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02-热病衡正 >

第5章

402-热病衡正-第5章

小说: 402-热病衡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胖デ缁ぃ淌峭瞥缜氨玻源嬷液裰溃皇吕碚讶唬袢莼涫巍!倍一顾担赫盘焓δ司迫獾朗恐鳎煲叫窃圃浦鞍词吕硗撇猓潜靥焓啃谢哒盘焓Γ蛭糯艘パ裕煌寄苈呵比耍豢梢云厶煜潞笫溃辉蛱焓课剑颜讶晃蘅商右印!卑凑浙⑹峡捶ǎ短焓恳舱次哿斯撩鲇亩裣啊U飧鑫侍猓绞喜⒉唤渥担汇⑹弦患幼ⅲ狗唇盗耍杓颇泵氪邮κ叩却担胙豕鄣阏酚敕瘢⒉环⑸叵担诱庖坏憷纯矗⑹现嵋妒希翟谑浅寺绞稀4酉衷诘难酃饫纯矗段虏∶骼怼范砸妒险庋嶷泛跏翘ち恕5绻返乜次侍猓灰私獾笔钡氖贝尘凹捌渥鞫蜚⑹现土夜ヅ乓段猓筒痪醯闷婀至恕H⑷楦趴

《温病明理》同《温热辨惑》等著一样,是一本以批判叶派学说为主限的专著。此书原名《温病讲义》,为其自编函授讲义之一种,于1928年4月出单行本,系门人徐衡之,章巨膺参校,由上海华丰印刷铸字所印刷,恽铁樵医寓发行,后收入《药盦医学丛书》中。书共四卷,每卷不标目。卷一因鉴于“今有一病于此,甲医曰是伤寒也,乙医曰是温病也,温病与伤寒异冶,病家茫然不知所从,取决于余,余曰,温病乃五种伤寒之一,二说皆是,病家益无所适从,则延西医。”感到外感热病之病名不统一,不但授废止派以口实。也难以征信于病人,遂慨然有正名之计划。其正名认为《难经·五十八难》之关于温病定名,不足以为训;西医就微菌定名法,也不可从。主张以《内经》为宗,认为:“若以《内经》法则,则厘然划一,无有疑义。”卷二详考《内经》、《难经》诸家之论三焦。以揭露鞠通之三焦,与中医三焦原有之本义不个,然后指出:“假使有精当之学理,真确之经验,原不妨于古人所言者之外,别树一帜,然必所言者,与古人相发而后可?如其与古人所言相背,则必古人所说之理论不圆满,吾能证明其误处而后可,若表面崇古,里面反古,用以欺世敛钱,原滔滔皆是,不足深责,著书垂后,其罪不胜殊矣。”卷三继简要抨击“温病从口鼻入”说之后,大段节录《世补斋医书》中抨击叶吴学说之文,来表明自己见解,“证明条辨、经纬、叶案之谬”,并指出:“伤寒太阳证,是寒邪从肌表入。伤寒门明病,是病毒从口入。”但“惟其内部有弱点,然后外邪得以入里。”卷四详论《伤寒论·痉湿暍病篇》的湿暍二病,认为湿即湿温,恽氏借用了当时的西医学知识,来解释此二病之病理,通过病理解释以证明叶派学说之误。尤其是认为:吴鞠通别创一三焦之说,“说理无有是处,用药亦无有是处。“并有自己的诊治经验介绍。

四、治学精神

恽氏冶学,不因循流俗,不迷信权威,快人快语,文如其人,这从上论,已足反映。此外,他虽崇古而不泥古,虽信奉陆、戴之学,但不因此而偏爱,现举二例以证之:

1·不盲目泥古:他说:“《难经》自是古医书之一种,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扁鹊传中所指,即为今本《难经》文字,虽随书经藉志不见其目,唐人已认此书出自扁鹊,昭然无疑。然书之佳否,当以说理精粗力断,不以年代古近为衡,考《难经》全书所言,皆内经中表面文字,于《内经》之精义丝毫不曾有得,假使扁鹊读《内经》,亦只见五行六气,不知形能德藏,则所谓见垣一方者,真可谓寸无英雄,竖子成名矣。故吾于《难经》一书,总不敢绝对信奉。”这段文字,足证恽氏之推崇《内经》、《伤寒》,与盲目宗法汉唐、排击金元者,貌似雷同,实相悬绝。”

