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215-杂病广要 >

第49章

215-杂病广要-第49章

小说: 215-杂病广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炒各一两) 沉香(不见火) 官桂(不见火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盐汤、米饮任下。弱甚,加附子一两。(《济生》) 
(宜参前“治肾为要”条) 
加味地黄丸,治下消。 
山药(炒) 山茱萸 北五味 泽泻(去毛) 黄柏(盐水炒) 
知母(各四两青盐水炒) 怀生地(八两) 牡丹皮(炒) 白茯苓(去皮各二两五钱) 
上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滚汤下。(《玉案》) 
玄菟丹,治三消渴症神药,常服禁遗精,止白浊,延年驻色。 
菟丝子(酒浸通软,乘湿研,焙干,别取末十两) 白茯苓 干莲肉(各三两) 五味子(酒浸别为末秤七 
两) 
上为末,别研干山药末六两,将所浸酒余者,添酒煮糊,搜和得所,捣数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米汤下,空心食前服。(《和济》)(按∶此方出《是斋》,曰∶五味子一名玄及)《续易简后集》鹿兔煎,于 
本方去莲肉,加鹿茸,以生地黄汁搜和丸。 
治大渴后虚乏,小便滑数,腿胫无力,日渐羸瘦,鹿茸丸方。 
鹿茸(二两去毛涂酥炙令黄) 肉苁蓉(二两酒浸一宿刮去皴皮炙干) 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 黄 (一两半 
锉) 石斛(一两半去根锉) 五味子(一两) 菟丝子(一两半酒浸二日曝干别捣为末) 白龙骨(一两) 桑螵蛸 
(二两微炒) 白蒺藜(一两微炒去刺)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前,以清粥饮下三十丸。(《圣惠》) 
鹿茸丸,治失志伤肾,肾虚消渴,小便无度。 
鹿茸(去毛切炙三分) 麦门冬(去心二两) 熟地黄 黄 鸡 (麸炒) 苁蓉(酒浸) 山茱萸 破故纸 
(炒) 牛膝(酒浸) 五味子(各三分) 茯苓 玄参 地骨皮(各半两) 人参(三分) 
上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米汤下。 
(《三因》) 
鹿茸丸,治渴疾。(赵司法服之有效) 
鹿茸(二两) 菟丝子(一两浸酒蒸) 天花粉(半两) 
上炼蜜为丸,每服五十丸,空心北五味子汤服。(《朱氏》)《得效》龙凤丸,于本方去天花粉,加山药。 
治消渴小便数,鹿角一具,炙令焦,捣筛,酒服方寸匕,渐渐加至一匕半。(《肘后》)《千金》消中,日 
夜尿七八升方,同。 
斑龙脑珠丹。 
鹿角霜(十两为细末) 鹿角胶(十两酒浸数日煮糊丸众药) 菟丝子(十两酒浸蒸作饼焙干) 柏子仁( 
十两净别研) 熟干地黄(十两酒浸两宿蒸焙干以余酒入胶用) 
上将众药研调,却以鹿角胶酒三四升煮糊搜药,杵一二千下,丸梧桐子大,早晚空心食前,盐汤或酒任下五 
十丸至百丸。(《续易简后集》) 
胡桃丸,治消肾,亦云内消,多因快情纵欲,极意房中,年少惧不能房,多服丹石,及失志伤肾,遂致唇口干 
焦,精溢自出,或小便赤黄,五色浮浊,大便燥实,小便大利而不甚渴。 
白茯苓 胡桃肉(汤去薄皮别研) 附子(大者一枚,去皮脐,切作片,生姜汁一盏,蛤粉一分,同煮干,焙。) 
上等分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米饮下三五十丸。或为散,以米饮调下。食前服。(《三因》) 
x补中诸方x 黄 汤,治消中,虚劳少气,小便数方。 
