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略论 >

第58章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58章

小说: 菩提道次第略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云:『我不为汝说舍之胜利,但说执持之过患。』是於出家之碌碌营求,积集财货,於戒多生疮瘩而行施舍,为不悦之言耳。」
  施之差别,在家者以财施为主,出家者以法施为主,此出《菩萨别解脱经》。但出家众亦非绝对不用财施,不过不求财以施,以求财则障闻思修故。《集学论》言之甚明,谓遮求财而施。若以自善所作,或昔福所获,则亦须行财施。此不过分有意义、无意义之二。前为障大义小,後为障小义大,故作。在家方面,则以难易而分。在家众施法难,施财易。但亦有以闻思修为主之菩萨,则应准出家例,如仲登巴是。昔霞惹瓦为弟子说:「我不为汝说舍施胜利,但说执持过患。」若出家众汲汲营求,聚集财货,则於戒律多生疮疱,故霞惹瓦谓,如此财施,为不悦耳之言,在诸佛对此,亦不悦耳!
  辰二、施自性之差别。
  「施自性之差别有三:一、法施者,宣示无倒正法,及工巧等,世间无罪之事业边际,如理教示,并使受持学处也。二、无畏施者,於王贼等人之怖畏,及狮虎等非人并诸水火大种之怖畏,悉救护之。三、财施者,舍财於他也。」
  施自性之差别:一、法施,即无倒宣说正法,或写经施,或工巧医药及世间无罪事业边际,以授於人,或教受持学处等是。二、无畏施,救护其他怖畏。三、财施,施身,如头、目、手、脚、妻、子、宫室,是其大者,财物是其小者。法施最胜,次无畏施,次财施。
  卯三、身心生起之法。
  「於身心生起之法者,若於身财有悭吝者,不成施度。悭吝,乃贪所摄,虽劣乘二种罗汉,亦并种子摧断无余故,是故非仅唯除碍施遍执之悭吝,须至心生起将一切物於他施舍之意乐也。此中须修摄持之过患,与施舍之胜利。初者如《月灯经》中所说,见此身不净,命动若悬岩之水,身命二者,是业所自在,全无自主,妄加梦幻,须断除於彼之贪蓍。彼若未遮,则随贪增上,展转积集诸大恶行,而堕赴於恶趣也。次者、如《集学论》云:『如是我身心,刹那刹那去,无常有垢身,若以得无垢,菩提岂非彼,无价而获耶。』正生起之法者,如《入行论》云:『虽身及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有情故,无惜当舍施。』谓以身、受用、善根三者为所缘境,舍於一切有情之意乐,当数数而修习之。
  复次当知,以现在胜解未熟,观力微弱,於有情所,虽以意乐已施身竟,然肉等不应实与。虽然,若不修舍身命之意乐,无由串习,则以後身命亦不能舍,如《集学论》中说,须从现在而修意乐也。如是若於已至心舍与有情之衣食等而为受用,忘为利他而当受用衣食等之意乐,以受著自利而受用者,则成染犯,若无爱著,或忘缘一切有情之想,或贪为余一有情故者,非染堕也。於彼等回向於他之物,作他物想,若为自故而受用者,成不与取;其价若满,则成别解脱之他胜。若作想云,受用他有情之财,应作他事而受用者,则无罪。此《集学论》中说也。成他胜理者,谓至心回向於人趣,彼亦了知摄为己有,作是他物想,为自利而取,若满其价,有可成他胜罪之密意云耳!
