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俱舍论疏 >

第23章

俱舍论疏-第23章

小说: 俱舍论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略釋名體。論。應知此中至心追悔性。廣釋體也。謂不稱情所作事業名為惡作。非是不如理事名為惡作如不善悔緣善所作。能追悔心緣其惡作從境為名。即是有惡作故名為惡作。是多財釋。准下三喻有三義釋。一從所緣得名。二從所依得名。三從因受稱也。論。如緣空解脫門至說為不淨。從所緣境立此名也。論。又見世間至說為惡作。從其所依立此名也。論。又於果體至名宿作業。此是從因受其稱也。論。若緣未作事云何名惡作。問也。謂若有所作此可說為從境等故名為惡作。若有追悔不作之事。何得相從名惡作耶。論。於未作事至是我惡作。答也。謂即不作亦名惡作。如有人言我於今日不施此物是我惡作。此即是作此之不作亦名惡作。婆沙三十七云。此中惡作總有四句。一有惡作是善於不善處起。二有惡作是不善於善處起。三有惡作是善於善處起。四有惡作是不善於不善處起。論。何等惡作說名為善。問也。論。謂於善惡至二處而起。答也。謂於善不作於惡作中。心追悔性名之為善。於惡不作。於善作中心追悔者不善。惡作皆悉依於善及不善二處而起。或皆依作不作二處而起。
    論。若於不善至謂尋與伺。此第二釋不共心品。論。何等名為不共心品。此問不共心品法也。論。謂此心品至貪煩惱等。答也。謂不共心者。不與貪等煩惱相應名為不共。婆沙三十八有二說云。第一師說。唯見所斷不與貪等忿等相應。自力而起名為不共。以修所斷忿等相應非自力起不名不共。第二師云通見修斷。不與貪等本惑相應皆名不共。忿等相應非自力起皆是不共。准此論文。第二師釋。不與隨眠相應起故。名為不共。此中俱起。依前師說。唯是見道。問此中所說不共無明於何位起。答若諸異生由勝解力。發起正見。或起邪見。心勞倦時數數間起迷四諦理不共無明。謂緣四諦不欲不忍不了行相。准正理論釋頌唯字。即不共通二十一也。正理釋頌中見俱唯二十云。頌唯言者是簡別義。謂唯見俱定有二十。表不共品中容有惡作等。謂若惡作是不善者。唯無明俱非餘煩惱。貪慢二種欣行轉故。惡作然慼行相轉故。嗔外門轉行相粗故。惡作行細內門轉故。疑非惡作俱。疑不決定。惡作決定。故不俱起。有身見等欣行轉故。極猛利故。惡作不爾。然此惡作依善惡行事處轉故。諸見不爾。故不相應。邪見一分雖慼行轉。而二因故非惡作俱。言二因者。謂極猛利。理處轉故。是故惡作是不善者唯無明俱詳其惡作具六義。一愁慼行。摺榉狡鸸省6䞍乳T轉。審察是非故。三行相細。諦思方起故。四決定故。解知方悔故。五不猛利。追戀心昧故。六但緣事。緣善惡行故。邪見雖有四義無二義故非惡作俱。正理但云或惡作俱有二十一。即是不共無明通修所斷。故知亦取後師義也。論。於不善見至說為見故。釋不善見同不共品有二十也。如文可解。論言不善見至或戒禁取。釋三不善見也。論。於四不善至貪等隨一。此第二釋貪等俱起。論。於前所說至加忿等隨一。第三釋忿等也。論。不善惡作至第二十一。此第四釋不善惡作相應品也。論。略說不善至有二十一。總結上也。論。別於無記至謂尋與伺。第四釋有覆無記相應品也。性是染污能有耄Ц裁麨橛懈病sw非巧便無果記故名為無記。
