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杂病广要-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汗即无。)
汗证,非惟自汗、盗汗,亦有头汗者,谓头面多汗,或食汤饭酒面,使热蒸于上,则头面汗出,淋漓疏泄,
故谓之头汗,此阴虚不能以附阳也,宜以当归六黄汤治之。又有心汗者,当心膻中聚而有汗,皆因多虑,有伤心脾,
致汗出心孔,宜以生脉散或六味地黄丸敛之。又有阴汗者,谓至阴之处,或两腿夹中,行走动劳,汗出腥秽,宜
以泽泻为末,盐汤下之。或有鼻汗者,凡遇食饮汤饭,则鼻上多汗,此肺虚乘热也,宜以益肺凉血,可用人参固
本丸。又有腋汗者,两腋之下,遇动作则有汗,此肝虚乘热也,宜以补肝养血,可用六味地黄丸。亦有手足有汗,
遇天寒则汗多,此阳胜其阴也,宜以抑阳补血,可用滋阴补肾丸。(《绳墨》)
x死证x 汗出如胶之粘,如珠之凝,及淋漓如雨,揩拭不逮者,难治。(《要诀》)
凡汗出不治之证有六∶一,汗出而喘甚者不治;二,汗出而脉脱者不治;三,汗出而身痛甚者不治;四,汗出发
润至颠者不治;五,汗出如油者不治,六,汗出如珠者不治。凡见此类,不得妄为用药。(《景岳》)
x固表诸方x 深师疗风,多汗恶风,四味防风散方。
防风(五分) 泽泻 牡蛎(熬) 桂心(各三分)
上药捣下筛为散,先食,酒服方寸匕,日再。(《外台》)
又疗风。汗出少气方。(赵子高法)
防风(十分) 白术(九分) 牡蛎(三分熬)
上三味捣筛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增至二、三匕。恶风倍防风,少气倍术,汗出面肿倍牡蛎。(同
上)《千金》牡蛎散,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即本方)。止汗之验,无出于此方。一切泄汗,服之三日皆愈,
神验。《宣明论》漏风,饮酒中风。或汗多,不可单衣,食则汗出,多如液漏,久不治为消渴,白术散主之(即
本方)。
崔氏疗盗汗,夜睡中即汗,汗不休必得风方。
麻黄根(细切) 小麦(各二升)
上二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小麦得九升,内麻黄根煮之,得三升,去滓分为三服,常夜服之,不过两剂即止。
(《外台》)
牡蛎散,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
短气烦倦。
麻黄根(净洗) 黄 (去苗土) 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
上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和
剂》)(按∶此本《延年》疗夜卧盗汗方,今去杜仲,加小麦。)
白龙汤,治男子失精,女人梦交,自汗盗汗等证。(《回春》)(即桂枝加龙蛎汤)
治盗汗方。吴内翰备方云∶余家人服之效。
牡蛎(火 为末) 小麦麸(炒黑焦为末)
上各贴之,每服牡蛎末一钱,麸末二钱,以熟猪皮去尽脂膜煎汤,临卧调服。(《是斋》)《事证》名牡
蛎汤。
治盗汗有效,陈浮麦不拘多少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服。取小麦同枣煎汤服亦可。(《大全》)
x扶阳诸方x 救汗汤,治阳虚自汗。(筠翁李侍郎传。《叶氏》)(即桂枝加附子汤)
附汤,治盗汗。
附子(二钱炮去皮脐) 黄 (一钱盐水或蜜拌炙)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魏氏》)
《延年》断汗汤。
黄 (蜜炙)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芍药(白者)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 甘草(炙)
牡蛎粉
