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ぶ校ㄉ现劣卸ィ轮涟⒈堑赜┪薮Σ挥形岬刃屑!N淳芄郑嗑抻小=窀春稳缭眨孔菁樵猜缑罘鳎还皆龀ぬ坝选!薄肚子咽椤吩疲骸笔芫√炫檠幔炊榈赜种小8簿√旃砻畹兀炊榈赜嗷抑小O淳√斐毓Φ滤炊榈赜藜印S煲咽に耐跆欤绺扔焓ぁI珈梦薏_恚,福尽或仍堕无间。生日月宫无量光,报尽或堕黑暗处。”
故无论得何处身,无有不终舍者。此身抛去抛来,不能自主。噶当有善知识云 ”
在轮回中反复无定,最极苦恼。”此中数数舍身过患,皆由惑业支配而来。
(四)在轮回中数数受生过患
前文数数舍身,亦即由此数数受生而来,先死极无边际。《涅槃经》云:”吾人在地狱中所饮烊铜铁汁,积之深过四大海水,若不求出离,不知尚须饮几多。在畜生中所食秽物,积之高过须弥,若不求离离,不知尚须食几多。在人道中,受爱别离苦,所流眼泪,积之深逾海水,若不求出离,不知尚须流几多。在人中为贼所失之头,积之可高至梵天,若不求出离,不知尚须失几多。变而为虫,所吞之土,积之填海有余,若不求出离,不知尚须吞几多。”
(五)思在轮回中,数数下过患(数数胜劣无定过患)
经云:”积集皆销散,崇高必堕落,会合终别离,有命咸归死。”藏中昔有王,盛时极骄,後为人所杀,投其首於水,漂流经七日。以如明之崇祯,生为帝王,终於自缢。故轮回中高下恒无一定。
(六)思死时无有伴侣过患(无伴而往过患)
寂天云:”俱生之躯,终须舍弃,何况身外伴侣。”《入行论》云:”纵有知心友,莫助中阴岩,身入地狱中,良朋不能代。生惟一人来,死惟一人去。”
正月二十一日讲
第二、思惟别苦分二。
一、思惟恶趣苦。照畜生饿鬼地狱等苦思惟,仍观上师即佛,在顶上放光,祈请加持,引生恶道苦,务令生起厌离。在未生起厌离以前,思惟不舍。
二、思惟善趣苦分三(一)思惟人趣苦(二)思惟非天趣苦(三)思惟天趣苦。
(一)思惟人趣苦
依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七种思惟即得。此七苦在《朗忍》则置总苦中,此处置於别苦,是不同处。《朗忍》系依无著说,总入总苦摄。此处以七苦主要依人身而生,故归人苦摄。
(1)思生苦。广则照《朗忍》所开而思,简则思入胎苦。有福者如入胜妙宫,无论矣;无福者,则如入阴秽之室。初入胎,住精血中,最初七日如糊,彼时神识感觉,有如生铜经火溶化苦。依次就四大思惟,在风大成时则受苦寒,火大成时则苦热。至五七时,由肉团渐长,分四肢,又感觉有绷张苦,每一支分长成,即各生一苦。在母腹中,大至须八阅月,母有行动,苦即相连,母一饮食,寒热与俱,母立如悬,母坐如压;比至将生,又有业风驱逼苦濒生,有猛厉推堕苦,生後,有乍受接触激刺苦。乃至有在胎中死者,有出生即死者。生下开口即啼,亦即表明突受众苦,不可忍耐之明徵。生後七日,即有一切病集,二七更有各种障难,三七则有八万四千魔害相侵。见真智慧,全被障覆,自心之取舍,亦漫无所知,惟一赖母意揣,一切违顺饥寒皆听之,亦一剧苦也。总之,生苦极多,因住胎障蔽,使人不能回忆。若不急思出离,当来尚不知须受若干生苦也。
(2)思老苦。盛色衰退、官能迟钝、身偻齿缺、耳声目瞆、心多忘念、语失伦次、为人轻侮。贡他只麦云:”发白非灌顶,乃为死神摧;额绉非增肉,乃为时使纪。”形容老态甚详,可资思惟。少壮人恒恃距老尚远,而不知转瞬即届。如不 俸情A不知当来尚须受若干老苦也。
