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杂病广要-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脉,迟则为寒,紧则为寒,涩迟为寒,微者为寒,迟而缓为寒,微而紧为寒,寸口虚为寒。(同上)
x客热三焦之别x(火亢之由)客热者,由人腑脏不调,生于虚热。客于上焦,则胸膈生痰实,口苦舌干。
客于中焦,则烦心闷满,不能下食。客于下焦,则大便难,小便赤涩。(《病源论》)
大凡人之生长乎两间,莫不恃气血以维持其性命,所以气不能离血,血不能离气。使气能平缓清肃,一如
常度,自然营卫调顺,血脉流通,津精充溢,所谓气血相从,阴阳相和,何火之有。倘使七情抑郁,五志感触,
六淫外侵,以致营卫不调,气血变乱,阴阳舛错,即我之真元,变而为烁石消金之烈焰,津精血液从此而枯,
枯则虚火愈甚,轻为舌破口糜,齿疼目痛,二便秘结,淋浊不清,吞酸呕吐,头风斑疹等恙;重当呕血便血,
痰壅气逆,痨热喘嗽,癃痹失音诸病;甚至热极生风,风痰内结,必成痰厥暴中,瘫痪卒死,种种急证者矣。
谁谓火之患小,而可不预为之地哉。(《百问》)
x上热下冷x(治验)冷热不调候。夫人荣卫不调,致令阴阳痞塞,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于下则下冷。上
焦有热,或喉口生疮,胸膈烦满;下焦有冷,则腹胀肠鸣,绞痛泄痢。(《病源论》)
中书右丞姚公茂,六旬有七,宿有时毒。至元戊辰春,因酒再发,头面赤肿而痛,耳前后肿尤甚,胸中烦
闷,咽嗌不利,身半以下皆寒,足胫尤甚。由是以床相接连炕,身半以上卧于床,身半以下卧于炕,饮食减少,
精神困倦而体弱,命予治之。诊得脉浮缓,按之弦细,上热下寒明矣。《内经》云热胜则肿,又曰春气者病在头,
难经云蓄则肿热,砭射之也,盖取其易散故也。遂于肿上约五十余刺,其血紫黑,如露珠之状,顷时肿痛消散。
又于气海中,大艾炷灸百壮,乃助下焦阳虚,退其阴寒。次于三里二穴,各灸三七壮,治足 冷,亦引导热气
下行故也。遂处一方,名曰既济解毒汤,以热者寒之。投剂之后,肿消痛减,大便利,再服减大黄,慎言语,
节饮食,不旬日良愈。(《宝鉴》)
(按∶既济解毒汤用大黄、芩、连、甘、桔、柴、升、翘、归。又有虚中有热治验,旨趣相近,均不录出。)
又有一证,喉闭面肿,至于腹中,泄泻作痛。脉浮而数,按之沉细,上热下寒,此证明矣。腹痛宜温,喉闭
为忌;喉闭宜寒,腹痛反是。医之到此,莫知为计,当以热药,待冷服之。又或寒药,热含吐之,寒热因用,
古法如斯。(《医读》)(宜参《伤寒》厥阴病及妇人)
x阴中伏阳x 又有一证,烦满呕恶,指末皆寒,头痛时作。六脉不见,深按紧弱,阴中伏阳,难用常药。
或以热攻,为阴隔绝,不能至阳,反生客热。或以寒治,亦为疏略,所伏真火,愈见消铄。宜用破阴,导达真火,
火升水降,得汗乃可。(《医读》)
x死生诀x 病热人,四肢厥脉弱,不欲见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食入四肢温,脉大语狂,无睡者
生。病寒人,狂言不寐,身冷脉数,喘息目直者死;脉有力而不喘者生。(《中藏》)
x治当求其属x 人之所借以生者,气也。气者何?阴阳是也。夫阴与阳可以和而平,可以乖而否,善摄
与否,吉凶于是乎歧之。夫惟摄之不能以皆善也,故偏寒偏热之病,始莫逃于乖否之余矣。虽然,寒也热也,苟
未至于甚,粗工为之而不难;设热积而寒沉,良工犹弗能以为计,况其下乎。奈之何俗尚 蒙,恪持方药,愈
投愈盛,迷不之反。岂知端本澄源,中含至理,执其枢要,众妙俱呈。且以积热言之,始而凉和,次而寒取,寒
