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诗与神的对话-外国文学与宗教 >

第2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诗与神的对话-外国文学与宗教-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宗教,所谓“世界性”宗教,是相对那些始终属于部落或民族或某一国家的宗教而言的。这种世界性宗教使人与人的关系中第一次产生了一种超越种族、语言、政治诸种特定关联的共同信仰,在这种宗教中,人们不分籍贯和语言,不分地域和国籍,按共同信仰集结在一起或者认同某种中心价值。尽管相对共同的宗教信仰中也有不同的派别,教会之间甚至有矛盾冲突,但就信仰的一致、地域的广泛、教徒的众多、社会的作用、对文化的影响等等来看,这种世界性宗教主要有三大宗教,即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在具体评介外国文学与宗教这个题目时,我们讲的就是上述三大宗教,这里先对它们作些简述。

  基督教

  公元一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公元前63年罗马侵入巴勒斯坦后,对当地犹太人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剥削与掠夺,激起了犹太人民的强烈反抗。在反抗罗马帝国统治的持续斗争中,犹太人由于政治、经济地位不同,因而分化为许多教派社团。这些被派尽管在各自的教义、组织制度、与礼仪方式上存有差异,但却拥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即认为上帝将派一位救世主降临,拯救犹太人于水火之中。他们宣传“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救世主将来到人间,对罪恶世界进行审判。

  在犹太教的众多派别中,有一个被称为拿撒勒的小派,该派认为救主就是耶稣。他们把耶稣当作自己教派的创始者。据《新约全书》中的福音书记载,基督教是由拿撒勒人耶稣于公元一世纪三十年代在巴勒斯坦创立的。耶稣约在罗马奥古斯都时代 (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生于犹太伯利恒的一个木匠家庭,他的养父为木匠约瑟,母亲玛利亚为童贞女,因圣灵受孕而生耶稣。他自三十岁起,开始传教,宣传上帝的福音,并招收了十二个门徒,其中有渔夫、农人和税吏等。耶稣除传教外,还为贫苦百姓治病,并施行许多神迹。如使瞎子复明,跛子行走,死人复活等等。因其宣传的教主触犯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最后被罗马派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钉死在十字架上,但他死后三天即复活升天,并宣称他将再次降临人间,对世界进行审判,建立理想的“上帝之国”。耶稣升天后,其门徒继续宣传其教义,并将他神化为犹太人的救主。由于拿撒勒小派的主张与犹太教的传统教义相抵触,因而受到正统犹太教的排斥。后来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与犹太教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教派,即原始基督教。原始基督教从犹太教中分化出来后,在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在小亚西亚、埃及一带流传甚广,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普世性信仰。

  基督教中“基督”一词的含义就是救世主,亦即耶稣的专称。长物以来,基督教虽然在其内部存在许多派别,但均信奉耶稣为救世主。正是这一基本特点,把基督教与其它宗教区别开来。因此,基督教就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核心的各个教派的总称。

  基督教内部的众多派别,都信奉着共同的经典、教义,遵从一定的组织形式与礼仪。

  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基督教认为,《圣经》来自于神的启示,是人们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的最高准则。《圣经》分为《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旧约全书》是犹太教的经典。犹太教祭司们,出于巩固神权统治、强化一神的犹太教信仰的需要。自公元前六世纪始着手编订《旧约》,历时五百余年,约至公元一世纪最后定型。《旧约》收集整理了耶稣降生以前希伯莱人流传下来的有关宗教、历史、法律、神话、诗歌、传说等资料,是古希伯莱人历代积累起来的文献总集,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旧约全书》共三十九卷,分经书、史书、先知书和诗文集四个部分。经书指《摩西五经》,实际上是犹太教祭司编订的犹太律法,其中夹杂着一些神话传说与故事歌谣。史书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等计十卷,记载着以色列和犹太王国盛衰兴亡的历史。先知书共十五卷,辑录了公元前八——三世纪以色列、犹太行将灭亡前一批先知的行迹言论。这些先知被奉为神的代言人,他们谴责世事的不平,疾呼民间的苦难,预言救世主将要降临,为犹太人复国。诗文集由作者搜集民间的歌集和祷文而成,大量的诗文反映了希伯莱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存智慧,抨击了人间的罪恶,歌颂了对未来的理想,其形式丰富多彩,有诗歌、诗剧、小说、散文、格言等诸多体栽,其中有些篇什堪为文学瑰宝,在西方文学史上产生深刻的影响。《旧约全书》随着基督教的广为传播,流传到世界各地。《新约全书》成书年代是公元一世纪下半叶到二世纪中期,分《福音书》、《信徒书信》、《信徒行传》与《启示录》四大部分。其中《福音书》主要描述了耶稣的生平事迹,说耶稣生来即为救世主,一生从事制定教义与传道治病活动。为了替世人赎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复活升天,宣称世界末日将复临。 《信徒书信》与《信徒行传》较为系统而具体地阐述基督教的教义,并反映了原始基督教在教主、神学、伦理道德、政治思想诸方面的发展演变过程。《启示录》大约为犹太基督徒所写。作品以预言的形式反映了早期基督教主张人人平等、仇视罗马帝国、憎恨奴隶制度,实现千年王国的思想,预言基督将降临“在地上执掌王权”。《新约全书》是基督教自身的经典。在中世纪,《新旧约全书》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效力。

