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215-杂病广要 >

第56章

215-杂病广要-第56章

小说: 215-杂病广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脚弱腰痛,心胸不快,不思饮食。(同上)(按∶此即苏子降气汤,录在《咳嗽》中。《和剂》又有俞山人降 
气汤,与此不同。) 
大七气汤,治喜怒不节,忧思兼并,多生悲恐,或时震惊,致脏气不平,增寒发热,心腹胀满,旁冲两胁, 
上塞咽喉,有如炙脔,吐咽不下,皆七气所生。(《三因》)(按∶即半夏浓朴汤。)《易简》名四七汤。《是斋》 
去紫苏,加人参。《心统》治气汤,去浓朴,加枳壳、青皮、甘草。 
分心气饮,治男子妇人一切气不和,多因忧愁思虑,怒气伤神,或临食忧戚,或事不随意,使郁抑之气,留 
滞不散,停于胸膈之间,不能流畅,致心胸痞闷,胁肋虚胀。 
大腹皮 赤芍药 木通(去节) 半夏(汤洗七次) 桑白皮(微炒) 赤茯苓 肉桂(去粗皮) 甘草(炙) 
陈橘皮(去穣) 青橘皮(去白) 羌活(各一两) 紫苏(去粗梗,四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灯心五茎,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和剂》) 
解肝煎,治暴怒伤肝,气逆胀满,阴滞等证。 
陈皮 半夏 浓朴 茯苓(各一钱半) 苏叶 芍药(各一钱) 砂仁(七分) 
水一钟半,加生姜三、五片煎服,如胸膈气滞,加枳壳、 
香附、藿香之属。(《景岳》)(按∶《新方砭》曰∶此方从七气汤套来,加陈皮、芍药。砂仁三味,便成蛇足。) 
(上三方兼逐饮。) 
《广济》疗一切气,妨闷不能食,槟榔丸方。 
槟榔(七个) 芍药(五分) 枳实(七枚炙) 人参(五分) 大黄(十六分) 青木香(六分) 桂心(四分) 
上七味捣筛,蜜和丸,空腹服,如梧子二十丸,日再服,渐加至二十五丸,微泄为度。(《外台》)又疗心 
头冷硬结痛,下气,槟榔汤,于本方去芍药、桂心、人参,加生姜、橘皮、甘草,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绞去 
滓,分温三服。 
木香槟榔丸,治一切气滞,心腹满闷,胁肋膨胀,大小便结滞不快利者,并宜服之。 
木香 槟榔 青皮(去白) 陈皮(去穣) 广术(烧煨切) 黄连 商枳壳(麸炒去穣各一两) 黄柏皮(去粗 
皮) 香附子(拣炒) 大黄(锉破各三两) 黑牵牛(生半斤) 
上为细末,滴水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加至微利为度,食后生姜汤送下。(《御药院方》) 
(按∶《微义》引戴人,当考。)《方脉正宗》于本方去陈皮,加高良姜。(《本草汇言》引)(上二方兼疏转。) 
x温散诸方x 七气汤,主虚冷上气劳气等方。 
半夏(一升) 人参 生姜 桂心 甘草(各一两) 
上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千金》)《三因》治脏腑神气不守正位,为喜怒忧思悲 
恐惊忤郁不行,遂聚涎饮,结积坚牢,有如坏块,心腹绞痛,不能饮食,时发时止,发则欲死。《鸡峰》加五味子、 
紫苏子。 
治积年患气,发作有时,心腹绞痛,忽然气绝,腹中坚 
实,医所不治,复谓是蛊方。 
槟榔(大者四七枚) 柴胡(三两) 半夏(一升) 附子(一枚) 生姜(八两) 橘皮 甘草 桂心 
当归 枳实(各二两)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五日一剂,服三剂,永除根本。(《千金》) 
枳实汤,下气,治胸中满闷方。 
枳实(三枚) 大枣(十四枚) 半夏(五两) 附子(二枚) 人参 甘草 白术 干姜 浓朴(各二两) 
上九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一服八合,日三。(同上) 
