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下五千年--近代卷-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欧文是怎样一个人、他的“新和谐公社”又是怎么回事呢?罗
伯特·欧文,1771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手工业者——一个马具匹家里,
7岁开始参加劳动。9岁时就当了学徒,在伦敦的一个小店里做事,20岁
起在纱厂里当职员,从小目睹了资产阶级对广大工人和劳动人民所进行的残
酷剥削和压迫,并亲身经受了资本主义带来的苦难,所以他对被压迫者非常
同情,他曾说,世界充满财富,但到处笼罩着贫困。因此,他总想建立一个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财产公有的社会。
1800年,欧文与苏格兰一个工厂主的女儿结婚,并被任命为这个
厂的经理,管理着2500多个工人。这样,他就有条件把自己的理想一步
步予以落实。
他在自己的厂里开始了第一步实验。
首先,他把工人的劳动时间,由每天13—14小时缩减到10个半
小时,禁止使用9岁以下的童工,把各种对工人实行的罚款制度一一取消。
其次,他从工人福利待遇出发,尽力改善工人工作条件,如办起了工人消费
合作社、工人食堂、托儿所、幼儿园;设立工人学校,给青年工人有学习文
化的机会,还设立医疗费和养老金制度,对有病或年老的工人进行照顾。
这样,欧文的这个工厂实际变成了贫困阶层的“福利工厂”,得到人们
很高的评价和赞扬。
欧文在管理这个工厂时,他有意识地聚攒了一大笔钱,1823年他
提出了建设共产义新村的计划,试图让他的理想更大规模地变为现实。
1824年,欧文变卖了所有家产,带着四个儿子和一批朋友,还有
百余名志同道合者,从英国出发,乘风破浪横渡大西洋,驶向美国。
欧文站在船上,思绪万千。这次他到美国,与以往历次不同,他要把
他长期以来一直萦绕心头的理想社会付诸实施。他要尝试一下人类社会迄今
… Page 155…
为止的最为理想的社会,如果这个社会事实证明是可行,世界将为此而改观!
“可是,如果行不通……”欧文不觉暗暗地想“不,一定能够行得通的,
这么合理的公平社会怎么会行不通呢!”他不再多想、也不愿再多想了,他
横下一条心,即使倾家荡产也要去实现理想。
到了美国印第安纳州,他立刻去寻找最适合他建立新社会的地方。结
果,他用20万元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于是,一个完全新型的“世外桃园”
——“新和谐公社”就这样开始一砖一瓦兴建起来了。
欧文非常兴奋地带头劳动。他们砍伐树木、焚烧野草,开荒种地,盖
房架屋,不久,一个个村落建立起来了,一个个工厂烟囱林立,机声隆隆。
村外是红花绿草,交相辉映,青山绿水,蜿蜒曲折。林内街道整齐,树木成
列,各种公用设施一应俱全,会议室、阅览室、学校、医院,甚至临时休息
室,应有尽有。街心花园恬静幽雅,温馨和谐。一切都是那么美妙,一切都
充满着诗情画意。
这与充满血腥的资本主义腐朽统治下的社会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
欧文还带领全体公社成员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成果,他们规定,全体
公社成员按照年龄大小从事各种有益的劳动。5岁到7岁的儿童,一律无条
件入学,琅琅的读书声给全体成员一种欣慰与自豪,他们仿佛看到了“新和
谐公社”未来的希望,也看到了全人类的未来。8岁到10岁的儿童。除学
习外,还要参加公社各种有益活动和必要劳动,如修整花园、做家务等,从
中掌握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12岁以上的青少年,必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还要在工厂、作坊等学习一定的手工技能,以便将来为参加工作作好准备。
20岁到25岁的青年人,是公社建设的主力,因分工不同,有的在
工厂作工,有的在农田参加农业劳动,或是参加一定的脑力劳动。公社的未
来发展,全靠这个年龄段的主力军。25岁到30岁的人,每天只需以参加
两个小时的生产劳动,其余时间则从事公社的保卫工作和参与产品的分配工
作,也有一部分人从事科学研究和艺术工作等脑力劳动。
30岁到40岁的人负责管理、组织和领导各个部门的生产工作。4
0岁到60岁的人,则主持对外交往。接待宾客或是产品交换等。60岁以
上的老人组成老人集体,负责捍卫宪法,维护宪法的尊严,监督宪法的实施
落实等。
这样,“新和谐公社”所有成员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和谐”相处。
“新和谐公社”的建立,引起了全世界注意,人们从世界各地纷纷赶来。
想看一看这个公社是如何“和谐”的,尤其是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境地的劳
动者更是带着惊奇、带着羡慕、带着希望,如潮水般涌来。他们也希望在这
个公社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甚至连当时著名的科学家如美国费城科学院院长威廉·麦克留尔、经
济学家和博物学家约西亚·华伦等人也纷纷前来,热情参加和谐公社的建设。
“新和谐公社”的建立是这样的吸引人,以至于除赞成者对之大加赞扬
外,连反对者也众口一辞、连声感叹。
但是,“新和谐公社”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它处在整个资本主义的重重
