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5-复泰草堂医论选-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胃气不和,谵语者,是原本阳明多燥,今发汗伤阴,令燥者愈燥,故以调胃承气 泻燥济阴也。)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辛,大热)上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 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内原有寒,重发汗,复加烧针者,令阳气大伤,故以四逆汤扶阳散寒也。)
29、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 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 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 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 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 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先以甘草干姜救其阳,再以芍药甘草救其阴,复以调胃承气济其燥。此中机关深 不可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0、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上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 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 枝法将息及禁忌。
(葛根由阳明达于太阳之药也,太阳病项背几几而无汗恶风,是表寒扩散即将深入 之征,故以桂枝汤内加葛根阻其入路,外加麻黄开其出途也。)
31、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此太阳与阳明经合病,寒气缘经络入于阳明之腑,寒气得以深入,以其胃中必有 素寒故也,寒气内陷于大肠故下利。表证仍在者主以葛根汤,欲使深入之邪从来路 复出也。)
32、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汤泡去黄汁,焙干称)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 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大枣十二枚(掰)半夏半斤(洗)上八味,以 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复取微似汗。
(寒气缘太阳阳明入于阳明之腑,胃中原有积热,寒热相隔,寒气不能下趋故不下 利,反逆于咽喉,发为呕。葛根汤使邪气由来路复出,半夏降其上逆之寒也。)
33、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 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黄芩二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 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证而下之,使邪气深陷胃肠,故下利不止,反伤其阴,脉促而喘汗出,伤阴 之象也,葛根散其外邪,甘草、黄连、黄芩,滋阴清其内热也。)
34、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技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汤去 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 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寒凝格热之象也。发热恶风,无汗而喘,寒闭气 机升降也。故与麻黄汤开其闭降其逆也。)
35、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本宜葛根汤,今与麻黄汤者,欲其从太阴达于太阳也 。)
36、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中医漫谈(录音整理)
漫谈之一:温病派·什么是气·咳嗽
根据民间中医网中医讲堂录音整理
讲述:三七生
时间:2006年2月14日
整理:观自在
网友:现在到医院看病,发现好多都好象是这个温病派的,温病派的治疗到底能起 到多少作用呢?检验温病派有没有什么标准?
三七先生:关于温病派的问题啊,现在实际上已经很成问题了。中医之所以落后到 现在这个地步,与温病学派盛行关系很大。为什么治病效果这么差?与西医殊途同 归,西医消炎,中药就清热。无论什么病都这么做。
网友:打倒……
