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略论 >

第33章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3章

小说: 菩提道次第略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圆满尸罗,亏损轨则,亏损净命,亏损尸罗,此等不生有情地狱,当堕龙族。”并授记以後弟子犯轻戒邪命,当生龙族者,有九十万亿,最後均得成佛,或证阿罗汉道,在贤劫千佛时亦然。
  子三、业不作不得
  “若於感受苦乐之因,业未积集者,则其苦乐之果,决定不生,然於佛所积聚无量资粮之果,诸受用者,虽不须集彼一切因,亦须集其一分也。”
  此明善恶业不作,则苦乐果不生,譬如播种,不先播瓜豆,而欲得其实者,绝无是处。昔佛证道时,曾以其福德资粮,悉回向未来有情,但吾辈亦须积一分善业,始能与佛回向相应,而食其赐。例如弥陀福德,虽已为众生成就极乐世界,然亦须众生能修净业,始能生彼世界。
  九月十六日讲
  子四、业作已不失
  “诸作善不善业者,出生悦意不悦意之果。《殊胜赞》云:‘彼诸婆罗门,谓福罪可换,佛说作不坏,不作则不遇。’”
  凡一念瞋心,如未以四力对治,则千万亿劫,终当成熟。在未熟之前,绝不自消失。故梵志(即《殊胜赞》)谓,善恶如果,可以互易,则佛说不作不得,作已不失,即成相违也。
  “《三昧王经》亦云:‘作已无不受,亦无受他作。’”《戒经》(《毗赖耶阿笈摩》)云:‘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於此,有问业如当住,则犯常边,此项答案,各部不同。经部解释,业力不失,如债在券。唯识解释,由业力习气熏染第八识,其流相续。中观自续解释,业习熏第六意识,其流相续。中观应成派解释。业力习气存於蕴上所安立之我名上。以上四种,皆佛所说,而以应成派释为究竟。此为根本问题,有误执佛智不他求一语,谓自心清净即是佛,应问为此说者,彼业力习气究安立何处。抑安立於佛心上乎。
  癸二、各别思惟。分二。子初、正明十业道。子二、抉择业及果。
  子初、正明十业道
  “如是已知苦乐因果各各决定,及业增长广大,不作不遇,作已不失者,当先於业果之理,如何发起决定而取舍耶。”
  业果理极深细,非用理智各别思惟,不能获得决定信心。而为善为恶之判别,又即视此信心为转移,故此信心极为重要。
  “总之,善行恶行运转之门,决定为三,十业道虽摄不尽三门之一切善不善业,然善不善之诸粗显重罪,世尊摄其要者,说十黑业道,若断除彼等,则大义之要,亦摄入十,故说为十白业道也。”
  十业道於善恶两方,虽不能包括三门二业,然粗重恶业可总摄为十黑业道,重要善业,亦可总摄为十白业道。
  “《俱舍颂》云:‘於中摄粗重,善不善随类,说为十业道。’”
  十黑业道总摄粗重恶业,五无间罪如杀父母、杀阿罗汉、摄入身业,破和合僧摄入语业。出佛身血,尚非杀业,可谓近於杀业。他如不敬三宝,或以手击人等,亦非身业所能包括至尽。又如一切烦恼,亦非意业所能尽括。故一切重要非仅限於十业道。而舍十黑业入十白业,佛见为有大意义,由此可获得成佛道路。黑白两面,实只一反一正,而得力处即在取舍二者之间,而善为分别。如仅不杀不盗等,而未加取舍。则断杀盗等所得,仅为无记业,尚不得为白业也。