    論。欲界無記至應知如前釋。此出有覆無記體也。論於餘無記至并不定尋伺。此第五釋無覆無記。體非染污不障拢馈o果記故。名無覆無記。論。外方諸師至心所俱起敘異師說。異師意云。憂如喜根非唯有記。由此惡作亦通三性。此相應品便有十三心所俱起。正理論云。然此惡作通善不善不通無記。隨憂行故。離欲貪者不成就故。非無記法有如是事。然有追戀。我頃何為不消而食。我頃何為不畫此壁。如是等類。彼心乃至未樱鼞n根。但是省察未起惡作。若樱鼞n根便起惡作。爾時惡作理同憂根。故說惡作有如是相。謂令心慼惡作心品。若離憂根誰令心慼(名省察铡
    論。應知睡眠至如例應知。此述睡眠遍前一切心品中故皆悉無遮。睡眠無夢。性唯無記。據有夢說故通三性。即不定中總有四例。一貪瞋慢疑唯自力起。二惡作善及不共俱起通二。不善自力。善即共起。三睡眠有時亦容與一切心品俱起。四尋伺定與欲界一切心品俱起。
    論已說欲界至當說上界。自此已下一頌第三明上界也。論曰至如欲界說。文中有三。一明初定。二明中間。三明二禪已上。此文第一明初定也。不定除·瞋·惡作睡眠。小惑除七。不善地二。餘皆同欲。以於上界無不善法。眠·惡作故。論。中間靜懀е琉N皆具有。此第二明中間禪也。此地除尋與初禪異。自餘心所皆同初定。論。第二靜懀е寥缜熬哂小4说谌鞫ㄒ焉稀N闹杏卸R徽尅6C。此文初也。二定已上如前所除兼伺諂誑。自餘皆與中間定同。論。經說諂誑至令還問佛。第二引證。如文可解。梵王不知四大。若無漏定依六禪地皆容可盡。皆悉能斷第四靜懀逕⿶拦省H粲新┒ㄎǹ仗幗帧Nù私帜鼙M色故。
    論。如是已說至差別云何。自此已下有兩頌。大文第三簡相濫也。論曰至所敵對法。此釋第一對中無慚相也。於諸功德。謂尸羅等。及有德者。謂親教等。此二是無慚境故言於也。於此二境不尊敬故名為無敬。不崇重故名無崇也。或如次第各屬其一。於德不敬。於人不重。於諸功德無所忌難。於有德者無所隨屬。此無慚相。即是恭敬所敵對者。明能治也。論。為諸善士至能生怖故。此釋第二無愧相也。為諸善士所訶厭法說名為罪者。出罪體也。即不善法無愧境也。於此罪中不見怖畏者。明無愧行相也。此中怖言顯非愛果能生怖故者。釋怖名也。此之怖言因受果名。以不善果能生怖故。故名為怖。即是無愧不見惡果名不見怖。惡果有二。一是現果譏毀謫罰等。二異熟果三惡道等。論。不見怖言至名不見怖外問。無愧行相名不見怖。為見怖果而不生怖名不見怖。為不見怖果名不見怖。論。若爾何失。反問。
    論。二俱有過至應顯無明外出過也。若見而不怖應顯智慧。正理論意慧是邪見。慧為體故名為智慧。邪見雖見三惡道等。而撥因果相屬之理故無怖也。若不見彼怖應顯無明者。無明無智。不了因果名不見也
    論。此意不顯見與不見。論主答也。不見怖言不顯見與不見。論。何所顯耶。外人問也。既不離二。更何所顯。論。此顯有法至說名無愧。論主答也。此顯無愧別有體性。非是無明。亦非邪見。與二為因名為無愧。即是無愧與邪見無明為因。令雖見不怖。或不見彼怖。論。有餘師說至說名無愧。述異說也。此師意說造罪之時。觀自無恥是無慚相。觀他無恥是無愧相。無恥是同。就自·他別。論。若爾此二至云何俱起。外人難。觀自即緣自。觀他即緣他。此二境別。云何俱起。論。不說此二至說名無愧。餘師答也。就勝而說。非是別緣。論。慚愧差別名為愧。翻第一釋。可知。論。翻第二釋至說名為愧。翻第二釋。可知。正理論云。趣向如理。自·法二種增上所生。摺異鄣攘餍淖栽谛哉f名為慚。述曰慚以不作惡為義。拢滥鶚劷悦缋怼I菩娜け伺e所依也。自增上者。即恐自落三塗。法增上者。即恐廢傳法。二增上力所生舉其因也。愛等流即無慚。摺疅o慚即明對治。由此不為惡法所牽名自在。性指其體也。正理又云。愛樂修習功德為先。摺V等流厭惡劣法。說名為愧。有說怖畏謫罰惡趣自他謗因說名為愧。