取不愈,则因热而从之,从之不愈,则技穷矣,由是苦寒频岁而弗停。又以沉寒言之,始而温和,次而热取,热
取不愈,则因寒而从之,从之不愈,则技穷矣,由是辛热比年而弗止。嗟夫!苦寒益深而积热弥炽,
辛热太过而苦寒愈滋,苟非大圣慈仁,明垂枢要,生也孰从而全之。经曰∶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
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属也者,其枢要之所存乎。斯旨也,王太仆知之。故曰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又曰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吁!混乎千言万语之间,殆犹和璧之在璞也,其宝久湮,岂过焉者石之而弗凿乎,余僭得而推衍之。夫偏寒偏
热之病,其免者固千百之一二,而积热沉寒,亦恐未至于数见也。然而数见者,得非粗工不知求属之道,不能防
微杜渐,遂致滋蔓难图以成之欤。夫寒之而热者,徒知以寒治热,而不知热之不衰者,由乎真水之不足也。热
之而寒者,徒知以热治寒,而不知寒之不衰者,由乎真火之不足也。不知真水火不足, 以寒热药治之,非惟
脏腑习熟,药反见化于其病,而有者弗去,无者弗至矣。故取之阴,所以益肾水之不足,而使其制夫心火之有
余。取之阳,所以益心火之不足,而使其胜夫肾水之有余也。其,指水火也。属,犹主也,谓心肾也。求其属者,
言水火不足而求之于心肾也。火之原者,阳气之根,即心是也。水之主者,阴气之根,即肾是也。非谓火为心
而原为肝,水为肾而主为肺也。寒亦益心,热亦强肾,此太仆达至理于规矩准绳之外,而非迂士曲生之可以 及
矣。彼迂士曲生,不明真水火于寒热之病,有必制必胜之道,但谓药未胜病,久远期之,是以恪守方药,愈投
愈盛,卒至殒灭而莫之悟,呜呼悲夫!余见积热沉寒之治,每蹈于覆辙也,因表而出之以劝。(《溯洄集》)
(宜与《药治通义》第七卷相参。)
x痼冷治法x 疗治之法,虽贵乎温补,不贵乎太刚,惟于滋血养气中,佐以姜、桂、雄、附为愈。抑
古人所谓精不足
者,补之以味,继此尤当加意焉。若夫执剂刚燥,亟欲阳气顿回,吾恐肾水易涸,心火独炎,识者未保其性。
(《直指》)
治之须暖下元,兼理脾胃。若又有脾虚而畏寒者,令人咳嗽,又当于咳嗽门求之。(《大成》)
x积热治法x 至于诸热为治,有泛热,有实热。泛热者,荆芥、薄荷、栀子、黄芩等投之,正其所宜。
实热者,非大黄、芒消则不能效。(《得效》)
实火可泻,黄连解毒之类。虚火可补,参、术、生甘草之类。郁火可发,当看何经。小便降火极速。山栀能
降火,从小便泄去,其性能屈曲下行,人所不知。气有余,便是火。气从左边起者,肝火也。气从脐下起者,
阴火也。热从脚下起入腹者,虚之极也,盖火起九泉,此病十不救一,治法以四物汤加降火药服之,以附子末窨
涌泉穴。(《丹溪纂要》)
凡热皆出于心,热甚则能伤血,或以洗心散、四顺清凉饮子之类,此皆前人立议处方。后之学人不可将阴阳
虚盛之热,又有血分气分之热,阴盛格阳之热,一例作积热证治之,反误多矣。(《奇效》)
有下虚之人,口燥烦渴,精神短少,懒于动作,此是虚火上炎。当滋肾水,使虚火得安其位,不可一概作实
热施治。(《原病集》)
x三焦气血寒热治方目x 上焦热,凉膈散、龙脑鸡苏丸(用柴胡、木通、阿胶、蒲黄、麦冬、参、 、薄
荷、生干地、甘)、洗心散(用术、芍、麻黄、当归、荆芥、大黄、甘草)。
中焦热,调胃承气汤、泻脾散(用藿香、山栀、石膏、
甘草、防风)、贯众散(用黄连、贯众、甘草、骆驼蓬)。
下焦热,大承气汤、三才封髓丹(用天门、熟地、人参、黄柏、砂仁、甘草)、滋肾丸(用肉桂、知母、