  “《戒经》亦云:‘护语及护意,身不作诸恶,此三业道净,当得大仙道。’是故《十地经》中称赞断十不善戒律之义。《入中论》亦摄云:‘诸异生类及声闻、独觉定性与菩萨,决定善及现上因,除尸罗外更无余。’如是若於一种尸罗亦不数数修防护心而防守之,而云我是大乘,此诚极为下劣。”
  此明十白业,为一切善法之基础,为诸经之所同赞。犹如大地,一切宫室建於其上,一切稼穑种於其上。人天果依於十善,有学无学位,亦依於十善,乃至於声缘菩萨,亦皆依於十善,故《入中论》、《十地经》称赞十善,异生、声、缘、菩萨,增上生、决定胜因,除尸罗以外,更无其余。若於任何一戒亦不数数防护,而自谓大乘,极可呵责。现有以寻觅清净心为成佛捷径,专守此心,一善不修,是可怜悯,是为下劣不堪造就有情。
  “《地藏经》云:‘以此十善业道,当得成佛。若人乃至存活以来,下至一善业道亦不护持,犹云我是大乘,我是求无上正等菩提者,此补特伽罗最为诡诈,说大妄语,於一切佛前欺诳世间而说断灭。如其愚蒙自作,其死必颠倒堕落。’言颠堕者,当知一切恶趣之异名也。”
  此明成佛以十善为基,而圆满一切功德。若人对成佛以下所有善行一毫不作,而自谓我求无上菩提,善恶不著心自澄清(如水之自澄),是大欺诳,死当颠堕。盖此等说法,等於说断灭法也。
  九月十八日讲
  子二、抉择业果。分三。丑初、黑业果。丑二、白业果。丑三、别释业之差别。
  丑初、黑业果。分三。寅初、正明黑业道。寅二、轻重差别。寅三、释彼等果。
  寅初、正明黑业道分十
  卯一、杀业
  “此中杀生之事者,谓他有情。於意乐三中,想者有四,谓如於有情作有情想及非有情想,於非有情作非有情想及有情想,想之一三不乱,二四者错乱也。於彼发起有差别者,如欲唯杀天授而起加行。若误杀祠授者,则不成根本正罪。盖於彼中须想不乱。若於加行时,有念任谁亦杀之,总发起者,则无须错乱与不错之别矣。以此理趣,於余九中,如应当知,烦恼者,三毒随一皆可。发起者,希欲杀害。加行者,自作或教他作,二者皆同。加行体性者,或器或毒。或明或咒等门中,随一而作。究竟者,谓以彼加行为缘,或即尔时,或於余时,死在己先也。”
  依《摄抉择分》,分五:(一)事,(二)想,(三)烦恼,(四)发起,(五)究竟。宗喀大师为易於解释故,将其中之想、烦恼、发起,并为意乐。於彼之外更增入加行,共为四项即:(一)事,(二)意乐,(三)加行,(四)究竟。(一)事者,谓对具有生命之他有情所作之事。(二)意乐,分三,即:想及烦恼与发起是。想,谓於有情所作之事,作有情想及非有情想,於非有情作非有情想及有情想。其中一与三非错乱,二与四属错乱。其不错乱者成根本罪,错乱者不成根本罪,例如欲杀天授而误杀祠授者是。若最初发起此念时,谓任何皆杀,则在加行时已无错与不错之分也。烦恼,谓三毒,贪瞋痴随一。如杀仇敌,由瞋而起,如杀兽而利其骨角皮肉,由贪而起。如执六畜为天生以养人,及依国法除暴有功之类(如执国法以何种人为应杀,或杀毒蛇猛兽,蚊蝇蚤虱等以为除害),由痴而起者是。发起,谓喜欲杀害,即悦意为之,如不喜欲,尚不成根本罪。(三)加行。分自作及教他作之二,其罪相同。如将官命士兵杀敌,官兵同罪。并无差殊,而教作反重。加行之体性,谓用刀杖药咒等四者是。(四)究竟。谓由彼加行为缘。无论当其时致人於死,或非当时异时而死,总之死在己先,即成根本罪。如主使者先死,不见被杀者之死,不成根本罪。《俱舍》云:”同时或先死,不成根本罪。”以造罪所依之身心已转变故。夥同杀生,不分首从,皆犯杀业,以已具杀之意乐故。伤未致死,则未具足究竟条件,俱《舍略》摄为三支:一、想,非想误杀,不成罪性。二、不错。三、他有情自杀,不成根本罪,但有加行罪,如医误人致死,或失手误致人死,均不成根本罪。