(3)思病苦。任何强壮,难奈病何。四大偶一失调,疾病立至。水胜则寒,火胜则热。久病缠身,肌瘦力弱,辗转床褥,僵卧难起,或为魔缠,或无人侍,瞋恼随时触发。喜食者有禁,恶饮者必吞。针刺火炙,横增其苦。而且昼夜难度,无乐可娱。仍至医药无灵,修法罔效,亲眷抚视,背啼耳语。自知生望既绝,百端凄苦。他如身染恶疾,或被锯割成残,或被遗弃远屏。如是而死。尤为难堪。行者务设身处地去思惟,生起厌离心。以上皆依上师口授而言。
(4)死苦。可照《朗忍》所说,思之即得。特别在弥留时,奄奄一息,有出无入。妻号於前,子啼於後。此时更有二种痛苦 一、自知必死,二、眷属难舍。兼之四大将离。目瞪舌僵,筋瘛肢挛,悲痛恐惧,交集一时。回忆生平恶业次第现前,悔之无及。同时显现种种境界,特别鬼王捕 ,延颈仰首,随之而去。斯时情状,设身处地,当为如何。总上皆所以证明轮回不可贪恋,务宜切思。
(5)思怨爱别离苦。如慈亲爱子,别离生死,其痛如何。亲爱眷属,为仇所劫,其痛又如何。世之为此促龄、发瘛、忧恸丧明者,亦在所恒有,不难举例。
(6)思怨憎会苦。如盗贼突至,不仅图财,残暴横施,乃至殒命。又魔鬼祟扰,变其性行,甚至死亡。又如无故而遭谤毁,无端而受逼迫。心所不欲,偏与奇逢;心所欲见,偏增障难。如此种种痛苦,均所难堪,应以智慧,善为思惟。
(7)思求不得苦。如经商而折本,力农而遇荒,或求仕进而无遇,或求荣名而反辱。凡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无一不属苦恼。又如贫者困於谋生,有受星霜奔驰饥寒得失等苦。商者不知厌足,常切思益防损,惨淡经营诸苦。乃至内道行人,修行不得证悟,或反遭障难,亦有此苦。复有居市畏烦嚣,入山畏寂寞,或住此思彼,住彼思此。均十足以表现众生流转无定之过患。
(二)思非天苦。非天以业力支使,嫉妒特甚。第一嫉妒恼心苦。第二斗天不胜。有肢体割截苦。第三败後眷属围绕,有渐愧汗颜苦。
(三)思惟天苦。无论欲界,色及无色界,虽有其乐,但苦性未除,终於堕落,亦有下列诸苦 (1)乐尽将堕苦。(2)以神通力见所堕处,与天相县殊苦。(3)与非天斗,被割截苦。(4)遇强胜天见逼,有被驱摈劫夺苦。又色无色界,初生即住定中,等於无梦睡眠。虽烦恼贪瞋暂得压伏,然定尽仍起。且定中经时虽久,起定仍一无所得。亦如常人酣睡乍醒,虽经长时,仍等刹那,以定境不能成就善业,不特不能见谛,且亦不知取舍,实同空过。倘地狱有情,投生人中,遇师闻法,依法修持,已经成佛,而彼二界犹在定中。额阿若把云:”得上界身,不如人中一丐,尚可成就义利。”上界因不见解脱,或生邪见,则有立堕地狱之虞。又上界闻法习气,因压伏过甚,久不值法,亦易堕落之因。
正月二十二日讲
二、示解脱道
总之,三界皆不离苦,上二界不脱行苦性,不知观苦,不能生起出离心。而修出离心,又惟有观行苦为最善巧,以刹那不自主故。三界中,如畜生知苦苦,而不能出离。外道知坏苦,亦不能出离。惟内道重视行苦,行苦由取蕴而来,取蕴由烦恼而来,取蕴复能取烦恼,迁流不息,故取蕴即行苦性,取蕴解脱,即得出离。否则取得地狱蕴,即受地狱苦;取得畜生蕴,即受畜生苦;乃至人蕴有人苦;天蕴有天苦。譬如高楼六层,一经失火,无层不苦。而各趣之中,又各有其各自之苦,就人蕴言,贫有贫苦,富有富苦,寿有寿苦,夭有夭苦,第七世达赖格桑降错云:”不论高卑贤愚,外形虽殊,内苦则一。”诚至言也。凡取蕴,皆有漏蕴,以依烦恼为转移故。有漏蕴,即生老病死之依处。由烦恼取蕴,是以果而立因名。