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略论 >

第102章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102章

小说: 菩提道次第略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叩孤医狻K捣ㄕ咭嗖豢傻叩孤宜怠S嗨渖倩郏创タ栈郾呒剩灰雷诳Υ笫σ挪幔吧鲜谑冢胁恢恋叩孤医饴宜担丝案嫖空摺
  若於二谛差别,未善了知,虽博通三藏,犹是愚迷。因一切佛语,以甚深般若空慧勝义谛为最重要。故虽精通五明,已得共通成就,若於此不辨,犹未善知佛语,亦不能出离生死。故佛为解脱有情生死。应机说法。有一类有情喜闻实有者,有一类有情喜闻非实有者,由此佛说无边法门。然其甚深教法。皆摄於般若经中。能解释佛语者,以龙树为最善。龙树解释佛语中,又以《释般》若为最合量。此中又以《中观六论》为要。六论中又以《根本智论》为最要。《根本智论》,印度各家皆有解释。有依自续派见而释者,有依唯识见而释者。本论乃依应成派见佛护所造「牟打巴里打」译为《根本智论释》而造。能於彼论之应证分、应破分,善为抉择者,为月称论师之《入中论》,及《入中论本释》。故须依龙树、佛护、月称诸菩萨之论,以善达佛意。「《入中论》云:『出离龙猛论师道,更无寂灭正方便。彼失世俗及真谛,失此不能得解脱。』」谓离甚深空慧,则无三乘解脱方便,不能证得三乘涅槃。此论则说若离龙猛见,而仅执唯识见、或自续见,则非寂灭正方便。何况外道,并皈依亦无者,何能证得寂灭。但唯识见以出离心摄持(为助伴)亦属解脱方便,以菩提心摄持,亦为成佛方便。经部、有部、自续亦然。然仅此亦非成佛之正方便。如阶梯然。虽第一级为升堂之方便,然仅第一级,即不能升堂矣。龙树之道,即应成派见,若舍此见即堕二边,不能建立二谛,亦即不能解脱。《入中论》续云:「『由名言谛为方便,勝义谛为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故求解脱者,以善巧二谛,最为切要。」意谓自续以下各宗派,若在未舍彼自宗之见以前即失二谛,犹无解脱机会。吾人无论有无宗见,若未与龙树见合,即尚未得解脱方便。(谓无方法可以解脱。)云何名言谛称方便,勝义谛称方便生?如於瓶事通达,称为方便。依瓶而通达空性,称方便生。又如先求通达我空之事,方能通达我空,谓先通达依於蕴等唯分别安立假名为我,以此为方便,而通达自性成就之实我是空,是即方便生。亦即以通达缘起为方便,而通达性空为方便生。然此非谓须先於世俗谛生起决定,然後方能於勝义谛生起决定。以须能见显现与法性相违,方为通达世俗谛故。此所谓名言谛者,乃指空事。如瓶柱等,谓须以缘起因相,方能抉择性空故。故内道知苦,又知苦由集生,欲求解脱苦及苦因者,须於二谛善巧。
  卯二、观之差别。
  「若备前说修观资粮,获昨通达二种无我之正见,则当修观。然观有几种耶?曰,此中非说地上诸观,正说异生位所修之观。此观具足分别,有四体性观及三门观、六寻求观。四种,即解深密经所说之正思择等四。具正思择谓缘尽所有性,最极思择谓缘如所有性。初中又有周遍寻思、周遍伺察之二。第二亦有寻伺之二义,为粗细思择。此如声闻地与般若教授论等所说也。
  三门,如《解深密经》说,一者有相毘缽舍那,二者寻求毘缽舍那,三者伺察毘缽舍那。此三体相,如於无我义,初者但缘所解无我,思惟彼相,不多抉择。第二遍於未了法中,为善了故,思惟抉择。第三、遍於已了解义、复审观察。