黄 芍药 生姜 桂心 当归 甘草(各二两) 麦门冬 干地黄 黄芩(各一两) 大枣(三十枚)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千金》) 
大建中汤,治强中,或谓之脾消。(《医林集要》) 
(按∶即《千金》大建中汤,方出《虚劳》中。) 
黄 六一汤,或先渴而欲发疮疖,或病痈疽而后渴者,宜服此。常服平补血气,安和五脏。 
甘草(一两炙) 黄 (六两去芦蜜涂炙) 
上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和剂》)《外科精要》为细末, 
每服二钱,早晨日午,以白汤点,当汤水服,若饮时初杯用酒调服尤妙。 
钱氏白术散,治消中,消谷善饥。 
加北五味子 柴胡 枳壳(制各半两) 
上粗末,每三钱,新水煎服。(《直指》) 
治消渴伤中,小便无度方。 
黄雌鸡一只(治如吃法) 
上煮令极烂,漉去鸡,停冷取汁饮之。(《食医心鉴》)(按∶《千金翼》有用自死鸡方。) 
治补虚羸,止渴,牛乳方。取牛乳不拣冷暖,任性饮之。(同上)(按∶《千金翼》有牛乳一升,以水四升, 
煎取一升方。) 
x固脱方x 铅丹散,主消渴,止小便数,兼消中方。 
铅丹 胡粉(各一分) 栝蒌根 甘草(各十分) 泽泻 石膏 赤石脂 白石脂(各五分《肘后》作贝母) 
上八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壮人一匕半。一年病者一日愈,二年病者二日愈,渴甚者夜二服,腹痛者 
减之。丸服亦佳,一服十丸,伤多令人腹痛。(《千金》)(按∶此本出《肘后》,酒服。考《本草》黑字,铅 
丹、胡粉、栝蒌根,并止小便利。泽泻,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可知此 
方为涩剂矣。) 
x泻热诸方x 巴郡太守奏三黄丸,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者方。(《千 
金》)(按∶原载四时加减法,以蜜为丸如大豆,饮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加至七丸,取下而已云云,宜考。) 
顺气散,治消中,热在胃而能食,小便赤黄,微利之为效,不可多利,服此药渐渐利之,不欲多食则愈。(《保命 
集》)(按∶即小承气汤。) 
治心脾实热,烦渴不止,知母散方。 
知母(一两) 芦根(一两半) 栝蒌根(一两) 麦门冬(一两) 黄芩(三分) 川大黄(一两) 
甘草(半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 
大黄甘草饮子,治男子妇人一切消渴,不能止者。 
大豆五升(先煮三沸出淘苦水再煮) 大黄(一两半) 甘草(大粗者四两长四指打碎) 
上三味,用井水一桶,将前药同煮三五时,如稠糨,水少更添,豆软,盛于盆中放冷,令病患食豆,渴食汤 
汁,无时候。食尽如燥渴止罢,不止再煮前药,不三次病悉愈。(《宣明》) 
x奇治诸方x(消渴有虫酒果为渴)治消渴热盛,心神烦乱,宜服此方。 
蚕蛹(二两) 
上以无灰酒一中盏,水一大盏,同煮取一中盏,澄清去蚕蛹服之。(《圣惠》)茧丝汤,治渴神效。煮茧缫 
丝汤,任意饮之顿效。如非时,以丝或绵煎汤服。(《直指》) 
杀虫方,治消渴有虫(出《夷坚志》),苦楝根取新白 
皮一握切焙,入麝少许,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饮之,虽困顿不妨,自后下虫三四条,状如蛔虫,其色真红 
而渴顿止,乃知消渴一证,有虫耗其津液。(《直指》)(按∶消渴不得必有虫,疑是蛔之为渴者也。) 
眉山有杨颖臣者,长七尺,健饮啖,倜傥人也。忽得消渴疾,日饮水数斗,食倍常而数溺,服消渴药逾年, 
疾日甚,自度必死,治棺衾,嘱其子于人。蜀有良医张元隐之子,不记其名,为诊脉,笑曰∶君几误死矣。取麝 
香当门子,以酒濡之,作十许丸,取枳枸子为汤,饮之遂愈。问其故。张生言∶消渴、消中皆脾衰而肾惫,土不 