2·不偏爱一派:中医流派众多,有些医者,由于先入为主,志趣为夺,往往入主出奴,对自己一派之学有偏好。但恽氏则不如此。恽氏初步治医,从《广温热论》入手,他对此书虽十分推崇,认为“较之条辨、叶案,高出十倍。”但他也不讳言此书缺憾,他说:“若谓吾侪信奉此编,即此已足,正未必然,须知此书浅而狭隘,读之既久,恒偏于用凉,转以凉药误事,亦往往不免。又其辨舌一节,亦未可为训。”又如他虽推崇陆九芝,但遇不同看法,亦秉笔直言,他说:“九芝先生谓照阳明治法,葛根芩连清之,无勿愈者,此可以施于伤寒类之温病,不能施之于与伤寒相滥之湿暍。”谓其言系误。这样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较之有些医者,视《温热论》竟若天书,从不见内中有丝毫之瑕疵,甚至一旦他人言之,即便视作异己而深恶痛绝之的治学方法,是多么的不同。

五、争鸣论点

1·伤寒为温病之原:温热派说温病是温邪所致,恽氏认为温病也是寒邪所致。他说;“温病者,热病也,热病者,伤寒也。”“冬之热病是伤寒,春之热病,仍是伤寒,夏之热病,秋之热病,依然是伤寒,故曰:凡热病皆伤寒之类也。是故谓春之热病伤于风,夏之热病伤于热,秋之热病伤于燥,长夏之热病伤于湿,无有是处。”恽氏认力伤寒而病热,之所以有风温、暑温、湿温等之称,“是因时令之异而兼六气之化,故命名如此。”“凡热之而热,寒之而寒,惟死体为然,生物则否。”人体唯受寒而病热,“谓受热而病热,无有是处,须知受热竟不病热。”这实足以后祝味菊否定温邪致病说之先声。

2·石斛为热病大忌:恽氏对叶派药法有很多异议,他除了“清宫,增液,一甲,二甲,大、小定风珠,一派滋腻之药,无非痴人说梦。”等论说外,对叶氏以石斛治热病,亦痛加惩创,他说:“石斛用以治热病,亦始于叶氏,此物最为热病所忌。鲜生地可用,石斛不可用也。何以言之,生地黄之功,专能凉血,血之就干者,得此可以转润,故暑温证之汗多舌绛者最宜。石斛则非血分药,本经言其能厚肠胃,实与血分无与,且此物之功效,专能生津,暑温无不兼湿,生津则助湿,胸痞乃益甚,所以不可用。”“今之寸医,乃以羚羊犀角为习用之晶,以石斛为藏身之窟,不问伤寒温病。甘凉之剂,一例混施。最可恶者,以石斛施之风温痧疹,致咳嗽发热之病,十九成急性肺炎,当出痧子者,痧不得出,终成内陷,病家不知其故,医家不知其故,覆辙相寻,滔滔皆是,皆吴鞠通,王孟英所造孽也。”后谢诵穆论治湿温,谓其即用滋阴药,亦宁“用生地、玄参,麦冬,不用石斛、阿胶、熟地炭、龟板、生地、玄参,号为滋阴,实兼有解毒作用……与石斛,阿胶等之腻隔留邪者,有上下床之判。”这似亦系受恽氏之影响。

3·驳温风伤肺之说:条辨崇天士之说,谓“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对此,恽氏列举了四点理由来加以驳斥:(一)《内经》说邪风伤人皆始于皮毛,皮毛并非言肺之合,而是言驱体之外层。今言从口鼻入,由里出外,则这种温病,必须在《内经》“凡热病”三字范围之外而后可。(二)既言从口鼻入,鼻固通于沛,邪从口入伤脾,又与上焦何涉。(三)经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此言不治皮毛,即有害五脏之可能。若以从口鼻入应伤五脏解之,于《内经》无征。(四)寒风从毛窍入,温风从口鼻入之况,论出无稽,纯届杜撰。恽氏据此,认为:“温病从口鼻入之说,亦不成立。”他诘难吴鞠通说;“既认定温病从口鼻入,温邪是由里达表,何以第一方却用仲景之桂枝汤,岂非自相矛盾之甚哉!”

