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215-杂病广要 >

第25章

215-杂病广要-第25章

小说: 215-杂病广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留饮。人因劳役远来。乘困饮水,脾胃力衰,因而嗜卧,不能布散于脉,亦为留饮。人饮酒过多,肠胃已满, 
又复增之,脬经不及渗泄,久久如斯,亦为留饮。因隆暑津液焦涸,喜饮寒水,本欲止渴,乘快过多,逸而不 
动,亦为留饮。人若病饮者,岂能出此五者之外乎。夫水者阴物也,但积水则生湿,停酒则成痰,在左胁者同 
肥气,在右胁者同息贲,上入肺则多嗽,下入大肠则为泻,入肾则为涌水,濯濯如囊浆,上下无所之,故在太 
阳,则为支饮,皆由气逆而得之。故湿在上者,目黄面浮;在下者,股膝肿厥∶在中者,支满痞膈痰逆。在 
阳不去者,久则化气;在阴不去者,久则成形。(《儒门事亲》) 
x脉法x 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气。(《脉经》) 
其脉皆弦微沉滑。(《三因》)(按∶此上载有经文四饮及留饮伏饮条。) 
x证状x (互见上条)凡心下有水者,筑筑而悸,短气而恐,其人眩而颠,先寒即为虚,先热即为实。病 
人肩息上引,此皆有溢饮在胸中,久者缺盆满,马刀肿有剧时,此为气饮所致也。(《千金》) 
x一臂不随x 病患一臂不随,时复转移在一臂,其脉沉细,非风也,必有饮在上焦。其脉虚者,为微劳, 
荣卫气不周故也,久久自瘥。(一云冬自瘥)(《脉经》) 
x食不消x 痰饮食不消候,此由痰水结聚,在胸腑膀胱之间,久而不散,流行于脾胃,脾恶湿,得水则 
胀,胀则不能消食也。或令腹里虚满,或水谷不消化,或时呕逆,皆其候也。(《病源论》) 
x膈痰风厥头痛x 膈痰者,谓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逆 
上,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令头痛,或数岁不已,久连脑痛,故云膈痰风厥头痛(按∶此本于《肘后》) 
。若手足寒冷至节,即死。(《病源论》)(治方出后吐剂中,宜参。又《鸡峰》曰∶痰厥之候,由痰水结聚 
,阴气逆冲于头目,令人头痛,胸满短气,呕吐白沫。盖即此条证。) 
x类伤寒x 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发热,胸膈痞满,有类伤寒,但头不疼、项不强为异,服柴胡半夏汤 
、金沸草散、大半夏汤。(《活人书》)(按∶柴胡半夏汤,系小柴胡汤加白术、麦门冬。金沸草散,用旋复 
花、细辛、前胡、荆芥、甘草、半夏、芍药、姜、枣,水煎。大半夏汤,犹用小半夏汤。) 
x治例x 气行即水行,气滞即水滞,故知饮之为病,在人最多,善疗此者,要以宣通气脉为先,则水饮 
无所凝滞。所以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人之气血,得温则宣流也。及其结而成坚癖,则兼以消痰破饮之剂 
攻之。(《圣济》) 
观乎治饮之法,或下或汗,或温或利,此固定法。愚者之见,温利之差,可以无害,汗下之错,为病不浅 
矣。不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气顺则津液流通,痰饮运下,自小便中出。有病喜吐痰唾,服八味丸而作效者, 
亦有意焉。王叔和云∶肾寒多唾。盖肾为水之官,肾能摄水。肾气温和,则水液运下;肾气虚寒,则邪水溢上 
。其间用山茱萸、山药辈取其补,附子、肉桂取其温,茯苓、泽泻取其利,理亦当矣。临病之际,又加详审焉 
。(《济生》) 
疗治之法将何先?曰∶能以表里虚实证之,斯得矣。表有水者,其身热,嗽喘怔忪,干呕微利,青龙汤汗 
之而愈。 
里有水者,其身凉,呕嗽痞满,引胁痛硬,十枣汤下之而安。虚者脉虚,心腹满而濡,当以安肾丸为主,加 
青木香丸少许以行之。(按∶此二方俱难适用,今不取,)实者脉实,心腹满而硬,当以青木香丸为主,用五 
