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略论 >

第13章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13章

小说: 菩提道次第略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罚ü汊慊谖模┦保脞慊诤秃瞎省2蝗坏艋史忠印R缆运蹋裙圩柿柑镳б谰常淳咦阋乐沽Α<绦蘩窬垂┭叨灾瘟ΑS嘧坊诹扳愠Γ讨小币磺形夷罱遭慊凇本洌讶摺4酥綮毒徽希灾翁安_痴。又此对治之果,属於成佛後离二障之法身。七支中虽皆後後胜於前前,然又依众生业力习气而异。我慢盛者,修礼敬难。悭吝盛者,修供养难。以杀生为生者,修忏悔难。贪著我者,修随喜难。
  
  卷二终

卷之三
  五月二十九日讲
  甲四、正教授弟子引导之次第如何。分二。
  乙一、依止善知识为道之根本。分二。
  丙二、略示修法。分二。
  丁一、正明修法。分二。
  戊一、於正修时应如何。分三。
  己一、於加行应如何。分六。
  庚五、积资净障。
  四、随喜支。即:
  “‘十方一切诸众生’一颂是,於五类有情所有善业,皆生起随喜之心。”
  吾人修随喜力弱,皆由未知随喜功德之胜利。经说,妙高重量尚可称量,随喜功德不可称量。又云:三千大千世界刹土,皆可以计算,而吾人能於初地菩萨及行佛子行者,心生欢喜,其功德不可算计。又世间每欲作一善事,须经许多艰难困苦方能作成。如吾人能修随喜,一转念间,於他所作善事心生欢喜,其功德即与之等,或竟胜於彼。依圣言量,於此类事甚多。如昔佛在世时,净色王迎佛及弟子莅宫供斋。严饰净舍,日间亦燃多灯,食品极丰,依印俗余食施贫。贫人中有德巴者,乃菩萨种姓,随侧乞食,见其所供,对於国王之福报,极生欢喜赞叹。供毕,例应回向。佛问王:回向施主抑回向善根最大者。王言:回向善根大者。佛乃如其言,回向贫人德巴。如是数日,王疑,谓斋将终,皆未念我名,但称德巴,心颇不悦。臣有黠者,至第七日,先令人阻德巴,德巴未得至。佛乃回向国王。弟子问佛,佛为说如是之因缘。以此可证随喜功德之大。又随喜分对他对己二种。他之心量与己相等,则随喜己所生善根,即与之等。如他供千灯,我生随喜,所得功德亦同。若他之种姓善根不如己,我之随喜所得,反较彼为多。若高我一筹者,我能随喜,其功德亦得其半。若对於释迦及诸大菩萨所行利他事业,心生清净随喜,亦可得佛菩萨福报之一分。彼粗劣有情,尽其身心能力,经长久时间,受大劳苦,所得功德,於佛菩萨福报其万分不及一。而一念随喜功德,即能超此尽一生所积善根。故於法传根本相续上师如阿底峡、宗喀巴大师之传记,均应详读。乃知彼等为利他故,唾弃名位,多闻审思,日夜勤行,修习之所通达、所证得,若能心生随喜,其功德远非平常积福之所能逮。宗喀大师有云:”不甚劳而能积福德资粮者,莫若随喜。”古德亦有云:”安睡而积大福,即随喜是。”至对於亲中怨三类修随喜,尤其能於冤仇所作善业,生起随喜,即为成就。如《四百颂》、《佛子行论》云:”若修,无不成者。”在初修时,於冤仇随喜本难。然若多修习,未有不成者。又对自己亦应修随喜。如宗喀大师云:”对自所行善,应离狭隘心。”吾人每作一善,心易生慢,常觉非我不能。应思此善,乃三宝加持、上师教授。愿常能如此,则其功德辗转增盛,不退堕矣。至於自己前生之善业,可以比量生起随喜心。於此生善业,可以现量生起随喜心。如此生所得果相,比知前生能守戒布施、忍辱精进之象徵。人身由戒来,受用财富及安乐由施来。