包围之中。而且,来参加公社的人形形色色,抱有各种目的,有着各种想法,
所以,社员之间不久就产生了各种矛盾,变得不像预想的那么“和谐”了。
更何况,其总设计师欧文的建设理论也有致命的弱点,按照欧文的理
论,公社成员的活动目的只要满足本社成员的需要就可以了,所以导致公社
… Page 156…
产品成品缺少,生产少,消费多,产生矛盾。因成员觉悟水平不一,导致脑
力劳动者日趋增多,而体力劳动者日渐减少,以致于技术工和一般工人匮乏,
工厂、作坊经常停产关门,甚至连当时最先进的机器也不得不闲置起来,如
公社的一家染坊能与当时美国最完善的染坊相抗衡,但都无活可干,一个纺
织厂每天能生产400磅棉纱、一个面粉厂每天能生产60桶面粉,都不得
不时时停工。还有一块大到3600英亩的麦田因缺少足够的劳动耕种而收
入微薄。这种情况,使欧文自己再也没有钱来补贴公社的逐日亏损了。4年
以后,“新和谐公社”终于宣告了破产。
“新和谐公社”虽然失败了,但是,以欧文为代表的空想家们,毕竟在
资本主义统治下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这种尝试及
其思想,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青年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5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他的父亲
是犹太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律师,这对于马克思丰富的思维、严密的逻辑
和雄辩的演说才能影响很大。在马克思的家里,有较为富裕的条件和充满文
化气氛的环境。他的母亲是荷兰人,贤淑善良,善于持家,对马克思父亲的
工作帮助很大。
这个家庭充满了和谐、幸福、欢乐。
1835年夏天,马克思即将中学毕业,他的一篇作文引起了他的老
师的注意,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文中有几段这样
写道:“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
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如果我们选择了
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
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
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文
章中深刻的思想内容为教师们所惊叹,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35年,马克思中学毕业后,父亲把他送到了当时著名的波恩大
学去学习法律,父亲也想把儿子培养成律师,走自己的道路。
马克思到了波恩大学后,感到很遗憾。原来他希望在这里能够认真地
学习专业,谁知道,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波恩大学已经没有良好的学习
气氛,学生整日追求的是吃喝玩乐,无所事事,根本不象一所学校。马克思
感到,不能再在这里呆下去了。
1836年,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学习。柏林大学在当时不仅学习气
氛浓厚,而且学术方面在思想学术领域都处领先地位。如“青年黑格尔派”
和“老年黑格尔派”的对垒,就促进了思想运动的发展。在大哲学家黑格尔
去世之后,德国哲学界明显呈现出两种对立的派别,“青年黑格尔派”对专
制统治深恶痛绝,他们渴望民主政治,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民主力量。而“老
年黑格尔派”则拥护专制政权,支持普鲁士专制政府的专制统治。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过程中,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积极参与他
… Page 157…
们的活动,这使他更多地吸收了该派的民主思想成份,加强了对世界的认识,
增强了改造世界的信心,为他以后的思想发展、理论建树奠定了基础。
除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丰富之外,马克思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学习兴趣非常广泛,哲学对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除哲学外,历史学、文
学、数学以及外语等,马克思都以加倍的努力认真地学习,并取得了可喜成
绩。
可以说,这几年的学习,使马克思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
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以后进行革命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之际,认真完成了一篇哲学论文,他试
图以哲学来改造世界,论文系统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此时的哲学观点、理论
建树和思想内涵。在论文中,他引用了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宁
