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txt-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小说来自 艾博网 更多免费电子书下载 请点击:iboke/
*艾博网,iboke/,汇总当前最新热门软件资源、小说下载、电影观看、游戏攻略、八卦娱乐等信息;是一个专注于中国青少年热点话题的网站。内容丰富;更新快;是大中学生们喜爱的综合互动交流平台。
*声明:本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如艾博网打不开了;请访问 53418 下载小说电子书。
…
追求卓越
作者:(美)汤姆·彼得斯
《追求卓越》 第一部分
再探卓越企业
本书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且书中主要论述都经得起考验。
不过书中介绍的某些公司因为偏离了方向,在这些年日益衰败。不过它们长期以来的成功纪录却是值得效法的,就如同正处于巅峰时期的运动员一样,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我们写的不是《永恒的卓越》,这就好像期望伟大的运动员都不会老一样奇怪。(不过宝洁的历久不衰却很值得品味。)在这方面,我们要奉告精打细算的批评者:如果你们在本书发行的时候就买了,并且一直保留到2002年,那么你们的总投资回报率可是1 300%,道琼斯指数也不过是800%,标准普尔500指数则是600%。
理论的部分摆在前面几章—“理性模式”、“渴求激励的人”以及“管理模糊和矛盾”,这几章的内容和当今情况依然息息相关,其关联性绝对不亚于当初刚发行的那段时间。
简而言之,本书的重点如下:
第一,不同于战略、商业和组织所宣扬的,人和组织其实并不“理性”。如果硬把过于简化、误导的理性主义套在管理方式上,会产生很大的风险。你不可能光“看着数字”管理,这是连想都不用想的。
第二,大多数管理系统都把人视为“生产要素”,就如同工业机械里的小螺丝钉一样,这样的假设本身就很令人泄气。每个人都有独特之处,而且很复杂。领导者需要勇于放手让员工去做,而不是试图驾驭他们。
第三,这个世界充满了模糊地带,非常令人困惑。管理最大的挑战在于管理“软性的东西”,特别是文化。因此,领导者若未密切注意所谓的软性要素,终究会沦于失败。
其他研究人员如果看同样的数据,可能会选出不一样的卓越要素。尽管如此,这八大卓越特质却并不能更改。这八大特质非常明确地说明了卓越企业的独到之处:
采取行动。简单来说,就是“起而行”。这个道理就跟科学实验一样,如果不进行实验,自然什么都无从发现。在企业里,如果不多尝试,勇于失败,然后再进行尝试,自然什么也学不到。诀窍在于达成共识,明白哪一种失败是可以接受的,哪一种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要达到这个地步并不容易。不过不要自欺欺人。分析做得再多(特别是市场研究),都无法激发出真正的创新。
接近顾客。这可能是最难做到的一点,也可能是我们研究的卓越企业(例如IBM、惠普、凯马特,甚至麦当劳)偏离正轨的地方。这的确很难。公司要注意的细节多如牛毛,实在很难多加关照顾客,如果顾客还包括了经销商和极为不理性的一般使用者,那就更是难上加难。尽管如此,宝洁却成功地让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都和顾客保持密切联系,并且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技巧或许是他们基业长青的主要原因。
自主和创业精神。就算企业规模很大,还是要像个小公司般地运作。组织不过是一群人的组合,而这群人很难与大型的抽象实体建立良好关系。如果你们不了解强生、3M、沃尔玛,以及原来的惠普是怎么成功的,只要看看他们如何组织成小型、独立的单位,并以共同的目标和文化规范来整合即可明白。
以人为本。说到员工的重要性,大家都会大谈特谈,可是却没有几家公司真正把员工视为不可或缺的资产。我们见识过最棒的例子就是达美航空倡导的“家的感觉”;1982年,该公司员工团结起来,自愿将薪资总额减少3 000万美元,好让公司可以买下第一款波音767客机,充分展现出“达美精神”。可惜,达美航空后来和西方航空合并之后,就丧失了这种家的感觉。
亲身实践、价值驱动。这个理念其实很简单。搞清楚公司究竟代表什么,哪些事情最能让员工感到自豪,接着积极朝着这样的价值体系发展。不过要记住,获利对企业的重要性,犹如呼吸之于生命。卓越企业不光会赚钱,还会创造意义。
坚持本业。除了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控股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杰克•;韦尔奇的通用电气等极少数特例之外,多元化经营几乎都行不通。特别要当心“协同”这个词,它听起来好极了—谁不希望一加一等于三?可是我们当时和现在的观察结果显示,大型合并案几乎都无法成功。而且,最容易让成功的企业从此一蹶不振的,就是过度快速扩张。