  六种寻求,谓遍寻求义、事、相、品、时、理。既寻求已,复善观察。其中寻求义者,谓善寻求此文诠如是义。寻求事者,谓善寻求此是内事,此是外事。寻求相有二,谓善寻求此是自相,此是共相,或名共不共相。寻求品者,谓由过失过患门中,寻求黑品,及由功德胜利门中,寻求白品。寻求时者,谓善寻求於过去时已如是生,於未来时当如是生,於现在时,今如是有。寻求理者,理有四种:一、观待道理,谓诸果生观待因缘。复由各别门中,寻求世俗、勝义及彼所依。二、作用道理,谓一切法各有作用,如火有烧用等。复善寻求此是其法,此是作用,此法能作如是作用。三、证成道理,谓不违正量成立其义。即善寻求於此义上,有无现、比及圣教量。四、法尔道理,谓火热性、水湿性等,即彼法性。此当信解世间共许法性、不思议法性,安住法性,不应更思其余道理。如是安立六寻求者,以瑜伽师所应知事,唯有三种,谓诸文义、尽所有性、如所有性,依第一义立第一寻求。依第二义立事寻求,与自相寻求。依第三义立余三寻求与共相寻求。初说四种毘缽舍那,其门有三,寻求有六。故三门与六寻求,仍是前四中摄。前说之力励运转等四作意,声闻地说是止观所共。故毘缽舍那中亦有四种作意也。」
  修观资粮,总说「依正士而闻思」然此乃与外道共。此间所说异於外道者,乃断生死之胜观资粮。故所依乃断生死之正士。非能腾身虚空不焚不溺之上师,乃知取舍。而於二种无我正见无颠倒之上师。所闻所思,乃佛之经教,尤以般若中观为主。若具此资粮,方能修观。故吾等现尚不能称为修观,仅能说为听讲修观之方便。以得第九住心,尚不能称为修观故。然未至修观之前,须先听说修观之法。此如食西餐之前,先说用刀叉等之方便,此无过失,且为必经。能先听闻修观方法,乃一种功德。以由此听闻,方能抉择清净正士而依之修学故。
  今日为西藏一大会期,乃二千年前佛由三十三天为母说法圆满,回降南赡洲之纪念日。比时佛母以时节因缘成熟,应证得空性,故佛先期上升,为母及诸天说法,今达空性。诸天人等,亦以此因缘,或得初二三四果,或生起菩提心。时经三月,印度四众渴念,曾於九月十五日请目犍连尊者上升迎请,佛允七日後回降南赡洲,梵天帝释遂先播传佛将下降日期消息於世间。佛为圆满诸天供养功德,及调伏外道生胜解故,届时下降,现诸神通,从中而下。诸圣弟子、梵天帝释及诸供女,由左右随降。藏俗於此日举办盛会纪念。凡说法、闻法、作诸供养善法等,皆得加持,功德甚大,行者须当了知。今日恭逢此日,为说修观深义。「若已备具前说之修观资粮,获得二种无我见,则当修观。观如何修?共有几种?曰,此中非说地上诸观,乃正说异生位所修之观。此观具足分别,有「四体性观」及「三门观」,与「六寻求观」。四体性观,即《解深密经》所说之正思择等四:(一)正思择,谓缘尽所有性。(二)最极思择,谓缘如所有性。(一)中又分为周遍寻思与周遍伺察之二。(二)中亦有周遍寻思、周遍伺察之二。实即正思择与最极思择二者之中,分为粗细各别思择。此如《声闻地》与《般若教授论》等所说也。」正思择,谓缘五蕴六界之世俗方面之思择,谓正思择。最极思择,谓缘五蕴六界之勝义方面之思择。「三门观者,如《解深密经》说:(一)为有相毘缽舍那,(二)为寻求毘缽舍那,(三)为伺察毘缽舍那。」此为入观之三门。「此三门体相,如於无我义最初之(一)有相胜观,但缘无我义,思惟彼相,不多抉择。(二)次则於未了法中,为善了故,思惟抉择。最後(三)於已了解义复审观察。」此谓初缘无我义,於心中显现不失,心於此相作意,故名有相胜观。次再於前所未了之法,思惟抉择,故名寻求胜观。谓於前所未了之法而加寻求也。最後即於已了知之义,复加审谛观察,故名伺察胜观。