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各种安排使会战的胜利产生的效果越多,它能够从基础被会战动摇了的敌军那里夺取的战利品越多,对于那些在会战中费尽力量也只能一点一点取得的东西,它能够大批大批地取得的越多,它的成果就越大。能导致这种成果或使这种成果容易取得的主要条件,也就是在战略上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下述几个:(1) 地利; (2) 出敌不意( 或者是通过进行真正的奇袭造成出敌意,或者通过在一定的地点出敌意外地配置大量的军队造成出敌不意) ;(3) 多面攻击;( 上述三个因素同在战术上的三个因素是相同的。)(4)战区通过要塞及其一切附属设施所产生的有利作用;(5) 民众的支持;(6) 对巨大的精神力量的利用。
那么,这些因素对进攻和防御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防御者占有地利,进攻者具有进行奇袭的有利条件,这在战略范围和在战术范围都是一样的。但是应该指出,奇袭这个手段在战略范围比在战术范围有效得多和重要得多。在战术范围,奇袭很少能发展成为大的胜利,但在战略范围,通过奇袭一举结束整个战争的情况却是不少的。不过也得指出,采用这个手段是以敌人犯了重大的、决定性的、中亨申错误为前提的。因此,奇袭这个手段并不能在天平上为进攻的一端加上很大的砝码。
在一定地点配置优势兵力造成出敌不意,这又同战术上的情况非常相似。如果防御者把兵力分割配置在自己战区的若干接近地上,那么进攻者显然就有以全部兵力打击敌人军队的一部分的有利条件。
但是,新的防御艺术已采用了另一种行动方法,这就在不知不觉中确定了与此不同的防御原则。只要防御者没有被敌人利用未设防的道路奔向重要的仓库( 或补给站) 和未作准备的要塞或首都的顾虑,他就没有任何理由分割自己的兵力,即使防御者存在这种顾虑,他也应该到进攻者选定的道路上去迎击敌人,否则他就会失去退路。因为,如果进攻者选择的不是防御者所在的道路而是另一条道路,防御者也可以在几天以后用全部兵力在进攻者选择的道路上找到敌人。在大多数场合,防御者甚至可以确信他一定会荣幸地受到进攻者的拜访。而且,如果进攻者不得不分割兵力前进( 因为给养关系,分割兵力往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防御者显然还处于有利地位,能够以自己的全部兵力打击敌人军队的一部分。
在战略范围,翼侧攻击和背后攻击涉及到战区的背后和侧面,因此,它们的性质就大大改变了。
(1) 火力夹击不存在了,因为从战区的一端不可能射击到另一端;(2) 被迂回者对于失去退路的恐惧小得多了,因为在战略范围内,空间不象在战术范围那样容易被人封锁;(3) 在战略范围,由于空间较大,内线( 即较短的路线) 的效果增大,这对抵抗多面攻击极为有利;(4) 交通线非常脆弱是一个新的因素,那就是说交通线一被切断影响就很大。
在战略范围内,由于空间较大,通常只有掌握主动的一方,即进攻的一方才能进行包围( 即多面攻击) ;防御者不能象在战术范围那样,在行动过程中对包围者进行反包围,因为他的军队的配置既不可能有与此相应的纵深,也不可能那样隐蔽。当然这都是事物的性质决定的。但是,既然包围不能带来什么利益,那么,尽管进行包围是容易的,这对进攻者又有什么好处呢? 因此,如果不是因为包围攻击对交通线还有些影响的话,在战略范围也许根本就不会把它作为一个能导致胜利的因素了。不过,这个因素在最初的时刻,即在进攻者和防御者开始接触,但还保持原来的部署的时候,很少能起很大的作用。在战局进程中,当进攻者在敌国国土上逐渐成了防御者,这个因素才起很大的作用。这时,新的防御者的交通线变得脆弱了,原来的防御者就能够作为进攻者来利用这个弱点了。但是,这种进攻的优越性总的说来不能算作是进攻本身的优越性,因为它实际上是从防御本身的较高关系中产生的,谁还不明白这一点呢I第四个因素,即战区的有利作用,自然是在防御一方。
当进攻的军队发起了一次战局,他们当然也就离开了自己的战区,并因此受到削弱,也就是说,他们把要塞和各种仓库留在后方了。他们需要通过的作战地区越大,他们受到的削弱就越厉害( 因为要行军和派出守备部队) ,而防御者的军队则仍然保持着同各方面的联系,这就是说,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要塞,不会受到什么削弱,而且离自己的人员补充和物资补给基地较近。
第五个因素,即民众的支持,这并不是在每一次防御中都能得到的,因为有的防御战局可能是在敌人的国土上进行的,但是这一因素终究是从防御的概念中产生出来的,而且在大多数场合,防御都能得到民众的支持。此外,这里所说的民众支持主要是( 但并不完全是) 指民军和民众武装的作用,同时也是指所遇到的各种阻力较小,人员补充和物资补给基地都比较近,补充和补给来源比较丰富等情况。