能胜水,肾液不上 ,乃成此疾。今诊颖臣脾脉极热而肾不衰,当由果实、酒过度,虚热在脾,故饮食兼人而多 
饮水,水既多不得不多溺也,非消渴也。麝香能败酒,瓜果近辄不实,而枳枸子亦能胜酒。屋外有此木,屋中酿 
酒不熟。以其木为屋,其下亦不可酿酒。故以此二物为药,以去酒、果之毒也。(《苏沈》) 
x灸刺x 凡消渴病,经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则于疮上漏脓水不歇,遂致痈疽羸瘦而死。亦忌有 
所误伤,但作针许大疮,所饮之水,皆于疮中变成脓水而出。若水出不止者必死,慎之慎之。初得患者,可如 
方灸刺之佳。(《千金》)(按∶《外台》举此论,附有驳辨,今揭于下。) 
既今亦得消渴,且未免饮水,水入疮即损人。今初得日,岂得令其灸刺,致此误伤之过,辄将未顺其理,且 
取百日以上为能,未悟初灸之说,故不录灸刺。凡灸刺则外脱其气,消渴皆是宣疾,灸刺特不相宜,唯香港脚宜即 
灸之,是以不取灸穴者耳。(《外台》) 
x调摄法x 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 
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千金》) 
又宜食者,每间五六日空腹一食饼,以精羊肉及黄雌鸡为 ,此可温也。若取下气不食肉,菜食者,宜煮牛 
膝、韭、蔓菁。又宜食鸡子、马肉,此物微壅,亦可疗宣疾也。壅之过度,便发香港脚。犹如善为政者,宽以济猛, 
猛以济宽,随事制度,使宽猛得所,定之于心,口不能言也。又庸医或令吃栝蒌粉,往往经服之都无一效。又每 
至椹熟之时,取烂美者,水淘去浮者, 之,下候心胸间气为度,此亦甚佳。生牛乳暖如人体,渴即细细呷之亦 
佳。(《外台》引《近效》李朗中论) 
消渴虽有数者之不同,其为病之肇端,则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鲜有也。 
凡初觉燥渴,盒饭清心寡欲,薄滋味,减思虑,则治可瘳。若有一毫不谨,纵有名医良剂,必不能有生矣。(《医统》) 
此患大忌怒气、用心、椒面、浓味,至于流注痈毒,冷伤呕胀不食者,不治。(《心统》) 

内因类
〔附〕强中
属性:强中病者,茎长兴盛不痿,精液自出,是由少服五石,五石热住于肾中,下焦虚。少壮之时,血气尚丰,能 
制于五石。及至年衰,血气减少,肾虚不复能制精液。若精液竭,则诸病生矣。(《病源论》) 
玉茎硬不痿,精流无歇,时时如针状者,捏之则脆碎,此为肾满漏疾。治用韭子、破故纸各一两为末,每服 
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每日三次,愈即住服。(《鸡峰》)(按∶《本草纲目》引夏子益《奇疾方》,肾满 
作肾滞。) 
强中多因耽嗜色欲,及快意饮食,或服丹石,真气既 
脱,药气阴发,致烦渴引水,饮食倍常,阴气常兴,不交精出,故中焦虚热注于下焦,三消之中最为难治。(《得效》) 
(按∶消渴、强中盖是别证,此说可疑。) 
强阳不倒,属命门火实,孤阳无阴所致,此证多不治。忌补气、温、热,宜苦寒、甘寒、咸寒。(《本草经疏》) 
强阳不倒,此虚火炎上,而肺金之气不能下行故尔。若用黄柏、知母二味,煎汤饮之,立时消散。(《石室》) 
强中,有肝火盛强,有金石性发。其证茎盛不衰,精出不止,多发消渴痈疽。若因下焦伏火,宜用知母、生地、麦 
冬、黄芩、黑参、甜桔梗、黄连、栝蒌根、地骨皮、石膏、生甘草、大豆、猪肾之类,以解毒为主。若因肾虚肝热,宜 
用熟地、龟板、丹皮、茯苓、黑参、沙参、天冬、麦冬、泽泻、五味之类,以补阴为主。(《医通》) 

内因类
痼冷积热
属性:痼冷积热,本是病因,不必有一病,然亦不必无一病。是以《巢源》有冷热病诸候,而《千金》创立此一门, 
遂为后学所取则。唯丹溪于《局方》颇有辨诘,其说陂而难通,今所不从。若火病则创见运气篇,而金元诸家务 
表章之,然是古经所不言,要不过亢阳煽摇之谓,故略拈其说而已。 