皮散加枳壳以导之。寻常水气,心下怔忪,大半夏汤、小半夏茯苓汤、五苓散辈,通用可也。然而疟家多积 
黄水,或于心下停潴,或于胁间结癖,惟癖为能生寒热,所以疟剂多用常山。盖水在上焦则吐之,水不在于上 
焦,则常山亦能破其癖而下其水也。若夫水肿证候,亦此种类,请旁参而互考焉。(《直指》) 
愚尝观仲景治饮诸方之意,在表者汗之,在里者下之,挟湿则分利之,寒热温凉,随其所属以治之。(《 
玉机》) 
治宜燥湿利水行气健脾,乃为得也。其药大都以半夏、茯苓、参、术为君,佐以猪苓、泽泻以渗泄之,白 
豆蔻、橘皮以开散之,苏梗、旋复花以通畅之。东垣五饮丸中有人参,其旨概可见矣。(《本草经疏》) 
x治不当为诸证牵掣x 病痰饮而变生诸证,不当为诸证牵掣,妄言作名,且以治饮为先,饮消则诸证自 
愈。(《医碥》曰∶真格言也。)有卒然昏闷,口眼 斜,似中而实非中,四肢战曳,身如浮云,似虚而实非 
虚,皆痰饮所为也。又有肾虚寒不能摄水,致邪水溢上,故作痰饮,宜八味丸。(《要诀》) 
x溢饮发汗治验x 吴茭山治一男子瘦弱,因卧卑湿之地,遂得溢饮之证,头目眩晕,羞见光,寒热时作 
(痰能作寒热信然),四肢历节疼痛(四肢历节疼痛,乃湿饮流注关节)。医作风治,或作虚治,将及半年, 
俱不效。吴诊脉曰∶寸口脉沉而滑,两尺弦,此溢饮湿痰也,但汗吐之。诸医以病者虚羸,当用补法,谓汗吐 
必死。吴曰∶此溢饮当发其汗。遂以控涎丸一服,却用爆干绵子一斗然之,以被围 
之,勿令气泄,令患人坐熏,良久倏然吐出黑痰升许,大汗如雨,痛止身轻,其病遂愈。(《类按》) 
x和中散寒诸方x 《延年》茯苓饮,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 
气,令能食方。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枳实(二两炙) 橘皮(一两半切)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忌酢物、桃、李、雀肉等。仲 
景《伤寒论》同。(《外台》) 
深师消饮丸,疗酒 ,饮酒停痰水不消,满逆呕吐,目视KT KT ,耳聋,腹中水声方。 
干姜 茯苓(各三两) 白术(八两) 枳实(四枚炙) 
上四味捣筛,蜜和丸,服如梧子五丸,日三,稍加之。(同上) 
予平生有二疾,一则脏腑下血,二则膈中停饮,下血有时而止,停饮则无时。始因年少时夜坐为文,左 
向伏几案,是以饮食多坠向左边。中夜以后,稍困乏,必饮两三杯,既卧就枕,又向左边侧睡。气壮盛时,殊 
不觉。三五年后,觉酒止从左边下,漉漉有声,胁痛,饮食殊减,十数日必呕数升酸苦水,暑月止是右边身有 
汗, 常润,左边病处绝燥。遍访名医及海上方服之,少有验。间或中病,止得月余复作。其补则如天雄、 
附子、矾石,其利则如牵牛、甘遂、大戟,备尝之矣。予后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科臼,不盈科不行 
。水盈科而行也,清者可行,浊者根据前停蓄,盖下无路以决之也。是以积之五七日,必呕而去,稍宽数日复 
作。脾,土也,恶湿,而水则流湿。莫若燥脾以胜湿,崇土以填科臼,则疾当去矣。于是悉屏诸药,一味服苍 
术,三月而疾 
除。自此一向服数年,不吐不呕,胸膈宽,饮啖如故,暑月汗周身而身凉,饮亦当中下,前此饮渍其肝,目亦 
多昏眩,其后灯下能书细字,皆苍术之力也。其法苍术一斤,去皮切末之。用生油麻半两,水二盏,研滤取汁 
。大枣十五枚,烂煮去皮核研,以麻汁匀研成稀膏,搜和入臼熟杵,丸梧子大干之。每日空腹用盐汤吞下五十 
丸,增至一百丸、二百丸,忌桃李雀鸽。初服时必膈微燥,且以茅术制之,觉燥甚,进山栀散一服,久之不燥 
矣。予服半年以后,止用燥烈味极辛者,削去皮不浸,极有力,亦自然不燥也。山栀散,用山栀子一味,干之 
为末,沸汤点服。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边,时或运动,亦消息之法。(《本事》)(按∶ 囊本出《千金》, 
囊盖饮结如囊之谓,孙一奎以为状若胞囊,不可速去者,非是。) 