治七气,脏腑虚冷,心胸气上,劳乏,不能饮食,宜服半夏散方。 
半夏 人参 白术 桂心(各一两) 浓朴(二两) 陈橘皮(三分) 附子 沉香(各一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前稍热服。(《圣惠》) 
八磨汤,治一切气,补一切虚。(用水八分,各磨三百下。) 
附子 沉香 木香 乌药 槟榔 甘草 白术 人参 
上等分,入乳钵内磨三百下,入大枣三个,煎至一、二分服。(《家宝》)《叶氏》增损磨气汤,治一切气 
滞,胸膈痞痛,胁肋刺痛,于本方去甘草,加生姜、橘皮。(修制法宜参。) 
大正气散,治男子妇人,补虚快气,散腹胁疼痛。 
当归 香附子(炒) 陈皮(去白各半两) 甘草(炙) 木香(各二钱) 白姜 白术 缩砂仁 桂心(各 
三钱) 大附子(一枚炮)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 
至八分,去滓空心热服。陈必胜方。(《朱氏》) 
顺气沉附汤,升降诸气,暖则宣流。 
大附子(一只炮作二服) 
上水一盏煎,别用水磨沉香,临熟时入药内,热服。(《大成》)降气汤,老人虚气上壅,当以生附子加生姜 
煎,临熟以药汁,浓磨沉香水,再煎一沸服之,尤为稳当。(《寿亲养老书》)(按∶此方亦出《水气》中。) 
化气汤,治一切气逆,胸膈噎闷,偏胀膨满。又治心脾疼痛,呕吐酸水。 
沉香 胡椒(各一两) 缩砂(去壳) 桂心(去粗皮) 木香(各二两) 陈皮(去穣麸炒) 干姜(炮) 
甘草(炙) 茴香(炒) 青皮(去白麸炒) 蓬莪术(煨) 丁皮(各四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苏盐汤调下,妇人淡醋汤下。(《和剂》) 
x疏肝诸方x 理气平肝散,治七情所伤发痉。 
乌药 香附(各一钱半) 青皮 枳壳(麸壳拌炒) 芍药(煨) 川芎 柴胡 木香(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入木香磨水二匙,食前服。(《统旨》)(按∶此所谓七情发痉,盖是情志郁结, 
卒尔气冲证,非真痉病,故叙于此。) 
退热清气汤,治气逆身热,中脘痞满。 
柴胡 橘皮 茯苓(各一钱) 枳壳 半夏(各八分) 木香 甘草(各三分) 香附子(七分) 川芎(五分) 
缩砂仁(七枚) 生姜(五片) 
食远服。(《原病集》) 
黄鹤丹,治一切病属气滞者。(主治从《观聚方》录) 
香附(气失其平则为疾,此为君,此为用矣。) 黄连(凡疾之所在为邪火,单用生用即非泻心火例矣。) 
二味,香附为主,黄连减半,俱洗择净料,共制为极细末,水糊为丸,梧子大,血病酒下,气病木香汤下, 
痰病姜汤下。(《韩氏医通》) 
柴胡青黛汤,治怒气伤肝,泻肝火。 
柴胡(五分) 青黛(五分) 香附(一钱) 川芎(一钱) 青皮(八分) 黄连(八分酒炒) 栀子(八分 
姜汁炒黑) 甘草(八分) 
上水二钟,煎一钟温服。(《粹言》) 
治七情过极,结滞不行,痞闷壅塞日久,服此即效。 
栀子仁(一钱) 香附 小芎 乌药(各八分) 木香 槟榔(各二分) 陈皮 黄连(各四分) 枳实(六分) 
甘草(三分) 
生姜煎。(《士林余业》) 
x解郁诸方x 越鞠丸,解诸郁,又名芎术丸。 
苍术 香附 抚芎 神曲 栀子(炒各等分) 
上为末,水丸如绿豆大。(《丹溪》)(按∶又曰∶苍术、抚芎,总解诸郁,随证加入诸药。) 
六郁汤,解诸郁。 
陈皮(去白一钱) 半夏(汤泡七次) 苍术(米泔浸) 抚芎(各一钱) 赤茯苓 栀子(炒各七分) 
香附(二分) 甘草(炙半钱) 砂仁(研细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正传》) 
x情志须移遣x 九者《内经》有治法,但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按∶九者即九气)。悲可以治怒,以怆恻 