x脉候x 沉细滑疾者热,迟紧为寒(又云洪数滑疾为热,涩迟沉细为寒)。脉盛滑紧者,病在外热;脉 
小实而紧者,病在内冷。脉浮滑,其人外热,风走刺,有饮,难治。脉沉而紧,上焦有热,下寒得冷即便下∶ 
脉沉而细,下焦有寒,小便数,时苦绞痛,下利重。脉浮紧且滑直者,外热内冷,不得大小便。脉洪大紧急,病 
速进在外,苦头发热痈肿;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寒为疝瘕积聚,腹中刺痛。(《脉经》)(《巢源》有说,见后。) 
脉大,寒热在中。迟而缓者,有寒。微而紧者,有寒。沉而迟,腹脏有冷病。微弱者,有寒,少气。实紧, 
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时时利者,难治(一作时时呕,稽留难治)。滑数,心下结,热盛。滑疾,胃中有热。 
(同上) 
诊其脉候数在上,则阳中之阳也;数在下,则阴中之阳也。迟在上,则阳中之阴也;迟在下,则阴中之阴也。 
数在中,则中热;迟在中,则中寒。(《中藏》) 
x源候总说x 夫以脏腑禀赋不同,亦有将理失宜,遂致偏冷偏热,故方论中有痼冷积热之说。痼冷者,中 
寒也,多因真气既微,胃气不实,复啖生冷冰雪之属,致肠胃虚寒,阴既停凝,阳不能正,大便洞泄,小便频并, 
鼻多清涕,呕吐涎沫,水谷不化,洒洒淅淅,皆阳虚阴盛之所为也。积热者,脏腑燥也,多因精血既衰,三焦烦 
壅,复饵丹石酒炙之属,致肠胃蕴毒,阳既炽盛,阴不能制,大便秘涩,小便赤淋,口苦咽干,涎稠眵泪,饮食 
无度,辉辉 ,皆阴虚阳盛之所为也。治各有方。(《三因》) 
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夫一人身,不外乎阴阳气血,相与流通焉耳。如阴阳得其平,则疾不生, 
阴阳偏胜,则为痼冷积热之患也。所谓痼冷者,阴毒沉痼而不解也。积热者,阳毒蕴积而不散也。故阴偏胜则偏 
而为痼冷,阳偏胜则偏而为积热。古贤云∶偏胜则有偏害,偏害则致偏绝,不可不察也。(《济生》) 
积热者,热毒蕴积于其内也。夫人固有体气素实,一时感触热毒之气,故郁积脏腑之间,或在心肺之内,令 
人口苦咽干,涎唾稠粘,眼涩多泪,口舌生疮,大小便秘结。又有阴 
盛血衰,三焦已燥,服饵酒炙之物,并丹石之药,愈助其热,结滞于内,亦能令人变生诸证。治之须详其脉证, 
若在心膈者清之,结于脏腑者荡涤之,更量人气体虚实轻重用药。(《大成》) 
夫痼冷者,痼为年久长固者也,冷为寒极至甚者也。沉寒痼冷之证,乃真阳耗散,脾胃虚弱,失于调理,以 
致胃寒,食啖冷物粘腻难化生硬之类,经年累月,久积而成痼冷,脾肾渐被其伤,因而渍积脏腑,以成痼疾矣。 
但有寒冷等辈触犯,速然而作,以致手足厥逆,畏冷憎寒,饮食不化,或呕吐涎沫,或大便洞泄,米谷不消,或 
小便频数,或肚腹绞痛,或逢寒咳嗽,或癫疝大作,是其证也。(《奇效》) 
x病由邪气x 夫患热者,皆由血气有虚实,邪在脾胃,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风邪不得宣散,因而生热, 
热搏于腑脏,故为病热也。诊其脉,关上浮而数,胃中有热。滑而疾者,亦为有热。弱者无胃气,是为虚热。 
跗阳脉数者,胃中有热,热则消谷引食。跗阳脉粗而浮者,其病难治。若病者苦发热身体疼痛,此为表有病,其脉 
自当浮;今脉反沉而迟,故知难瘥,其人不即得愈,必当死,以其病与脉相反故也。(《病源论》) 
夫虚邪在于内,与卫气相搏,阴胜者则为寒。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内生寒。视其五官色白,为有寒。诊其 
脉,迟则为寒,紧则为寒,涩迟为寒,微者为寒,迟而缓为寒,微而紧为寒,寸口虚为寒。(同上) 
x客热三焦之别x(火亢之由)客热者,由人腑脏不调,生于虚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