1812年的战局使我们象通过放大镜一样清楚地看出第三个和第四个因素中提出的那些手段的效果,渡过涅曼河的是五十万人,而参加博罗迪诺会战的只有十二万人,到达莫斯科的就更少了。
我们可以说,这次巨大的战局的效果很大,俄国人即使不继而进行反攻,也可以在长时期内不致遭到新的侵犯。当然,除瑞典以外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同俄国的情况相似,但是这个因素仍然是起作用的,只不过是作用的大小有所不同罢了。
对第四个和第五个因素还需要作一点说明,有利于防御的这两个因素在真正的防御中,也就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防御中才能发挥作用,当在敌国国土上进行防御,而且防御同进攻行动交织在一起时,它们的作用就会有所减弱。当我们考虑到这一情况时,我们将会发现这两个因素大致象上述第三个因素一样,又会对进攻产生一种新的不利。因为,正如防御不是单纯由抵御因素构成的一样,进攻也不是完全由积极因素构成的,甚至一切不能直接导致媾和的进攻,都不得不以防御告终。
既然在进攻中出现的一切防御因素都由于具有进攻的性质,也就是由于它们是属于进攻的而受到削弱,那就不能不认为这一点是进攻的普遍弱点。
这并不是无谓的诡辩,相反地,一切进攻的主要弱点正在这里,因此在制定一切战略进攻计划时必须一开始就特别注意这一点,也就是特别注意进攻后接踵而来的防御。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战局计划》一篇中详细研究。
巨大的精神力量,有时象真正的酵素似的渗透在战争的各个要素中,因而在一定的情况下统帅能够利用它们来增强自己的力量。应该认为,防御者同进攻者一样,也拥有这些精神力量;尽管有些精神力量,如造成敌军的混乱和恐惧,在进攻中起的作用特别显著,但它们通常只在决定性打击以后才出现,因而,对决定性打击本身很少能起重大作用。
至此,我们认为已充分论证了防御是比进攻强的一种作战形式这一论点。但是,还剩下一个一直没有谈到的小因素需要提一下,这就是勇气,即军队由于意识到自己是进攻者而感到自己占有优势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确实是存在的,但是,它很快就会湮没在军队由于胜利或失败、由于指挥官的才干或无能而产生的更普遍更强烈的感情中。
第四章 进攻的向心性和防御的离心性
进攻的向心性和防御的离心性这两个概念,这两种在进攻和防御中使用军队的形式,在理论和实践中经常出现,以致不知不觉地造成一种印象,似乎它们分别是进攻和防御所固有的形式。… 但是,稍加思索就可以知道,事实上并非如此。因此,我们想尽早地研究一下,一劳永逸地得出明确的概念,以便今后进一步考察进攻和防御的关系时可以完全撇开它们,免得经常受到它们所造成的似乎是有利或有弊的假象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这里把它们看作是纯粹抽象的东西,象捉炼酒精似地把它们的概念抽出来,至于这些概念在实际中的作用,则留待以后再作研究。
无论在战术范围还是在战略范围,人们都可以想象防御者是处于等待状态的,也就是说,是处于驻止状态的;而进攻者则是运动的,而且是针对着防御者这种驻止状态进行运动的。从这一点就必然得出结论:只要进攻者一直在运动,防御者一直保持驻止状态,那就只有进攻者可以随意进行包围和合围。进攻者可以根据利弊得失决定是否采取向心进攻,这应该看作是进攻的普遍优点。然而,进攻者只是在战术范围才有这种选择自由,在战略范围并不总是有这种自由的。在战术范围,防御者两翼的依托点几乎决不会是绝对有保障的,而在战略范围,当防线从一个海岸直线地延伸到另一海岸,或由一个中立国延伸到另一中立国时,两翼的依托点则常常是安全的。在这种情况下,向心地进攻就不可能,上述选择自由也就受到了限制。而当进攻不得不向心地进行时,这种选择自由就受到了更大的限制。
如果俄国和法国要进攻德国,它们的军队只能形成合围态势,而不能事先集结在一起。如果我们可以假定,在大多数情况下向心形式对发挥兵力的作用来说是较弱的形式,那么,进攻者在选择这种形式方面有较大的自由而获得的利益,恐怕会被在没有选择自由的场合被迫采用这种较弱的形式而完全抵销掉。
现在我们想进一步考察这两种形式在战术范围和战略范围的作用。
人们认为,军队从圆周向圆心作向心运动时,兵力在前进中越来越集中,这是一个重要的优点。兵力越来越集中固然是事实,但这并不是什么优点,因为双方兵力都在集中,不能说只对一方有利。在分割兵力发挥离心效果时也是这样。
但是另一个优点,也可以说是真正的优点,是军队在向心运动时都对一个共同点发挥作用,而在离心运动时则不是这样。可是向心运动能产生哪些效果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分别从战术和战略两个方面来谈。
