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当代2007.4 >

第18章

当代2007.4-第18章

小说: 当代2007.4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申奥工作“时间差”

  我从接待国际奥委会考察团的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一个理论观点:接待工作需要打“时间差”。也就是工作要做到“前面”,尽量向前,决不能拖后。许多时候,做到前面就是高质量,拖到后面就是低水平。高质量和低水平之间有时就是那么一点前后时间的差别。
  在接待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工作中,我们设计了很多方案,特别是在细节上下功夫,给自己提出了一些更高的要求。
  比如,我们提出了一个方案:评估团下飞机后,“行李要先于人到房间”。当时有的同志认为不可能,说:“我们搞了几十年的接待工作了,这是很难做到的。”也有的同志认为没必要,“早一点晚一点无所谓,只要不耽误客人使用就可以。”我和一些同志坚决支持万嗣铨秘书长提出的这一主张,认为不但能做到,并且一定会做得很好。
  对于下飞机后行李出关等一些细节,我比较了解。因为在准备接待国际奥委会的方案过程中,我曾再次到首都机场进行过实地考察,跟着给飞机运送行李的电瓶车,到航站楼外行李传送带的入口处,并且亲自从行李传送带的入口处钻过去,跟着行李一起钻出来,钻过两三遍。一秒一秒地计算时间,从而掌握了第一手实际情况。
  为了使国际奥委会考察团成员下飞机时,能快捷、方便地走出来,减少等行李带来的时间上的浪费,并反映我们工作的高效率,我们提前几周甚至更长时间,就了解到每个评估团成员来北京的航班号(因为不是每个成员都能乘同一班飞机的),然后与当地我使馆联系,在其登机前和登机时给予照顾。或把制作精美的、醒目的VIP行李牌寄送给本人,请他到时候拴在自己的行李上。如果乘坐的是中国民航,我们事先与中国民航联系,在飞机上给予照顾,并把他们的行李放在靠机舱门口。以便下飞机时我们接待人员很快就能找到其行李。
  在考察团下飞机后,我们首先请他们进VIP室。这是一种高规格的待遇,我们的领导和礼宾官为他们举行一个简单的欢迎仪式,然后,请记者们咯嚓嚓照相,进行简单的采访。他们会感到对他们的重视和热情。但同时我们利用这个仪式打了个“时间差”,仪式何时结束由我们决定。
  机场里,我们负责接行李的人利用这个时间去把评估团成员的行李全部找到,核对好,并装好车后,用对讲机向我报告:“行李已全部装好车。”
  我用对讲机回答:“好,你们立刻出发。”
  然后,我立刻报告万秘书长:“行李车已经出发了,仪式可以结束了。”
  几分钟后,简短的欢迎仪式结束。我们引导考察团成员出门上车。上车前,我们的礼宾官分别告诉客人:“这辆车从现在开始归您使用,您的司机是×先生,这位是您的翻译××小姐,从现在开始,他们为您工作。”
  这也是我们设计的内容。车子、司机、翻译,这都是客人较关心的问题,也是他们来中国工作需要的基本条件,我们肯定要提供的。但早一点提供,早一点告诉他和晚一些提供,晚一些告诉他,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强调,就是要在他们到中国后的第一时间就告诉他,提供给他,让他有一种感觉。接待工作质量有时就要一种感觉,这也是“时间差”,早提供并早告诉不多花一分钱,晚提供晚告诉也不能省一分钱。但这却是接待工作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考察团的车子出机场后一路畅通无阻,从刚修好的机场高速路上驶过,这是机场高速路通车后迎接的第一批汽车。汽车很快到了中国大饭店。考察团成员一进饭店大堂,饭店总经理带领部分员工列队欢迎,总经理与团长及每位成员握手,并且能够叫出每位成员的名字。考察团成员感到非常吃惊和亲切。
  这也是我们设计的内容,要求饭店做到。我小时候有过一次类似的终生难忘的经历:上中学时,我考上一所为国家培养外交官的外国语学校后,我跟着父母亲去学校报到,走到学校大门口就不让家长进了。当我一个人走进大门时,就听见有人喊我的名字,我看见朝我走过来一个年轻的女老师,是她喊我,并帮我拿行李。这个老师就是我的班主任,刚刚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她看照片背下了班里16个学生的名字,并在看见学生后的第一时间叫出来,这是当时校长给她们的任务。我不记得当时自己是如何表现的,只是有一种非常亲切的特殊感觉,并且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老师,喜欢上这所学校。
  考察团进到饭店后,服务员分别带领考察团成员去各自的房间。
  当他们进入自己的房间后,第一眼看到的是自己的行李已经舒适地摆在行李架上。
  当然,房间里还有鲜花、水果和饭店给他们的欢迎信,办公桌上摆着我们为他们准备的详细的日程安排和各种需要的文件、资料等,坐下就可以办公。
  我没有亲眼看到他们进到房间后的表情,也很难猜测他们当时的心情。但据后来饭店服务员跟我们讲,考察团的成员看到自己的行李后很惊讶,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我想,人是有共性的,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像我刚进入外语学校时的心情一样温暖。