  九月十九日讲
  卯二、盗业
  “不与取之事者,谓随一他所守持之物,意乐三中,想及烦恼如前。发起者,他虽未许,而欲令彼物离其原处也。加行中之作者如前。加行体性者,以势劫暗盗,任何所作亦同。又或借债及受寄托,以余谄诳方便,不与而取。若为自为他,或为损恼彼等而故作者,皆成不与取业。究竟者,谓生得心。又若教他或劫或盗,彼生得心,即足成罪。譬如遣使杀他,随彼死时,自虽不知,使杀者即生根本罪也。”
  此中所分亦如前,(一)事,凡他人所有之一切物,不与而取之,即为盗。据律,对自他相共之物亦同。(二)意乐,包括想及烦恼如前。发起,谓他未许而欲其离彼。(三)加行,自作、教他,相同。加行体性。如强夺窃取,皆同。或受寄,或贷借,谄诳不还,亦犯盗业。或为自利他利,或为损恼彼而作者,亦同。烦恼中之属於痴分。犯不与取者,如谟底外道,谓世界各物为梵天所造,婆罗门为梵天种,故婆罗门於世界任何物件皆可受用,即其一例。发起中误认他物为自物而取之,无犯。误认自物为他物而取之,犯加行罪。又借债包括子金不还,及交易中以大斗小称等欺骗所得,亦犯盗戒。又犯官府法律与地方规矩而取者,亦犯不与取。杀害他方而取,如战争掳获品,虽不自受,亦犯盗戒,同时且犯杀戒。(四)究竟,依通义,凡物与主离,即成究竟罪,依本宗,心生已得者,即为究竟。物主,或谓三宝物无主,如佛塔物,或荒山矿物,虽是无主之物,实则塔物有护法守护,取之,等取护法物,荒山矿物,属於国主,取之,等取国王物。许则无犯,不许则犯。又遣人往盗,生得心已。即属成罪,亦如遣人行杀,自虽不知,亦成根本罪。
  卯三、邪淫
  “邪淫之事有四,非所应行者,谓母等及诸母所守护之女人,并诸男与不男及出家女也。非支者,除产门外之口等也。非处者,如师长等之附近,塔寺处等。非时者,妇女孕期中,或住斋戒等也。意乐三中之想者,《摄抉择分》云:‘於彼彼想。’谓须不错乱。毗奈耶中不净行之他胜罪,谓想乱不乱悉同。《俱舍注》云:‘於他人妻作己之妻想而行欲者,不成业道,於他妻作余人之妻想而行欲者,成与不成,其有二说。’烦恼者,三毒俱可。发起者,欲行不净行。加行者,於彼事进趣。究竟者,两两交会。”
  分亦如前,(一)事。分非所应行、及非处、非支、非时。除妻妾外,均为非所应行。除胎门外,均属非支。师长处及佛塔近处,均属非处。胎前产後及受禁戒时,均属非时。(二)意乐。分 想,依《俱舍》,於他人妻误作己妻想者,不犯。若依戒律。但属他妻,不论想错与否,均属为犯。烦恼,三毒随一,对仇人妻女属於瞋行。或谬解密法者,以淫行为得乐方便,或如婆罗门谓妇女如花果,熟即应采。是皆属痴行。(三)加行。发起喜欲行淫。(四)究竟。二根相交,感受欲乐,即为究竟。
  九月二十日讲
  卯四、妄语
  “妄语之事有二,谓见闻觉知四,又与彼相反之四也。所知境者,能解义之他有情也。意乐三中之想者,於见等,欲言不见等。烦恼者,三种皆可。发起者,欲变更而说。加行者,或说、或默然忍受,或动身表相,为自为他而说亦同。此中妄语、离间、恶口三者,虽教他作,亦成彼罪,《俱舍》注中谓,语业四种,教他亦成业道。毗奈耶中则言生彼等之究竟罪,须自说也。究竟者,他了解也。若其不解,仅成绮语,此《俱舍》注中说也。离间,恶口,亦同之。”