  基督教具有比较完备系统的教义与教规。教义中最核心的是一系列神学信条,它是以《圣经》为源泉,经由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的神学家们逐步制定,日臻完善的。其基本信条为四个方面:

  一是信“三位一体”的上帝。把上帝解释为一种超自然、超人类的力量,是创造与主宰天地万物的唯一真神。上帝由三个位格构成:即圣父、圣子、圣灵。圣父在天,名为耶和华,他至高无上、全能全知,主宰一切。圣子为耶稣基督,受圣父之遗降临人世,以身殉道拯救世人。圣灵是上帝与人的中介,启迪人的信仰与智慧。这三者构成上帝的全貌。

  二是信原祖原罪。《圣经》上说,亚当与夏娃是人类原祖,他们是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的。最初无忧无虑生活于伊甸园中。后因夏娃受蛇的诱惑,偷吃上帝禁食的智慧之果,又劝亚当吃了一颗,两人双目顿亮,为双方的裸体感到羞耻,从而触犯上帝,被逐出伊甸园,降罚于尘世,繁衍子女,成为人类的原祖。因此,基督教把人的苦难与不幸,归结为原祖亚当和夏娃犯了罪,这种罪传给后世子孙,成为人的原罪,惟有信仰基督,才能涤罪。

  三是信基督救赎。基督教教义认为,凡人的原罪与生俱来,不能靠自我努力而解救。上帝出于神恩,派耶稣来到人世,拯救人类。耶稣为替世人赎罪,甘愿被钉在十字架上,以自己的血洗净世人的罪。所以,人必须信仰耶稣基督,罪方能得赦。

  四是信灵魂不灭与世界末日。认为人的肉体虽会消亡,而灵魂则不朽,尘世生活是有限的,死在生活方才永存。现实现世终有一天要毁灭,这就是世界末日。人死后灵魂将根据生前的善恶受到末日审判,好人升入天堂,恶人罚下地狱。

  基督教信条的要义是信仰一种超验的神秘的力量,相信神将仲裁人世的一切,要求人们无条件信奉基督。为了维护基督信仰与教义,基督教建立了教会组织,负责制定与解释教义、执行教规,管理信徒与传教机构,教会的组织制度大体有教皇制、主教制、长老制、公理制四种。

  基督教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派别林立,相互纷争,但主要分成三大教派,即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这三大教派缘于基督教史上两次大分裂。公元一——二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形成后,因东西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语言上的不同,自然形成以罗马为中心的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两大教会。公元392年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后,两教会政治上的分歧日趋明显,由于双方矛盾激化,最终于1054年发生了基督教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自此希腊地区的教会称为东方正教,简称东正教,意为正统的教会。罗马教称为罗马公教,意为全世界的教会,汉译为天主教。基督教第二次大分裂始于十六世纪。由于西欧资产阶级的兴起,力图摆脱罗马天主教会封建势力控制的要求十分强烈,先后在德国、瑞士、英国爆发的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了一批脱离罗马教会的新型教会,学术界称之为基督新教。

  天主教除遵奉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教规外,还尊马利亚为天主之母,称“圣母”,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增设了“炼狱”。其《圣经》以圣哲罗姆的《通俗拉丁文译本》为法定本,承认七卷 《次经》的经典地位,教皇是解释《圣经》的绝对权威;天主教有一整套严格的教阶制度,神职人员和修士、修女一律不准结婚。不反对圣像崇拜;崇拜仪式有一定的程式,非常复杂、繁琐,节目有三大瞻札、八大节目。中世纪时,天主教在西欧各国中占统治地位。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后,其地位受到冲击,又转而致力在拉丁美洲及亚非各国传教,收到成效。信徒人数之多居世界各宗教及教派之首。

  东正教在教义教规方面与天主教大致相同,也使用七十三卷本《圣经》,它接受基督教史上七次大公会议的决议为“圣传”,主要信条是《尼西亚信经》。在“圣事”方面,强调用浸水礼施洗;一般信徒与神职人员可同领圣餐。主教以上神职人员实行独身制;强调圣像崇拜。东正教实行多中心的牧首制,依附于当地的世俗政权。中世纪时直接受拜占庭帝国的控制并成为其国教。十六世纪末,莫斯科都主教脱离君士坦丁堡牧首而自主,成为使用古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会,沙皇俄国将其定为国教。十八世纪后,东欧一些国家的正教会陆续宣布行政自主,可使用地方语言,各地正教会的牧首互不隶属,只承认君士坦丁堡牧首是有权召集牧首会议的首席牧首。

