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2007.4-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封面是用了北京申奥会徽的五个笔画变形,显得稍有些散;文内用了浅黄色底调,每段文字旁,加了一些简单的、但很雅致的线条衬托。
虽然这个方案还不太成熟,也可能最后的方案与现在的这个方案差别会很大,但凭着自己当过多年编辑部负责人的经验,我已认定了邵昕,他就是我们期盼的那个设计者。就像编辑发现了一篇好文章一样。编辑对文章的要求是很苛刻的,同时也是很敏感的。在编辑的眼睛里,文章有三种:无法修改的、可以修改的和非常愿意修改的。有的文章看一遍就够了,题不达意、驴唇不对马嘴,想改都无从下手,编辑最怕这种文章;多数文章是题对,内容也对,就是水平有限,但是可以进行修改,这样的文章是需要占用编辑大量的时间的;还有极少数文章,编辑一看就会眼睛一亮,大脑兴奋,甚至会情不自禁拿起笔立刻就进行修改。
我看到邵昕的方案时,就是像编辑看到第三种文章时的感觉,这是我盼望了多日的感觉。这也是总编室同志的共同感觉。直觉告诉我,一个新的、富有创意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很快就要诞生了。
感谢邵昕,感谢他带来的这份惊喜。
陈少华也来了,我又叫来刘岩、杨采奕等人,大家对着笔记本电脑,边讨论边修改,直到很晚,邵昕才拿着笔记本电脑回家,按照大家提的建议继续修改。
那天我特别高兴,回到家,吃完饭、洗完澡已经快12点了,但还是不想睡觉。心想,这邵昕可真是个人才,那么多专家、学者设计了那么多天,报来的作品方案都不行,可邵昕跟我只见了一面,谈了20分钟,三天就设计出这个让我们为之一震的方案。真是聪明过人,这才是专家、艺术家。
经过多次的研究、讨论、修改,终于定稿。奥申委执委会一致通过了《申奥报告》的装帧设计方案。《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的装帧设计,吸取了中国古代书籍的菁华,封面颜色为中国传统的宫墙红,显得极为高贵。全书采用淡黄色再生纸,十分典雅,并充分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现代环保意识。《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异型16开,彩色印刷,锁线胶装。
13、艺术家的“火药”风格
经过这个过程,我几乎每天都能见到邵昕,对他那烫得“比恩格斯的还长”的头型也看习惯了;慢慢的觉得也不难看;再仔细看看,觉得还挺好看的,很适合他那种艺术家的特点和气质。看来很多事物都需要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
后来我发现,凡是烫着长头发或扎个马尾的中国男人,都是聪明而有个性的、有时甚至是固执的人。邵昕所特有的固执也是一般人比不上的。也很巧,总编室的人也都很有个性、很固执,所以当大家熟悉后,在讨论、研究的过程中,从开始讨论到争论、辩论,甚至最后有时争吵。有时仅是为了一个标点符号,或是表格的排法、颜色等,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一争就是一两个小时,邵昕和刘岩两人经常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甚至一争就是两三个小时。也有时在电话里争,吵得电话发烫以至于刘岩不敢把电话靠在耳朵上,然后两人说好,等电话凉下来再接着争。记得争得最凶的一次是2000年的最后一个夜晚,两人因为一处字号的大小,从10点多开始在电话里争了起来。后来因为我们要去吃夜宵也是为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两人说好吃饭回来再继续。吃饭回来后,已经是2001年1月1日凌晨快1点了。我们刚进屋,电话铃就响了,两人接着在电话里争,直到两点半多才算告一段落。因此后来我们自嘲是从上个世纪争到了新世纪。别人是在欢欢乐乐中迎接新世纪,我们是在争吵的火药味中走进新世纪的。
这种时候双方都不会认输的,到最后,一般都是由我来进行裁决、定论,才能平息下来。有一次,邵昕对我的裁决不满意,我就说:“邵总,这个问题就听我的吧。你坚持艺术规律没错,但申奥也有规律,它要考虑有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年龄大了,字太小不利于他们阅读。”
每到这时,他都显得非常虔诚:“好吧,我服从,但我保留观点。”这也是邵昕最可贵的特点:绝不会轻言放弃观点,但绝对服从大局。
他就是这样一个极其认真、极其顽固、顽固得有时像孩子一样可爱的人,却刚好碰上我们这些更加认真、更加顽固,顽固得有时甚至不尽人意的人。
那段时间,总编室简直就是在火药味中度过来的。但正是这种火药味,正是在不断的讨论、争论、辩论中,《申奥报告》的质量在不断得到提高,从而使《申奥报告》成为了艺术精品。
如果有人问总编室的人:“哪段日子最难忘?”我可以肯定地代表大家回答:“是那段争论最凶、火药味最浓的日子。”也正是那段日子和那些争论,最终使我们与艺术家们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结出了丰硕果实;也使我们和他们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我和邵昕也成为好朋友。
2006年元旦,我接到邵昕的一条短信:“孙大光副秘书长,新年好!收到你的祝福非常高兴,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一晃五年过去了。我们一起奋斗工作的40天真是终生难忘。我为有你这样一个领导和兄长而骄傲。衷心祝你和全家身体健康,顺心顺意,新年快乐!”艺术家也有粗心的时候,他把“新年快乐!”打成了“新年快了!”