  7、无可挑剔的北京交警队伍

  在筹备和接待国际奥委会考察团的过程中,和我们奥申委配合最多也是最好的,是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的干警们。提前几个月,我们就一起研究路线、地点、时间之间的关系,一起多次顺着考察的路线踩点。那时北京的交通状况虽然比现在要好得多,但上下班时间塞车也是经常的。因此,能否保证路上不耽误时间,顺利完成每个工作点的任务,就要看交管局同志的了。事实证明,由于我们准备工作的充分,大家高度重视,团结奋战,废寝忘食地研究探讨,在正式接待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从这件事上,我开始认识到交警工作的辛苦和重要。
  在接待国际奥委会考察团的几天里,从考察团一下飞机,到最后登上飞机离开中国,我都自始至终跟着考察团,并在张百发和万嗣铨同志的领导下指挥、协调着这个考察队伍的每个行程和安排。
  在整个接待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工作中,张百发、万嗣铨同志和我组成了前方指挥小组。考察团分坐两辆考斯特中巴车,团长等人坐在第一辆车上,由何振梁等同志陪同。张百发同志坐在司机的后面,我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万嗣铨同志坐在我的后面。我身上全副武装:西服左边的口袋里放着厚厚的几页纸整个考察的日程及各工作点、各项工作负责人的联系电话(那时手机里还不能存电话号);右边的口袋里揣着手机;手上拿着对讲机,随时与奥申委总部(刘岩、刘容等在家值班)、在前面打前站的车(由肖宁同志带领)、开道车及各工作点保持联系,下达指令并随时接听他们的报告;脖子上挂着北京奥申委的证件和接待国际奥委会考察团的特殊证件。我随时掌握着时间进度,到每个工作点后,及时了解下一个点和再下一个点的准备情况,随时向万嗣铨和张百发同志报告,然后,三人一起商量决策,最后由我向有关方面下达指示,工作效率非常高。
  有的不是考察团日程上的内容,但却是我们设计安排的重要内容。比如,为了烘托体育气氛,在万嗣铨秘书长的主张下,我们经过协调,特意把北京市春季长跑的时间调整到考察团来的日期里,并设计好当考察团的车开到建国门桥上的时候,刚好能看到桥下的长跑队伍。事先我们精确的计算了时间,由我掌握时间,由万嗣铨同志发布指示,由我通过对讲机或电话下达指令后,长跑队伍就开始出发了。同时,这边要靠交警开道车的密切配合。一切都在我们的计划之中,一切都在我们的控制之中。当我们的车开上桥的时候,正好考察团的成员们看到通过桥下的长跑队伍。他们高兴地向长跑队伍挥手致意。
  按照日程安排,第三天下午6:30必须准时到中南海紫光阁,李鹏总理接见考察团全体成员。不能晚,也不能早。虽然我们与交警同志演练过好几次,但演练时没有开进中南海,这个时间又是下班的高峰期,下午最后一个活动结束后,考察团的成员还要回饭店换衣服。从饭店出发时,我感到时间有点紧张。看着我们的车在车流中不慌不忙地按正常速度行驶,车上人们倒是很开心地看着外边,高兴地交谈着。
  可我有些担心,用对讲机轻声地提醒开道车上的交管局×副局长:“怎么样?六点三十,别晚了。”
  ×副局长信心十足地说:“没问题,放心吧。”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6:30整,一秒钟都不差,我们的车稳稳地停在了紫光阁台阶下面。车门一打开,大家走上台阶,只见紫光阁的两扇红漆大门也开了,李鹏总理从大门走出来迎接考察团一行,握手寒暄几句话后,大家进到里面入座开始正式会见、照相。
  我当时特别佩服和感谢交管局的同志们,是他们的高水平的工作,保证了我们接待考察团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九章 知己知彼密访巴黎