病心腹虚冷,游痰气上,胸胁满,不下食,呕逆,胸中冷者,小半夏汤主之方。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橘皮(四两) 
上三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心中急及心痛,内桂心四两。若腹满痛,内当归三两。羸 
弱及老人,尤宜服之。一方用人参二两(仲景无橘皮、人参)。(《千金》) 
治胸中积冷,心中嘈,烦满,汪汪不下饮食,心胸应背痛,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三两) 半夏(四两) 桂心 人参(各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大枣(二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同上) 
葛氏方,治腹中冷 ,水谷阴结,心下停淡,两胁痞满,按之鸣转,逆害饮食方。 
茯苓一两,茱萸三两捣,蜜丸如梧子,服五丸,日三。(《医心》)《魏氏》茱枳丸,治中焦停饮癖,于 
本方加枳实(姜汁煮神曲糊为丸)。 
《短剧》半夏茯苓汤,疗胸膈心腹中淡水冷气,心下汪洋嘈烦,或水鸣多唾,口清水自出,胁肋急胀痛, 
不欲食,此皆胃气弱受冷故也,其脉喜沉弦细迟,悉主之方。 
半夏(五两洗) 生姜(五两) 茯苓(三两) 旋复花(一两) 陈橘皮人参 桔梗 芍药 甘草(炙各 
二两) 桂心(一两)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欲得利者,加大黄。(《外台》)《千金》加细辛(不标方名, 
《本事》名旋复花汤)。《济生》槟榔散,治胸膈痰饮,腹中虚鸣,食不消化,或加呕逆,或臂痛项疼,于 
本方去桂心、茯苓、芍药,加槟榔,杏仁、干姜、白术。《直指》橘皮汤,治胸膈停痰,于本方去桂心、芍药, 
加细辛、青皮、枳壳。《元戎》五饮汤,主一、留饮心下,二、 饮胁下,三、痰饮胃中,四、溢饮膈上,五、 
流饮肠间。凡此五饮,酒后伤寒,饮冷汤多,故有此疾(按∶此取《千金翼》)。于本方去桔梗,加枳实、白 
术、浓朴、泽泻、前胡、猪苓。若因饮酒有饮者,加葛花、缩砂仁。 
大半夏汤,主痰冷 饮,胸膈中不理方。 
半夏(一升) 白术(三两) 生姜(八两) 茯苓 人参 桂心 甘草 附子(各二两) 
上八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外台》∶《删繁》疗肉极虚寒则脾咳,留饮 
痰癖,大小便不利,小腹切痛,膈上寒,大半夏汤,于本方加橘皮。(《鸡峰》半夏茯苓饮子,与此方相类, 
见《呕吐》中,宜参。) 
半夏汤,主痰饮 气吞酸方。 
半夏 吴茱萸(各三两) 生姜(六两) 附子(一枚)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老小各半,日三。(《千金》)《圣济》治冷痰壅盛, 
胸膈不利,胃口冷,脾气弱,呕吐痰涎,奇效汤。于本方去吴茱萸,加木香。 
姜附汤,主痰冷 气,胸满气短,呕沫头痛,饮食不消化方。 
生姜(八两) 附子(四两生用四破) 
上二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四服。亦主卒风。(《千金》)(《医心方》引胡洽方云∶葛氏方 
同之。) 
新法半夏汤,郭医传,治脾胃气弱,痰饮不散,呕逆酸水,腹胁胀痛,头旋恶心,不思饮食。(原不载主 
治,今从《和剂·淳 方》录入。) 
大半夏(四两,汤洗七次,每个切作两片,用白矾一两碎之,沸汤一碗,乘热浸半夏一昼夜,汤洗去矾摊干 
,一片切作两片,再用生姜自然汁。于银盂中没汤浸一昼夜,却于重汤中顿,令姜汁干尽,慢火焙干为细末, 
再用生姜自然汁搜成饼子,曝或焙干,炙黄勿令焦。) 
甘草(二两半炙) 陈橘红 草果(煨取肉) 神曲(炒) 缩砂仁(各一两) 丁香 白豆蔻仁(各半两) 
上八味为细末,每服抄一钱,先用生姜自然汁一匙,调成膏子,入炒盐沸汤点服。(《是斋》)《和剂》 