述曰愧以滅諸惡為義。愛樂功德為先舉所依也。癡等流即無愧。摺疅o愧者即明對治。劣法謂諸有過失法。於中生惡即作用也。有說已下。敘有別釋。現遭屈辱為謫罰。當來三惡為惡趣。己遭塵點為自謗。令他受謗為他謗。此四法因。謂諸煩惱於如是因生怖畏亦舉作用。論。已說無慚至謂除前三相。釋第二對愛敬相別。與忻相應信名之為愛。即是愛樂可忻尚法。貪染前境亦名為愛。即是染著愛也。由此愛妻子等是染著愛。愛師長等是信愛也。緣滅道諦忻相應故亦信亦愛。緣苦集諦厭相應故是信非愛。染愛貪故是愛非信。論。有說信者至謂有敬等。述異說也。此師意說。信是忍許有德。由此為先方生愛樂。故信非愛。信因愛果故。敬謂敬重。以慚為體。論。有慚非敬至謂緣滅道慚。此第二師成兩句也。於忻上境名敬慚。於厭劣境是慚非敬。故成兩句。論。有說敬者至故敬非慚。此第三師釋慚敬。此師意說。敬是有所崇重。由此為先方生慚恥。即敬為慚因也。論。望所緣境至謂除前三相。四句分別。如文可知。論。如是愛敬至無色界無。此明界通局也。無色界中無色身故不能緣他起敬受也。亦不緣下佛世尊等故無有敬。論。豈不信慚至無色亦有。問也。論愛敬有二至無色界無。答文。可解。
    論。如是已說至差別云何。已下一頌第二明尋·伺慢·憍別也。論曰至細性名伺。此釋尋伺二別相也。論。云何此二一心相應。經部問也。粗·細相摺绾卧S二一心俱起。論。有作是釋至俱有作用有部答。如文可解。論。若爾尋伺至體非凝釋。此是粗·細之因。體非粗細。第一難也。
    論又粗細性至應有尋伺。第二難也。此即應至上地亦有。如何唯至初定有耶。論。又粗細性至以別尋伺。第三難也。粗細無體。何得有實尋·伺體耶。論。復有釋言至於理何摺愥屢病U摗H粲袆e體至俱時起故。難也。粗細一法上下不同。如何俱起。此經部宗不許有別體性。論。若言體類至別相云何。縱釋徵也。論此二體類至顯其別相答也。論。非由上下至有上下故。此重難也。論。由是應知至一心相應。總結難也。論。若爾云何至具足五支有部難經部也。論。具五支言至故無有過。經部答也。正理論云若爾粗細性相摺省2粦獙ぁに乓恍木闵km一心中二體可得用增時別故不相摺H缢c酢等分和合。體雖平等而用有增。粗心品中尋用增故。伺用被損有而難覺。細心品中伺用增故。尋用被損有而難覺若謂酢用一切時增故非喻者。此言而理。我不定說以酢喻尋伺喻於水。但有用增者。即說如酢故若心品中尋伺二法。隨用增者即說如酢。微便喻水。由是尋伺雖。心中體俱可得。用時別故。而無一心即粗即細。如貪癡性雖並現行而得說心為有貪行。隨何心品有法用增。由此為門總標心品。論如是已說至故名為慢。自此下釋慢憍差別。此即慢相。正理論云。慢謂對他心自舉性。稱量自他德類勝劣若實不實。心自舉恃陵蔑於他故名為慢。論。憍謂染著至無所顧性釋憍相也。正理論云。憍謂染著自法為先。令心傲逸無所顧性。於自勇健·財·位·戒·慧·族等法中。先起染著心生傲逸。於諸善本無所顧盻故名為憍。於諸善本無所顧者。謂由心傲於諸善業不欣修習。是謂憍慢差別之相。論。有餘師說至差別之相。自此已下敘異說也。如文可解。准上論文。慢謂方他。憍唯自傲。是謂慢·憍二相差別。
    論。如是已說至名義差別。自此已下有一頌。大文第四明心·心所眾名義也。論曰至故名識。就長行中有二。初唯釋心王眾名。後通釋心·心所眾名。此釋心王。以三義別立三種名。梵云伲啻搜孕摹J羌鹆x。謂由心力引諸心所及諸一切所作事業。如樹界之心集起皮膚及枝葉等。梵云末那此言意。是思量義。以心能思量故名為意也。梵云毘(毘必反)若南此言識。是了別之義。謂心於境能了別故謂之為識。論。復有釋言至而體是一。述異說也。界是性義因義。淨不淨品緣境差別作種種因差別不同故名為心。如一樹心與大小枝葉種種不同而為界性。餘文易了。
