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略论 >

第1章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1章

小说: 菩提道次第略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宗喀巴大师著

卷之一

  一九三九年己卯岁正月十四日午後五时於康定安觉寺弥勒殿楼上开讲
  师云,今讲略本《朗忍》(道次),听众应先作思惟,凡三界士夫有愿趣向解脱之途者,我皆顶礼恭敬。凡以前得解脱道之贤士夫所行,我皆愿行。因我昔於无始生死海中,忍受无边痛苦,今幸得难得之人身,而又暇满,得闻正法,皆由过去善业而来,较胜於如意摩尼宝千百万倍,有过之而无不及。以此难得幸得之人身,自应作最有意义之事,勿使空过。云何最有意义,即世间与出世间之利乐。世间利乐,指现世与後世而言。出世间利乐,即指佛位。以上所说之利乐,以此暇满人身皆可取得。云何人身如是殊胜?因人身具有三种大力:
  一、依境力大。如经说,譬如有人发慈悲心,解救一人,复有人救护多数人,其功德自较前为大。复有人发菩提心,救度三千大千世界,其功德则不可思议。
  二、依时(因缘)力大。在此贤劫时,以四大海水之量之酥油,燃灯供佛,不及现以一盏灯,供养一发菩提心者功德之大。
  三、依心力大。凡功德之大小,皆依发心量之大小而定。能救度三千大千世界狱中之人,其功德固大,然不及恭敬承事一发菩提心者。(一、依境力大,末後发菩提心,兼有依心力大之义。三、依心力大,末後恭敬承事一发菩提心者,亦兼有依境力大之义。)
  而能作以上各种功德者,皆系於此暇满之人身。从无始以来,守持净戒之功德,能於一时而尽获得。尽三千大千世界财物布施之功德,能於一心而获得。然二者亦不离乎此人身。以人身之能力,无论作善作恶,均应如响。有时昼间所作,晚即成熟。有时初夜所作,後夜成熟。甚至有一刹那间即可成佛。人身能力之大,其殊胜有如是之不可思议者,一般人多忽略而不加思察。以人类言,而尤以南赡部洲之人身为贵,以能即身成佛,为他洲人之所不及。如西藏之马巴洛扎、弥勒日巴及噶居派之打波郎吉,及阿底峡、宗喀巴,皆即身成佛者,可以证知。故得此人身,不可轻易唐捐。昔大德有云:”若得人身,从极丑恶,亦是持戒清净善根所得。”云何如是,因人身非任便可得,必具各种因素。犹之草木,必依水土日光诸种因缘,始能生成。噶当大德亦云:”唐捐人身,如春耕播恶种,至秋无收获。”
  以上皆明人身之难得有如是者。但人身既得,应如何始有意义,无他,即入正法是。今所讲之菩提道次第,又为唯一之正法,听者应随闻随行,不可稍存推诿,以无常不待我故。人生之无常,刹那迁变,死期之来,卒不及防,有制新衣尚未著身,便已物故,即贻他人享受者。若不及早觉悟,刹那命尽,则唯有各随其业力而转,不能自由。云何各随业力而转,业力分善恶二种,无论何人,所造之业,总不出善恶之二途,不入於善,则入於恶。二业中又以恶业为最易入,而其力最大。此出经语。以恶业之力能堕入三涂故。吾人既听闻正法,即应及时修习,不然,如寂天菩萨所说:”恶业引人,如於几上以指引水,无不随之流注。”业果随人,亦复如是。吾人一饮一食,无处不含有三毒恶意,以未反省故,恒不自觉。即有时造善,如念佛等,三数遍後,心即外驰於可贪瞋之境。恶业应得苦趣,甚至入地狱,经有明文。倘一堕此,一日之间万死万生,其痛苦为何如。以现时吾人所遭之寒热,与地狱之大寒大热比,其痛苦又为何如。