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97-冯氏锦囊秘录 >

第88章

597-冯氏锦囊秘录-第88章

小说: 597-冯氏锦囊秘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闭藏而禁固,治宜温补肝肾,更须早晚食前服之,盖暖药虽平旦服之,至夜药力已 
尽,无以敌一夜之阴寒,故独早服,亦无效也。张尝治痢症,密甚无度,里急后重,口 
渴恶食,少腹倍痛,痢色或红或白,甚至血水,小便不利,其脉寸强尺弱者,俱用六味 
加五味子肉桂,早晚各服而愈。 
有疟后痢,有痢后疟者,夫既为疟后,发泄已尽,必无暑热之毒,复为痢疾,此是 
元气下陷,脾气不能升举,似痢非痢也。既为痢后,下多亡血,气随痢散,阴阳两虚, 
阳虚则恶寒,阴虚则恶热,故寒热交战,似疟非疟也,俱作虚论,用补中益气,加温补 
自愈。痢因于湿,湿生于土,故或寒或热,皆能脓血,盖五行之理,热因火化,寒因水 
化,憔湿土寄于四季,从乎火则阳土有余,而湿热为病,从乎水则阴土不足,而寒湿生 
灾,可见湿为内主,而寒热为之外因,白者寒滞肠胃之气道,赤者热伤肠胃之血络,白 
者为轻,气滞于脂膏,而未伤其血络也。赤者为重,热伤血络,而深入于阴分也。湿热 
虽分气血之伤,积滞实由饮食之化,生冷炙爆,酝酿日久,湿从冷生,热从暑袭,冷热 
郁遏,湿热成焉。夏月湿热太甚,客气盛而主气弱,渗入大肠,脂膜腐烂,痢疾之由, 
始于此矣。红者,湿热中之热化也。白者,湿热中之冷化也。治痢大法,始当推荡,久 
当温补而尤宜以顾胃气为主,盖百病以胃气为本,而于痢为尤要,故能食者轻,不能食 
者重,绝不食者死,是痢之赖于胃气者,如此其重矣。而尤莫要于补肾阴,盖痢属脾肾 
二经,夫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未有久痢而阴不亡者,未有阴亡而肾不虚者,故欲治 
痢而不治肾阴者,非其治也。徒知见在者,有形之疾病,不知可虑者,无形之元气,盖 
有形之疾病无期,而无形之元气易竭也。元气既虚,不补何复?补元气者,治痢之本 
也。然元气在脾肾之中,故痢之为证,多本脾肾,脾司仓禀,土为万物之母,肾主蛰 
藏,水为万物之元,二脏皆根本之地也。补中气以扶脾胃,助命门以复真阴,则元气旺 
而健运,得阴阳和而闭藏固,何有肠胃拂郁而为患哉? 
一孕妇疟痢齐发,医治两月余疟止而痢愈,甚又加腹痛,饮食少进,养葵视之曰∶ 
虚寒也。以补中益气加姜桂一服,痢止大半,再一服而反疟病大作,主人惊恐。赵氏 
曰∶此吉兆也。向者疟之止,乃阴盛之极,阳不敢与之争,全服补阳之剂,阳气有权, 
敢与阴战,再能助阳之力,阴自退听,方中加附子五分, 疟痢齐愈,大服补剂,越三 
月产一子,产后甚健,故应犯而犯,似乎无犯。 
《经》曰∶下痢皆属于湿;又曰∶下痢稠粘,皆属于火,下痢脓血,滞下皆热证实 
证也。然痢起于夏秋,湿蒸郁热,本乎天 
也。因热求凉,过食生冷,由于人也。气壮而伤于天者,郁热居多,气弱而伤于人者, 
阴寒为甚,湿土寄旺四时,或从于火,则阳土有余,而湿热为病《经》所谓敦阜是也。 
或从于水,则阴土不足,而寒湿为病,《经》所谓卑监是也。言热者遗寒,言寒者废热, 
岂非立言之过乎,至以赤为热,白为寒,亦非确沦,果则赤白相兼者,岂寒热同病乎, 
必以见证与色脉辨之,而后寒热不淆也。须知寒者必虚,热者必实,更以虚实细详之, 
而寒热愈明耳,胀满恶食,急痛惧按者实也。烦渴引饮,喜冷畏热者热也。脉强而实 
者实也。脉数而滑者热也。外此则属虚寒矣。然相似之际,尤当审察,如以口渴为实 
热似矣。不知凡系泻痢,必少津液,液亡于下,则津涸于上,安得不渴?更当以喜热喜 
冷分虚实也。以腹痛为实热似矣。不知痢出于脏,肠胃必伤,脓血剥肤,安得不痛?更 
当以痛之缓急,按之可否,腹之胀与不胀,脉之有力无力,分虚实也。以小便之黄赤短 
少为实热似矣。不知水从痢去,溲必不长,液以阴耗,溺因色变,安得不小便赤少?更 
当以色之泽与不泽,液之涸与不涸,分虚实也。以里急后重为实热似矣。不知气陷则传 
运不健,阴亡则肠润乃粘,安得不里急后重?更当以病之新久,质之浓薄,脉之强 
弱,分虚实也。细辨候之虚实,更察脉之盛衰,则病无遁情矣。 
世之病痢者,十有九虚,医之治痢者,百天一补,气本下陷,而再行其气,后重不 
亦甚乎,中本虚衰,而复攻其积,元气不愈竭乎,湿热伤血者自宜调血,若过行推荡, 