黄柏)。
气分热,柴胡饮子(用柴胡、参、芩、归。芍、甘草、大黄)、白虎汤。
血分热,桃仁承气汤、清凉四顺饮子。
通治三焦甚热之气,三黄丸、黄连解毒汤。
上焦寒,铁刷汤(用半夏、草蔻、丁香、干姜、诃子、生姜)、桂附丸(用川乌、黑附、干姜、赤石脂、
川椒、桂)、胡椒理中丸(用胡椒、甘草、款冬、荜茇、良姜、细辛、陈皮、干姜、白术)。
中焦寒,附子理中丸、二气丹、大建中汤(虚劳中方是)。
下焦寒,八味丸、还少丹(系补元大方)、天真丹(用沉香、巴戟、茴香,萆 、胡芦巴、破故纸、杜仲、
琥珀、牵牛、官桂)。
气分寒,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血分寒,巴戟丸(用术、参、五味、巴戟、茴香、熟地、苁蓉、覆盆、菟丝、牡蛎、益智、骨碎补、龙
骨)、离珠丹(用杜仲、萆 、诃子、龙骨、破故纸、胡桃、巴戟、砂仁、朱砂)。
通治三焦甚寒气,大已寒丸、四逆汤。(《宝鉴》)
x冷疾服药法x 有人每日早起,须大泻一行,或时腹痛,或不痛,空心服热药,亦无效。后有智者察之,
令于晚食前,更进热药遂安,如此常服,竟无恙。盖暖药虽平旦空腹,至晚药力已过,一夜阴气,何以敌之。
于晚间再进热药,则一夜暖药在腹,遂再以胜阴气,凡治冷疾皆如此。(《医说》
引《医余》)
x散寒诸方x (散寒清热方剂,既录出各门及《伤寒》中,故此所举,仅为数方。后《恶寒发热》亦然。)
大已寒丸,治伤寒(旧校作久寒)积冷,脏腑虚弱,心腹 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阳
气暴衰,阴气独胜,手足厥冷。
高良姜 干姜(炮各六斤) 肉桂(去粗皮) 荜茇(各四斤)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汤下,食前服之。(《和剂》)
金液丹,固真气,暖丹田,坚筋骨,壮阳道,除久寒痼冷,补劳伤虚损。
硫黄(拣净去砂石,十两,研细飞过,用瓷合子盛,以水和赤石脂封口,以盐泥固济,晒干,地内先埋一小
罐子,盛水令满,安合子在上,用泥固济讫,慢火养七日七夜,候足加顶火一斤 ,候冷取出,研为极细末。)
上药末一两,用蒸饼一两汤浸,握去水,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多至百丸,温米饮下,空心服
之。(同上)(按∶此方本出《苏沈》。)
来复丹(铁瓮城八角杜先生方,一名正一丹),此药配类二气,均调阴阳,夺天地冲和之气,乃水火既济之
方,可冷可热,可缓可急。善治荣卫不交养,心肾不升降,上实下虚,气闭痰厥,心腹冷痛,脏腑虚滑。不问男
女老幼危急之证,但有胃气,无不获安。补损扶虚,救阴助阳,为效殊胜。
硝石(同硫黄并为细末,入定锅内,以微火微炒,用柳篦子不住手搅,令阴阳气相入,不可火太过,恐药力
竭,再研细,名二气末。) 硫黄(舶上,透明,不夹砂石者。) 太阴玄精石(研,水飞,
各一两。) 五灵脂(须择五台山者,水澄去砂石,日干研,) 陈橘皮(去白) 青皮(去白各二两)
上用五灵脂、二橘皮为细末,次入玄精石末及前二气末拌匀,以好醋打糊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粒,
空心粥饮吞下,甚者五十粒。小儿三五粒,新生婴儿一粒。(同上)
代灸膏,治老人衰弱,元气虚冷,脏腑虚滑,腰脚冷痛沉重,饮食减少,手足逆冷不能忍者,用此灸方,功
效不能尽述。
大附(一个炮) 吴茱萸 桂皮 木香 蛇床子(各半两) 马蔺花(一两焙)
上为细末,每用药半匙,白面半匙,生姜汁半盏,同煎成膏,摊于纸上,临卧贴脐,以油纸覆其上,绵衣系
