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2007.4-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淇同志的脑子太清楚了。这个“明确要求”使我本来已经感到肩头很重的压力一下子又加重了几倍。
其实那段时间,我已经多次感受到刘淇同志对《申奥报告》的格外重视。作为北京市市长和奥申委主席,他在中央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上、主席办公会等不同的场合,都对《申奥报告》的编制工作提出过要求。
记得有一天,已是晚上快10点了,我下楼准备回家。走出新侨饭店的后门,来到汽车旁,刚准备上车时,听见手机响了。
我打开手机,看到显示的是国外的号码,我正猜想是谁打来的,里面传来刘淇同志的声音:“大光同志,我是刘淇,我现在在悉尼,这里已是夜里快12点了,我们都没睡觉,还在开会,大家都很关心编制《申奥报告》工作的进展情况,这是我们申奥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你肩上的担子分量很重啊,怎么样?扛得住吗?”
“放心吧,刘市长,我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我深知这项工作的分量,就是不吃、不喝、不睡,我也要按时完成任务。”我说。
他又说:“关于北京奥运期间外国记者来京采访的手续问题如何写,要慎重。既要考虑我国的有关规定,也要看到改革开放的发展形势,还要考虑国际奥委会的要求。”
我没有想到他远在澳洲出访期间,大半夜的还在惦记着编制《申奥报告》的事,还打电话来询问、鼓励。我很明白他的心意,这既是领导的关心、鼓励,也是领导给我们发出的信号《申奥报告》的分量如此之重!
6、高层领导亲自动笔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并兼申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贾庆林同志对《申奥报告》更是高度重视,他经常亲自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研究对策并提出明确要求。
2000年11月12日,我正在与有关部门一起研究《申奥报告》中的照片问题,办公室秘书处处长曹秀云来通知我:“15日上午,庆林同志亲自主持召开第五次申办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内容主要是听你汇报《申奥报告》撰写工作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并送给我一个会议通知(奥申办会〔2000〕11号)。我说:“好,没问题。”
11月15日上午9:30,由有关部委领导同志组成的申奥领导小组,在北京市委第三会议室召开会议,听取了我关于《申奥报告》的工作汇报和下一步工作安排。然后大家进行了讨论,最后,贾庆林同志说:“《申奥报告》是我们申办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我们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的唯一正式的综合性文件,是反映北京乃至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百科全书,是国际奥委会评估申奥城市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要用更加开放的思路,充分发挥北京人才荟萃的优势,集思广益,精益求精,进一步将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各项工作做好。”
还有一次,在新侨饭店六楼会议室,庆林同志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大会议桌呈椭圆形,在其他领导发言时,庆林同志离开了自己的座位,走到了我的身后,拍了拍我的肩膀,递过来一叠稿纸,轻声地说:“大光同志,这是我修改的《申奥报告》中的一小部分,仅供你们参考,不一定完全按照我写的办。其他章节我改后再给你。”
我立刻接过来。我没想到他会亲自动手修改稿子,马上翻看了一遍,稿子上是他亲自用笔修改过的字迹,看得出来,他是经过认真思考后的修改。我很高兴,也很感动,这是领导对《申奥报告》重视的最好体现,也是对总编室和我工作的最大支持和信任。
但对我来说,既是鼓励更是压力。
高层领导如此重视《申奥报告》;所有同事都在关心我们;全国人民都在期盼着我们的工作成果;国际奥委会在等待着我们的答卷;世界上许多关心中国申奥的人也都在看着我们。同时,还有一些反对中国申奥的势力在盯着我们……我没有理由不全心全意、废寝忘食地工作,我没有理由不用百分之三百的努力去工作,我必须交出一份全国人民都满意的、能够打动国际奥委会的最高水平的答卷。
不同的工作、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压力,对于编制《申奥报告》工作来说,我身上的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其中关于“不要世界一流的,而是必须要世界第一的”明确要求,像一块巨石,一直压在我的心头。在整个编制《申奥报告》过程中,我时刻不忘这个标准,时刻用这个标准衡量《申奥报告》中的每一个细节;时刻用这个标准审视每天的工作;时刻用这个标准鼓励和要求大家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