如得饿鬼报,不惟不得饮食,且不能得闻饮食之名,思泥涂解渴而不可得,见果树,欲食而不可能。以世人比例,数日不得饮食,其痛苦又为何如。轻恶业堕畜生道,所遭鞭打背磨,以及愚痴无知,其痛苦又为何如。即生三善趣中,而得为人,而人之痛苦,略说如生老病死。入中有前,与四大合并各苦,与地大合时,有如山崩地裂。与水大合时,如堕万顷波涛。与火大合时,如堕大火聚中。与风大合时,如受烈风摧折等苦。(有谓:依《成文教授国王经》所说,地大分离,如山崩石裂,水大分离时,顿成焦渴形,火大分离时,烦热不可当,风大分离时,顿随风荡卷。─录此备参)
  人界如是。再如天界,亦有五衰相现诸苦。如是六道之中,无一非苦。经中於此,说之尤详。如何能脱离诸苦,舍正法莫属。正法唯何,戒定慧是。依此三学修行,确能解脱。但一人解脱,而环顾一切有情,均非於我无关,胡能恝然置之不顾。以三世之理推之,一切有情,无有不曾为我父母者。就父母恩言,今生如是,多生亦复如是。今见一切如母有情,仍在颠倒生死大苦海中,宁能独善其身而不之救!故应发起对一切如母有情拔苦与乐之慈悲二心。并应发起担当此事之责任心,是即增上心。此心固不易发起,即能发起,然回顾吾人实无此力,欲具足此能力。必须得佛果位身语意功德,始能救度一切有情;故又应发成佛之心,是即菩提心。但此心,又必须出自不勉强、不造作,对一切如母有情有刻不容已油然而生之心,方是殊胜菩提心。在初业有情,虽一时不能遽尔发起此心,亦当由勉强造作而发此心,始与所讲菩提道次第大乘法相符顺。否则,虽听之後,亦不能生大乘功德。倘能如上所说,又当进而求成佛之方便,例如欲至印度,应先闻人说往彼之道路。今之菩提道次第,乃过去诸佛成佛所行之大道。今日听众,皆各由善业之风,扇而至此,相聚而闻此法,故应殷重发心。此法乃佛所说,佛说法总不出甚深广大二门,此论即总此二者而造。过去大成就者,皆依此法而修,非仅为黄教之一论而已。此论因缘,依於阿底峡《菩提道炬论》,《炬论》即依诸佛经论所说,冠以菩提道之名。宗喀巴大师为应机故,特标出出离心、菩提心及清净正见三心要而造此论,又分广、中、略三种。此论析注,相传为阿底峡化身第一世班禅洛桑却已降泽所作。又此论注解,为第三世班禅巴登耶喜所作,显密兼摄。又此论由第五世达赖相传为阿底峡弟子降央後烈化身,作依文解义。今依此讲。每日听竟,应发愿回向,愿以此功德,回向为如母有情速成佛陀及此论昌明。
  正月十六日讲
  闻法仪式,听众应发心为救度遍虚空一切如母有情,於生死大海中,拔苦予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听此菩提道次第。以後每次开讲,均应依此发心不辍。
  成佛方法,若仅片面,或一部份,则不能成。应圆满无倒方可。此法直接於佛,直契佛心,非如其他自称大师者所说,亦非间断,或部份而非完全者可比。云何知此直契佛心,以佛所说法,不外甚深方面《般若》诸经,及广行方面法相诸经,前者由龙猛承传,後者由弥勒而传,前者由大智慧智鹃递传至阿底峡,後者由无著递传金洲至阿底峡。阿底峡所造《炬论》,经仲登巴、博多瓦、霞惹瓦,直至宗喀大师始依据开演为三士道,造《菩提道次第广论》。此中秘密因缘,在拉萨背面热振地方,修习道次第承传启请,亲见释迦。一日後,又见阿底峡、仲登巴、博多瓦、霞惹瓦,亲为授记,谓将大宏正法。大师著此论至修止段时,颇感供给困难,其地山神等为之供养。後至胜观段时,恐後世众生不解,意将搁笔,复得文殊现身。大师为契大觉心要,将《广论》著成。时年四十五岁,乃返拉萨,建噶登寺。至五十九岁时,因观此後众生根器薄劣,复将辨理深义,引经各分,摄为略论,即现所讲者。