蕴复取烦恼,是以因而立果名。故真正求出离,须对取蕴真实生起厌离,以有取蕴,现生即感苦,又能执持苦种,由蕴取蕴,辗转不已。故能使有情漂流苦海者,皆此取蕴为祟。若取蕴不解脱,即无出离可言。常人亦间有因一事失意,生厌世心者,此种尚不得为真正发心,以非真正认识取蕴为害,於取蕴未生厌离故。宗喀大师云:”见轮回中一切享受,不但不乐,而反发呕者,乃是出离心生起之量。”譬如一小孩,日以圆根为食,发生厌离,拒不肯食,虽至荒年,他无可得,与以圆根,仍不肯食;益之以水,亦不食;易之以乾,亦不食;乃至煮之、捣之,多方变易其相,终不肯食,是为真正厌食圆根之量。真正生起厌离取蕴心量,亦当如是。凡未真正厌离轮回,所修之善,皆非解脱之道。故文殊语宗喀,须依甚深道(师佛无别之门)而修出离心与菩提心。盖过去菩萨,皆由悲愍众生而後成佛,断未有置众生於度外,愿为我一人修甚深法,即能成佛者,故须生起真正出离轮回心量。除此而外,所修皆为复取取蕴轮回之因。修时观想上师即佛,在我顶上,而思惟轮回苦况,恳求生起解脱心。如未生起,复向上师启请加持,如是数数往返,始能真实生起,非一二度即可奏功。
苦谛马车竟。
正月二十三讲
辛二、思惟集谛。趣入流转之次第。分三。壬初、烦恼发生之相。壬二、此业积集增长之相。壬三、死及结生相续之相。
壬初、烦恼发生之相。
“能成流转之因,虽须业惑二者,然以烦恼为主。若无烦恼,昔所集业纵越数量,如无水土等之种子,不能生芽。於业,若无俱有因,亦不生苦芽故。若有烦恼,虽无先业,亦可於彼无间从新积集而取後蕴故也。”
生死之因,为业与惑。而业又以惑为主,平日造业,皆由惑所支使;虽有夙业,无惑则如种子缺乏水土,定不发芽。业为亲因缘,惑为俱有缘。无俱有缘,单恃因缘,业不能生。如阿罗汉断惑之後,宿业虽在,已不能生。若有惑,则惑能造新业,无间从新集积,又取後有。
“因明论(《集量论》即《因明论》,法称作。)云:‘若已度有爱,余业不能引,以俱生尽故。’又云:‘若有爱者,更当生故。’是故依於烦恼对治,甚关重要。由知烦恼而得自在,故於诸烦恼当善巧也。”
欲断烦恼,首当断惑;欲断惑,又当先识惑,云善巧者即此。犹之先不认识贼,则贼无从捕。认识烦恼,须依经论,如《俱舍》、《五蕴论》等,俱可参阅。
此科中分三:
癸初、正明烦恼。癸二、烦恼生起之次第。癸三、烦恼之过患。
癸初、正明烦恼
“烦恼之相,略说有十。”
世亲菩萨《俱舍论》谓烦恼有六:即贪、瞋、慢、痴、疑、邪见。邪见又开出四,故说十烦恼。藏文谓烦恼为”凝蒙”,即相续心不宁静之意。无著《集论》云:”若有法生起,现不安静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续起极不安宁,是烦恼相。”此处所谓心不宁静者,指能令心於诸善品无堪能性,而於颠倒境反生贪爱。有贪即取轮回,故贪爱即烦恼总相。烦恼别相:
“一、贪者,缘於或内或外悦意可爱之境,随起贪著,如油沾布,难於涤除。此亦於自所缘,耽著增长,而於所缘难离也。”
内谓六根,外谓六尘。於可意境随逐耽著,如油之沾布,难於涤除,即是其相。无著菩萨《集论》云:”贪,即世间贪爱,谓於所缘,生不可离之相。”贪为生苦根本,因有贪即有爱取,由爱取即有後有,由後有又复生贪。故贪为沉溺轮回之根本,同时亦为障出离轮回之根本,去贪即出轮回。贪之相状既已认识,须於贪起时,注意观察,加以对治。
“二、瞋者,缘於有情及兵器棘刺等诸苦所依处,起愤恚心,心渐粗猛,於彼等境,思作损害也。”