愿牺牲自己的话语,表现了自己决心为改造人类世界而进行坚持不懈的斗
争。他说:你知道得很清楚,我不会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奴隶的服役,我宁
愿被缚住在岩石上,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
也正是因为这篇论文,马克思被耶拿大学授于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
马克思被聘用为《莱茵报》主编。这时,马克思正好借《莱茵报》来宣传革
命思想,所以这份报纸成了马克思毕业后进行革命工作的重要的第一步。
马克思刚去主持这份报纸的工作,遇到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颇为
有名的“林木盗窃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在德国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原来生活在这里的
居民都可以在这些地方砍柴、放牧。可是后来,一些贵族地主把这大片的森
林和草地都霸占了,不许居民们靠近一步。不少居民想到山林中去拾些柴草,
却被认为是“盗窃”。广大居民不满,德国议会不得不认真审议这些事情。
可是,他们只为贵族地主考虑,审议结果是:居民们的行为确为盗窃!如果
再持续下去,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
这样一来,引起全国民众对议会的强烈不满,人们愤怒谴责议会的不
公平处理。
马克思也感到十分气愤,他便在《莱茵报》上写了一系列文章发表自
己的看法,文中严厉抨击了普鲁士政府的做法,立场坚定地站在民众一边,
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人们当然十分欢迎马克思的这些文章,争相购买《莱茵报》阅读。马
克思刚开始来到《莱茵报》时,其发行量只有800余份,几个月之后,已
发行3400余份。
对于 《莱茵报》所发表的观点,普鲁士政府非常气愤,他们立刻派人
查封了《莱茵报》,迫使它停止印刷。马克思一气之下,辞去了报纸的主编
职务。
马克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后悔,相反,他更认清了反动政府的丑
恶本质。他在寻找着时机,去继续与反动政府作坚决斗争。
1843年深秋,马克思离开了德国,来到了法国巴黎。为了更好地
宣传自己的理论,马克思不断地加强与工人的联系,以便了解工人阶级的愿
望,把自己的理论思想与工人阶级的实际思想结合起来。因此,他不断到工
人家去了解工人生活、思想、要求,还经常参加工人组织的秘密会议。
由于认真地、长时间地参与工人的活动,马克思越来越清晰地看到,
要使工人阶级翻身解放,成为社会的主人,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全面提高全
… Page 158…
人类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进而建立一种更完善、更理想、人人平等、没
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只有在这个社会里,才能够实现人类大同。
同时他又认识到,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光靠抽象的理论是不行的,
还必须付诸实际的行动。这个行动,就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资产阶级
专政。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等无产者联合起来,共
同奋斗。
从此,马克思对他的革命行动的目的、手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
的一切革命活动都围绕着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个宗旨。
1844年2月,马克思参与主办了《德法年鉴》杂志,因为马克思
具有积极进步的革命思想,所以《德法年鉴》遭到普鲁士政府的无理阻挠,
他们以“预谋叛国和污辱国王”之罪,不准任何一本杂志流进德国。为了彻
底阻止马克思的思想进入德国,普鲁士政府派了大批军警到莱茵河的船中去
搜寻,结果搜出了几百本 《德法年鉴》,使这个杂志无法再继续办下去,不
得不停刊了。
杂志虽然停刊了,但是,马克思却在这本唯一的一期杂志上,发表了
他的一篇重要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阐述了依靠工人阶级推翻剥削制度、建立平等
社会的思想,而且明确指出,要建立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必须用革命
理论来指导革命实践。他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
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篇文章发表以后,使革命者真正找到了革命的理论,并以此指导革命实践。
从此,马克思以更加完整、系统、科学的理论,全面投入革命实践,终于成
为无产阶级伟大革命的理论奠基者、奋不顾身的战士和革命者的伟大导师!
恩格斯的青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