  基督新教强调《圣经》为信仰的最高权威,使用六十六卷本《圣经》,不承认无希伯来原文的七卷《次经》为经典;不承认没有《圣经》根据的天主教传统教义,如马利亚为天主之线、炼狱说等;强调“因信称义”,信徒凭借信仰句以直接与上帝交通,而无需神职人员作中介;主张简化宗教札仪,只重视洗礼与圣餐两项圣事,圣餐为饼酒同领,洗礼有浸水礼和注水礼两种;节日有圣诞节和复活节;没有教阶制度;反对独身制,神职人员一律可以结婚;不赞成圣像崇拜,强调社会服务;主张教会体制多样化,因地制宜,有主教制、长老制、公理制、牧师制等。

  佛教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代印度,佛教同其它世界性宗教一样,既有崇拜的对象,也有自己的教义信条、理论经典及组织制度等。佛教中的“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为智者、觉者,能洞悉与彻悟宇宙人生的奥谛,故有人说佛教即为佛陀的说教。

  佛教的诞生,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既有政治与经济背景,又有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就文化渊源而育,来自中亚西亚的以吠陀为代表的雅利安文化,渐与西北印度的土著文化混合同化,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即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以“呔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为三大纲领,主张用四种姓制度规范社会各个等级的社会职责,其中婆罗门执掌宗教事务,自称是“人中之神”世界之首。由于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与内部各种矛盾的冲突与分化,许多阶层的人都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这在思想文化领域得到十分敏感反响,各种宗教流派与学术观点相继兴起。终于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形成以正统的婆罗门教与新兴的反婆罗门的沙门团体这两大派别。沙门的组成比较复杂,观点繁多,互有争论。但对宇宙人生业报轮回的看法,对修持苦行、寻求解脱的倾向,有着相当的一致性,这就为佛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佛教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约于公元前586年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乔达摩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其母摩耶夫人早死,由姨母抚育长大。他的家世显赫,生活华贵豪奢,自少年时代起接受婆罗门教的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与文学艺术,并练就一生武艺。后与觉善王女耶输陀罗结婚,生有一子。但他却终日郁郁寡欢,百般愁苦。二十九岁时放弃王储的地位离家远游,探索人生解脱之道。乔达摩为何出家?有说是因为他看到了人体的丑恶;有说是因为他看了生老病死的痛苦。有说与他经历了亡国灭族的惨祸有关。也许是这诸多原因,促使乔达摩产生消极厌世的思想,萌发离家出走的念头。

  他出走之后,先到王舍城郊外跟随数论派先驱阿逻迦罗摩和随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数月之后,仍觉不能解脱。于是便采取苦行之道感悟真理,寻求解脱。他逐渐减少饮食,直到后来七天进一餐。他身穿树皮,卧于荆棘,六年后,形同枯木,却依然无获。于是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坐在菩提树下,沉思默想。据说禅坐四十九天后,终于悟出了“四谛”的真理,被人称为“佛”。这一年他三十五岁,佛陀成道后,首先赶往婆罗奈城郊的鹿野苑,寻找曾随他一道出家的五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四谛”之理。这是佛陀首次宣讲佛法,所以也称为“初转法轮”。五人信仰了佛陀教义,成为他的首批僧侣,号“五比丘”。

  佛陀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漫游、布道,足迹遍及中印度恒河流域各地,上至国王、后妃、贵族、豪商,下至奴隶乞丐、妓女,不分种姓等级,均得以参加僧团组织,信众都尊称他为佛陀。佛陀传教历时四十五年,八十岁岁去世。从关于他的传说中,大体可以看到早期佛教僧侣的传教生涯。

  佛教的全部学说,是围绕人生何以存在,痛苦何以解脱这一主题展开的。它的基本教义,集中表现在“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中。

  一、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它的基本观点是“因缘论”,被认为是佛教教义的精髓或核心,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采用的独特方法。所谓“因缘”,就是把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看作是一种相依、相缘的关系,世上一切事物是依各种关系而相互依存、互为因果,这些关系犹如层层法网,每一事物都处在法网之中,没有绝对独存的事物。这一因缘论,最初是为了解答众生的生死问题;其后进而扩展到观察、对待一切事物的基本法则。“十二因缘”是把上述因缘论分成十二个彼此互为条件的因果环节,对有情生命的生死业报轮回的原因、过程、以及如何才能解脱等,作出系统的说明。这十二个环节为: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根、名色、识、行、无明。这十二个环节构成生命不断循环的序列,环环相扣,互为因果,生死轮回。佛教认为只有悟出三世因果法则,正业净因,才能免受它的支配,从而摆脱生死达到涅槃境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