他还让人给我带来一个很特殊的纪念品,肯定是他自己设计的是一个小盒子里面装了一个乒乓球拍,还有一盒乒乓球、一盒高尔夫球,球都是用线拴在一起的,很有艺术性。打开乒乓球盒,里面还有一封新年慰问信。
看着这个特殊的球拍和乒乓球、高尔夫球,读着他那真挚的慰问信,我的眼睛湿了。
14、“婴儿的摇篮”
后来,我们又同深圳雅昌彩印公司一起研制了精美的函套,每套报告放置于精美的函套中,函套选用了咖啡色布面,烫金的北京奥申委申办会徽和奥运五环标志,显得熠熠生辉。
函套的设计也有一个过程,经历了很多次修改。记得有个细节很有意思:雅昌公司的董事长万捷,一开始带来了一个函套的样品,是个像中国传统的包袱式的,把一根细带子一解开,函套就摊开了,很有创意,很方便读者。但我觉得《申奥报告》用这种都摊开的方式不合适,好像有点松懈,有点泄气,我觉得应该是紧凑型、凝聚型的。正好那天何振梁同志来开会,我就请他也来看一下,他的感觉和我一样。后来万捷董事长他们回深圳又设计了几个样本,都是紧凑型的,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后定下来的函套,是打开后套盖可放下来,但书像婴儿一样躺在书套里,人会自然的去欣赏“婴儿”,然后,用旁边的一个带子,可以很方便地把“婴儿”抱出来。
我非常喜欢这个“婴儿”和这个“婴儿的摇篮”。
《申奥报告》的装帧设计,经过了“黎明前的黑暗”,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15、《申奥报告》中的数据
《申奥报告》分为三卷,英、法两种文字,共有各种图片、表格共683个,全书共近600页,20多万字,全面展示了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条件与能力,是一部具有体育特色的新北京的百科全书。
《申奥报告》中,除了回答问题外,还有许多内容。下面是《申奥报告》中的有关数据:共18个主题,包括504个问题。支持信4封。包括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北京市市长、中国奥委会主席的。保证书、认可书共30类165份。其中,国务院、地方政府、政府部门及单位的保证书67份、饭店70个,涉及国内机构103个;28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签署的认可书28份。照片107张。透视效果图49张。地图51张。规划图42张。建筑平面图145张。建筑剖面图33张。框图、曲线图、柱形图等38张。表格420个。
在以上这些数字中,任何一项都需要认真对待,丝毫不能马虎。其中国际奥委会的有些要求、规定与我国现行政策、规定有矛盾,很多内容的完成都需要克服大量的困难,做许多请示和协调工作才能解决。
16、最先得到的保证书
在编制《申奥报告》工作中,获得165份保证书、确认书是一项重要而且有较大难度的工作,除需要与国外28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取得联系、获得支持外,还要与国内160多个部门、单位及各种机构取得联系,获得支持。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部门、单位和各级领导、工作人员都给了我们积极支持和热情帮助,并且许多部门打破了以往机关里的一些官僚主义、办事拖拉的作风,以很高的办事效率给与我们反馈。使我们深受感动。
比如:全国人大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宣部、外交部、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公安部、信息产业部、卫生部、海关总署、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民航总局等,这些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都非常积极、认真地帮助我们一起研究如何协调有关部门,如何撰写更合适,如何能既满足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又不违反我们国家的现行规定。
在获得保证书工作中最令大家感动的是,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对申奥的支持以及签署保证书的工作效率和认真态度,还有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的办事效率和工作作风。在《申奥报告》中,需要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的支持信2封,需要国务院总理签署的保证书2份,需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协调的保证书共13份,涉及国家部委19个。需要北京以外省市政府签署的保证书19份。需要北京市各部门、单位签署的保证书33份,涉及部门、单位41个,需要70个饭店签署70份保证书,等等。
原来我们以为,需要国家领导人签署的和需要中办、国办协调的是最难的工作。所以,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打了充分的提前量。然而这些最高级别的支持信和保证书,是最早签回来的。虽然***主席和朱镕基总理的支持信,还需要有关部门过目,但我们报上去后,一周内就返回来了,是我们接到的最早返回的保证书。中办和国办的同志打电话通知我们派人取回来后,我打开一看,包括支持信和保证书原件在内的非常规范的、整整齐齐的一套文件。我和我的同事们都很感动。