上述三点,举例而已,他如认为“神昏谵语谓是心包络病,乃想当然之语,于实际无有是处”等争鸣意见,书中尚多,因属于通过熔裁陆氏之说来表明其见解者,故从略不论。

六、结尾短评

1·温热派医家对仲景学说的某些曲解,与废止派出于消灭中医企图而对《伤寒论》进行攻击,有其本质上之差异,恽氏不加区别,对叶吴学派,在学术论争中,竟恣意嘲讽怒骂,开寒温二派互相攻讦、党同伐异之恶习,流毒于今!这虽是时代造成的局限性,诚亦我中医事业发展之不幸。这种恶习如不能彻底革除,则一家一派宰据医坛,另一派之医著医文即难得一见,这是毫不足怪的。

2·恽氏属伤寒派医家,在寒温二派之争中,伤寒派医家因崇尚经学,常被人戴上复古派、卫道士的大帽子,但论人要知世,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条件,轻率地给维护仲景学说的医家戴高帽。这在评论恽氏及其他伤寒派医家时,是都须注意的。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恽氏之崇张(仲景)排叶(桂),功大于过,是于中医学之发展,有贡献的。

3。恽氏是一位著名的中西汇通派医家,故在《温病明理》中,经常可以看到他借用当时的一些西医知识,来解释伤寒温病的病理,现在看来,有些地方,显得很为牵强,这虽然不足挑剔,但毕竟是白壁有瑕。

4。寒温两派的攻讦,党同伐界的学风,不能保证百家争鸣的正常进行,只能影响“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故很不利中医事业的兴旺,历史的经验,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参考文献

①,③、④,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内部资料),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河北分会印行,1982年。

②,上海中医学院,《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上海科技出版社,1963年。

谢诵穆及其《温病论衡》

谢诵穆(1911…1973),一名颍甫,后改为仲墨,浙江肖山尖山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医学院,时其师陆渊雷正在办函授学校,嘱谢编辑《中医新生命》杂志,并解答函授生提出的质疑。1936年,谢又为裘吉生罗致,为裘编辑家藏书目提要,后因日寇侵华,战火蔓延,未能完成,避归故里。1955年,从上海赴北京,参加中医研究院工作,“于十年内乱期间被害致死,但谢老在中医学术上的贡献,仍被人们称颂不止。”谢氏生性淳厚,事母至孝。毕身钻研中医理论,卓有成绩,其于探讨感证学理,尤多心得,著有《温病论衡》、《湿温论治》,《温病要义》,《伤寒通论》,《温疫述义》、《历代医书丛考》等。亦长于考据及中国医学史料的研究,曾著《中国伪书考》一帙,惜未刊行,据《肖山医藉考》云:“北京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有存”从《温病论衡》来看,其学术思想,显系承陆九芝、恽铁樵之余绪,祝味菊、杨则民、章巨膺等人相接近。有鉴此书,不乏作者对温病学中许多纠缠不清问题之见解,故现将其人及《温病论衡》中的治外感学术现,介绍如下:

