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俱舍论疏 >

第7章

俱舍论疏-第7章

小说: 俱舍论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前文中。初結前問後次舉頌答。後長行釋。此即初也。頌曰至有離有事等。次舉頌答。就中。初兩句重舉有為。分為五蘊出有為體。次兩句述有為眾名。論曰。至具攝有為後長行。於中有七。一列名體。二釋有為三釋世路。四釋言依。五釋有離。六釋有事。七總結也。此列蘊名顯有為名體。故正理云。老病死等災橫差別。耄Хe損伏故名為蘊。此說有為有多過摺k'伏其中遇緣便起。如匐'山。為別戒等故後言色等。戒等五蘊不能具攝一切有為。色等五蘊具攝有為。論。眾緣聚集至如乳如薪。釋有為也。無有少法。一緣所生。故即是眾緣共所作義。若爾未來生及不生。應非有為。是彼類故未來無妨。此釋通也。
    如乳薪等。此舉喻也。正理云。未來未起何謂有為。是彼類故亦名有為。如所燒薪於未燒位。是彼類故亦名有為薪。或據曾當立名無失。如琴瑟等名為有聲。亦如乳房蓮華池等諸不生法。不越彼類故名有為。
    論。此有為法至所吞食故。釋世路也。正理論云。此有為法。彼彼經中。世尊。隨義名世路等。彼復云何。謂諸有為亦名世路。色等五蘊生滅法故。未來現在過去路中。而流轉故。諸不生法眾緣闕故。雖復不生。是彼類故立名無失。有說無常之所吞食故名世路。准此。前釋三世即路名為世路。持業釋也。諸有為法行世路故名為世路。即有世路故名世路。有財釋也。後釋無常所吞食故。真諦釋云。行行不息能盡萬里之路。無常是世。有為是路。與世作路故名世路。即世之路。即依主釋也。論。或名言依至即名俱義釋言依也。言謂語言者。此即語聲相續差別。此所依者即名俱義者。與言為所依。即是名。俱義。有為之法可名俱行於三世。可俱說為過去現在未來世故無為不爾。所以遍於有為不通無為。有釋。諸有為法可與言俱名為言依。故婆沙十五□尊者云。有為諸法與言可有俱時轉義。故立言依。無為不爾是故不說。准此論文。即是諸有為法。與言同墮。三世義。故正理云。如契經說。言依有三。無四無五。准此。雖說三世。或可諸有為法與名俱。可說與言俱時轉故名言依。此則俱舍與尊者無別。論。如是言依至有為諸法。以一切有為法皆名俱行三。無四無五。准此。雖說三世。或可諸有為法與名俱。可說與言俱時轉故名言依。此則俱舍與尊者無別。論。如是言依至有為諸法。以一切有為法皆名俱行三世故。具攝有為。論。若不爾者至十八界攝。若不如此釋具攝一切有為。如餘師義言依唯名。即不通十八界。摺撍f通十八界。正理論云。言依。謂名。俱義。即具攝五蘊。如契經說。言依有三無四無五。由此善通品類足論。彼說言依五蘊所攝。問此論正理同引品類足論。因何。此論言十八界。正理言五蘊耶。答正理云。具攝五蘊。此論云具攝一切有為諸法。言雖少異。義無別也。又破餘師言依唯名。品類足論云。言依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攝。正理引初。此論引後。義皆無失。然皆證通攝有為。婆沙有二說。一云名是言依。義是言展轉依。一云名義俱是言依。此論同於後說。言有於名方能詮義。欲言之時雙依二故。問何故但說名俱不云句等。答起言之時。或唯召法即唯有名。若兼差別即兼名句。名是通故所以言名。問爾文最是通。因何不說。答文所依。然不能詮自性差別故不說也。論。或名有離至有彼離故。釋有離也。正理論云。或名有離。諸趣輪迴沈溺生死。涅槃欲捨故名有離。是息諸趣恒流轉義。若已至得定不還來。此有離故說名有離。如有財者名為有財。即是有為有出離義。一切有為皆同船筏是故拢酪鄳獟坞x。如契經言。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准兩論釋。