上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乌梅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同上)
一人血气衰弱羸瘦,大汗如雨不止,诸医弗效。以十全大补汤,倍加参、 ,以童便制过附子,一剂即效,
数剂全愈。(《类按》引《医鉴》)
自汗,用酒 、人参煎服,峻补卫气,以固腠理者。(《大还》)
x滋阴诸方x 治产后体虚羸瘦,四肢少力,不思饮食,心神虚烦,汗退场门干,黄 饮子方。
黄 人参 生干地黄 五味子 麦门冬 当归
(各一两) 牡蛎(一两半烧为粉)
上件药细锉和匀,每服半两,以水一大盏,入薤白五茎,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二服。
(《圣惠》)
黄 散,治虚热盗汗。
牡蛎(煨) 黄 生地黄(各等分)
上为末,煎服无时。(《直诀》)
治盗汗,次律云史丞相家方,渠与王叔东母子,皆曾取效。心液为汗,宜服此药,收敛心经。
人参(去芦片切) 川当归(去芦并细者片切)
上二味等分,每服秤五钱,先用猪心一枚,破作数片,并心肉血煎汤,澄清汁煎药服。(《是斋》)《魏
氏》治盗汗,于本方去猪心,加黄 ,入淡豉、葱头,水煎服。
加味当归六黄汤,治阴虚盗汗。(《司命》)(即六黄汤加枣仁、牡蛎、麦冬、五味。)
x清中方法x 《延年》疗风虚,止汗,石膏散方。
石膏(研) 甘草(炙各四分)
上二味合捣,下筛为散,先食,以浆水服方寸匕,日三,夜再服。(《外台》)按∶《苏沈》麦煎散,有治
肌热盗汗之功,《观聚方》表而出之,宜考《骨蒸》。《圣惠》治风虚汗出,热闷甚者,人参散,于本方加人参、
牡蛎。
临安沈君彰者,病自汗如雨,不少止,面赤身热,口干心烦。舆来杭城,舍客楼,盛暑中帷幕周密。自云至
虚亡阳,服术、附药已数剂。伯仁诊其脉,虚而洪数,视其舌上胎黄,曰∶前药误矣,轻病重治,医者死之。
《素问》云∶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术、附之热,其可轻用以犯时令邪。又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暑家本多
汗,加以刚剂,脉洪
数则汗益甚。悉令撤幔开窗,初亦难之,少顷渐觉清爽。为制黄连、人参白虎等汤,三进而汗止大半,诸证亦
稍解。既而兼以既济汤,渴则用冰水调天水散,服七日而病悉去。后遍身发疡疹,更服防风通圣散而已。(《医
史婴宁生传》)
龙胆散,治盗汗有热。
龙胆草 防风(等分日干)
上为末,每服一钱,温米饮调下,临卧服。(《直指》)
当归龙荟丸,治肝火盗汗。(《丹溪》)(方见《骨蒸》中)
安胃汤,治因饮食汗出日久,又中虚风,虚邪令人半身不遂,见偏风痿痹之证,当先除其邪, 悍之气,按
而收之。
黄连(拣净去须) 五味子(去子) 乌梅(去核) 生甘草(以上各五分) 熟甘草(三分) 升麻梢(二分)
上 咀,分为二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远,忌湿面、酒、五辛、大料物之类。(《脾胃论》)
清脾散,治手足心出汗。
白术(炒) 苍术 茯苓 半夏 黄连(各一钱) 滑石 柴胡 升麻 甘草 羌活(各五分)
水二盏,加灯心煎八分,空心服。(《医统》)
补心诸方 朱附丸,治心虚,睡而汗出。
附子(二两炮去皮脐蒸) 酸枣仁(半两去皮炒别研) 朱砂(好者酒浸一周时别研) 茯神(去木各一两)
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盐汤下,食前服。(一方加钟乳粉一两,名朱附钟乳
丸。)(《魏氏》)
治睡中汗出。
上酸枣仁、人参、茯苓为细末,米饮下半钱。(《经验
良方》)
养营汤,治汗过多,不语,滋补营卫,收敛心气。
人参 茯苓 甘草 当归 芍药 酸枣 附子 柏子仁 紫石英 川芎 黄 官桂 木香 远志
上等分,每服三钱,姜枣煎成,取雄鸡冠滴血,旋入竹沥及童便,同妙香散服。(《示儿仙方》)