  复次,以至心净信,分别变化无量种类所施之法,以胜解而施於有情之胜解行者,则少用功力,增无量福。此为菩萨具慧之布施,是菩萨地中说也。虽於学施度之时,若能具足六度而修学,其力尤大,尔时防护於声闻独觉作意之戒,及於种智之法胜解堪忍,而忍他骂,为令上上增长故,发起欲乐之精进,以不杂下乘之心一境性,将彼之善,回向於圆满菩提之静虑。於诸能施所施受者等,有了知如幻之慧,具六度而行之。」
  於身心须生起摧毁身财受用之悭吝无余。但仅此亦尚不得为施度。以悭为贪之一分所摄,二乘人已尽断贪种,然不得为已满施度。是故不仅摧毁障施之悭心,即为施度,须以菩提心摄持,以一切身财受用至诚施他之意乐,乃为施度。此意乐又须具足二因乃能生起,初修执持过患,次修施舍胜利。如《月灯经》说:「身不洁净,命如悬瀑。身命二者皆业所自在,全无自主,此粗分无我义。妄如幻梦。假相应当灭除贪著。若不灭除。则由贪著所引,造大恶行而往恶趣。」又如《修无边陀罗经》云:「诸有情斗诤,根本为摄持,故於境断爱,断爱得总持。」由摄持与人争执,多造杀业,为短寿因(施舍为长寿因);且因此辗转入於恶趣。反之,观施舍胜利。如《集学论》云:「如是我身心。一一刹那灭。若以无常身,垢秽常流注,日常净菩提,岂非获无价。」前四句示人须看穿身心无可贪著。常净菩提,即圆满佛位。意谓不执此身而能舍之,则可得常净菩提。不能则不得。若不於此努力。则无可努力处。阿黎功德军云:「施能,此生二世乐;不施,此生二世苦。」又云:「世财如流星。过眼即消失,吝财性无常,施财如地藏。」《入行论》云:「舍一切涅槃,我心修灭度,一切终顿舍,施诸有情胜。」又云:「施可获现究二乐。」意谓人天乐不外由财位受用圆满所生,究竟乐由地道不退而生,此二皆由施得。《集经论》云:「由施遮止饿鬼趣,亦断一切贫乏因。」饿鬼因为悭吝,贫乏因亦然,惟施能遮止。其他经论所说尚多。
  如先修摄持过患,生起厌心,再阅经论所说施舍胜利。如心生欢喜。再为正修施舍。如《入行论》云:「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有情,故当无惜施。」此谓以身、受用、善根为所缘,思惟惠施一切有情,应无爱惜,於一切所有,破除我所爱,数数修习施心。现前虽无实物,然串习既惯,後有实物,自然能施。且即此仅仅修习施心,功德已无量。如《宝鬘论》云:「如所说福德,假若有色相,尽伽沙数,世界难容纳。」此谓修施之心力与心量不同。其力为回向成办有情现究二利而行施。其量为缘无边有情而行施故。如内外有障。胜解未熟,大悲力弱。於有情方面虽不当真实施肉,但若不净修舍身意乐,则以後亦不能惠施身命。故《集学论》谓:「当从现在修习意乐。」依此论,若已将衣食等至心施与有情,若忘此心,为著自利而复受用,则为染犯。(由烦恼而犯)若无爱著而忘缘一切有情,若仅缘一二有情,则为非染犯。(无烦恼而犯)染犯忏较难。非染犯忏较易。若已施他,作他物想,复为自利受用,成不与取,价满则犯他胜罪。(比丘、菩萨、别解脱戒。)若作他物想,为作他事而受用,则无犯。但上所云价满成他胜一层,尚不遽定。故释此者,有谓回向一切有情之物,一有情所得无几,价即不满,故无他胜罪。有谓回向一切有情之物,一一有情皆有全份,故有他胜罪。前者谓例如以一秤银,旆与一切众生,平均分配,每人不及毫厘,取而用之,决不能满不与取之量,故无他胜,後者则谓供时并非划分,乃於一切有情各各皆有一秤,故有他胜。又有谓取用回向物,价满不成罪者。例如为一切人民办事。取而受用,不成罪。以为他作事。亦如为长官服务而食其俸,故不成罪。各执一词,故不遽定。但依自宗。於此则谓论之密意。系指回向人趣之物,他已了知,执为我有时,作他物想,而又为自利取之,其价若满,则有成他胜可能。