依《俱舍》说:”有情与苦及生苦之处,三者合而成瞋境。”故凡对於不可意境,或为人,或为生苦处,缘於彼时发生恚恼心,及生粗猛心,思作无义,即是瞋相。瞋之缘境,较宽於贪所缘境。如有时对於衣食受用诸境,亦起恚恼是。凡瞋起时即不安定,不能住於乐境,不但今生不能住於乐境,即後世亦不能住於乐境。以瞋心一起,能坏一切善,能引後世苦中之苦。故贪通三界,瞋惟欲界有之,色及无色界则无,以彼二界住於乐境,无生瞋之因故。经云:”生瞋境有九:谓三世作损害者三,亲爱作损害之三世亦三,怨敌我於彼作利益者三世又三,共为九。”此九种,上二界皆无之。
“三、慢者,依於萨迦耶见,缘於外内之高下好恶,心生高举也。”
内谓智慧,外谓五欲等,缘於彼有所高下好恶,令心高举,即是其相。贪喻如油之沾布,瞋喻如火之著油,慢喻如登高之俯仰视,睥睨一切。慢又分七种:(1)、慢,(2)过慢,(3)慢中慢,(4)卑慢,(5)唯我慢,(6)增上慢,(7)颠倒慢。(1)慢者,视低於我者,作自高想。(2)过慢,视平等者,作自高想。(3)慢中慢,亦称慢过慢、视胜我者、作自高想。(4)卑慢,视作胜於我者,作小部胜我想。(5)唯我慢,视我比一切高,作唯我独胜想。(6)现前慢,谓稍有修习,便自满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7)颠倒慢(亦称邪慢),如以善窃为能,善欺为巧等,以非为是。凡有慢心者,不能亲近善士,不但现前无利,且种後世堕恶道因,世谓慢如凸石,不住德水。
“四、无明者,於四谛、业果、三宝之自性,心不明了,具有无知染污者也。”
无明有二释:一依《俱舍》,谓心不明了。二依中观应成派释,为颠倒见。郎忍教授,在中士道依无著世亲《俱舍》释。在上士道则依应成释。此处依《俱舍》、《五蕴》说无明,谓於四谛三宝,心不明了,即是其相。如问何为四谛,心思不及,如有蒙蔽,即是无明。此与问明日事心思不及者,其状相同。二依中观应成释,无明为颠倒见,即生死根本,十二有支以无明为首,故无明过患,即生死过患。经云:”有此则有彼,此生则彼生。”谓有无明,即有行等余支。业果无明,能使有情造作非福业,为堕落因。真谛无明,虽造福业,只能取乐趣。
正月二十四日讲
“五、疑者,缘於谛等之三,念其为有为无,是耶非耶。”
此中分疑事与疑理之二。疑事者,如对色等是常是断,而心怀疑。疑理者,如对谛等为有为无,而心不决。此处乃指疑理言,缘於四谛、业果、三宝起有犹豫。常人如念诵等,久而无徵相可见,遂於念诵有益无益,亦不自信,即是疑相。又如对佛是否全知,不能决定,亦是疑相,疑之过患,能障一切善行,尤以障谛为大,必至见道位始能断疑。
“六、坏聚见者,缘於取蕴,谓我我所,具我我所见之染慧也。彼中坏者谓无常,聚者是众多,以此任何所有之事,唯无常与众多,而无有常一之补特加罗也,为显此故,立坏聚名。”
坏聚见,或译邪见。邪见即正见之反面,正见非烦恼摄。此处专明邪见,其中分五 即(1)坏聚见,(2)边执见,(3)见取,(4)戒禁取,(5)邪见。此五者,即前所谓由邪见开出者也。坏聚见,各部解释略异 (一)缘於取蕴,谓我之所执为实有”我及我所”之染慧,是为经部有部之释义。(二)触有其物(自性)不观待他,缘於取蕴,安立我及我所,乃应成派义。总之,”坏”谓无常,”聚”谓非一,以既待多缘,又属无常,是为”坏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