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58-伤寒捷诀 >

第4章

458-伤寒捷诀-第4章

小说: 458-伤寒捷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收 
敛之。倘脉沉属里。发热恶寒者。恐内有积热。宜下之为良也。若四肢疼痛泻利厥冷。此阴 
症也。宜四逆汤温之。 


阳经发热
属性:太阳发热恶风寒。汗出阳明胃燥干。(有燥屎而干枯)呕逆项疼身发热。医家当作少阳 
看。(太阳当汗阳明当下少阳当和解) 


阴经发热
属性:太阴厥阴皆不热。惟有少阴间发热。阳经发热脉浮大。四肢遇暖便闭塞。阴经发热脉必 
沉。下利四肢恒厥逆。 


下后有热
属性:曾经下后身发热。渐觉胸中成痛结。香豉栀子却相宜。去病每如汤沃雪。 


头痛
属性:三阳往往病头痛。随证须知识病因。太阳恶寒宜解表。羌和汤中倍用芎。蒸蒸发热阳明 
热。 
调胃承气方最真。少阳受病脉弦细。痛连项角耳中疼。或加口苦兼寒热。小柴胡症自分明。 
三阴本没头疼痛。头若疼时属厥阴。更有停痰能作祟。四肢厥逆痛难禁。 


咽痛
属性:咽痛阴阳迥不同。咽喉肿痛热邪攻。脉浮散大或吐血。随方用药自然通。阴毒咽痛喉 
不利 
。寒邪伏在少阴中。脉来微弱当温散。半夏桂汤是先锋。须用四逆加桔梗。治不可紊自见功 
。 


胁痛
属性:少阳胆经循胁过。邪入此经痛无那。心下坚满引胁痛。十枣医治定须可。阳明坚满大便 
结。项强不食并潮热。因而转入少阳经。惟小柴胡汤最功。 


腹满痛
属性:腹中满痛别阴阳。里实须知下最良。脉实有力阳明实。大柴小承总一方。三阳腹满而急 
痛。 
脉沉微细里寒藏。附子理中并四逆。对证服药自然康。三阴下利纯清谷。( 水泻洞泄完谷 
也)里虚已极四神汤。肠鸣泄泻而腹痛。虚痛还宜小建良。 


燥咽干
属性:(脾为胃行津液热则枯) 
脾中有热胃干枯。口燥咽干津液无。宜用白虎加参治。少阳口苦小柴胡。咽干慎不可发 
汗。发汗无津气愈虚。少阴火威水欲涸。口苦却宜承气需。 


循衣摸床
属性:伤寒吐下仍不解。大便不利寒热在。循衣摸床殊不安。独语犹如见鬼怪。微喘直视不识 
人。谵语狂言不可骇。大承服后脉强生。忽若清兮死难待。 


烦躁
属性:伤寒烦躁症如何。阳明经与少阴科。阳明脉长大便秘。伤寒之候太阳多。阴盛阳虚亦烦 
躁。 
少阴之症勿会讹。汗之而烦医者误。病解而烦气不和。更有虚烦宜竹叶。根据方调治莫蹉跎。 


昼夜偏剧
属性:卫气循环不暂停。昼则行阳夜在阴。卫独留阳阳跷盛。阳盛阴虚夜不宁。卫若留阴阴跷 
满。 
阴满阳虚昼却宁。暮谵昼了阴虚症。昼燥阳虚夜气清。须要调胃各归分。二气和谐可渐平。 


多眠
属性:多眠思症病形殊。风温狐惑及柴胡。更有少阴当慎别。须知四者病何如。风温身热当自 
汗。小柴胁满项强拘。少阴自利但欲寐。狐惑多眠非一途。 


不得眠
属性:伤寒何事不得眠。汗过胃中干燥烦。或因吐下虚烦致。或因大热语言颠。小便不利 
正发 
渴。心烦少气苦忧煎。若其水停心下满。但与猪苓可保痊。伤寒瘥后热还在。阴来复时阳使 
然。 


小便不利
属性:胃中干则无小便。慎勿利之强使然。下焦有热不通泄。量病时须泄与宣。咳而有水青龙 
候。 
项强无汗桂枝痊。大抵中遇发黄者。先利小盒饭使快。阳明汗多津液无。却以小便利为戒。 
阳若凑之阴分虚。小便难出热邪拘。伤风不止桂加附。阳明风中小柴胡。 