但他胜亦只属菩萨比丘。又以心力观想成许多物,变化而施,则为菩萨具慧布施。此就贫苦比丘坐静修观而言,功德仍属无量。若有实物不施,专用观想,则不能破除悭吝,若观想与实物同时并施,则最殊胜。又实物布施,对境分十:(一)对亲应以无贪心施。(二)对仇应以无瞋,具慈心施。(三)对中庸应以欢跃柔和心施。(四)对具戒功德有情,应以欢喜恭敬心施。(五)对无功德有情,应以悲心施。(六)对卑位有情,应以无轻毁心施。(七)对尊位有情,应以无忌妒心施。(八)对等己有情,应以无较量心施。(九)及(十)对自他富贫时,应离不知足,而以悲心施。(未登地菩萨有贫时,登地菩萨即无贫时。)
  又布施有三殊胜因:(一)布施要义想,为学圆满菩提故。(二)於物作殊胜想,藉布施缘起,速满施度故。(三)於有情作善知识想,藉彼来乞,满我施度故。又布施当断除者有八:(一)因果心,(二)嫉忌心,(三)瞋忿心,(四)追悔心,(五)偏执心,(堕一心),(六)名利恭敬心,(七)望报心,(八)希求异殊果。无此诸心,为最善巧。但即不能如此,布施亦有功德。《入中论》云:「无悲具瞋恼,如是而布施,功虽不唐捐,力微难增长。」又於求者,不应作延缓施,以菩萨须使众生生欢喜故,不应具烦恼而施,不应先许後短欠而施,不应违世出世法而施。不应数恩而施,(谓前屡施於汝,令彼生惭。)不应轻毁求者而施,不应仗势豪夺而施,(如国王强劫人之妻子以施人。若连城邑人民并施,则无犯。)不应强迫父母财物而施,不应为损害他有情方便而施。(谓以饵诱,令他有情遭损害之类,不应违戒不如理而施。不应俟徐徐积聚而施,应速来速施,否则生贪,障闻思修。)应欢喜恭敬而施,使求者满意,施力益大。又对於施物,有应舍与不应舍之别。当视所舍物对於求者现究利害如何。现究皆利。应施。现虽不利。而究竟利,应施。现利而究竟不利。不应施。现究均不利。不应施。又施肉物有就时门不应舍者。菩萨大悲成就,已证空性,施身肉时如斫莎拉树,无所痛苦。若在凡夫未证空性,则应观施缘是否助发大悲,非助发大悲则不应施。又对比丘非时食亦不应舍。又不能成就大义利不应施。又就求者门,有不应施者,魔天扰乱行人,来求身肉,不应布施。外道为破内道故,来求经典,不应布施,狂者不如理求乞,不应布施。不饮酒食肉者,不应以酒肉布施,又有就物门,有不应施者,一、父母不应施,以非施物故。二、妻子不愿,或无意义,不应施。损害有情房屋田地不应施。有生命物存在之水或食物不应施。比丘之三衣不应施。三、恩本师特赐物不应施。又有就境不应施者,非密宗法器者,不应以密法施。又毒物、兵器、恶咒不应施。(如有利无害,亦可开许,如毒物可资疗病,兵器可资防护之类。)不论观想施,或实物施,总应如无著《摄大乘论》所说具足六胜利而行布施,云何六胜施:(一)所依正学,(二)物正学,(三)要义正学,(四)回回向正学,五)无分别正学,(六)清净正学。云何所依正学?为依菩提心而施。云何物正学?即身、命、财,一切总施,如施一分,亦缘总意而施。云何要义?为圆满有情现究二利而施。云何回向正学?即以施果回向正等菩提。云何无分别正学?即三轮性空而施,云何清净正学?即具足遮止二障而施。能具此六,即能成就施到彼岸。所谓到彼岸者。指离生死苦海而到圆满佛位之谓。由施可离生死海而到佛位。