  1、北京VS巴黎

  2001年3月23日夜里23:03,德国汉堡火车站,一列开往巴黎的火车徐徐开动了。
  在二等车厢的一个包厢内,四个中国人,在认真地讨论问题,看样子都还没有睡意。
  那是我和我的三个同事,正在研究明天到巴黎后的日程。这次去巴黎,与以往出国参加会议、比赛、考察都不一样,我们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国际奥委会的评估团将于3月25—29日,考察巴黎2008年奥运会申办情况。很巧合,我们也将在同时间到巴黎访问,有幸可以“陪同”国际奥委会考察团进行考察。这是我们“知己知彼”、向巴黎学习的一次好机会。
  北京和巴黎,这两个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主要竞争对手,经过一年多的相互较量、斗智斗勇,到现在,离最后投票还有不到四个月的时间,两城市之间的竞争气氛越来越浓,已到了白热化程度。3月15日,巴黎奥申委主席克劳德·贝贝阿给北京奥申委主席刘淇寄了一封抗议信,同时也给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寄了一份这封信的复印件。
  下面是《世界报》3月17日的一篇文章中所写的:
  “在确定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最终投票前的五个月,巴黎和北京这两个呼声最高的城市之间的竞争气氛也越来越浓。3月15日,巴黎奥申委主席克劳德·贝贝阿给北京奥申委主席刘淇寄了一封抗议信,同时也给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寄了一份这封信的复印件。原因是:在北京的一份官方报纸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文中描述的巴黎似乎还停留在中世纪,满街是野狗和疯狗,再不治理,后果不堪设想。”
  “巴黎奥申委是从网上看到这篇文章的,这篇文章出现在2001年2月22日(正是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在北京考察的第二天)《人民日报》电子版上。文中说,据调查结果显示,有89%的法国人支持在巴黎举办奥运会,然后作者就开始描述它眼中的巴黎。他写道:‘从去年以来,巴黎的街道状况开始下降,特别是城市的清洁卫生问题,野狗和疯狗的数量越来越多,如果这种状况再不被遏制,将对巴黎的申奥构成不利因素。’他还写道:‘一位法国朋友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巴黎的街上全是狗屎,它将会很难迎接奥运会的到来。’”
  “在贝贝阿先生的抗议信里,他说:‘我感到非常吃惊,我不禁自问,为什么这样一个地狱般的巴黎,能够每年接待2000万旅游者,是全世界接待旅游者最多的城市。如果这只是一般小报上的文章,我不会感到震惊,但此文章出现在《人民日报》这样的官方报纸上,它所代表的意义就是,用违背奥林匹克精神的原则来损害巴黎的申办资格。’”
  “根据国际奥委会的新规定,各申办城市不得邀请国际奥委会委员,那么这种形式的笔战将会越来越多。巴黎奥申委没有想到,会在北京的报纸上出现‘巴黎的疯狗’……在贝贝阿的阵线里,一场反击战正在酝酿。”
  这篇文章,清楚地反映出这次申办奥运会竞争的激烈程度。
  巴黎自从决定申办2008年奥运会起,就把北京定为头号对手。并时时处处体现在他们申奥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在巴黎2008年奥运会《申奥报告》的第一主题一开始就这样写道:
  “自由,平等,友谊是法国的座右铭,也是奥林匹克的座右铭。
  法国位于欧洲的心脏地带,是欧洲活动的中心,法国是一个政局稳定,经济繁荣,面向未来的国家。
  法国人民热爱体育,举国上下都在热切地期盼着奥运会的到来。


  1、1政治体制

  人权的乐土
  ‘法国是一个统一的,世俗的民主社会国家。所有公民,无论其种族或宗教信仰,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些原则明确地书写在法国宪法的第一条例,构成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政治体制的基础。这些原则是1789年的《人权宣言》的延伸,也是1946年《宪法》的序言的延伸。这部宪法界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并且阐述了国际合作的问题,支持按照正常程序批准或认可的国际条约和国际协议优先于法律。法国是欧洲联盟的成员之一,这一点也是具有宪法效力的。欧盟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这些国家自愿共同行使某些主权。”
  如果说巴黎《申奥报告》一开始还有点“暧昧”的话(“自由,平等,友谊……。法国是一个政局稳定……”)那么在1。1里,就已经是公开针对中国北京了。“人权的乐土”这个标题,就是巴黎奥申委自己加上去的,国际奥委会并没有要求写这个内容。整个的这一段内容都是巴黎奥申委自己加上去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提醒国际奥委会和看《申奥报告》的人,不要忘了人权问题。
  为击败北京,巴黎可谓煞费苦心。2000年上半年,巴黎奥申委和法国舆论界在兴奋剂问题上大作北京的文章。悉尼奥运会期间,法国媒体凡报道兴奋剂事件,必谈中国,有意制造舆论。但令他们大为失望的是,中国在悉尼奥运会上,不仅金牌拿了很多,运动员的表现也无可挑剔,没有发生一例兴奋剂问题。后来,法国人又开始打所谓“人权”牌,不过,就连法国媒体自己也承认,把政治扯进体育的做法,未免也太龌龊了。但现在,看到北京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又看到了中国《人民日报》文章的事,贝贝阿再也坐不住了,亲自操笔直接给北京奥申委主席刘淇写抗议信。这也看出巴黎奥申委志在必得和不惜一切手段达到目的的决心。也预示着下一步竞争将更加激烈、复杂。
  巴黎加入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竞争,使北京又增加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巴黎并不是头脑发热不顾实际,1998年世界杯足球赛的成功举办,不仅给法国带来了足球金杯和滚滚财源,而且激起了法兰西的民族热情,促使巴黎申办奥运,要继续大干一番。并且,巴黎本身确有不少优势:体育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名胜古迹众多,又有组织大赛的经验,绝非等闲之辈。
  2000年8月28日,国际奥委会对10个申请城市进行第一轮筛选时,在10项技术的评分中,巴黎有七项名列第一,居各城市之首。这更使北京感到了较大的压力。
  但巴黎也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