之,自夜至明乃去,每夜如此贴之,其腰腹如灸百壮,除寒积。腰痛贴腰眼。(《瑞竹》)(按∶又有封脐艾,
宜参。又《万应方》、《入门》、《回春》并有彭祖回生熏蒸小接命方,与此方同类,亦宜参。)
x清热诸方x 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紫雪。(此三方为清凉中要药,既出《伤寒·少阳病》内。)
绛雪,疗一切病,肺气积聚咳逆,呕吐脓血,丹石毒发,天行时气,一切热病,诸黄胆等,心风昏乱,心怯
健忘,四肢烦热,头痛眼赤,大小便不通,烦闷不安,骨节疼痛,赤白痢、血痢、热毒痢,宿食不消化,心腹胀满,
出气不得,下一切诸毒药香港脚等,饮酒多醉困,久痢不瘥,孩子惊痫等,以上和水服之,产后一切诸病,堕胎,
和酒服之方。
朴硝(十斤) 升麻(三两) 大青 桑白皮 槐花(各二两)
犀角(屑) 羚羊角(屑各一两) 苏方木(六两) 竹叶(两握) 诃黎勒 山栀子(三十枚) 槟榔仁(二
十颗) 朱砂(半大两研)
上十三味,以水二斗,渍一宿,煎取一斗,去滓入锅,内朴硝炼烊,搅勿住手,候欲凝,出于盆中,搅入朱
砂麝香讫,雪成,收于 器中,密封,有疾量取之,和水服之,以利病除,身轻目明,四肢调适。疗一切病神验,
老小量之。(上云入朱砂、麝香,未见分两。)(《外台》)《千金月令》主风邪毒热积聚结气等,于本方去羚
羊角、山栀子。(分两与本方同,但槟榔末,朱砂、麝香各二分研。方后曰∶去滓即下朴消和煎,以杓烊不得住
手,候水脉尽,即下朱砂、槟榔末等和搅,于新瓦盆内候冷硬揭开,瓷瓶贮之。)《四时纂要》与《月令》同,
更去麝香(分两都不同)。《圣惠》治热毒风壅,心神烦躁,头疼目赤,于本方去大青、槐花、竹叶、麝香。
《和剂》红雪通中散,去槐花、犀角、诃黎勒,加黄芩、赤芍药、枳壳、人参、木香、甘草、葛根、蓝叶、木通。
曰∶细研,每服一钱至二钱,新汲水调下。
内因类
恶寒发热
属性:恶寒发热,亦是病证,不必有一病,然亦不必无一病。东垣以降,其说颇繁,迄至明人,愈精愈凿,遂失之
支离,眩惑后学。今摘其明约易知者,余不具录。但此所举,皆是属内因者。如外感寒热,既载在《伤寒》等各篇,
仍不复及。
x总说x 人之寒热往来者,其病何也?此乃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又
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皮寒而燥者,阳不足;皮热而燥者,阴不足。皮寒而寒者,阴盛也;皮热而热者,
阳盛也。热发于下,则阴中之阳邪也;热发于上。则阳中之阳邪也。寒起于
上,则阳中之阴邪也;寒起于下,则阴中之阴邪也。寒而颊赤多言者,阳中之阴邪也(按∶寒而颊赤上,疑脱
“热而颊赤多言者,阳中之阳邪也,”十三字)。热而面青多言者,阴中之阳邪也;寒而面青多言者,阴中之阴邪
也。若不言者,不可治也。阴中之阴中者,一生九死;阳中之阳中者,九生一死。阴病难治,阳病易医。(《中
藏》)
营卫受气于中,中有所阻,则营虚发热,卫虚恶寒,故气血饮食痰皆能为寒热者,质此。(《医津一筏》)
x寒热往来x 夫寒气并于阴则发寒,阳气并于阳则发热,阴阳二气,虚实不调,故邪气更作寒热往来也。
脉紧而数,寒热俱发,必当上乃愈(按∶此三句本出《脉经》,“上”字彼作“下”,宜从)。脉急如弦者
(按∶“如”当与“而”通),邪入阳明。(《病源论》)
往来寒热有期者,疟也;无期者,诸病也。有伤寒邪在少阳,及妇人病伤寒热入血室,而往来寒热者。有衰
弱人,阴阳之气并虚,相为胜复而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