一、治学思想及方法

谢氏治学,具有创新精神。他认为历来名家俱出,“全力以赴”,“百家争鸣”,“夫致力温病者,如此之众,而温病学说之笼统庞杂凌乱,乃泊丝而益紊,此无他,灵府为旧说所锢蔽,不能夺门而出耳。”“故目光不凌驾于温病之上者,决不能澈温病之底蕴。”从这一角度出发,他在对古今治温病的各家学说进行研究后指出:“温病学说之派别极多,不仅叶吴等数家而已。”研究温病,如果“以叶吴之目光视叶吴,则叶吴之温病,自无可议。”但如果将“叶吴之外之温病学说,与叶吴相比较,亦可以见温病学说之异同,而度其长短也。”一般之“研究温病者,以为温病只有叶派,仿佛叶派即足为温病之代表。”这实在是一种错觉,谢氏指出:“叶吴之温病,不过温病学说之一部分,尚不足为全部温病学说之代表。”故后之来者,如果“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囿于一派之说,志趣为夺,这同沾上“捧经”恶习一样,不但影响思想创造上的发展,又复障碍学术建设上的进步。所以,研究学问,必须胸无喊府,虚怀若谷,折除一家一派之学的藩篱,要“敢于直薄古人之壁垒。”谢氏的这种治学思想,在一家一派之学几乎主宰了中医对外感热病研究的情况下,对启发人们思路,促进百家争鸣,实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谢氏治学的基本方法是:不以后人之说证前人。他认为历代之所谓温病,本义不同,“欲知温病学说思想变迁之痕迹,自必从内难仲景等叙起,然着笔之时,当从内难之本义,作一朴质之叙述,凡清医对于内难仲景之注解,当一律屏去。”如果阑入清医之注解,就是用清医的思想来证前人之说了,这样,“无形中已失去内难仲景之本义。”故他在叙述《温病学说思想之变迁》时,将“内经仲景之温病,还之内经仲景。以叶吴孟英之温病,还之叶吴孟英。”这样抽茧剥焦,逐层揭去,先弄清历代各家温病学说之真面目,则有关争论的是非问题,就可判定了。其次,他认为凡是批判一种学说,目光必笼罩此学说之全体,抓住其关键,解决其根本,如支支节节,攻其局部,则此剿彼窜,将永无宁日,他认为陆九芝抨击叶派,具有这种缺点,所以不能彻底荡平其壁垒。故他考古论今,详评捆析,从大处落墨,对有关温病的几个关键性问题,逐一解答批评,认为这样便可彻底解决问题,荡平叶吴学说之壁垒。

二、《温病论衡》的概况

此书先刊于《中医新生命》杂志。后于1936年出单行本,由知行医学出版社出版,书面由陆渊雷题签,后附有《湿温论治》。全书共分六章,书首有引言。第一章《温病学说思想之变迁》先叙述了内经、难经,到戴北山、陆九芝为止的二十八家温病之本义。然后在结论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是全书抨击叶派学说很显力量的重要片断。第二章《温病病名名实之歧异》,讨论了湿温,风温,温毒,温疟,冬温,这五个古今名实淆乱的温病;第三章《伏气与外感》,为研究温病病因之专篇,内中对伏气学说提出了批评。第四章《伤寒温病与时行》,先列述前代医家的各种意见,然后发表作者自己的看法。第五章《清代温病书中所包含之疾病》,“专取叶派学说,作单独之剖析”,认为只少是包括了肺炎,肠伤寒,斑疹伤寒,猩红热,脑膜炎,丹毒,霍乱,痢疾,疟疾,中暑,耳下腺炎,黄疽,胁膜炎等这几种病在内。第六章《叶派温病治术之批评》,主要指摘叶派治术中的不足之处,认为:辛凉轻剂及滋阴疗法,用于“治犯肺之温病,寻常感冒,或足以了之。”如治疗肺炎等较重之温病,就已药轻而不及彀,不及麻杏石汤等方显得有力量,如竟用以治胃系之温病,就尤属治术之下驷。全书采撷陆九芝,章太炎、陆渊雷等人的论说较多,总的认为叶吴学说从理论到治疗,缺憾很多,陆九芝虽作了大举之驳击,但仅成对抗之势。他为了彻底解决近百年来在温病问题上的种种争执,批倒叶吴学说中的错误理论,纠正时医泛用轻清之流弊,故有《温病论衡》一书之撰作。

三、争鸣意见举隅

1·对《温热论》评价过高不恰当:叶桂的《温热论》被某些治温热之学者,奉为圭臬。谢氏认为将这部书捧的太高是不恰当的。他说;“所谓《温热论》者,吴医汇讲刻之,贮春仙馆刻之,拜石山房刻之,种福堂又刻之,王孟英等所视为金科玉律者也,然循其字里行间而核之,则有自相矛盾者,有混杂不清者,凌乱支离,不可卒读,不意歌讴赞美珍同瓖宝之《温热论》,乃如此不堪,彼终身由之而不疑,信之而不违者,亦事理之不可解也。”他指出;“《温热论》曰:‘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然其后则曰:‘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