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狎亵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 
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思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入视听。 
若胸中无材器之人,亦不能用此五法也云云。惟逸可以治劳,经曰劳者温之, 
温谓温存而养之,今之医者以温为温之药,差之久矣。岐伯曰以救俯仰(按∶一本作以平为期),亦谓休息之 
也。惟习可以治惊,经曰惊者平之,平谓平常也。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此九者, 
《内经》自有至理,庸工废而不行。今代刘河间治五志,独得言外之意,谓五志所发,皆从心造,故凡见喜怒悲 
恐思之证,皆以平心火为主。至于劳者伤于动,动便属阳,惊者骇于心,心便属火,二者亦以平心为主。(《儒 
门事亲》) 
夫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皆发于情者也。情即神识,有知不定,无迹可寻,触境乃发,滞而难通,药石无 
知,焉能消其妄执,纵通其已滞之气,活其已伤之血,其默默绵绵之意物而不化者,能保无将来复结之痛乎。只 
宜以识遣识,以理遣情,此即心病还将心药医之之谓也。如是庶可使滞者通,结者化,情与境离,不为所转,常 
处寂然,心君泰定,其何七情之为累哉。(《本草经疏》) 
夫气证固当因病而药,尤当以平怒为先,胸襟洒落,怀抱宽舒,庶有其效。苟藏怒蓄怨,不能平其怒,药亦 
何济。(《医圣阶梯》) 


诸血病
属性:血溢血泄,其目颇繁,然有不须强设区别者。今约为九类,而冒以通说,盖其方剂,亦多可互用者云。 
x病因概略x 夫血犹水也,水由地中行,百川皆理,则无壅决之虞。血之周流于人身荣经府俞,外不为 
四气所伤,内不为七情所郁,自然顺适。万一微爽节宣,必至壅闭,故血不得循经流注,荣养百脉,或泣或散, 
或下而亡反,或逆而上溢,乃有吐衄便利汗痰诸证生焉。十种走失,无重于斯,随证别之,乃可施治。(《三 
因》) 
血之为患,其妄行则吐衄,其衰涸则虚劳,蓄之在上其人忘,蓄之在下其人狂,逢寒则筋不荣而挛急,挟热 
则毒内瘀而发黄,在小便者为淋痛,在大便者为肠风,其于妇人月事进退,漏下崩中,病犹不一,凡此者,血使 
之然也。(《直指》) 
人具此阴阳,即有此血气。气阳也,血阻也。男以阳为主,则阳胜乎阴;女以阴为主,则阴胜乎阳。气血之 
为病,男女则同耳。人皆知百病生于气,又孰知血为百病之胎乎。血犹水也,水行乎地中,百川理而无壅遏之患。 
人之血脉,一或凝滞于经络肠胃之间,百病由此而根矣。乍寒乍热,发黄发斑, 妄惊狂,烦闷呕恶,痴痰自汗, 
哄热虚劳,尿淋漏崩,吐衄咳唾,以至眩晕厥冷,昏愦迷忘,块痛瘀疼,起止遗溺,凡此数证,非血而何。经所 
谓先去其血,然后调之,良有以也。(同上) 
其为病也,有虚有滞,有热有寒。夫血虚则阳盛,阳盛 
则火动,火动则载血上行,越出诸窍而为吐血、呕血、衄鼽血等证。血热者,阳气陷入血中,血因而热,随气下 
流,而为溺血、便血、崩血、肠风下血等证。血寒则凝于脏腑之间,而为 瘕之病。血滞则蓄于皮肤之间,而为壅 
脓之毒。(《原理》)(按∶《医意商》亦有虚瘀寒热说,宜参证治梗概条。) 
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 
损者多由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故有以七情而伤火者,有以七情而伤气者;有以劳倦色欲而动火者,有以劳倦色 
欲而伤阴者。或外邪不解而热郁于经,或纵饮不节而火动于胃,或中气虚寒,则不能收摄而注陷于下,或阴盛格阳, 
则火不归原而泛溢于上,是皆动血之因也。故妄行于上则见于七窍,流注于下则出乎二阴,或壅瘀于经络则发为痈 