(宝庆添加)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心腹刺痛,胁肋膨胀,呕吐痰水,噫气吞酸。于 
本方去缩砂、白蔻,加干姜、木香、茯苓(用丁香皮)。治留饮,温脾胃,利胸膈,调顺气血,沉香茯苓丸方。 
沉香(一两)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二两) 槟榔(锉)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白茯苓(去黑皮) 
肉豆蔻(去壳) 甘草(生用各半两) 
丁香 人参(各三两) 
上九味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前生姜汤下。(《圣济》) 
止逆丸,治停寒积饮 
,呕吐痰水,无问冷热,不可食者,服之必愈。 
沉香 丁香 木香 吴茱萸(汤洗焙干) 半夏(汤洗七遍生姜汁制各半两) 水银 硫黄(各一两二味 
研令砂子星尽为度) 
上件为细末,以生姜糊就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生姜汤下,不拘时候。(《御药院方》) 
x消饮诸方x 二陈汤,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 
,脾胃不和。 
半夏(汤浸七次) 橘红(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甘草(炙一两半) 
上为 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和剂》) 
枳缩二陈汤,即二陈汤加枳实、缩砂,理脾胃,顺气宽中,消痰饮。(《祖剂》)(按∶本汤加减诸方,互见 
痰涎门。) 
桔梗汤,除痰下气,治胸胁胀满,寒热呕哕,心下坚痞,短气烦闷,痰逆恶心,饮食不下。 
陈皮(去穣) 半夏(生姜汁制) 桔梗(细锉微炒各一十两) 枳实(去穣麸炒赤黄五两)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和剂》) 
x涌吐诸方x 治胸中多痰,头痛不欲食,乃(《外台》及)饮酒则瘀阻痰方。 
先作一升汤,投水一升,名为生熟汤。及食三合盐,以此汤送之,须臾欲吐便 出。未尽,更服二合,饮 
汤二升,后亦可更服汤,不复也。(《肘后》) 
治卒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其痛是胸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之即瘥方。 
单煮茗作饮二三升许,适冷暖饮二升,须臾 即吐,吐毕又饮,如此数过,剧者须吐胆乃止,不损人而渴 
则瘥。(《千金》)(按∶此方本出《肘后》茗作米。) 
治淡饮头痛,往来寒热方。 
常山(一两) 云母粉(二两) 
上二味捣筛为散,热汤服一方寸匕,吐之止。吐不尽,更服。(《千金翼》) 
治痰厥头痛,宜吐之方。 
茶末(四钱) 灯心(一束) 人参芦头(一分) 
上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如人行五里,未吐再服。(《圣惠》) 
x泻下诸方x 葛氏方,治腹中冷 ,水谷阴结,心下停淡,两胁痞满,按之鸣转,逆害饮食方。 
大黄(三两) 甘草(二两) 蜜(一升二合) 枣(二十七枚) 
以水三升,煮枣取一升,内诸药,煮取一升七合,分再服。(《医心》) 
茱萸消石汤,主久寒不欲饮食,数十年 饮方。 
吴茱萸(八合) 消石(一升) 生姜(一斤) 
上三味,以酒一斗,水解令得二斗,煮药取四升,服二升,病即下,去勿更服也。初下如泔,后如污泥。 
若如沫滓吐者,更可服之。养如乳妇法。(《千金》)(《香港脚》及《伤食》载有类方。) 
蠲饮枳实丸,逐饮消痰,导壅清膈。 
枳实(麸炒去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