  今讲本文,先释论名称。在藏文为十卷,广为上中下三士夫可(所)入之菩提道次第。康萨仁波卿说,云何不称为三人(数取趣)而称三士,中含有广大义。士字,在梵文为不茹喀。义谓具足上中下三种功能者。因各有情中,有一类心量具足上等堪能,一类或具中等,一类或具下等,各各根器不同。此论具有三种士夫皆有可入之道,故云。菩提二字,含义甚多难译,故直译梵音。藏文以意译为断、证二德,於此道路应有之次第,此属一般通义。如分别言之,有断德菩提、证德菩提、究竟菩提及不究竟菩提。今所言者,乃究竟菩提,双具断证二德应行道路之次第。
  在讲本论之前,先解赞颂,本文分三:一、礼敬,二、述论要义,三、本论。
  一、敬礼本尊
  “敬礼於诸至尊正士具大悲者足下”
  敬礼上师,著者现时上师为竹青郎喀降却,及堪钦却加护波,得《朗忍》承传。显密不共直传,为文殊师利。至尊二字,在藏文为借尊,借字之义,谓能作众生救度引导之王。正士二字,有知善别恶之意。以上系敬礼根本师,以下礼敬承传师。此中关系甚大,表法直接於佛。颂文第一句:
  “堪忍刹中自在主”
  刹,谓刹土,具千万亿须弥日月四洲者,为一刹土。自在主,谓释迦。堪忍,谓能忍烦恼(烦恼最大为贪瞋痴),言烦恼不能侵害,故称自在主,藏文为龚登德,龚,谓摧毁诸烦恼,登,谓具足断证二德,得,谓超出。得字为译师所加。藏文“八噶蕴”,乃龚登意,加得字,谓超出阿罗汉,罗汉亦具龚登功德,佛更超彼故,故加此字。二句:
  “补处慈尊法中王”
  补处,谓释迦曾为兜率陀天法院天主,由此降生南赡部洲时,诸天悲泪,释迦为授记,谓乌多天王将生一子,即是慈尊,将补我为一切天人说法之处。
  三句:
  “善逝智父妙吉祥”
  善逝,乃佛别号,智父,藏文意谓一切佛之父。言贤劫千佛,初皆凡夫,能使之去黑暗愚痴,入菩提道次佛子行而成佛者,乃文殊。如诸佛之父,语出月称《入中论》,摄为此句。文殊又为成佛,示现弟子相。宗喀巴大师之本尊、上师、护法,皆以文殊为依。因过去诸佛亦如是故。四五两句:
  “龙树无著佛所记,深观广行两大宗。”
  佛授记,言灭後四百年後,有龙树传深观法要。六百年後,有无著传广行法要,以利众生展转增上。六句:
  “传承诸师我皈命”
  诸师,谓从初直至宗喀大师传承诸师。七句:
  “为欲易入深广道”
  明造论本意。八句:
  “再以略法於此说”
  谓已造《广论》,再造《略论》因缘。法虽为诸佛所说,而能令我心行清净,入菩提道者,乃依心行二种,如法依止上师而得。因上师善说,及加持之力,恩德尤大。法源虽由佛,而佛已过去,不能直闻故。何以先为礼敬。有二义:一、比佛恩德尤大之上师,与其事业相合故。二、能直接消灭灾厄故。云何宣誓,谓造论须先宣誓,方能成立并尽善尽美故。释前颂竟。
  兹讲正文。
  “此论为总摄佛法之精要。龙树无著二大流派之准绳,胜士趋入一切智地之法规,三类士夫所应修持,乃至菩提一切无不全备之次第也。由此菩提道次第为门,将具堪能者,引入佛地之规律,即所说法。”
  此论於佛所说,皆所应说。然标出出离心、菩提心、清净正见,三种心要,乃依二大菩萨大乘规律为准绳,非出自造。一切智地,即佛地。次第,谓不颠倒。堪能,谓堪能闻思修机会及过去积有福德资粮者。具堪能者,谓弟子。
  “如济迦麻罗寺(印度寺名)说法之轨则,先须讲明作者之重要,与法之重要,及如何听说彼法之三事。”