陈艾汤,治盗汗只自心头出者,名曰心汗。
茯苓(二两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浓煎艾汤调下。(《得效》)
茯苓补心汤,治心汗证。
茯苓 人参 白术 当归 生地黄 酸枣仁 白芍 麦门冬 陈皮 黄连(炒各等分) 辰砂(研末盐服
调入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枣二枚,乌梅一个,浮小麦一撮,水煎,食远服。(《回春》)
x外治诸方x 麻黄,陶隐居云∶其根亦止汗,夏月杂粉用之。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根节能止汗,
方曰∶并故竹扇,杵末扑之。又牡蛎粉、粟粉并根等分末,生绢袋盛,盗汗出,即扑,手摩之。(《本草》)
粉汗散,止汗出过多。
麻黄根(一两) 牡蛎(一两烧赤) 龙骨(半两) 赤石脂(半两)
上件为细末,盛以绢袋,如扑粉粉之。(《杨氏》)(按∶此本出《肘后》,今加石脂,宜参《伤寒》。)
扑汗。
牡蛎粉,入好蛤粉三分之一,用纱帛包了,扑汗处,遇干又扑,以频扑为佳。(《魏氏》)《医统》珍珠
散,治阴汗(即本方)。
牡蛎散,虚汗不止,玄府不闭。
牡蛎(一两,坩埚内盛,用盐泥固济,木炭火烧,尽夜。) 淀粉(半两研)
上一处同研,令匀及细,用绵裹之,擦于患处。(《御药》)
治自汗不止,五倍子为末,唾津调填脐中,以帛缚定,即止。(《医统》)《六要》独胜散,治盗汗(即本
方),加桔矾最效。(五倍子方,《本草纲目》引《集灵》。)治脚汗方。
白矾(五钱) 干葛(五钱)
为末,水煎,逐日洗,连五日自然无汗。(《回春》)
诸气病
属性:气之称匪一,而气之为病亦匪一。盖上气、短气等,诸系气息者,既揭于《喘》门,气虚一证,收在《虚
劳》中。故此门所揭,专系情志所滞,而气中与郁证亦连类及之。
x九气七气x 阴阳虽大,未离乎气,故通天下一气耳。人生其间,大喜毗于阳,大怒毗于阴(按∶此二句
出《庄子·在宥》),一吐纳,一动静,何所逃哉,与气流通而已。故气平则宁,气不平则病。《内经》曰∶百
病生于气,喜则气缓,悲则气消,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恐则气下,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怒则气逆。
盖荣卫通利,则气舒而不迫,此喜所以气缓也。神情惨悴,则气亏而不全,此悲所以气消也。经络凝涩,则气积
而不散,此寒所以气收也。腠理开通,则气升而汗出,此热所以气泄也。精却上闭,则气还而不行,此恐所以
气下也。心多愁虑,则气散而无归,此忧所以气乱也。内外烦动,则气喘而且汗,此劳所以气耗也。身心有止,则
气留而不行,此思所以气结也。嗔恚伤甚,则气上而呕血,此怒所以气逆也。(《圣济》)(按∶经文忧作惊,
其作忧者,盖据《太素》也。)
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忧气、喜气、愁气。凡七气积聚牢大,如杯如 ,在心下腹中,疾痛欲
死,饮食不能,时来时去,每发欲死,如有祸状,此皆七气所生(按∶《千金》状作祟)。寒气则呕吐恶心。
热气则说物不章,言而遑。(《千金》作说物不竟而迫。又七气丸主治曰∶热气状,恍惚眩冒失精)。怒气则上
气不可忍,热上抢心,短气欲死,不得气息也。恚气则积聚在心下,不可饮食。忧
气则不可极作(《千金》极作闲),暮卧不安席。喜气则不可疾行,不能久立。愁气则喜忘不识人,置物四方,
还取不得去处,若闻急,即手足筋挛不举。(《病源论》)(《千金》曰∶若闻急,则四肢 肿,手足筋挛,
捉不能举,如得病。此是七气所生,男子卒得饮食不时所致,妇人即产后中风诸疾也。)
夫五脏六腑,阴阳升降,非气不生。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各随其本脏所生
