塞引进了时间准确得多的引信,从1867年起,标准炮弹有了很 

大的改进。从17世纪起,控制燃烧的想法一直很流行。到1819年时,英国 

军队使用的子母弹已达21种。1882年,黑色炸药首次为苦味酸所取代。由 

于苦味酸腐蚀弹壳,很快就被抛弃,为梯恩梯所取代,并一直使用至今。 



                               榴弹的由来 



     “榴弹”是“杀伤爆破榴弹”的简称。 

    最初的火炮,发射的炮弹是球形的石弹或不爆炸的生铁实心弹,因炮弹 

落地后不爆炸,所以杀伤力很小。大约在1600年,法国发明了霰弹,随后英 

国人又发明了一种装有许多金属弹子的炮弹。它在爆炸时,就有很好的弹子 

向四方飞散,增大了杀伤范围和杀伤威力。由于这种炮弹像石榴一样多籽, 

所以人们就给它起名叫“榴霰弹”。这就是“榴弹”一名的来源。发射这种 

弹的炮也就叫做榴弹炮。 

    现代的榴弹,内装烈性炸药,炸药爆炸后,把金属弹壳炸成数量很多的 

碎片,以此来杀伤和破坏目标。反过来,凡是靠炸药爆破和弹壳破片起杀伤 

作用的炮弹,就都叫榴弹。 



                            凝固汽油的由来 


… Page 31…

    凝固汽油是石油和精炼的棕榈油的衍生物,它是美国哈佛大学于 1942 

年研制出来的。研制这种东西,完全是根据当时军方的要求:研制能减慢燃 

烧速度的增稠剂,用以增加现有的喷火器的有效范围。凝固汽油不仅完全满 

足了部队的要求,还有一些额外的优点,主要是加了一种能大大地提高温度 

的配料,使喷火器能燃烧到很高的温度。这种易燃物质的适应性是如此之强, 

以至很快就用来作空对地燃烧弹的一种成功的填料。 



                               坦克的由来 



    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出自于英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一个名叫斯文顿的英国随军记者,在前线采访中, 