组织单纯,人事精简。企业本身就相当复杂,但我们不能以叠床架屋的组织框架让情况更加繁复。采取简单可行的结构,人们自然会搞清楚接下来该怎么做。员工人数尽量降到最低,把大部分工作外包处理,或是采取有时间限制、项目导向的工作小组(另一种线型组织的形态)。庞大的人员结构好像总是让公司里真正做事的人碍手碍脚。
宽严并济。这章的标题乍看之下似乎让人难以理解,不过却充分凸显出我们要说的重点。经营得有声有色的企业都不是集权或是分权,而是两者巧妙结合。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卓越企业的大多数层面都是“宽松”的,让人员享有极大的自由,自主做事。与此同时,卓越企业的少数几个关键性层面却又是高度中央集权的:以核心价值观塑造公司文化一、两个(优先考虑的或是更多的)战略,以及少数关键性的财务指标。
以上就是八大特质,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适用。自从《追求卓越》出版之后还有很多这类书,可是没有任何一本书比《追求卓越》写得更加精辟。特质就是特质,并不是原则。在还没有更明确、更好的东西出现之前,还是应该坚持这八大特质。
目 录
自序
导言
第一部分
何谓“卓越”
第一章 成功的企业
成功的标准
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
迈向新的理论
第二章 理性模式
探索数字背后的意义
缺乏远见
分析的象牙塔
重点错误
第三章 渴求激励的人
如何应对人性的矛盾
简单和复杂
正面激励
行动、意义和自我控制
转化型领导
第三部分
回归基本面
第四章 管理模糊和矛盾
理性行为者
文化的重要性
进化
第五章 采取行动
组织流动性:走动式管理
实验型组织
简化系统
行动导向
第六章 接近顾客
对服务的执著
对质量的执著
利基市场
卓越企业以成本为导向的程度
倾听使用者的意见
第七章 自主与创业精神
创新的推介人
容忍失败
第八章 以人为本
尊重个人
成功案例
共同的特色
第九章 亲身实践,价值驱动
第十章 坚持本业
坚持本业VS。多元经营
小心经营和本业无关的企业
第十一章 组织简单,人事精简
维持单纯的形式
未来的“形态”
第十二章 宽严并济
融入价值观
兼顾内外
致 谢
自 序(1)
自序
我们在此要提出几点说明,可能有助于读者稍后阅读本书各章内容。我们根据本书搜集的资料汇整出八大基本特质,有些读者可能觉得这些特质简单得无须一提,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每个特质看似老生常谈(接近顾客、以人为本),可是真正能够展现这八大特质的卓越企业(特别是和它们的竞争对手相较之下)却犹如洛杉矶没有烟雾遮掩的日子一般稀罕。
第二点要说的是,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大多都是理论,乍看之下可能让人退避三舍。读者可以跳过这几章(或是等到最后再读),不过我们强烈建议读者就算不仔细思考,也至少要看过一遍。我们如此建议,是因为卓越企业的八大管理特质并非“因为有用所以有用”,而是因为它们“非常有道理”。卓越企业已经对数以万计的人探索过他们最深层的需求,这些企业的成功更反映出这些道理具备稳健的理论基础(有时候连它们也不自知)。而且我们认为,读者可能会很惊讶地发现,这些理论十分有趣。我们要再次强调,这不是崭新或是没有经过验证的理论,而是经过科学验证的,而且经得起挑战,只不过大多数管理者和管理学专家都忽略了这些理论而已。
我们也要在此强调,本书介绍的卓越企业大都不是麦肯锡的客户。麦肯锡支持我们的研究和著作,但是并未影响我们对于卓越企业的选择。
我们吃完晚饭后,决定在华盛顿多待一晚。一整天行程下来,我们连最后一班飞机都没搭上。我们事前没有预约旅馆,不过正好在四季饭店附近,以前我们曾经住过这家饭店,感觉不错。于是我们信步走进饭店,在大厅思索该怎么跟前台人员商量一下,帮我们腾出一个房间,原来以为这家饭店和其他旅馆一样,对没有事前预约的客人往往会冷眼相待。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前台的接待小姐抬起头,微笑着向我们问好,还叫出我们的名字。她居然记得我们的名字!这时候我们立刻明白了,为什么四季饭店在华盛顿成立才短短一年,就赢得“最佳饭店”的美誉,获得备受各界推崇的四颗星评价,这在饭店业界是绝无仅有的。
你们可能会想,很好啊,不过有什么了不起?这件事情引起我们的注意,是因为过去几年我们正好在研究卓越企业的成功之道。我们认为,企业能够爬上巅峰,主要原因就在于一般员工愿意为工作全心全意地付出,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公司内的普遍现象。于是我们更加相信,这是值得关注的企业现象,而且我们非常确定,这些企业的财务绩效一定跟员工的表现一样亮丽。