涅槃名永離。一切有為有此離故。名為有離。此有涅槃。諸有為法。至涅槃時皆可捨故。非如離繫唯有漏有。此中有離遍一切有為。至涅槃時皆可捨離。即是有能捨離之涅槃也。論。或中有事至傳說如此。釋有事也。以有因故。事是因義。故正理論云。事謂所依。或是所住。即是因義果依於因從因生故。如子依母。或果從因能覆因故。如人住床。是因為果所映蔽義。因果前後性故。及細粗性故。此有事故說名有事。喻如前說。准二論釋。因名為事。果有因故名為有事。一切有為皆有其因。所以亦攝一切有為。毘婆沙師傳說如此者。意非全許說因名事。經部釋。有事者名有體事。一切有為有體。無為無體有事唯攝有為。論。如是等類至差別眾名。此總結也。
    論於此所說有為法中。自下第二。一頌明有漏五蘊名。於中有三。一標前生起。二舉頌答。三長行釋。此即第一。有為法中一分故言有為法中。頌曰至三有等。次舉頌答。頌中初兩字標其漏法。名取蘊下。列眾名也。論曰此何所立。長行釋也。文有中三。一總明頌意。二釋頌眾名。三總結也。就明頌意中有三。一問。二答。此問也。如前已說。除道拢B餘有為法名為有漏。此中具說何所立耶。論。謂立取蘊至謂無漏行。答也。前雖已說。今重說者。欲顯取蘊亦名為蘊。或有唯蘊而非取蘊。諸無漏行聚義同故。俱名為蘊不從取生不名取蘊。論。煩惱名取蘊至如華果樹。釋得名所以也。於中有三法喻。煩惱名取。蘊從煩惱得取名者。從取生故。如草糠火從因立名。繫屬取故。如帝王臣。從所屬立名也。雜心論云。蘊為惑所使。如因貪瞋有疑等事。能生取故。如華果樹。從果立名。論。此有漏法至猶如有漏。釋有諍也。世間諍有二義。一解動好人。二令自他損害。煩惱亦爾。一樱鼊由破贰6䲟p害自他。故名為諍。諸蘊隨增諍故。論。亦名為苦摺}心故。此有漏蘊拢膮捁蔬‘拢摹R赃‘拢拿疄榭唷U碚撛啤N迦√N者。是諸逼迫所依處故。自性粗重不安耄Ч省V疄榭唷U撘嗝麨榧苷锌喙省4擞新┨N。能為苦因故名為集。論。亦名世間至有對治故。釋有漏蘊名世間也。正理云。或名世間性可毀壞故。如世尊說。性可毀壞故名世間。若爾道諦應是世間。不爾。第二毀壞無故。道諦毀壞性不定故。世間毀壞性決定故。第二毀壞即是有對治也。
    論。亦名見處至隨增眠故。釋見處也。謂見住有漏蘊中。隨順增長名隨增也。行相微細故名眠也。正理釋云。亦名見處。薩迦耶等五見。住中隨增眠故。豈不有漏一切煩惱皆隨增耶。豈不諸見。漏取諍攝。前已說耶者。此問意云。五見即是煩惱所收。前釋有漏。一切煩惱皆隨境者已說。一切煩惱諍增者已說諸見。因何別說有漏以為見處。以是諸見隨增眠故。雖有此理。而彼諸見。於有漏法一切種。一切時。相無差別。堅執不動。隨增眠故體用增盛。為顯有漏是能生長此諸見處故應重說者。此釋重說見處所以也。貪等癡疑則不如是者。無上一切種等四義云。不如是。以彼貪等有一切種。無一切時者。釋貪等有一切種異纏垢等。無一切時與見不同。一切種者。元瑜師云。遍緣五門或遍緣六境。不云有所簡也。今釋。一切種者。謂貪瞋慢有隨眠纏垢一切種過。上必兼下故。由是別相隨眠。雖一切種。不能於一切時起。名非一切時。非無差別者。雖獨頭無明。及共相煩惱相應無明。是一切時。而有別相煩惱相應無明非一切時。及與忿等相應無明。非一切種及一切時故。相有差別。疑雖無差別而不堅執者。疑是隨眠性非別相惑。不與別相煩惱。及非一切種染法相應。有一切種。及一切時。相無差別。而疑有苦無苦等。不堅執故。非是堅執。不同於見是隨眠故。有一切種。共相惑故有一切時。不與自相煩惱及非隨眠染相應故相無差別。此我斷常。撥無等見。不猶豫故非不堅執。由此過重。於有漏法。別說見處令生厭離。論。亦名三有至三有漏故。釋三有也。三有三界也。此有漏蘊。與有為因故。與有為依故。三有攝故。亦名有。論。如是等類至隨義別名。總結也。准正理論。向外等。正理。等言。為攝名有染等。如是等類是有漏法。隨義別名。

