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考研辅导教材考研政治经典1100题-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考试大纲所要求的考查要点对应衔接,否则就只能单纯以时政题来考查。也就是说,考试是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并不是仅根据社会热点来命题。同时,我们所说的热点也不是面面俱到的,它主要指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热点问题,文化、体育、卫生等方面的内容一般不会命制试题。因此,考生复习时事政治时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更不必去翻阅当年的“事件日历”,只用三至五天时间掌握本书时事政治部分的内容也足以应付考试了。
3。 考研政治着重考查政治理论新突破点、新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大以后,政治理论的研究有许多突破,政治考试特别注意考查理论上的进展。如:关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2000年政治试题),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2000年政治试题),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2001年政治试题),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2001年政治试题),关于分配理论(2002年政治试题),关于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2003年政治试题),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2004年政治试题)等。值得提醒考生的一点,就是上述新观点、新突破必须是社会上公认的或者经过一段时间检验的、相对成熟的内容,一些当前尚未成熟的问题,不会成为考试的内容。
4。 有纪念意义并且与大纲考点相衔接的知识点是考查的重点。
《考试大纲》中的第五个评价目标要求考生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分析所提供的具体材料,引证有关事实,对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给予科学的评价。这里,“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历史事件如果对当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就往往成为命题的首选。这种情况通常会出现在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由于可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对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所以这类题目的考点根据年度的变化而定,在以后的年度里还会成为命题的重点。
例如1999年理科卷第33题:“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这恰恰是对20多年前发生的那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的重大意义的纪念。因为在这场讨论中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工作实现历史性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而1998年正是“真理标准大讨论”20周年纪念,社会各界都对这一史实做了认真、充分的讨论,可以说,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事件是命题者命制试题的原因之一。
再比如1998年理科卷论述题:“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一著作中提出的新理论及其意义”。其实如果考生能及时发现考前头一年即1997年正是毛泽东这一著作提出40周年,就不难理解为何单独考查一篇经典著作的内容。实际上,1997年围绕这一著作,历史界进行了多次讨论和纪念活动。但是,当年这样一道记忆性较强的题目,考生的成绩并不理想。
2002年文理科的论述题:“邓小平在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中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一正确评价有何重大意义?”如果考生能够联想到2002年恰恰是邓小平同志逝世5周年的纪念年,对这一知识点的命题意图就很容易理解了。
因此,有着特定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在命题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考生在复习尤其是复习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门课时,切记不要去机械地进行记忆、背理论,一定要注意掌握那些与特定历史事件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点。
5。 要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要领,真正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当前国内国际现实问题。
政治理论课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这是人人皆知的要求,但是,如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又是人人都感到困难的问题。本文所阐述的考试规律,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关于考试,理论联系实际最主要的是运用书本上的原理分析说明当前的重大现实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大题即分析题方面。例如,运用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规律分析说明邯钢的主要经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说明科学家丁肇中关于四种夸克发现的事实与过程(2001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2004年试卷仍然要求考生综合利用政治理论各科知识来解释和说明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中的问题。
掌握这个考试命题的特点,一是要判断有关的原理确实重要,而且普遍性大;二是要判断现实问题或事实是否显著突出,影响全局。
6。 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试题往往是跨章节、跨学科的。
近几年试题的一大趋势是考题不再单独考查某一章节的特定知识点,而是跨学科、跨章节、跨知识点的综合考查,主要体现在主观题中。
2004年共有7道主观题,其中有3道题目是跨章节、跨学科的。跨章节的是第32、36题;跨学科的是第37题第二题。其中以第37题第二题具有代表性,它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六章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和第八章的“中国的和平崛起”。
所以考生在复习时,不要孤立地复习各个知识点,应该把各学科、各章节、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复习。
7。 认真领会大纲修订说明,新增和调整的考点往往是考试命题的重点。
政治考试有两重性,既有难于掌握的一面,命题灵活;又有易于掌握的一面,比较规范。这两方面都集中体现在考试大纲上。大纲使考试规范,但大纲却年年变动。因此考好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吃透大纲。
如果我们仔细对照历年大纲的“修订说明”与当年的考试试题,就会发现大量题目均直接选自“修订说明”中的内容。这些命题信息均在当年大纲的修订说明中有所暗示和表述,所以考生要善于挖掘和捕捉考试大纲中“修订说明”里隐含的命题信息,很有必要对文章字斟句酌。这是因为“修订说明”实际上是大纲制订的依据,对考试命题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是一项更权威、更精华的“官方文件”,其中隐含重要的命题信息。
如在2000年大纲修订说明中提到的“剩余价值的转化问题”、“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的民主”、“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2001年大纲修订说明中涉及命题的知识点有:“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及其现代意义”、“联系和系统”。2002年大纲修订说明中出现的命题知识点主要有:“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突出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极端重要性以及邓小平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贡献”等。