正是有了这样的压力,我们才有了超常的发挥;正是这样的压力,使我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旺盛的工作干劲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正是这样的压力,使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正是在这种压力下,我们最终实现了高层领导要求的目标,取得了《申奥报告》的圆满结果。
7、庞大的系统工程
“《申奥报告》是国际奥委会委员评判申办城市的重要依据,包括经济、法律、文化、环保、财政、交通、医疗、安保、保证书等18个方面的内容。在时间紧,任务量大、要求高的情况下,我们组织国内外大量专家,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份对申办至关重要的报告。”
这段话是申奥结束后,2001年7月23日,刘淇同志在庆祝北京申奥成功报告会上的讲话中说的。
编制《申奥报告》的组织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参与人数、涉及范围等方面,无疑是申奥中的最大战役之一。其涉及的部门、单位达150多个,从中央办公厅、全国人大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到国家各有关部委、国务院各直属机构;从北京市政府及各部门、各区县政府,国家体育总局及各直属单位,到各有关省市人民政府;从各有关高等院校、新闻单位、科研单位,到有关公司、机场……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单位。仅直接参加起草的人员就达260多人;参加有关工作的人员达数千人。上至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下至有关单位的普通工作人员,都在《申奥报告》中凝结了辛勤的劳动。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奥报告》被称为申奥的精品,是北京申奥工作质量的集中体现;它凝聚了申奥人的心血,体现了北京人的精神,反映了中国人的智慧。
这样一部“百科全书”,从正式开始编撰到完成,总共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这是通常不可想像的。在这仅120多天的时间里,奥申委的工作人员和所有参加《申奥报告》编写的人员,创造了申奥史上的一个奇迹;编织了一部申奥中大兵团协同作战的团结交响诗。
我体会到,《申奥报告》不仅是用手“写”出来的,而且是用脑“策划”出来的,更是无数人用心血“编织”出来的。
《申奥报告》编制工作的队伍是庞大的,为了便于管理,我们编制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奥报告》编制工作计划网络图”,用系统科学的管理方法,按照18个专题的内容进行分工,由奥申委各部门分工负责,作为各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同时,把参加《申奥报告》编制工作的人员和参与《申奥报告》工作的社会有关部门、单位进行组合。由奥申委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总编室协调、把关,各部门分头组织负责,社会各方面积极配合。形成了一个庞大而有序的系统组织结构。
8、急得满嘴起泡
《申奥报告》不仅是一部20多万字、内容丰富的“大百科全书”,申奥成功后,也成为一件收藏家们精心收藏的艺术品。《申奥报告》的编制,同时也是各申办国家、城市以《申奥报告》为载体,进行的一次书的艺术展现。《申奥报告》的封面、封底、色彩、版式、格式、文字、照片、图表、图片、装帧、设计、用纸、印刷、装订、书匣、书盒、书箱。。。。。。等等,无不反映出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水准和技术水平。
但设计出一个什么样的《申奥报告》?封面用什么颜色?内文用什么样的颜色、格式?什么图案?文字用什么体?等等,这是当时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其中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在编制《申奥报告》工作一开始,我们就非常重视其装帧设计工作,并作了一个详细的计划,向全社会特别是国内著名的专业设计单位、高等院校等征集《申奥报告》的版式及装帧设计方案。按照计划,10月中旬征集结束,然后请国家级专业单位的国家著名的专家进行审稿并确定其中一两家作为《申奥报告》的设计单位;再由设计单位进行进一步研究、修改、加工,在10月底前提出初步意见报领导审定;11月,装帧设计单位与印制单位一起继续修改、完善方案。12月开始排版。
但第一阶段征集结束后,效果很不理想,跟原来计划和想像相差太多,没有一个作品能让人眼前一亮。这些设计单位的作品基本上都没有脱离老框框,无论是色彩、样式、图案等,都达不到我们的要求。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我急得吃不下、睡不安。
9、一本画册的启发
那些天,我每天翻阅各种书刊杂志,寻找灵感。