  分亦如前,(一)事。谓见闻觉知之事,分为真妄各八。八妄者,如见说未见,未见说见。推之闻觉知三,各有其二。见属眼根,闻属耳根,觉属鼻舌身三根,知属意根,此为《俱舍》义。在黄教自宗,则判眼耳鼻舌身属於见闻,依正理觉察差别为觉,依正理觉察而真实了知空性,为知。觉,谓由心推测感觉所得者,例如捕盗,推知盗窃何物,由何处去来。知,则由心实了知者,如实知盗窃何物,由何处去是。以如是之见闻觉知,又须对方能了解者,乃犯。如对畜类,则不了解其义,不为犯。(二)意乐中之想,须不错。烦恼,三毒随一。如牟底外道以夫妇戏谑及媒妁说合等,不为妄语。而在内道,对此即属痴行妄语。发起,即喜欲妄语。(三))加行。无论言说或默认,或以身手表示,皆同。例如人问汝已证空性否?不答,即属默认。又如已证阿罗汉,亦可不说已证,若有义利,则可说。又为防护他人生命等而说妄语,对自有罪而小,对他有功而大,由悲悯行菩萨行,得开此妄语戒。但以纯为利他而作,无丝毫为自心,乃合是例。若未生起菩提心,则不可援此。依自宗,教他妄语,其罪相同。恶口、离间、绮语亦然。如依律仪,则须自作,乃为根本犯。(四)究竟。对方领解已,即为究竟。对方未解,仅犯我慢。依《俱舍释》,为仅成绮语。盖妄语之罪,在使人因此而变更了解,若未至变更了解,故仅成绮语耳。
  卯五、离间语
  “离间语之事者,谓诸和顺及不和顺有情。意乐三中,想及烦恼同前。发起者,於和顺有情,欲令离间,於不和者欲不和合也。加行者,随以谛实不实之语及雅非雅之词,为自为他而说俱可。究竟者,离间之语,他了解也。”
  分如前,(一)事。使和顺有情不和顺,不知顺有情益不和顺。(二)意乐中之想,须不错,烦恼,三毒随一。如恐他人和合,於己不利。发於爱执,即属贪行。对仇离间,属於瞋行。认间人为无罪,即属痴行。例如使两仇不睦,谓为应行之类。发起,喜欲离间。(三)加行。不分真妄,雅与不雅,皆可成离间。凡离间。无论为自为他,其性均同。(四)究竟。对方领解,即成。
  九月二十一日讲
  卯六、粗恶语
  “粗恶语之事者,谓所忿恨有情。意乐中,想及烦恼同上,发起者,欲说粗恶语。加行者,随以实不实之语,依彼种姓身体,戒律威仪等过失,而说不和邪之言。究竟者,随其所说之境。彼解其义也。”
  分如前,(一)事。谓对为不善有情引起恚忿。(二)意乐。其中想及烦恼同前。总上妄语、离间、粗恶语三,由痴烦恼现行者,多属世间见解,不以为罪,而反以为功。例如以爱子之心对他人发粗恶语,属贪。如以恶语泄忿後心以为快,属痴。或以能詈人为能,亦属痴。发起,喜悦粗恶语。如遣使詈骂,已行而悔,发起转变,不成根本罪,推之其他各业,皆同此理。(三)加行。随以实不实语,对於若种姓、若地失、若身体、若戒律、若威仪等,所起不悦耳之语皆是。如盲詈以盲,同犯粗恶语,非盲詈盲,同时并犯妄语。如向人指说非盗者为盗,同时犯妄语、离间语、粗恶语三语。如对方不了解其义。如外国人或畜生,则犯妄语,不犯粗恶语。(四)究竟。对方了解即成
  卯七、绮语
  “绮语之事者,即诸无义利之言。意乐三中之想者,谓於彼作彼想。然此中即於所欲说之事。随想而说,不须了解之对境。烦恼者,三种随一。发起者,欲不相续杂乱而说。加行者,於绮(语))说进趣。究竟者,说绮语竟也。”
  分如前,(一)事。谓无意义相应之事。(二)意乐。其中之想,依摄抉择分谓於彼作彼想。本宗释为不必论对境错误与不错,对方解与不解,但自己起说何种无义之想即是。烦恼,三毒随一。如不说但歌,原无意义,而反认为有功,属於痴行。凡无关见行修法而说之,皆等绮语。又所学法,如为名闻利养而动,亦成绮语。发起,喜说杂乱语。(三)加行。进趣绮语。(四)究竟。说绮语毕,即为究竟。绮语范围极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