谓於了解之善法,不久当得乐果,及清净解脱果等,缘念此种功德,反复而观察之。「六种寻求者,谓於义、事、相、品、时、理等六,周遍寻求,既寻求已,复善观察。其中寻求义者,谓善寻求此文所诠解之意义。」此之寻求,例如无常一辞,寻求其义,知为刹那变灭。「寻求事者,谓喜寻求此是内事,此是外事。」此谓於色声等有法寻求,为外事。於眼耳等有法寻求,为内事。「寻求相者有二,谓善寻求此是自相,此是共相,或共不共相。」此谓於一切法寻求其为何相。例如事,以有义为相,此是共相(即总相)。又如火具烧热功能,即非事之共相,乃火之自相。又如白发非少壮者之共相,乃老之自相。又如能言知义,乃人之共相,然其中有能言而不知义,及知义而不能言者,即人之不共相。又如蕴以多聚为共相,其苦、乐受,即蕴之不共相。「寻求品者,谓思惟业果,即由过失门中思惟黑品,胜利门中思惟白品。」过失谓因,过患谓果。功德谓因,胜利谓果。如不杀生,在因时已具长寿无病之功能,此即功德。至得果时,实获长寿无病之安乐,此即其胜利也。「寻求时者,谓善寻求於过去时已如是生,於未来时当如是生,於现在时今如是有。」此即以人之三世为喻,其理易知。「寻求理者,此中分四种:『(一)观待道理,谓诸果之生,须观待因缘。复由分别门中,寻求世俗与勝义及彼之所依。』观待二字之意义,有对照义,如白色,乃观待其後之为红或黄蓝等色而有。如寻求世俗,须观待名言量。寻求勝义,须观待抉择究竟理智。寻求二谛,须观待於立名处及立名。彼之所依,谓所知境。如於一果,知非无因,须观待其因缘。『(二)作用道理,谓一切法各有其作用,如火有燃烧作用等,复善寻求此是其法,此是作用,此法能作如是用等。』此喻如火之烧、风之荡,其理易知。『(三)证成道理,谓不违正量,成立其义。即善寻求於此义上,有无合於现、比、圣言量。』如言声是无常与现比圣言三量无违,即能成立。如不净观,以现量脓血青瘀等,其形其色,令人厌怖,此为现前易见之显者,其较隐者,可以比量而知之。其最隐者,则须以圣教量知。如此处有瓶无瓶,可以现量知。现量之粗分无常相,如人死、屋倾之类,即现量境,此为人所易知。至细分无常相,如补特伽罗无常,则当以比量知。至如业果,则最难信解,即当以佛语圣教量而知。此三量有互不相违性。『(四)法尔道理,谓火之热性、水之湿性等,即彼之法性。然此须信解世间共许之法性,及不可思议性,与安住法性。不更思其余道理。』此中所说之三种性:一、世间共许之法性,即世间传称之法性,如火有热性、水有湿性,乃火与水之规矩及其原理。二、不可思议法性,此中有三:即缘起力不可思议、业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如饿鬼长劫时间,滴水不得入口而能生存;地狱有情烊铜灌口而寿命不断,皆属业力之不可思议;如佛一毛孔能摄能现三千大千世界,此佛力之不可思议。三、安住法性,谓一切法本无自性实有,而能安住。如见发光熊熊,即知为火。若寻求其何以为火,即无意义可得。故於此世间共许之法性,不应更思惟其余道理。推之不可思议法性亦然。缘起不可思议,此如前所举喻,屋上之鸟,爪痕映於屋中之酪上,此种缘起道理,再加追寻,亦无意义可得。「如是安立六种寻求,然总约修中观瑜伽者,其所应知之事,实惟三种,谓文义及尽所有性,与如所有性。依第一种立第一义寻求,依第二种立事寻求,依第三种立余三寻求与共相寻求。」上所说之三种,亦称三觉,即语文觉、事边际觉,及如实觉。然第三之如实觉,又不能谓即如所有性,即勝义谛。以其中如四之「品」,五之「时」等,又皆尽所有性摄,意者尽所有智抉择未尽,以如所有智由异门而抉择之。余按(此上师语)亦可择。此处所说如所有性,不必专指勝义谛。「初说四种毘缽舍那,其门有三,寻求有六,此三门与六寻求,仍是前四中摄。又前说之力励运转等四作意,声闻地说是止观所共,故毘缽舍那中亦有四种作意也。」