三七先生:也不能就是说打倒,咱们现在就是说拨乱反正吧,把问题说清楚。其实 ,祝味菊在《伤寒质难》里面早就把很多问题说清楚了。但是为什么没有造成巨大 影响呢?因为坚持错误的人太多,他们靠这个吃饭,不是靠治病吃饭,不是真正把 病人治好吃饭。靠料病吃饭,知道这个病下一步发展到哪里,最后什么时候死,实 际上这是一步一步错误治疗造成的,所以这个问题很大。中医如果没有这个理论之 前,效果不会这样。这个东西最后横行了,十个里头有九个,一百个里头有九十九 个是学这个的,你那一个人的声音就很小了。而且他们顽固不化,不想改。有几个 能象裘沛然老先生最后这样反思反省的呢?有几个能象陈苏生先生最后改弦易辙改 邪归正,把以前的东西全放弃的呢?他们都是对温病学说掌握到什么程度?都是了 如指掌,背得滚瓜乱熟,但是用上去就是不见效,就是死人。他们还有良心,所以 他们研究为什么总会这样,裘沛然老先生不是说:甚至对中医都失去信心了吗?不 信中医了,这是什么原因?什么能让人对自己所学的东西产生这么大的动摇?所以 说,如果这个根本的东西抓不住,不明白,真是无知造孽。黄坤载在医书里边对这 些人为什么要这么骂?都是有原因的。
说这个并不是说就没有热,没有火邪,没有热病。有。但是你不能把寒症说成是热 ,不能指鹿为马,不能张冠李戴,不能把所有的病都说成是热。当然,也不能把所 有的病说成是寒,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但是从真实情况统计结果来看,阳虚者十常 八九,确实是这样。阳盛者百无二三,真正盛的人有几个?如果说现在伤阴了,真 的是伤阴了,就得滋阴,六味地黄丸就可以用。今天我还给我妈用了六味地黄丸呢 ,前两天吃附子理中丸,吃过了,吃得浑身发软,躺下了。一看脉呢,大。这是明 显阴有点不足了,腹痛。这个腹痛不是附子理中丸的腹痛,是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之 类的痛,甚至得去桂。脉整个都是向外散,你再往外散的话,往外弄的话,这不神 昏了吗?但是以前脉紧的时候,寒气很盛的时候,不得就要破这个阴吗?那你还得 扶这个阳。我们也不是说这个(滋阴)是错。为什么说现在温病派的东西是不对的 呢?就是说他这个祖师级的人物治病,就治得不对。比如叶天士,大家也看过他的 医案,别人分析他那个医案,怎么回事?看柴中元的《热病衡正》,这里面把这方 面的资料收集得很全面了。不要迷信,不要信那些民间的传说,医案写得清清楚楚 。最后什么结果,不了了之了,有多少个是这样的?有几个是治上就好的?用上药 就见效的?有几个治好了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寒热这个东西,确实一年的运气和这个大的六十年的运气都会有一个不同。如果是 偏于阳明燥金之气主令主时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众多的阳明证。所以58年温疫,蒲 辅周先生不是用的白虎汤吗?也有这种温病,温病的性质偏于阳明,阳明燥火之气 太盛了。
网友:什么是气,比如说病气啊,元气啊,这个气要怎么去理解?
三七先生:气啊,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历历在目。有时候你看窗户,比如春 天夏天窗户打开的时候,我们向外看能看到,有一种波动,象云雾状的,有的时候 前面如果有楼房,有具体的东西的时候。你透过这个看,有一些波动的感觉,象海 市蜃楼似的,其实这个就是气的影响。
阳化气,阴成形。任何东西在火的推动之下都可以化成气。金能变成液体,木可以 把它烧焦,木还可以直接烧成火。气实际上就是物质转化成能量释放,有形的东西 最后变成无形的东西,变成能量的一个过程。所以说,阳化气,阴成形。阴主凝, 凝了之后就变成一个有形的固体。而阳呢,阳会把有形的东西给散开,转化成能量 。这个能量,这个推动的能量就是气。最直接的表象就是水,水没有阳气的时候, 它就会结成冰。到零度的时候结成冰,零度到100度之间它是水,它变成液态,它 会流动。如果水里面没有阳气的话,它就会变成一个固态,固体是冰。而它得到热 量,然后温度升高,它就会变成液体,液体这时可以流动。再升高到100度以上, 就化成了气态,这时候就是名符其实的气了。但是它在零度到100度的时候它里面 也有气,没有阳气的话它就会凝。阳化气,化到极点的时候他就变成真正的气。人 身上的气也是一样的,这个气与血是同一体的,如果这个血没有气了,就会凝,变 成瘀血。这个气,在人身上的不同部位名称也不同。在胸中,是胸中大气;在脾胃 ,是中气;在肾,是肾气;在血中,是营气;在表,是卫气。气,西医为什么不了 解这个东西?因为他完全是从形上找东西,他用解剖来看,解剖是一个死人,气已 经不在了,所以看不到气。就象是到水中去找气一样,其实气就在水中,但如果你 想把气给它提出来,提不着。如果没有气的话,就变成冰了,就凝了。人之所以能 动,活的就是这口气,这口气一散,血马上就凝,人就僵。所以这是生命与无生命 具体的区别,差的就是这口气,你要是不懂这个气,不知道大气这个阶段。你就没 法治病,你只能在形上找病,去化验,去透视,如果形上没病,就说一切正常。但 那个症状从哪儿来呢?实际上它是在气化的层次上。气化的层次出现问题,就表现 为功能性的障碍,人就会有种种不适。但是它未必成形,成形的时候就已经晚了, 它已经是由阳入阴了,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化气已成形了。这时候它就变成一 个肿瘤了,就是这个意思。对气啊,不要觉得很迷惑,很虚无。其实这个气是个最 具体的东西,离开这个气,所有的现象都要发生变化。
网友:谢谢三七先生的解答,我听了觉得似乎懂了一点,但还不是十分清楚。这可 能和我所受的教育有关系,所谓的所知障吧。因为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受现代所谓科 学的教育,思考很多问题时总沿着西方教育的思维方式,我也知道这是个很不好的 现象。但也很难一下子破除这种思维方式。我接触到中医以后,我觉得东西方文化 这是两个不同的思维体系。但是一直还找不着北。怎么能真正以中国人的思维中医 的思维来思考宇宙中的万事万物,这个也是我以后希望得到各位先生指导的地方。
网友:寒假过度劳累后,加上饮酒、受寒,一直咳嗽,我自己给自己看,拿不定主 意。希望各位先生能够指点一下。是心肺阳衰还是脾胃阳衰?我从医书上看,好象 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心肺阳衰,可能用姜桂附甘汤就可以了,脾胃的阳衰,用半夏 生姜汤一类的应该就行了,不知如何判断?