如不能忍,则冤仇多,虽有受用,亦难安稳。又如有恒持久,长寿无病,人见喜悦等,悉由前生精进善根之所感。古德有云:”前生大宝善因身,感得今生之人身,今生大宝比丘身,以後勿令其放失。”别修於此生善业生随喜者,一令辗转增上,二令以後不断善根。略修,则普贤行愿品一颂,包括五种有情,即如来、菩萨、独觉、声闻(有学无学)为五,或合有学无学声闻为一,加一切众生为五。下座时亦可思此生功德而生随喜。此支属积资。西藏分积、除、增三种行。此则属於积与增之二,对治嫉他烦恼,由此因获得喜悦不厌足果相。虽外道一切众生见之,亦生欢喜。
  六月初一日讲
  请、请转法轮支
  “即‘十方所有世间灯’一颂是。十方刹土一切诸佛,最初证得大菩提时,我愿化身如彼数量,尽其所有一一佛前,悉皆殷勤劝请说法。”
  请转法轮,与世间一切利益安乐有关。因需有请转法轮之人,始有宣说教法之事。修证功德(佛法总摄於教证)由此而生。转金轮王王四洲,其转至东方,则东方之民见此福德威光,咸皆悦服。转至南西北方,亦然。所谓自东至西,自南至北,无思不服,惟佛亦如之。昔佛先为五比丘转法轮,五比丘又辗转为他宣说。佛证得正觉後,住观察平等定中,由梵天王供千辐金轮,请佛说法。故经云:”由彼梵释请,我今转法轮。”世俗信仰,以梵天为无上。佛因梵天之请,始说法,此表佛法殊胜无比。行者观想自身化为无量如梵天王,手捧金轮供於诸佛,而启请曰:我今如昔梵天,愿佛为一切众生利乐故,转正法轮。(顶批有谓:格聪师讲此节,尚有胜义,附录备考:观诸佛已应允状,但法身不用口说,惟观佛现默许欢喜状。如是观者,为以後见本尊缘起,如见上师法身,则上师意与行人意,无二无别,成佛不难矣。)略修,则观面前虚空资粮田,自身捧金轮劝请。广则化身无量,劝无量佛,若有曼遮盘,取诸宝为九聚,以表金轮。或问佛转法轮,必须劝请乎?答:若合法器,亦不待启请。然启请而说,有数重要:一、法之重要,二、菩萨(降曲生巴),志勇猛故。愿自与他皆转法轮,以利他故。三、对治谤法业力,并感得清净妙梵,音声果相,及得法螺语功德。二三两项,皆属於积资。转教法轮与转证法轮,皆随众生根机。广如经说。
  六、请住世支
  “即‘诸佛若欲示涅槃’一颂。十方诸佛将欲示涅槃时,为令众生获得利益安乐故,请求诸佛住刹尘劫,莫入涅槃。”
  如佛速入涅槃,则少转法轮因缘。如是则佛教法,不能长住世间。众生福德日益衰残,而利乐不可得矣。依了义说,佛无涅槃,法不衰毁。依不了义说,由世俗度化因缘,而示现涅槃相。佛欲示现涅槃,故需迅速劝请,勿示涅槃。何以诸大德须示涅槃,因众生根器,若示真常身,为无义利,示涅槃相,方能应机有义利故。启请住世,一为应得度众生增长福德。二、不失时因缘。云何失时因缘?如佛昔向阿难示意云:一切如来具足四神通,皆能久住沙尘劫,超过一切劫。而阿难当时为魔加持,兼之众生福薄,故失机,为魔乘机请佛涅槃。又如现达赖(十三世)著到印度、到中国因缘,遍示僧俗。意在占有无请其住世者,当时藏中无人能会其意。数日後,达赖即现衰老相。噶登持巴(噶登派法王)觉已,即启请住世。然已失时无及矣。故於大德应常请住世。行者观想请住世意义,取曼遮盘中众宝为五聚,以表金刚(杂色十字杵形)狮子座。供请诸佛菩萨住世。此与前支皆应观想诸佛含笑悦意,而蒙承受允诺。又此支亦分广中略。略则前面虚空曼遮中诸尊,接受所供狮子座,与主尊座合。稍广(即中者)诸所供座与诸尊座合。广则分身无量,为一切佛菩萨欲示寂者,供以宝座。皆劝请曰:愿诸尊为一切众生暂时利益及永久安乐,住世历尘沙劫。或实供、或意设宝座功德,得梵天王位、商主位、家主位、帝位、王位、声闻位、菩萨位,乃至佛位。(昔佛成道,梵释曾以宝位供。)此支对治违师命罪及乱师意罪(如不善依止,令师不安等。)。又为修长寿法之殊胜缘起(得长寿)。所种习气,得佛位不死宝寿(宝持)果相。二三属於积资。