  卯三、修观法。分三。辰一、明依止修观之义。辰二、明彼法属大小乘中何乘。辰三、正明依止修观之法。
  辰一、明依止修观之义。
  「《解深密经》说,先修成止,後乃修观。慈尊诸论,《菩萨地》、《声闻地》、清辨师、静天师、莲花戒之三篇《修次》,及《般若教授论》等,亦多作是说。此等意趣,非说先不缘无我,随缘一种所缘,生奢摩他已,後缘无我修习,名(进行、做)毘缽舍那,以止观二道非由所缘分故。《般若教授论》亦说缘二取空性,先生奢摩他,後乃缘彼性,以观察修,生毘缽舍那故。无著菩萨亦说,缘尽所有性之毘缽舍那,先生止已,后依于止修粗静行相之毘缽舍那故。又说,彼是内外圣凡所共修之道故。以是若未先得奢摩他今新修者,除专住任何一所缘外,不可於所缘境多相观察而修。以如前修即能成办,若如後修必不能成奢摩他故。诸先已得奢摩他者,较但如前安住而修,若能於如所有性或尽所有性随所修义,以慧思择观察而修,其後能引最胜心一境性妙三摩地。如此所成最极有力心一境性妙三摩地前,专住一境不能办,故称赞观察而修也。但此修法,是先求止,後依於止修观之法,如无我义是一所缘,可作止观二种不同修法,理由即此。别如观察上下诸界功德过失,修粗静行相毘缽舍那,与以观慧观无我义,修无我相毘缽舍那,尤须引生猛利坚定,断所治品乃有力也。又缘尽所有性之毘缽舍那,非唯断除烦恼现行,修粗静相者,即般若教授论所说思择十八界相之观修,亦是缘尽所有性者。以此为例,余凡思择尽所有义而修观者,应知皆尔。虽般若教授论说於引生缘如所有性止观之前,先当引生瑜伽师地论所说缘尽所有性之止观。今如静天与莲花戒等所许,先修随一奢摩他已,即可修缘如所有性毘缽舍那。」
  前说观之差别,不出正思择等四种所摄,故修观法亦依此而分。慈氏诸论,如《庄严经论》等,後人多有误解,如谓缘佛像种子字等为止,缘空性为观。以所缘不同而分止观,此皆不应理。本论前已说,修止不可於所缘境多相观察者,谓不可今日缘佛像,明日又缘种子字,或空性。或今日缘此种佛像,明日又缘彼种佛像。形量变易不能成止,不专注修不能得止。但专注修,亦不能进步。观察修,不唯不妨成止,且能引生最胜有力心一境性妙三摩地。「《解深密经》说,先修止,後修观。慈尊诸论,如《菩萨地》、《声闻地》、清辨论师、寂静天、莲花戒之《修次》三编及《般若教授论》等,亦多作是说。此等意趣,非说不先缘无我,随缘一种所缘,生奢摩他已,後缘无我修习,名毘缽舍那。以止观二道,非由所缘分故。─又说,彼是内外圣凡所共修之道故。」总上明修观法,依诸经论,应当先修止而後修观,止观差别,不以所缘而分。止观体性不同,止以禅定为体,观以智慧为体,故止观修法亦不同。「以是若未先得奢摩他,今新修者,除专注任何一所缘外,不可於所缘境多相观察而修。以如前修即能成办。若如後修,必不能成奢摩他故。其已先得奢摩他者,但如前安住而修,若能於如所有性,或尽所有性,随所修义以慧思择观察而修其後能引发最胜心一境性妙三摩地。─故称赞观察修也。」九住心,乃修止方便,须依专注修,然仅此亦不能进步。故应依定力摄持而行观察修,则进步甚大,且能得殊胜有力妙三摩地。「但此修法,是先求止後,依於止而修观之法。如无我义,是一所缘,可作止观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