俱舍論疏卷第一

    建久二十一十一日於三井寺南
    此疏一部卅軸是枺嫌X僧都深得對
    法之□□搜諸師意讀難讀訓難訓而
    所切句付假名之點本也帐且凰乱
    模萬代寶物也然當卷本自缺了爰予
    悲法命漸盡不顧鳥跡所寫加也雖然
    寫本文字極狼藉也少少雖直之多多
    謬難盡歟隨後樱Э芍敝

    壽永元年十月十二日於石山寺書寫了
    弟子範賢生年十九歲
俱舍論疏卷第一餘之

                沙門法寶撰
            
     
        

    論如。上所言至色蘊者何。已下二十行頌。別釋五蘊。并分處界。於中。有十三段。分為四節。初五頌半明色蘊。及分處界。文中有五。第一半頌總列十一色。第二半頌辨五色根。第三一頌辨五色境。第四三頌辨無表色。第五半頌以色蘊分處·界此即初也。頌曰至及無表者。次舉頌答。
    論曰至立色蘊名。此釋頌也。如文可解。
    論。此中先應說五根相。第二半頌辨五根相。論曰至眼等五根。此釋頌也。彼識有兩釋也。一云。彼色等識。二云。彼眼等識。此文第一。即是彼色識所依名眼根。乃至。樱R所依名身根也。論。如世尊說至如是廣說。此引經證五根是淨色也。
    論。或復彼者至鼻舌身識。此第二釋。識從根得名也。論。彼識所依至所依止義。即眼識所依名眼根。乃至。身識所依名身根也。論。如是便順至如是廣說。此引文證。後說為正。諸論皆同。正理論先說識從根立名。斷為正訖云。有說。彼者是境非根。而無意識緣色等故名色等識。彼識所依名眼等過。由淨色言所簡別故(釋曰。言所依淨色。簡意識故。意識。所依非淨色也)。又云。若爾。色言應成無用。彼識依淨名眼等根。義已成故。無識所依。淨而非色。為簡彼故應用色言。釋曰。難也。若謂淨色簡意根者。即應但淨。不假。色言。一切法中淨有二種。一者五根。二者謂信。信是心所非意識所依。五根是色非是意根。但言彼識依淨。已簡意根。更置色言便為無用。如是釋者。為遣疑難須置色言。若識依言就有財釋。則應淨信名眼等根。故置色言。為簡此釋。無有一法以識為依。色而是淨。可為此釋。是故色言甚為有用。釋曰。直言彼識依淨。或有財釋。信名識依。以信依識有所依識。取其識名名為識依。體復是淨。若直言彼識依淨。不置色言。則濫有財釋。信名為識依。復是其淨。即應淨信名眼等根。若置色言不濫此釋。無色是淨。用識為依。就有財釋名為識依。故置色言甚為有用。有人不得此意。以識依淨三字相摺怯胸斸尅T朴幸环钟胸斸尅U‘也。又云。又於此中前言。為簡耳等四根。彼雖皆用淨色為性。而彼非為眼識所依。故彼四根非眼根攝。後言。為簡無間滅依。彼雖亦為眼識所依。而彼非用淨色為性。故彼意根非眼根攝。或復前言。顯同分眼。後言。為顯彼同分眼。餘根亦爾。釋曰。前言。是眼識所依。後言。是淨色也。又云。若爾淨色相無別故。應不成五。不爾。功能有差別故。如何得知功能別者。不共境識。所依定故。乃至廣說。有部等計五根以淨色為體。大眾部五根以肉團為體。覺天以四大為體。論已說五根次說五境。第三一頌明五境也。