我们不想作过于详尽的分析,我们把下列几点看作是向心运动的有利的效果:(1) 当军队的各部分相互接近到某种程度时,火力的效果就可以增加一倍,至少会有所增强;(2) 可以对敌人的同一个部分进行多面攻击;(3) 可以切断敌人的退路。
切断退路在战略范围也是可能的,不过显然要困难得多,因为战略范围空间广大,不容易封锁。至于对敌人的某一个部分进行多面攻击,一般说来,被攻击的这一部分军队越小,越是接近最低限度,即越是接近单个士兵,这种攻击就越有效,就越能起决定性作用。一个军团完全可以同时多方面作战,一个师要做到这一点就比较困难,而一个营只有集结在一起才能做到这一点,至于单个士兵,就根本不可能这样作战。在战略范围有大量的军队、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而在战术范围却恰恰相反。由此可见,多面攻击在战略范围不可能取得同战术范围一样的效果。
火力效果根本不是战略范围的问题,但是,在战略范围与此相应的却有另一个问题,这就是基地受到威胁的问题,当敌人在背后或远或近的地方取得胜利时,任何军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基地受到威胁的感觉。
因此可以肯定,军队在向心运动时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对甲产生效果时,同时对乙产生效果,而且并不因此削弱对甲的效果;对乙产生效果时,又同时对甲产生效果,因此,总的效果不是对甲的效果加上对乙的效果,而是更大一些。
这一优点在战术范围和战略范围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存在的。
可是军队在离心运动时,相应地有什么优点呢7 显然是军队集结在一起和在内线运动这两点。至于军队集结在一起和在内线运动怎么能成倍地增加力量,以致对方没有巨大的兵力优势就不敢在这种不利情况下向它进攻,这一点已经没有必要加以论证了。
尽管防御者开始运动比进攻者晚,但他总可以及时地摆脱停滞的被动状态的,只要他一开始运动,那么,比较集中和处于内线这两个优点比进攻的向心形式对于取得胜利更有决定性意义,而且通常也能起更大的作用。而要取得成果必然是以取得胜利为前提的。在考虑切断敌人退路以前,必须先战胜敌人。简而言之,向心形式和离心形式的关系大体上同进攻和防御的关系相类似。向心形式能导致辉煌的成果,离心形式能比较有把握地取得成果,前者是较弱的形式,但具有积极的目的,后者是较强的形式,但具有消极的目的。因此,在我们看来,这两种形式是各有长短,不相上下的。现在只要再说明一点,即防御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能向心地使用兵力的( 因为防御不是在任何场合都是纯粹的防守) ,人们就至少再没有理由认为,单是向心运动的效果就足以使进攻对防御具有普遍的优势。同时这也可以使人们在考虑问题时摆脱这一看法经常发生的影响。
我们以上所说的,既适用于战术方面,也适用于战略方面。现在还必须指出只同战略有关的极为重要的一点。内线的利益是随着有关的空间的扩大而增大的。在几千步或者半普里的距离上人们当然不能赢得象在数日行程乃至二十到三十普里的距离上所能赢得的那样多的时间。前一种场合空间较小,属于战术范围,后一种场合空间较大,属于战略范围。虽然在战略范围要达到目的的确比在战术范围需要更多的时间,战胜一个军团不能象战胜一个营那样快,可是在战略范围需要增加的时间也有一定的限度,也就是说只需要增加到一次会战的持续时间那么长,至多是拖延几天进行会战不致于遭受太大牺牲的那么几天。此外,先敌行动带来的利益在战略范围同在战术范围相比也有很大的差别。在战术范围空间比较小,会战中一方的运动几乎是在另一方的视野内进行的,因而处于外线的一方多半可以迅速发觉敌人的运动。可是在战略范围空间就比较大,一方的运动连一昼夜都瞒不过敌人的情况是极其少有的,如果只是一部分军队在运动,而且它们是被派遣到很远的地方去,那么,几个星期不被敌人发现也是常有的事。如果一方处于最适于利用隐蔽之利的地位,在这里隐蔽能给他多么大的利益,这是很容易看清的。
关于发挥兵力的向心运动的效果和离心运动的效果,以及它们同进攻和防御的关系我们就研究到这里,以后在谈到进攻和防御时,我们还要谈到这方面的问题。
第五章 战略防御的特点
前面谈了防御究竟是什么。防御无非是一种较强的作战形式,人们想利用这种形式赢得胜利,以便在取得优势后转入进攻,也就是转向战争的积极目的。
即使战争的意图只是保持观状,单纯的抵御也是同战争的概念相矛盾的,因为作战无疑不是忍受。当防御者取得显著的优势时,防御就已完成了它的使命,如果防御者不自甘灭亡,他就必须利用这一优势进行反攻。理智告诉我们必须趁热打铁,要利用已经取得的优势防止敌人的另一次进攻。至于应该怎样以及在何时何地开始反攻,当然要根据许多其他条件来决定,这些问题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