17、及时寄到的确认书
28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工作效率值得我们学习。获得28份确认书也是一件难度较大的事。悉尼奥运会期间,我们给28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发了邀请函,请其主席或秘书长在12月中旬前访问中国,考察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场馆规划,并出具确认书。从10月中旬开始,到12月中旬,在不到60天的时间里,有26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领导人来访,考察了我们的场馆规划。北京奥申委体育主任楼大鹏和体育部的官员几乎每天都要接待他们。
到12月25日,收到最后寄来的最后3份确认书,至此,我们收到了所有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确认书。其中,11份是寄来的原件;15份是传真来的,后寄原件;1份是通过来人带来的;国际自行车联合会办事更是认真,他们派人送来了一份很规范的评估报告。国际举重联合会虽然没有派官员到北京来实地考察,但他们通过看北京的《申奥报告》和我们给他们写的一份报告,签发了确认书。
收到全部28份确认书后,我们高兴极了。因为已经临近12月底,《申奥报告》必须马上定稿,否则就来不及了,1月17日以前必须要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申奥报告》,这个时间是改不了的。如果再接不到确认书,就印不上去了。而如果《申奥报告》中少一个确认书,对《申奥报告》来说,也将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18、迟迟得不到的保证书
但也有个别部门和单位,甚至是个别部门的领导同志,表现出官僚主义的作风和教条主义的死板工作方式。2000年12月下旬,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离《申奥报告》截稿期越来越近,但还有两份保证书没有得到。其实这两份保证书并不特殊,不涉及与国家有关规定不符的问题,也没有涉密的问题,不应是难点。某委员会主任和某局局长不知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就是迟迟不签。总编室负责此项工作的金宝杰急得饭吃不下、觉睡不着,每天都催,但又不敢多催,怕被催的部门领导生气。那些天,他每天都要几次到我的办公室汇报进展情况,想对策,想办法。某主任一会儿说出差在外地,一会儿又说签这个保证书需要上级发文件通知。但经我们的工作人员了解,他根本就没出差,眼看着时间一天天逝去。后来我们的工作人员只能紧追不舍,每天坐在电话机旁不停地催,并带有一种无可奈何地说:“只差您这一份保证书了,如再不签署,就只好空着了。”在这种情况下,才派人送了过来。对迟迟不签的某局局长,最后我们没有办法了,只好向高层领导汇报,请高层领导出面,结果第二天就签回来了。
19、照片背后的艰辛
《申奥报告》里用什么照片、用多少照片的问题,一开始我们就很重视,因为这是国际奥委会规定相对不是很严格的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提高《申奥报告》的魅力。可是,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上是一项难度非常大的事情。《申奥报告》里的107张照片,凝结了总编室工作人员的大量心血。
开始,我们把任务分到各主题小组,要求各主题提供本主题拟用的照片,然后由总编室协调、筛选、确定。但各主题小组迟迟交不上来照片,开了几次会,催了多次,交上来一些,但基本都不理想。负责此项工作的杨采奕想了很多办法,和各部门反复研究了多次,各部门还是进展缓慢。后来了解到,不是大家不想收集,是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照片。
针对此情况,我们及时研究决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请各主题小组收集;另一方面,总编室主动协调,请有关专业新闻单位帮忙。但没想到新闻单位也感到为难,这是为什么?各大新闻单位不是都有图片库吗?
经过了解我们才知道,改革开放后,大多数水平较高的好照片都不在单位,都在摄影家和摄影记者们手里。在各新闻单位图片库的照片都是一些普通的、大众化的照片。这是我们原来不知道的情况。于是,我们请有关新闻单位推荐一些著名的摄影家和摄影记者,请他们开了两次会,共同研究,出谋划策,并希望大家支持申奥,贡献出高水平的照片。这些专家们非常积极,背着笔记本电脑来让我们随便选。我们非常高兴,看到这些专家们的手里都有一些自己的经典作品。我们挑选了一些,当然是有偿使用。
但还是不够。应该说数量不少,但水平高的、符合《申奥报告》要求和特点的不多。
2000年10月下旬,我们专门在宽沟北京市政府招待所,请有关专家专题研究《申奥报告》的照片问题,并请几个摄影界的知名专家牵头,成立一个小组,专门负责《申奥报告》里的照片收集和挑选。但由于摄影家们都是各自为战,几个知名专家又都以推荐自己的作品为主,很难统一选出最好的照片。最后,还是由总编室的同志直接出面协调、联系国内各有关方面的摄影专家,终于挑选出比较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