亲眼看见英法联军的一次次冲锋,都被防御严密的德军击退,许多士兵倒在 

血泊中,伤亡十分惨重。他开始琢磨,如果给拖拉机穿上一层厚厚的钢甲外 

衣,使它既不怕枪弹的袭击,又能进攻敌人的阵地,那该多好。于是他建议 

将“霍尔特”型拖拉机穿上铁甲,成为一种新型的战车投入战场。这个建议 

很快得到军界的采纳。不久,这种攻防两用的武器就在英国的一家水柜工厂 

生产出来了。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坦克。当时为了保密,研究人员把它称作 

 “水柜”。因“水柜”的英文为Tank(发音坦克),所以坦克的名字也就这 

样叫开了,并被各国沿用至今。 



                            航空母舰的由来 



     飞机第一次在军舰上起飞是在1910年的11月。这艘军舰就是美国的“伯 

明翰号”巡洋舰,舰上安装了一个临时供飞机起飞的甲板,飞机是一架“寇 

蒂斯”双翼机。 

     1917年6月,世界上第一艘有现代化装备的航空母舰“皇家愤怒号”(排 

水量为1。91方吨)下水,这艘军舰原先是作为一艘战斗巡洋舰而设计的,但 

在建造中改变了计划。 

    最早设计建造成航空母舰的是日本的“Hosho”号(排水量为7470吨), 

该舰在1922年11月下水,装备有21架飞机,目前,最大的航空母舰是美国 

海军的尼米兹号 (排水量为9。51万吨)核动力航空母舰。该舰是1975年交 

付海军的,舰上机库可容纳100架飞机。 



                               潜艇的由来 



    潜艇,做为一种新式武器出现,与船舶有所不同,它经历了极为曲折的 

过程。假如不是战争和鲜血,潜艇是不可能过早地问世的。 

    人类设想制造一种水下航行工具的想法,很早以前就已经萌生了。1620 

年,荷兰人德雷贝尔发明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潜艇,在英国泰晤士河上试 

航时,成功地潜入水下四至五米深。 

    后来,美国人大卫·弗休奈尔又建造了一艘供实战使用的潜艇,名叫“海 

龟号”,只能乘坐一个人,完全是用木头制成的,它利用人力摇动曲柄转动 

的螺旋浆推进。1776年,美国的水兵埃兹拉·李,驾驶这艘海龟号潜艇驶近 


… Page 32…

了停泊在纽约港的英国舰只。因埃兹拉无法将炸药包固定在船底,只是在英 

舰附近的水面上爆炸了,英舰并未受伤。 

    在世界潜艇史上,最早把潜艇推进到实战中去的,恐怕要数英国约翰菲 

利普·霍兰了。 

    潜水艇第一次在海战中正式使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4年9月 

间,德国人和英国人在丹麦海岸附近发生海战。德国潜水艇U—9号,击沉了 

英国的“亚博克号”、“克雷塞号”和“霍格号”三艘巡洋舰。当时,霍兰 

才逝世一个多月,德国人正是根据霍兰的潜艇结构和原理,建造出了使世界 

为之震惊的潜水舰只的。 



                              鱼雷的由来 



     1866年,英国工程师怀特黑德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鱼雷,其直径为0。35 

米,长为3。58米,重达136千克,利用压缩空气驱动活塞发动机带动旋浆推 

进,航速达6节,航程为640米。 

    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俄国海军第一次用鱼雷击沉了土耳其军 

舰。其后百余年里,鱼雷得到了不断的改进。鱼雷的发展从无控制到有控制; 

从程序控制到声导、线导和复合制导;从压缩空气动力到热动力、电动力; 

从常规装药到核装药;航速从6节到50—60节;航程从640米到4。6万米。 

由于鱼雷在水中爆炸,着重破坏的是舰船的要害部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 

间,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达1153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89%,第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鱼雷击沉的航空母舰达15艘之多。1982年,英国和 

阿根廷在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中,英国潜艇用鱼雷击沉了阿军的“贝尔格拉 

诺将军”号巡洋舰。 



                             降落伞的由来 



    人们知道,降落伞借助空气的阻力,可以使人从高空中跳下来,安全返 

回地面,它是飞机上的人员经常使用的东西。但是,最早的降落伞并不是为 

飞行人员们设计的,因为降落伞的出现要比飞机早100多年。 

    有一位叫安德列·加纳林的法国人,经常乘坐气球在空中飞行。后来, 

加纳林从气球的悬浮原理受到启发,他试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只降落伞。1797 

年10月22日,加纳林利用这只降落伞,从700米高空上的气球上跳下来, 

成功地返回了地面。 

    在飞机出现之前,显然降落伞的用途是很有限的。因此,在此后的  100 

多年间,加纳林的跳伞运动没有什么发展。 

     1912年,飞机出现以后,降落伞立即就显示出了它的非凡价值。这一年 

的3月1日,美国飞行员艾伯特·贝里在圣路易斯的上空进行飞行训练时, 

飞机发生了故障。贝里马上利用降落伞,从正在飞行着的飞机上跳下来,安 

全返回了地面。自此以后,各国飞行员大都在紧急情况下,利用降落伞着陆。 

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飞机和气球上的飞行员和乘员,差不多都要带着降落 

伞。降落伞成了空中飞行人员们一条可靠的生路。 



                            细菌武器的由来 


… Page 33…

    细菌武器的由来已久,1347年,围攻意大利热那亚要塞的鞑靼人,曾把 

自己队伍中死于鼠疫的尸体投入要塞,把鼠疫传染给敌人;1763年,英国进 

攻加拿大时,曾把天花患者的被子和手帕,送给居住在加拿大的印第安人领 

袖,结果使天花病在印第安人中广泛流行,大大削减了战斗力。 

     从20世纪开始,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和使用细菌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德国间谍曾用马鼻疽杆菌感染了协约国的4500头螺子。战争快结束时, 

德国用飞机在罗马尼亚上空投掷过染有病菌的食物。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大 

量制造过细菌武器,在哈尔滨、长春等地都设有制造厂,研制细菌武器者达 

6000人以上。 

     从目前的动态看,未来战争中细菌武器仍有大量使用的可能。 



                            防毒面具的由来 



     1915年4月,德国军队在伊伯尔战役中使用了化学武器,施放氯气18 

万公斤,使协约国有1。5万人中毒,5000人死亡。为了寻找反毒气战的办法, 

协约国派出了优秀的化学家上前线研究。俄国著名化学家捷林斯基在调查中 

发现,当黄绿色的氯气袭来时,有的士兵用军大衣蒙住头部或钻进松软的土 

里便可幸免于难。他经过分析认为,这些士兵的幸存是由于军大衣的呢毛和 

土壤颗粒把有毒物质吸附了。通过研究和实验,发现木炭既能吸附有毒物质, 

还能使空气畅通。于是,他又研制出防毒效能更高的活性炭。1916年,捷林 

斯基在一位工程师的帮助下,设计制成了第一具单兵使用的防毒面具,经战 

场实地使用,防毒效果很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防毒面具使数十万俄 

军幸免于难,各国争相仿制。从此,防毒面具成为士兵的常备军用品。 



                               雷达的由来 



     雷达是一种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它可以测定目标的方 

向、距离、大小等。世界上第一部雷达是英国人瓦特逊·瓦特于1935年发明 

的。当时这部雷达能在12公里距离上发现飞行着的飞机。后来经过改进,雷 

达更加完善,作用更大,探测距离也更远。在现代社会,雷达被广泛应用在 

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