  七、回向支
  “即‘所有礼赞供养佛’一颂。以前六支,所积一切善根,皆悉回向一切有情,为作证得菩提之因。以猛利欲乐而为祝愿,令其无尽。如此依上诸颂,了解其义,如说思修,必不散乱,缓缓念诵,当得无量福德之聚。”
  为使上述六种功德不唐捐故,使其得果,使其无尽,故须此支。行者若回向人天,则如苗之不秀。如回向二乘,则如种禾仅秀而不实。若回向无上菩提,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矣。一切修行,初重发心,末重回向。因回向如驰之有辔,能控制左右,欲至何地,即至何地也。故仪轨以回向而为结尾,即表示最後之重要。积福如金,回向如型,金质虽美,无型不能成形。不成形则金不足贵矣。又回向亦称愿心。若不回向佛位,则所积善根不免掷於虚牝。依教授,如第二刹那心生瞋恨,即将前念善根烧毁。故应立即回向。若回向佛位,虽偶起瞋恨心,亦不能摧毁前念所积之善根。如回向菩提,则如滴水之归於大海,非海枯则此水不能尽。否则如滴水掌中,或器内,转瞬即消失矣。颇公云:”如有二友同行。甲仅有黑豌豆糌粑一升,乙则有青稞糌粑一斗。共盛一囊,以作行粮。一日乙谓甲曰,汝粮久尽矣。甲曰:盍取视之。则见其中呈黑色者尚多也。回向菩提,亦复如是。己虽小有微善,合於佛之功德海中,亦可永久无尽。”又回向有六义:一、回向何所。即回向圆满菩提。二、以何回向。即以三世善根。三、回向何义。即为利乐一切有情大意义。四、为何回向。为令善根不尽。五、以何方法。以方便智慧圆成之。六、回向体相。藏语为生龚,即心及心眷属之五蕴。总之,回向之体,一为使善根不尽,而愿得圆满菩提。以此心念力即为回向。再二项回向,可包括自他善根。即以他人善根作回向,愿依自他善根,自及他皆得圆满佛陀。此即随喜回向,详《现观庄严论》。修道位圣者,愿自他三世善根,皆回向无上菩提。此之修法,对他善根者先生起随喜,欢喜赞叹,回向他人成佛。然後以此随喜功德,作自回向圆满菩提。三项回向,为自回向,不落小乘。例如昔有人遇饥馑,一家数口,而仅存一肘肉,若分食,不惟皆不能饱,且不免同困,其人乃独食之,腹果。乃至他方取得粮食,归以饷其家人,一家皆赖以存活。如此虽回向一己成佛,而实为度一切众生。倘非如此,即落於小乘。四项令善根不尽。五项回向为方便,即菩提心,无此则堕小乘。六项即智慧,指由无缘通达空性之智慧。若无此无缘空慧而作回向,则如美食与毒和杂。以上系依教授而说。但依经说,已回向圆满菩提,若生瞋恨,则於善根亦有稍损。须知教授皆出了义经。亦有时说不了义故。总之,回向教法常住昌明,与回向上师即佛(宗喀大师,即前所现。)永摄受我。合前方便智慧为三,皆无上回向。诸佛菩萨愿如恒河沙,皆可摄入此三中。因证圆满菩提与教法常明有关。而教法常明,又与上师摄受有关,总上为详说。如略,则依普贤行愿最後一颂,亦可。
  六月初二日讲