    頌中味先。香後者。正理論云。越次說者。顯彼境識生無定故。論既此釋。故知不為犯聲香在味後。論曰至四色差別。釋五境也。就中。文有六段。五境即為五段。第六生識總別。就別釋色境中有三。一釋二色。二開二十色。三四句分別。此即第一釋二色也。言二色者。一顯。二形。此釋顯色。顯色有四者。根本顯色。即青·黃·赤·白。餘顯是此四色差別者。謂雲·煙·塵·霧·影·光·明·闇。此之八色隨其所應。即青·黃等色之差別。因龍氣等名雲。因火名煙。末散名塵。地氣曰霧。因日名光。因寶月等名明。障光明生於中餘物可見名影。翻此名闇。雖八差別不同。根本即是青等色也。亦有碧紅紫綠等異。此是溕畈煌kx合有異。不別立也。溓嗝獭1〕嗝t。青黃合綠赤黑合紫。
    論。形色有八至不正為後。列形色也。正理論云。此中顯色有十二種。形色有八。其名如下。論。或二十者至影光明闇。第二開二色為二十也。論。有餘師說至第二十一。述異說也。此師意說。空一顯色非是明闇。別立此色故二十一。依婆沙正義。空一顯色即是空界色一分。空界色即是明闇等色。無別體性。然明闇等。即青等四色差別而立。故識身足論第十一云。空一顯色。如青黃等者。以是青等差別立也。或似青等之差別色。非即青等。故言如也。論。此中正者至故今不釋。逐難釋形色也。此形色相者。古今諸師多不得意。不依拢掏銎湎唷=衩鞔讼喽T分別。一述正義。二敘異說出過。述正義者。大小乘論。述八色相。皆無相待立長短也。大乘成業論。對有部等諸宗。立八色相。及此論業品經部對有部立八色相。皆云。見面齊平起於正覺。見面參差起不正覺。見一面多便起長覺。見一面少便起短覺見四面等便起方覺。見一切處生則起圓覺。見中凸出便起高覺。見中坳凹便起下覺。兩論少異大意同也。准此論文。長短二色非相形立。是各別體勢。依論所立體相各異。依大乘釋。即是顯色安布不同名為長短等依有部釋。別有形微攝持成此八相差別。古來大小乘師迷一面多名長。一面少名短。作種種釋。皆不得意。遂謂相待以立長等。令釋。一面多者。六面之中一面多故。亦應是六面之中。兩面多。恐難解故。故言一面。如竹·筍·越瓜等名為長色。若言兩面多。人即不解六面之中是何兩面。故言一面多也。一面少者。翻此可解。長即是細。短即是粗。故八色中不立粗細。正理業品中。云離顯之外別有形微。是眼識境。積集長等。是假非實。唯意識緣非眼識境。此假長等。要由形色攝持邊故方有分量。餘物入中。破別成分。中可穿鑿成孔穴等。方有形色。論意。但說顯外別有形微。不說八種形微。體性別有。今詳。形色長等有二。一相待得名。二形量各別。相待立名。體不定故。此中不明形量各別。體不同故是此所說。婆沙第九云。五相待有。謂此·彼岸。長短等事者。非是明色體類別也。長短等事通餘法故。縱說於色亦不摺4耸乔跋啻妹麛z故。就形量各別。復有二類。一外緣來。如金石。待工匠等成長等故。二種性異。如苑健?v散成水後還方故。越瓜自長。菰樓性短。胡桃高下。櫻桃自圓。豆角性邪。如是等物種類各別。若待緣成。若種類別。并皆不是相待立名。如針雖對菰樓是短。而是長色。菰樓雖對棗是長。而是短色。此等由長短微力。令成長等。長短之微不相雜也。又即由此於餘境中不立長等。無別形微。令同時聚成長等故。餘文易了。故不釋也。敘異說者。有人云。長短者。長短極微各有別體。相雜而住。形長見短。形短見長。彈曰此釋摺浣汤怼_‘教者。懀谓洝ふ撟鞔酸屢6‘成業論。及此論。一面多名長。一面少名短。言摺碚摺R簧畠染哂虚L·短極微。形長見短。形短見長者。准此。無長不見短。無短不見長。若爾。有長有短同時相形。應見長見短。若無長短相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