小便自利
属性:太阳下焦有热秘。小腹必满便不利。小便不利反自利。此是抵当血症谛。阳明自汗小便 
结。 
忽若利时津液竭。屎难坚硬不可攻。蜜导用之斯要诀。又问小便何故数。肾与膀胱虚热作。 
虚不故令小便频。热则迟涩相击搏。有汗不可服桂枝。趺阳浮涩是脾约。胃中不和谵语时。 
调胃承气宜斟酌。 


大便不利
属性:大便坚硬或不通。柴胡承气可收功。亦有不可攻击者。歌载篇章里症中。寒则溏泄热则 
垢。可揣阴阳虚实候。藏火不及大寒行。民病 溏肠胃讹。 


阴症
属性:阴症身凉二便清。病初自汗不头疼。也无烦躁也无渴。脉息沉微自可明。 


阳症
属性:阳症身热头疼痛。体痛咽干难卧动。或有谵语及寻衣。脉急洪长宜审用。 


表症
属性:伤寒表症是如何。无汗恶寒身热多。头项俱疼脉浮取。施方审症汗之和。 


里症
属性:伤寒里症心腹痛。不恶寒而恶热蒸。其脉沉数兼自汗。二便秘少下之生。 


阴厥
属性:阴厥身凉热不由。二便清滑不烦时。脉来沉浮如端的。三建汤兼四逆宜。 


阳厥
属性:阳厥时时指爪温。心烦便闭口干论。脉来沉细中还疾。承气柴胡最可吞。 


阴症似阳
属性:阴症似阳面色红。小便清滑大便通。浑身微热沉迟脉。真武汤兼用理中。 


阳症似阴
属性:阳症身凉冷四肢。小便赤少大便稀。心烦口燥脉沉数。白虎汤兼竹叶奇。 


妇人伤寒
属性:妇人此病当区别。身重身轻不同例。产前身重且安胎。产后血虚先补血。惟有柴胡 
四物汤。庶可调和便安悦。 


妇人热入血室
属性:妇人中风六七日。身热续续发寒 。经水适来或适断。热随阴血居其室。昼则明了 
暮 
语。状如见鬼似疟疾。无犯胃气及三焦。小柴胡汤尤为的。更刺期门似泻肝。邪去自然保安 
吉。切须急疗莫迟迟。变症来时恐莫及。 


伤寒有时气瘟疫不同
属性:春气温和夏暑热。秋气清凉冬凛冽。四时正气自调匀。不犯寒邪无病孽。冬时严寒 
欲周 
密。君子深藏宜入室。中而即病曰伤寒。触冒寒邪成此疾。毒瓦斯入深不即病。至春与夏邪方 
出。春为温病夏为暑。变态无端病非一。若乃时行自不同。盖是非时之气失。春时应暖反大 
寒。夏时应热偏寒 。秋气清凉大热来。冬月严寒如春日。少长一般病相似。此是时行归瘟 
疫。防风通圣扶正气。九味羌和汤检一。 