  回向与发愿之区别。回向能摄发愿,而发愿不能摄回向。何以故?以愿仅为众生得成圆满佛陀,而未以事物表现故。必於事物有所表现,以换取此目的者,乃为回向。因回向中即具有愿力。故回向可以摄发愿,而发愿不能摄回向。回向应以无上回向为正因。昔印度有婆罗门,修梵天果,本可得梵天子身,後见一象,璎珞满身,心生艳羡,後竟得象身。因其回向不善所致。故有但发愿生极乐世界莲花中者,後果得生莲花中,但历劫不开。故回向不可稍错。又昔藏中大德曾有言:若不善巧回向者,可说:”如昔文殊,普贤所回向,我即如是回向。”亦属善巧。昔有牛厂娃,牟须人,至迎佛殿,礼拜供养已,不能回向。见旁一老媪作回向云:无病长寿、福报受用、取之不尽等。此人乃言:如老媪所回向,我亦如是回向。後即得如其所愿。再,回向属积资,若加增上、无尽,为四,则属无尽。此支为对治邪见,云何邪见,如拨无因果,拨无後有是,无後有,即无佛果。吾人虽未拨无後有,然无始来未断绝之邪见种子甚深。若善回向,能使此种习气渐断。凡吾人未谛观之因相果相,即包含有若干邪见在其中而不自觉。宗喀大师发愿文有云:”凡与佛意不相合者,皆为不善知识,愿我与之远离。”故知凡摧毁善根者,以邪见瞋恨为最。经中常教人认识损益者,亦即为此而言。一念瞋恨,能损害所积善根。反之虽无始所积罪障如须弥山,然依四力门清净忏悔,则能除净,转成善根。又回向所得之果,为佛之四身。虽小乘声闻、独觉,亦修七支,然无如此七支为利益有情具大意义。此七支所求果,为圆满佛陀,与昔诸大德诸大菩萨所修无异故。昔佛向弥勒云:应知,具足成佛,须修何法。即我为一切有情意义,敬下僧衣,向十方三世诸佛礼拜供养等,而得成佛。
  庚六、三事求加
  依《广本朗忍》,以供曼遮合於三事求加。今依温沙巴近传教授,并曼遮及三事求加,移於第五积资净障中。在此讲七支修後,应供曼遮。有讲先观想自化为梵天王身。因所供物,为梵天所享受。惟梵天王权力可以上供,有先观自为比丘相。若自己出家,旁观一梵天王,若自为居士身,则想自为天王,旁观一比丘身。以梵天王固有供物之权,而能供者以比丘为胜。颇邦喀大师云:若如前能观梵天王身固佳。若不能作此观者,须知我以梵天享受之物为供,亦非逾份。因三千大千世界,乃一切有情共业所成,我亦其中有情之一,以之供养,固无嫌也。行者修此,手持曼遮供时,口念三事求加。一如世间求大力者,不可空手无贽之意。所求为何,即:(一)自依止善知识起至止观双运止,一切颠倒心相违法愿速灭除。(二)自依止善知识起至止观双运止,一切善法愿速生起通达。(三)请求摧毁内外一切障难。上来三事,一属障,余二属难。一内即包含有密法,但密法文应念为,自依止善知识,至二交第光明幻化为止。修此即《朗忍》修习全部亦包含在内。外障难分四:(一)与人作贱卒走仆。(二)被恶友诱惑。(三)王官(所在地主官)不能如理信法。(谓非正净意乐)。(四)兵灾、王难。(尚不止此,仅举其著者。)内障难有三:(一)病灾,(二)魔难,(三)乏食。此外尚有密难,如行者不修尚好,修时,则怠惰贪瞋等过患丛起,是为密障难。加被二字,梵语为阿底叉拉,藏语为敬吉老,愿速得其功能。第一刹那,依三世诸佛功能。第二刹那,使我等违缘远离,善愿成就。然後观诸佛悦意接受,乃将曼遮向内倾之,此为求加曼遮。(外倾为除障求加)。昔宗喀大师启请问本尊文殊,成熟修行者身心,如何速得成就。文殊答:”一、积资净障。二、於上师即本尊无二,启请求加(速得加持)。三、身心不断修行。(正修行法)。勤於此三,自能迅速通达。”但欲得身心通达,关系於得加持,而欲得加持,又关系於启请。密部《三昧相续集》云:”观想具像本尊千百劫,不如一念观想上师,其功德尤大。”(万分不及其一)。故启请本尊求加千亿劫,不如一时於上师勤求加持。又《密经》云:”修习圆满次第千亿劫,不如一时观想上师於己心中曼遮罗,万分不及其一。”若能观想本尊即上师,上师即本尊即圆满矣。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