  济迦麻,谓朗巴,相状尊胜。罗西罗,谓如理。印度大寺说法轨则有二:(一)即迦麻罗西罗。依萨迦派说,其地距印度捧噶那不远,在恒河北岸,有山凸出,寺在山头,为大妈巴麻所建。寺中迎请如金刚道场佛像。中为祖殿,周围有八院环绕,规模宏大。(二)为那烂陀寺,一名拿冷达渣。二寺各有说法轨则。那烂陀说法轨则有三:即上师清净、弟子清净、所说法清净。迦麻罗西罗寺轨则,即本论所述,先明作者之重要,次法之重要及应如何说听之三事。宗喀大师於二寺轨则,独取迦麻罗西罗寺者,以此寺乃智中之智(即指阿底峡)过去所立,为尊重彼故,故依其轨则。
  “於此菩提道次第之引导分四:(一)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二)为於教授生敬信故,释法之重要。(三)於具足二种重要之法,应如何听受讲说。(四)如何是以正教授引导第子之次第。”
  中间剖析释注,由颇邦喀之上师降巴吞珠降错,本其心得,笔记而成。颇邦喀大师为之刊行。
  云何所说之法源清净,即无染之意,谓须由四谛直达解脱道,乃为清净。菩提道次第,自依止上师起,至得金刚大持位止,圆满无缺无倒,乃真清净。如五明中,医药等巧,乃世法暂时片面方便,不得为清净。说者之清净有二种:(一)解释文义不错,(二)说法动机发心清净。谓非为名利恭敬,而为救度有情离苦得乐,且具说法善巧。又闻法弟子亦忌三不清净:(一)试所说法合理与否,(二)测验所说希奇与否,(三)以所闻法,为诤论资料。既远离上三不清净,又须於听法後,以为受用修持,方能种下胜妙种子。
  甲初、为明法源清净故,释作者之重要
  “本论总依弥勒菩萨之《现观庄严论》,又以别依《菩提道炬论》。故《道炬论》之作者,即是本论之作者,其名曰燃灯吉祥智大阿阇黎,别号具德阿底峡。”
  此明本论之来源,亦即明法之来源。说法者不独佛一人,如印度之红阿遮若教,及笨教登巴喜饶等,亦皆称说法。故法必择其源。佛之所说,实因悲心,入地狱,以如自业自受之理,愿代受苦。以此悲心,顿获降生三十三天,修习菩提心、佛子行,以至成佛。然其所修,不外依甚深广行二法。此论即本二派之正法而说。
  佛说法有权实二种。何为实说,即甚深般若法。何为权说,即广行法。如出离心、菩提心等,均属广,般若正见则属深。弥勒菩萨所著《现观庄严论》,为显《般若经》中引导众生如何依止善知识,引生出离心、菩提心等佛子行,直至成佛之事相。嗣无著菩萨研究《大般若》,意谓经中应含有出离心、菩提心、佛子行等世俗谛。何以经中所言,仅及甚深空义谛,而不及世俗谛。乃於云南鸡爪山修弥勒本尊十二年,得具足光明,为弥勒菩萨摄往兜率天,示以经中所隐含之世俗谛。比返,遂作《现观庄严论释》。注解法源清净,无著说,弥勒所说之法,亦即佛所说之法。佛所说法,皆包含於《大般若》。龙树就其显分实说,作《中论》。无著就其隐分权说,作《现观庄严论释》,为显《般若经》中,引导众生,从如何依止善知识,生起出离心、菩提心等佛子行,直至成佛。後世大成就者,皆重视此论。(即《现观庄严论》,现已有汉译本。)以此论能总摄要义故。即论中所显修学境,应知有三,应行有四,及最後所得大道果。(即法身。)
  今所讲之《朗忍》,初明法之基础。(一)应知苦谛,应断苦因之集。(二)应知清净道为得解脱之路。(三)应知法身一切相,知及所应作、应知法身一切智之作用。苦谛应知,集谛应断。先思惟苦,由粗重而细微,乃生起出离心,依中士道戒定慧三学修习。此即与《现观庄严论》之第二种智相符合。继修菩提心,以自他换,得证空性,得法身。即与《现观庄严论》之第三种智相符合。《朗忍》与《现观庄严论》排比既皆相同,惟以根器关系,《现观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