说到这儿,我们想起其他的情景。有一回我们在华盛顿州跟波音的主管谈到我们进行的研究,当时我们指出,卓越企业似乎都不厌其烦地促进、培养、支持产品推介人,他们深信自己的构想能够成功,于是努力对抗行政体系,全心全意投入开发计划,最后终于成功在市场上推出产品。这时候有人高声说:“推介人!我们的问题就是没有办法铲除这些家伙。”鲍勃•;威辛顿也在场,他接着说了波音当初如何赢得掠翼B…47合同的故事,该款飞机后来成为极为成功的第一批商用喷气机707。他还描述了波音如何赢得B…52的合同。那款飞机原本是采用涡轮螺旋桨引擎的设计,直到波音展示B…52作为喷气客机的优点后,一切才为之改观。
我们认为,第一个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有一小群波音工程师认为掠翼设计具有极大的优点。在盟军占领纳粹实验室那天,他们大规模翻阅德军实验室的档案,证实了他们当初的看法没错。接着,他们在世界另一端的西雅图进行风洞实验之后发现,如果引擎不能放在飞机主体上,悬挂在机翼前面会是最好的设计,因此验证了掠翼设计的优越性。第二个故事里,一小群工程师待在戴顿的一家饭店,整个周末都没有合眼,夜以继日地重新设计B…52。他们撰写了33页的提案,经过72个小时后,在周一提交给空军。(而且,这一小群推介人除了提案报告之外,还趁着周末在当地的商店以15美元购买材料,制作了一个精美的模型。)这些故事都说明了少数员工全心投入,为卓越企业缔造出惊人的业绩。3M与IBM等卓越企业与波音的业务虽然大不相同,但模式却非常相似,都是有一小群充满斗志的员工努力对抗行政体系,成为公司创新的泉源。
请看另一个例子。我们有一天到一家电器商店,想买一台可以设计程序的计算器。售货员对产品了如指掌,而且对我们非常有兴趣,充满热情。我们自然也觉得好奇。一问之下我们才发现,他不是这家店的员工,而是惠普科技的开发工程师,28岁,他在这儿是为了直接了解使用者对于惠普产品线的反映。我们先前就听过惠普对其“接近顾客”的程度极为自豪,刚进公司的MBA或是电子工程师,通常会被派去处理产品问世的前线工作。这位惠普工程师的热诚,绝对不亚于任何一个售货员。
我们不论在世界何处,从澳洲乃至于欧洲和日本,对麦当劳每一家分店的清洁程度和一贯的服务质量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们的产品,很多人对于全世界将麦当劳视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也颇不以为然。不过麦当劳在全世界各地实现的质量保证,的确是服务业的佼佼者。质量控制在服务业特别困难。制造业可以检查生产线最后的产出成品,然后把不合格品淘汰掉。可是在服务业,顾客会当场考验产品—服务,没有时间修改。所以服务业者必须确定公司全体员工都遵守同样的高标准,而且了解公司对质量的要求。
我们回想起多年前某位同事所说的话。某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这位同事在平静如镜的日内瓦湖上泛舟时,曾和友人有过一段有意思的对话。这位同事当时在洛桑IMEDE商学院教书,他去看望一位老朋友。这个朋友因为自己开公司,经常出差,他太太因此相当不高兴。于是他在瑞士开了一家麦当劳分店,他虽然因此可以待在瑞士,可是也因此与太太离异。(她是在日内瓦出生的,显然无法接受外国的事物。不过后来瑞士人成为麦当劳的忠实顾客,她也终于释怀。)他谈到对麦当劳的最初印象时说:“你知道吗?最让我惊讶的是麦当劳对以人为本的注重程度。我在麦肯锡工作7年,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家客户对人如此注重。”
另一位朋友告诉我们,他们医院最近采购计算机系统,IBM雀屏中选的原因是:“虽然很多其他品牌的科技比IBM先进,软件也更容易使用,可是只有IBM不厌其烦地试图了解我们。他们拜访全公司上上下下的员工。他们不说高深的计算机专业用语,而是以我们能够了解的方式沟通。他们的价格比别人高出25%,可是他们对于质量和服务的保证,其他业者无一能望其项背。他们甚至和当地一家钢铁公司联网,让计算机系统万一瘫痪时也有备用系统可用。IBM的产品演示文稿都能切中要点,他们就是成功的保证。虽然我们的预算很紧,但是我们仍然决定购买他们的产品。”
日本企业的做法经常被各界传颂—他们具有独特的文化,开会时常常高唱公司歌曲,高喊口号。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不符合美国的文化。谁能想象美国企业搞这种活动?可是的确有美国企业会这么做。餐具制造商特百惠公司(Tupperware)每周一晚上都为业务人员举行表扬大会,会场上兴奋、欢呼的情景,没有见过的人实在难以想象。玫琳凯化妆品公司类似的庆祝大会,甚至成为《60分钟》节目主持人莫利•;塞弗报道的主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