2004年大纲的修订说明中虽然没有像前几年那样直接指出修订的知识点的内容,而是概括性地指出了三条修订原则:1。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增强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考试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将十六大报告有关内容渗透到各门课程中;2。根据教社政司函[2003]17号文件精神,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了全面修订,相应地,《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各部分内容也与新的“两课”相关课程教学要求全面接轨;3。本着“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并根据政治理论课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共课的要求,对部分知识点做了适当的详略上的处理,力争做到简化内容、突出重点。在2004年的试题中依此增加或调整的新考查要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等等。
除了在大纲的修订说明中阐述的知识点外,大纲中新增的考点也往往成为考试命题的重点。这一命题规律,往往为大多考生所熟知,这里就不再述及。
2005年大纲调整不大,新增和调整的知识点主要是以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为基础的,所以考生只要领会了大纲,复习起来应该是不太费劲的。
2006年的考研政治最大的变化是题型发生了变化,取消了辨析题,将其18分的分值主要放到分析题中。具体新增知识点见本书的复习指导。
第一部分2006年政治理论课备考指导政治理论新大纲两种题型的命题特点及答题方法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政治理论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掌握好基本理论和基本事实,弄清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事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备考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也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在考试中这种能力是通过“解题”表现出来的,所以,能不能掌握解题能力就成为能否考好政治课的关键。
《考试大纲》自2003年开始对试卷题型的结构做了修订,把题型规定为选择题、辨析题和分析题三种类型。2006年又取消了辨析题,题型变为选择题和分析题两种类型。其中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选择题Ⅰ)和不定项选择题(选择题Ⅱ),属于客观性试题。分析题属于主观性试题。以下就这两种基本题型的命题特点及解题摘要加以具体分析。
(一)选择题
1、选择题的命题特点:
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选择题共占50%,其中单项选择题16题,占分比例约为16%,其优点是分值小,评分客观;保证它在试卷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有利于确保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减少试卷的评分误差。从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该题型的正确率比较高,但得满分的比例不足10%。由于单项选择题的指向是明确的,不存在干扰选项,因此在各题型中是难度最低、得分率最高的。
不定项选择题17题,每题2分,占分比例约为34%。不定项选择题基本上是为实现《考试大纲》的第一、二项评价目标而进行命题的,但要求层次不高。从形式上来看,题目考查的角度和形式比较灵活,时常在给出不同于教材的表述、情境或言论等情况下,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由于该题型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要求较高,所以其难度要比单项选择题大得多,考查考生是否准确掌握了有关的理论范畴、规律和论断或是否对相关内容有较深层次的理解辨别能力。如果考生没有真正理解有关的范畴、规律和论断,就不能准确地把正确项与干扰项区别开来。在各种题型中,该题型的得分率是较低的。该题型的答题情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的总分值。
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多选了选项是错误的主要表现。因此,考生在该题型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少选了正确选项,而在于多选了错误选项,对一些似是而非的干扰项难以作出准确的辨别,正确选项选了,错误选项也选了。从直接反映出的问题来看,是考生排除干扰项的能力不强,但从深层次上看,是对基本范畴、规律和论断等没有真正理解和吃透。
不定项选择题的命题内容大多集中于一些对著名人物的主要观点、理论的评价和语义的正确理解。对一些相关概念,诸如: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同一性和斗争性、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资本和商业资本、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等这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也是多项选择题命题的首选。
(1)单项选择题最鲜明地体现对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之间关系的考查。
单项选择题基本上是为实现《考试大纲》第一项评价目标即准确地再认或再现有关的哲学、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而进行命题的,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有关历史、经济和政治方面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或基本事实的掌握和认识情况,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由概念题演变来的。
例1(2001理科第6题)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是指
A。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各占三分之一
B。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各占三分之一
C。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D。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各占三分之一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考查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的内容。然后清晰掌握这一知识点,就可很容易地找出正确选项。答案为C。有的单项选择题,看上去比较复杂,实际上也是在考查基本概念。
例2(2003年第1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解析]这道单项选择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两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比较和区别,抓住了这一点,该题的解题思路就清楚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在自然观上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而在社会历史观上,虽然也有个别哲学家表述过某些唯物主义的观点,但在总体上没有完整科学的唯物史观,即无论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其历史观都是唯心的,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形成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说明了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进而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革命。所以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所以正确选项只能是D。
(2)强调在记忆基础上的理解。
政治复习时不能全靠死记硬背,要对各个知识点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样容易记得牢。近几年考研政治选择题的考查方法,不再是“完形填空”——把一个概念去掉定语,让考生补充,而是通过从四个备选项中做出选择来考查考生的能力。这就提高了考试的难度。
例3(2001年理科第19题)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