    論。如心意識至而體是一。類釋心所。於中有二。一結前引後。二釋心·心所眾名。此即初也。論。謂心·心所至等和合故者。第二釋眾名也。即心·心所五義。然心王三義別故立三種名依訓詞釋。心·心所五義亦訓詞釋。以託依根故名有所依等。又所依等三亦可說名就多財釋。相應一種唯訓詞釋。等和合故。名相應故。有所依有所緣。如文可解。有行相者。即於所緣品類差別起行相故。准此論文即是能緣心法。於所緣境品類不同。行解心上起品類相。如鏡照物如其物類於鏡面上。有種種像差別之相。與其心法不即不離。非如像色與鏡不同。問諸心·心所名有行相者。何故十六行相中但言唯慧。答准正理有三解。一解意云諸心·心所名有行相者。不同十六行相亦以慧為體。但是心·心所。等於所緣品類相中。有能取義名有行相。又解諸心·心所亦是有慧行相。名有行相。若爾慧不自有。如何得說慧有行相。答此中行相亦以慧為體。而言諸心·心所者。與行相等。行相於所緣起必俱時。相從總名行相。猶如諸漏同時諸法。體非是漏。以同對治總得漏名。此亦如是。又解或依無間亦說有聲。如有所依。故無有過。謂如心·心所皆名有所依。意識相應諸心所法。與所依識亦俱時生。識之所依唯無間滅。有行相理應知亦然。泰法師云。依婆沙影像相非蘊處界攝。亦非所緣緣然心·心所皆同取慧所現行相名同行相。瑜師又云不同行相摺T處文。詳泰法師云非蘊界處攝。恐非盡理。若非三科攝即是無法。不得言其同異。若是有法不合不攝。既云是慧之相。理合攝入行蘊。若通諸心·心所。即合攝屬四蘊。如何說。全不攝耶。故相應法名同行相。言行相者。行解之相名為行相。或名相應。等和合故。
    論。依何義故名等和合。問等和合義。
    論。有五義故至皆平等故。釋如合義。可知。論事平等者至各各亦爾逐難釋也。有人云。一所依平等。謂必同所依根。意識及相應法有一種依。謂無間滅意根。五識及相應法各有二依。一同時依止根。二無間滅意根。隨應皆是所依平等。此文欲攝二種所依。故不別言同一所依。諸論中說心·心所法同一依者且據別依。故說六識及相應法名同一依。又解所依平等此顯六識及相應法。各同一依。故解相應因中云。此中同言顯所依一。雖復五識亦依意根。此文且據同時依說。二所緣平等。謂必同所緣。於所緣中或時緣一。或復緣多。隨應皆是所緣平等。諸論中說心·心所法同一緣者。且據別緣一法說也。若不爾者。如無我觀除自相應俱有通緣一切。此豈同一所緣。又解所緣平等此顯六識及相應法各同一緣。故諸論中說心·心所法同一所緣。雖復亦有緣多境者。此文且據緣一境說。三行相平等。心·心所法其體明淨。隨緣何境各起行相或緣一法各一行相。或緣多法各多行相。若一若多。行相皆別。隨應皆是行相平等。以多現時各有多相故不言同一行相。諸論中說心·心所法同一行相者。且據緣一境相似義同。理實皆別。又解行相平等。此顯心·心所法同緣一境名同一行相。故諸論說心·心所法同一行相。雖復行相各別不同。據相似同故言同一行相。雖復亦有緣多境時多行相現。各互相望而不相似。此中且約緣一境說。詳其此釋同一所依。同一所緣。同一行相。不得論意。論言同一所依者。非謂所依唯一根故名同一所依。是心·心所法雖多不同。共一所依名同一所依。若一若二。皆名同一。如何得說所依雖二且據一說。同一所緣者。謂心·心所雖復不同。若想緣青。受等亦緣青等。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