疽脓血,或郁结于腑脏则留为血块血症,或乘风热则为斑为疹,或滞阴寒则为痛为痹,此皆血病之证也。(《景 
岳》) 
x血得热则溢x 《内经》谓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传为衄 瞑目。夫血得热则涌溢,得寒则凝泣, 
胆受胃热,循脉而上移于脑,盖阳络溢则血妄行,在鼻为衄,在汗空为 ,二者不同,此热厥血溢之过也。(《圣 
济》)(按∶先君子曰∶ ,王氏注污血,见《说文》。《圣济》以污为汗,太疏。) 
诸气皆属于阳,诸血皆属于阴。阴盛则阳亏,阳盛则阴亏。经所谓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诸血衄血由阳气 
侵阴,阴气被伤,血失常道,或从口出,或从鼻出。若暴出而色鲜,心烦躁闷,时欲引出,至一二斗,此阳邪暴入 
于阴分,血得热则流散,盖人之经血,譬如天地之经水,天暑地 
热,则经水沸溢而涌起,故有衄血肺疽,其证大同而小异。(《鸡峰》) 
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济生》) 
夫血得寒则闭涩,得热则宣流。荣气虚竭,风冷交侵,固易为虚劳月闭之证。其若出血等类,大抵多因蓄 
热致之,荣道一开解,血亦为之不禁矣,(《直指》) 
血随气行,气寒而行迟则血涩滞,气热而行快则血沸腾。盖血属阴,非阳不运,故遇寒而凝;气属火,非少 
则壮,故遇热而灼。(《医碥》) 
x上溢下脱之理x 或问∶人身阳气为阴血之引导,阴血为阳气之根据归。何为清浊相干,乱于中外,而致血不 
归经,则有上溢下脱之患?其血或从吐出,或从呕出,或从咯出,或从鼻出,或从眼耳齿舌出,或从津唾而出, 
或从肌肤而出,或从二便而出,复有蓄积不行者,为患各有不同。愿一一显示至理,条分脏腑经络之源,以启学 
人蒙昧。石顽答曰∶经言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虽有阴阳清浊之分,总由水谷精微所化。其始也混然一区,未厘清 
浊,得脾气之鼓运,如雾上蒸于肺而为气,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血不泻,归 
精于心,得离火之化而为真血,以养脾脏,以司运动,以奉生身,莫贵乎此。虽经有上注于肺乃化为血之说,而 
实不离五行之气化,转注如环也。如上所云,不过统论营卫血气之大端,乃节文耳。夫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虽气禀阳和,血禀阴质,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不能截然两分。其至清至纯者,得君主 
之令,以和调五脏,藏而不失,乃养脏之血也。其清中之浊者,秉输运之权,以洒陈六腑,实而不满,则灌注之血也。 
其清中之清者,会营周之度,流行百脉,满而不泄,此营经之血也。其源则一,析而为三,各有司属。若各守 
其乡,则阴平阳秘,安有上溢下脱之患乎。盖缘人之禀赋不无偏胜,劳役不无偏伤,其血则从偏衰偏胜之处而渗漏 
焉。夫人禀赋既偏,则水谷多从偏胜之气化,而胜者愈胜,弱者愈弱,阳胜则阴衰,阴衰则火旺,火旺则血随之 
而上溢;阴胜则阳微,阳微则火衰,火衰则火失其统而下脱。其上溢之血,非一于火盛也;下脱之血,非一于阳 
衰也。但以色之鲜紫浓浓,则为火盛;色之晦淡无光,即为阳衰。究其所脱之源,或缘脏气之逆,或缘腑气之乖, 
皆能致病。从上溢者,势必假道肺胃,从下脱者,势必由于二肠,及从膀胱下达耳。(《医通》)(此下辨五脏胃 
肠血色之异,录在后。) 
x脉候x(色诊、死证) 尺脉滑而疾,为血虚。涩则少血。脉得诸涩濡弱为亡血。脉有阴阳,趺阳少阴脉 
皆微,其人不吐,下必亡血。(《脉经》) 
其脉洪数者为逆,微小者为顺。(《鸡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