三七先生:心肺和脾胃它俩的关系实际上很密切,一个是中气,一个是宗气。中间 这个气是土,上面这个气是金,它们俩的关系是土生金。如果中气不足的话,上焦 气肯定也会不足。上焦受损了的话,也可以损及中气。气不足,邪气就可以乘虚而 入。就咳嗽来说,一般先都是感冒的误治,或者是寒邪从上入,入到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寒邪的凝滞可导致咳,还有一种木气上冲也可以导致咳,春天 这种咳和秋天的咳性质有时就不一样,不一定都是小青龙汤证,有的时候需要收敛 。冲的太过了,你看他那右寸脉就可以分别得出来。一种脉是紧,收敛象。一种是 大,上冲象。收敛太过,你就要把它散开。如果冲得太过,你就要把它收回去。这 两种性质不一样,同是一个咳,脉象舌象都是不一样。
刚才那位先生还说到思维方式的问题――所谓的什么科学。实际上科学呢,你在运 用它的时候,在研究它的时候,你首先要意识到科学的局限。因为科学是一种用来 探索世界的工具,它本身必然要受到这种工具的局限。伽利略不是说科学就是测量 吗?测量的话,他必然要有种工具。如果这个工具是量长度的,它必然是直的,这 是矩。如果说是规,是测圆的,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你不能拿这两个东西互相 代替。一把尺也有一个限度,不能什么都用它量,所以说工具它本身必然有自己的 界限。科学研究是以物质为基础,现在研究的范围,多数还是在形这个层次之内, 也就是物质。物质之外的,具体成形的物质之外的,在形上的东西,现在科学的认 知能力还很有限,连经络都还测不到。测不到,并不是不存在。很多现象用肉眼能 看得到的东西,你想用一个工具测度他,记录他,都不太可能,何况肉眼看不到的 存在,所以不要把工具放到至上主义的地位。这种工具至上主义也就是所谓的科学 主义,这是认识的一种错误倾向。所以首先要知道它的局限,不要什么东西都要拿 它量一量,测一测,试图把这个局限的东西当成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因为有些东 西不在它的测量范围之内。将来可不可以测呢?也许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将来有 可能会测到这个东西,但现在还是必然有它的局限。而且无论将来发展到什么程度 ,测量本身都会有它本身的局限,这是工具本身必然存在的局限性决定的。
漫谈之二:奇恒之府
根据民间中医网中医讲堂录音整理
讲述:三七生
时间:2006年2月1日
整理:观自在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是六个部位。有的是脏器,有的是体。脑,本来 就是髓,脑为髓海,髓是肾之所主,骨之所藏,骨与髓实际上是一体的。脉,也就 是血脉。胆,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分泌胆汁,内藏相火。女子胞,胞就是子宫,一 个可以生育之所,地气之所生。地,能生养万物,它为什么能生养万物呢?因为地 中有气。地中所藏的气,皆藏于阴而象于地。地在卦为坤,坤中有阳,这时候就变 成了坎。实际上这几个部位都和坎有关,也就是坎中一阳啊,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人始生,先成精。这些东西也都与水有关,精成之后脑髓生。骨,脑,髓,这都 是水的部位,脉和胆这是到了木的部位。这是水和木之间的关系,这是主生发之地 ,生发的一个根本,一个最初的部位。冬至之后,一阳初动,就是这样的一个地位 。它是至阴之地,藏于阴而象于地。在至阴之处,并不是在明处,所以它藏而不泻 。它应该是藏而不泻,但你未必能守得住,所以你有时藏不住了,泻出来了。其实 也就是相火,相火外泄了,就出问题了。如果这些地方没有相火了,没有坎阳了, 没有震下一阳了,就变成了至阴,纯阴的东西。纯阴无阳了,就变成了死地、盐碱 地,它没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