有一天,我看到一本画册,忽然觉得有点启发,似乎找到感觉了,我如获珍宝。记得内容好像是介绍北京的,那是一本深粉红色的、硬皮亚光的封面,比一般的画报要小些、比一般的书要大很多,正方形的、不是很厚的画册,封面中间是一个像是中国传统的蓝色花布的圆形的图案。我很喜欢这个色彩、图案和整体感觉。我脑海里已产生了一个隐约的书样颜色要比这个再深红一些、与这个蓝色协调起来、用北京申奥会徽标志的变形来体现。那天是星期五,我马上把刘岩找来,让他通知我们拟定的牵头单位的专家第二天早上到奥申委来。
第二天早上,他们来了一个年轻人,我把思路、想法和要求详细讲给他们,并拿出这个画报,明确说明以此作为样本,设计出新的封面和封底。年轻人答应三天拿出样品,我非常高兴。
10、令人失望的XX公司
我苦苦等了三天。满怀希望地等到了第四天早上,终于把年轻人等来了,但没想到,结果令人非常失望。
年轻人拿出来一个几乎没有做什么修改的方案,并说,公司最近正在忙一个大型演出,业务骨干都抽不出来,所以任务完成得不好,领导今天也是让我特地来道歉。我一听很着急,心里直想骂人,但又不好发火,只是说了一句:“没关系,但你们应该早些告诉我们,目前对奥申委来说,时间比金子还要贵重啊。你把那本画册还给我吧。”后来我们了解到,这个公司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使他们没有接这个任务:一是没有多少回报,奥申委规定只象征性的给一点补助经费,主要是荣誉价值;二是时间紧、要求高,怕完不成任务。我对这个某领导推荐的公司很失望。
这时候,为了保险,我们立刻采取了一个最稳妥的办法,请国内最高的专业单位和高等院校的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在征集到的方案里“矮子拔大个儿”选出几个方案进行修改。虽然这些方案都不理想,修改起来会很困难,但不管怎样,最后肯定会拿出几个方案,再报领导确定其中一个方案。这是最保险的方法,也好交差。但另一方面,我一直不死心,仍然想寻求新的、更理想的方案,即:能够让我和我的同事一看眼睛会发亮的那种。那些天,我愁得吃不好、睡不安。心里总是在想:连我自己都不满意的方案,领导怎么能满意呢?外国人就更不用说满意了。我企盼奇迹出现。
11、企盼奇迹
奇迹真的出现了!更理想的方案出现了!因为,更理想的公司来了。
它就是“北京理想设计艺术公司”。
事情很偶然。有一天吃午饭时,刘岩随口说:“昨天陈少华找我说,他认识一个搞平面设计的人很有才华,想推荐给我们作《申奥报告》的装帧设计。我说太晚了,已经来不及了。”
“有作品方案吗?”我一边吃饭一边问。
最近我们已见了不少“专家”、“学者”,有的实在不敢恭维,其中也包括有领导推荐的,但作品实在不理想。这不是讲情面的事,不管谁推荐,必须拿作品说话。
“没有,”刘岩说,“陈少华说他出国刚回来,征集时没赶上。”
我想了想说:“哪怕有一丝的希望,我们也要试一下,决不放掉任何一个哪怕很小的机会。你通知陈少华先生,让他带那个‘很有才华的人’到我办公室来一趟吧。”
陈少华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与其他几个人一起设计的北京申奥会徽,是在众多方案被否决后,在最后关头脱颖而出的。那以后,他经常来奥申委帮助宣传部工作,和大家相处得很好。“不能漏掉机会,多见一个人也耽误不了多少时间。”我想。
没想到这一见,还真见出了希望、见出了惊喜。
下午4点多钟,陈少华来了,带来一位中等身材、穿着深色西装、头发烫得比恩格斯的还长的人,只是头发颜色是黑的,我看着不大习惯。他就是邵昕一个很有个性的平面设计艺术家,他创建了北京理想设计艺术公司,并任总经理兼艺术总监。他有一个在平面设计艺术界很有名气的父亲,“猴票”的设计者邵伯林邵老爷子。
经过简单介绍后,我说:“我们就直接进入主题吧。”
陈少华说:“我们知道孙秘书长正为《申奥报告》的装帧设计方案着急,《申奥报告》是北京申奥中的最重要工作之一,我们大家都想为此出点力。邵总是这方面的专家,他有些想法我觉得很好,所以想请邵总当面向您汇报,听听您的具体想法和要求。”
邵昕简单说了说他对《申奥报告》封面设计的一些认识和想法。然后,我把我的思路和要求讲了一遍,并拿出那本画册给他看,明确提出了我的想法。我说:“这样吧,你的思路我觉得很好,与我的想法比较接近,但好思路不等于好作品,重要的是要把思路变成作品,你回去就动手设计,我也不给你规定时间,因为你知道时间已经很紧,晚了就没有意义了。最好一有方案你就马上拿来,不要等你自己非常满意了才拿来,那可能就来不及了。”
12、惊喜出现了
见面总共20多分钟,对此我并没抱多大的希望,因为那段时间已经与很多人进行过很多次同样的谈话,但其结果也都是一样的,一直没有奇迹出现。
但邵昕是个天才。三天后,他带来了一份惊喜。
他提着笔记本电脑走进我办公室时,我发现他似乎比三天前瘦了许多,眼睛也显得疲惫。当他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他的作品方案时,我期望多日的感觉出现了眼睛顿时一亮:封面是一种有些深红的颜色作底调,这正是我想看到的、那种比那个画报的颜色更红一些的颜色。
后来邵昕告诉我,这叫“宫墙红”。
“宫墙红?”我怔了一下,多么庄重而浪漫的名字!我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了。
封面是用了北京申奥会徽的五个笔画变形,显得稍有些散;文内用了浅黄色底调,每段文字旁,加了一些简单的、但很雅致的线条衬托。
虽然这个方案还不太成熟,也可能最后的方案与现在的这个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