伤寒有四症相类
属性:食积寒痰并香港脚。更兼亦有患劳烦。要识四般相类症。不与伤寒一例看。 
寒痰者。中脘停痰。自中胸满。但头不痛。项不强。与伤寒异耳。宜二陈汤主之。 
食积 
者谓胃中停食。发热头痛。但身不痛气口紧盛。与伤寒异耳。宜平胃散主之。香港脚者。足 
受寒湿。头痛、身热、肢节痛、便秘、呕逆。但脚痛。或肿满。或枯细。与伤寒异耳。宜加减 
小续命汤主之。劳烦者。气血俱虚。燥烦发热。但身不痛。头不痛。不恶寒。脉不浮紧。与 
伤寒异耳。宜补中益气汤主之。李东垣内伤外感辨曰。伤于饮食劳复。七情六欲。为内伤。 
伤于风寒暑湿为外感。内伤发热。时热时止。外感发热。热甚不休。内伤恶寒。得暖便 
解。外感恶寒。虽浓衣烈火不除。内伤恶风。不畏甚风。反畏隙风。外感恶风。见风便恶。 
内伤头痛。乍痛乍止。外感头痛。连痛不休。直待表邪传里方罢。内伤有湿。或不作渴。或 
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须一二日外。表热传里。口方作渴。内伤则热伤气。四肢沉困无 
力。倦怠嗜卧。外感则风伤筋。寒伤骨。一身筋骨疼痛。内伤则短气不足以息。外感则喘壅 
气盛有余。内伤则手心热。外感则手背热。天气通于肺鼻者。肺之外候。外感伤寒。则鼻塞 
。伤风则流涕。然能饮食。口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地气通于脾口者。脾之外候。内伤则 
懒言恶食。口不知味。小便黄赤。大便或秘或泄。左人迎脉主里。内伤则气口大于人迎。内 
伤证属不足。宜温。宜补。宜和。外感证属有余。宜汗。宜吐。宜下。若内伤之症。误作外 
感。妄发其表。重虚元气。祸如反掌。故立补中益气汤主之。又有内伤外感兼病者。若内伤 
重者。宜补养为先。外感重者。宜发散为急。惟上焦痰呕。中焦湿热。伤食膈满者。皆不服 
补中益气汤。明医杂着云。世间发热症。类伤寒者数种。治各不同。张仲景论伤寒伤风。此 
外感也。风寒之邪。感于外。自表入里。故宜发表以解散之。此麻黄桂枝之义也。以其感于 
冬时之令。寒冷之月。实时发病。故谓之伤寒。而药用辛热以胜寒。若时非寒冷。则药当有 
变矣。如春温之月。则当变以辛凉之药。夏暑之月。则当变以甘寒苦之药。又有一种冬温之 
病。谓之非其时而有其气。盖冬寒时也。而反病温焉。此天时不正。阳气反泄。用药不可温 
热。又有一种时行寒疫。却在温暖之时。当温暖而寒反为病。此亦天时不正。阴气反逆。用 
药不可寒凉。又有一种温疫热病。多发于春夏之间。沿门合境相同者。此天地之疠气。当随 
时令。参气运。而施治。宜用刘河间辛凉甘苦寒之药。以清热解毒。以上诸症。皆为感天地 
之邪者。若夫饮食劳倦为内伤元气。此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故东垣发补中益气之论。用 
参等甘温之味。大补其气。而提其下陷。此用气药以补其不足也。又若劳心好色。内伤真 
阴。阴血既伤。故阳气偏胜而变为火矣。是谓阴虚火旺。劳瘵之症。故丹溪发阳有余。阴不 
足之论。用四物加黄柏知母补其阴。而火自降。此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也。补气补血。皆 
内伤症也。一则因阳气之下陷以升提之。补其气。一则因阴火之上升。滋其阴。以降下之。 
一升一降。迥然不同矣。又有夏月伤暑之病。虽属外感。却类伤寒。与伤寒大异。盖伤寒 
则寒邪客表有余之症。故宜汗之。暑伤气。元气为热所伤。而耗散不足之症。故宜补之。东 
垣所谓清暑益气是也。又有因时暑热而多食冷物以伤其内。或过取凉风以伤其外。此非暑伤 
。乃因暑而自致之病。治宜辛热解表。或辛温理中之药。却与伤寒治法相类者也。凡此数 
症。外形相似。实有不同。治法多端。不可或谬。故必审其果为伤寒及寒疫也。则用仲景法 
。果为温病及瘟疫也。则用河间法。果为气虚也。则用东垣法。果为阴虚也。则用丹溪法。 
如是。则庶无差误以害人矣。今人但见发热之症。一皆认作伤寒外感。率用汗药以发其表。 
汗后不解。又用表药以凉其肌。设是虚症。岂不死哉。间有颇知发热属虚。而用补药。则 
又不知气血之分。或气病而补血。或血病而补气。误人多矣。故外感之与内伤。寒病之与热 
病。气虚之与血虚。如冰炭相反。治之若差。则轻病必重。重病不救矣。医贯曰。读伤寒而 
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而杀人多矣。读东垣书而不读丹溪书。则阴虚不明。而杀人多矣 
。东垣脾胃论。深明饥饱劳役发热等症。俱是内伤。悉类伤寒。切戒汗下。以为内伤多而外 
感少。只须温补。不必发散。如外感多而内伤少。温补中少加发散。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如 
内伤兼寒者。加麻黄。兼风者加桂枝。兼暑者加黄连。兼湿者加羌活。此特阳虚发热之一 
门也。然阴虚发热者十有六七。亦类伤寒。今人一见发热。则曰伤寒。须用发散而致死。则 
曰伤寒之法已穷。余尝于阴虚发热者。见其大热、面赤、口渴、燥烦、与六味地黄丸一剂。 
即愈。如下部恶寒。足冷。上部渴甚。燥极。或饮而反吐。即如肉桂五味。甚则加附子冷冻饮料 
。以此活人多矣。此丹溪发明阴虚发热之外。尚遗未尽之旨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