  又菩萨行施度,即摄六度而修学。施之施度者,正行施时,将余一切回向於施。施之戒度者,正行施时,不忘戒学,远离垢罪。施之忍度者,正行施时,能忍他害。施之进度者,正行施时,增长施之善根,精进欲乐不懈。施之定度者,正行施时,以施善根不染二乘欲乐,一心回向正等菩提。施之慧度者,正行施时,知三轮体空。布施能具六度,其力甚大,总之,菩萨行施,最要远离声缘作意,(自私自利)对於一切种智之胜解,能忍他辱他骂,令其增长而发起精进欲乐,於不杂二乘心一境性,观察能施、所施、受者,皆无自性。又於身、财、善根,当行舍、护、净、长四法。如身,由思惟力练习能施之心,是为舍法。未到真实施身时,当行保护,是为护法。对罪过加以净治,是为净法。念身由善业来,愈谨持戒,是为长法。又如财物受用,以思修习舍心,为舍。未遇殊胜有情,不忘施,为护。(过殊胜有情而施,亦非贪著不舍,此与速来速施,亦无冲突。)不由造罪邪命而来,为净。於布施行精进,即能使受用益增,为长。如善根,以三世善根施诸有情,为舍。不因恶业使善根唐捐,为护。以善根回向正等菩提,为净。随喜他善。为长。
  卷十一终
  
卷之十二
  寅二、戒之学处。分三。卯初、戒之自性。卯二、戒之差别。卯三、於身心生起之法。
  寅二、戒之学处。
  前於中士道讲三学时即已有戒度,何以此又重说。盖前说中士,以出离心摄受,重在求解脱,故以别解脱戒为主。此则上士,须以菩提心摄受,对於其他一切有情断离能害之心,而以菩萨戒为主。至於下士道,则以轻现世重後世为主,故依业果取舍而行十善法戒,以求得暇满人身。故显教之三士道,皆以持戒辗转增上,趣入地道而得佛果。密宗亦以戒为主。总之,显密皆不能离戒。
  卯初、戒之自性。
  「由遮止损他事,令意起厌离之思者,谓之戒。是以律仪戒为主,增上而作也。以彼思之串习,而成上上圆满戒波罗密多,非谓於外能令有情胥离损害之门。《入行论》云:『从得远离思,说戒到彼岸』。」
  《广论》谓:从损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厌舍,此能断除之心,即是尸罗;尸罗即防止十恶业之律仪也。戒之总体。兼止恶、行善二分。此处所诠戒之自性,则专取防恶一分,以律仪戒为三聚根本故。戒波罗密者。即具足菩提心有情修习能断害他之心,辗转增上,至於圆满,即为戒波罗密。非由安立诸外有情悉离损恼,始为戒波罗密多。否则现诸有情未离损恼,过去诸佛即有戒度未圆过。故戒波罗密圆满,乃就内心说,不应依外境说也。又戒波罗密多,有二层意义:(一)、「起落」,谓回头即到彼岸,即总断一切损害有情之恶心。(二)、「帕青」,青字,义谓向彼岸而行,即串习此能断之心至於上上圆满,二者皆称戒波罗密多。《入行论》云:「鱼等有何辜,驱彼令不杀,由得能断心,说为尸罗度。」尸罗为印度文,意谓得清凉。入中论释为此为不忍诸烦恼故。不生恶故。又由心中息忧悔火清凉。故名尸罗。藏文译为「楚称」,义为已得清凉。此处所谓戒。不仅指身语戒,尤以心中对於十恶业之能生忧悔断令清凉为主故。「楚称」,又有合理义,即合於十善法义。合於十善,乃能断离十不善忧恼火使清凉故。
  卯二、戒之差别。
  「戒之差别有三:一、律仪戒者,若就发起作增上,是断十不善之十种远离;若就自体作增上,乃断七不善身语之七种远离也。此《菩萨地》中说。菩萨身心之律仪戒,即七众别解脱之意者,若是具别解脱律仪。具菩萨戒律仪者,则或在家或出家品之正别解脱律仪,及与彼身心共同所断律仪者,是律仪戒。若是不堪为别解脱律仪之身,具菩萨律仪戒者,则远离共别解脱之性罪,及远离随类制罪之远离律仪者,是律仪戒也。菩萨身心之别解脱律仪者,虽是菩萨身心之戒律仪,然非菩萨之正律仪,其余者,有与菩萨律仪所依相顺也。二、摄善法戒者,缘於六度等善,於自身心,未生令生。已生令无衰退,展转向上增长也。三、饶益有情戒者,从戒门中,於有情今後无罪之义利。如理而为之。」
  戒之差别,非谓其性体之差别。乃总说戒之差别分三:一、律仪戒。论曰:「律仪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