所伤而为病。故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击;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胞,其气急;
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虽七诊自殊,无逾于气。黄帝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但古论有寒热忧恚,
而无思悲恐惊,似不伦类,于理未然。然六腑无说,唯胆有者,盖是奇恒净腑,非转输例,故能蓄惊而为病。
(《三因》)(按∶情志之名,《阴阳应象大论》有喜怒悲忧恐之文,而或换悲以思。《宣明五气篇》以喜悲忧
畏恐,为五精所并。《本神篇》则其意与《应象论》相同。今陈氏凑合《举痛论》九气为说,盖七情之目至此而
始定矣。又《礼运》有云七情,其义自异。)
夫喜伤心者,自汗,不可急行,不可久立,故经曰喜则气散。怒伤肝者,上气不可忍,热来荡心,短气欲
绝,不得息,故经曰怒则气击(一作上)。忧伤肺者,心系急,上焦闭,荣卫不通,夜卧不安,故经曰忧则气聚。
思伤脾者,气留不行,积聚在中脘,不得饮食,腹胀满,四肢怠惰,故经曰思则气结。悲伤心胞者,善忘,不识
人,置物在处,还取不得,筋挛,四肢浮肿,故经曰悲则气急。恐伤肾者,上焦气闭不行,下焦回还不散,
犹豫不决,呕逆恶心,故经曰恐则精却。惊伤胆者,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说物不竟而迫,故
经曰惊则气乱。七者虽不同,本乎一气。(同上)
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
荣卫之所以转运者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者亦此气也。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气也者,独非
人身之根本乎。人有七情,病生七气。七气者,寒热怒恚喜忧愁,或以为喜怒忧思悲惊恐,皆通也。(《直指》)
夫气之为病,大抵不过喜怒忧思悲恐惊寒热而已。喜则气散,怒则气激,忧则气涩,思则气结,悲则气紧,
恐则气沉,惊则气动,寒则气收,热则气滞,诸证不同,当审在何脏何腑,方乃不失病机也。(《简易》)
《灵枢》论神意魂魄志精所主之病,然无寒暑惊劳四证,余以是推而广之。怒气所至,为呕血,为飧泄,
为煎厥,为薄厥,为阳厥,为胸满胁痛,食则气逆而不下,为喘渴烦心,为消瘅,为肥气,为目暴盲,耳暴闭,
筋纵,发于外为疽痈。喜气所至,为笑不休,为毛发焦,为内病,为阳气不收,甚则为狂。悲气所至,为阴缩,
为筋挛,为肌痹,为脉痿,男为数溲血,女为血崩,为酸鼻辛 ,为目昏,为少气不能报息,为泣则臂麻。恐气
所至,为破 脱肉,为骨酸痿厥,为暴下绿水,为面热肤急,为阴痿,为惧而脱颐。惊气所至,为潮涎,为目HT ,
为口 ,为痴痫,为不省人,为僵仆,久则为痛痹。劳气所至,为咽噎病,为喘促,为嗽血,为腰痛骨痿,为肺
鸣,为高骨坏,为阴痿,为唾血,为冥视,为耳闭,男为少精,女为不月,衰甚则溃溃乎若坏都, 乎不可止。
思气所至,为不眠,为嗜卧,为昏瞀,为中痞,三焦闭塞,为咽嗌不利,为胆瘅呕苦,为筋痿,为白淫,为得后
与气快然如衰,为不嗜食。(《儒门事亲》)
x脉候x 脉滑者多血少气,脉涩者少血多气,脉大者血气俱多。又云∶脉来大而坚者,血气俱实。脉小
者,血气俱少。又云∶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虚。(《脉经》)
尺脉涩而坚,为血实气虚也。尺脉细而微者,血气俱不足。(同上)
脉浮如数无热者,风也。若浮如数而有热者,气也。(同上)
洪则为气。浮而绝者气。(同上)(按∶此气并似言上气、短气之类,姑列于斯。)
九气者,证虽不同,大概诊寸口脉伏,胸中逆气。(《圣济》)
刘立之《脉理玄要》曰∶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