阴血不转伤乎,津亡作渴者自宜养阴,若但与渗利,津液不转耗乎。世有庸工,专守痛 
无补法,且曰不宜补早,不知因虚而痛者,愈攻则愈虚愈痛,每见有形之疾病未除,而 
无形之元气先脱,悔之晚矣。故脉来微弱者可补,形色虚薄者可补,疾后而痢者可补, 
因攻而剧者可补,尤有至要者,则在脾肾两脏,如先痢而后泻者,为肾传脾,微邪易 
治,先泻而后痢者,为脾传肾,贼邪难医是知在脾者病浅,在肾者痛深,夫肾主禁 
固,肾为胃关,未有久痢脾虚而肾阴不损,肾阳不亡者,四君归脾,十全补中皆补脾 
虚,未尝不善,若病在火衰,土位无母,设非桂附大补命门,以复肾中之阳,以救脾家 
之母,则饮食何由而进?门户何由而固?真元何由而复耶?如畏热不前,仅以参木补 
土,多致不起,大可伤也。旧积者湿热食痰也。法当下之,新积者下后又生者也。或调 
或补;不可轻攻,若因虚而痢者,虽旧积亦不可下,但用异功散虚回而痢自止。丹溪有 
先用参术调补胃气,而后下者亦妙法也。虚者宜之,及至秽积既尽,糟粕未实,盒饭以 
白芍、白术、茯苓固肠丸之类,调理脾胃,则新积不生,然痢必须即饮食,一切油腻肉 
面痛绝之,服药乃验,若宿垢未净,又增新者,肠胃何由而清?渐渐壅塞,脾病未愈, 
胃病又增,真至恶心不食,或禁口矣。 
初起肠中有积,后重腹痛,又恶心,胸膈作胀,乃新饮食未曾化熟也。不可遽用凉 
药及下,凉则愈结,下则伤胃,须先消导之,俟下膈不恶心不胀惫,方可攻下,如恶 
心甚者,先以淡盐汤探吐,如初热有里者宜下,恶寒者忌下。泻与痢不分两证,混言湿 
热而利小便非也。盖淡渗之剂,功能利水浊流得快,则泻自止,若痢疾乃垢秽之物,同 
于湿热,肠胃怫郁而成,出于大肠传送之道,了不干于胃气,故不宜过用渗利之药, 
以使重竭其阳,而涸其津液,是病降之,而药又降之也。但诸症小便清长,其病渐退之 
兆,况于痢疾乎。李时珍曰∶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乃阴亏气郁,药中加川芎,气行 
血调,其病立止,或言下痢为寒者非也。寒则不能消谷,何由反化为脓也。下痢赤白, 
或言寒热相兼者,尤非也。寒热异气,岂能并行于肠胃而为痢乎?本一于湿热,但有伤 
气伤血之轻重耳。大肠气虚下陷而后重者, 
宜四君子加升柴,亦有无气大亏,肠中无气,而不能推送者,只须参 苓术,大补中 
气,若大肠血虚后重者,四物汤加参术。丹溪曰∶里急者腹中不宽快也。亦有虚坐而大 
便不行者,皆为血虚,盖肠中无津不能润运,虽当补血,亦必兼以补气,若单于补 
血,徒伤脾胃,盖气有生血之功也。阴虚有火,又加暑热交攻,不宜便补,更不宜燥, 
惟微寒清平之剂调之,如再不愈,方以清润之剂补之。复有毒痢一证,或痧毒内陷,下 
脓血各药不效者,当于和血行气药中,加以解毒,如忍冬花,炙乳香、香连之类。产后 
痢疾,积滞虽多,腹痛虽极,不可用大黄等药行之,致伤胃气,遂不可救,但用人参、 
白芍、当归、红曲、醋(炒)升麻、益母草煨木香、留白、广皮、炙甘草足矣。如血虚 
可加(炒)阿胶二钱。 
凡胎前滞下,宜用黄芩、黄连、白芍、炙甘草、橘红、红曲、枳壳、莲肉,略用升 
麻,未满七月,勿用滑石。夫冬月伤寒,己称病热,至夏秋暑热三气交蒸,互结之热, 
十倍于冬月矣。外感三气之热,而成下痢,必从外而出之,是故下痢有用辛凉以解表, 
次用苦寒以清里,一二剂愈矣。失于表者,外邪但从里出,不死不已,故虽百日之远, 
仍用逆流挽丹之法,引其邪而出之于外,则死证可活,危证可安,金匮以下,痢脉反弦 
发热身汗者自愈,夫久痢之脉,深入阴分,沉涩微弱矣。忽然而转弦脉,浑是少阳生发 
之气,非逆挽之法乎。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是谓五虚死,惟用参 
附,十可救一。 
痢后脚渐细而软弱,名为痢风,不治而成鹤膝风,治宜温补肝脾肾,不可仍用燥脾 
之药也。 
痢后痛风,遍身疼甚,系肠胃湿热,恶血未净,复还经络,所以留滞隧道作痛也。 
宜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牛膝、陈皮之类,亦有气血虚而疼痛者,不可不审。 
白痢自大肠,赤痢自小肠,此丹溪以赤白分气血言也。大肠为传道之官,痢属伤肠 
胃之血络。动脏腑之脂膏,故赤白俱并入大肠而下,若小肠则为出溺之所,未见小肠为 
下痢之腑也。谓心主血,心与小肠表里,故赤痢本小肠之所化则可,若谓从小肠而来, 
未之有也。 
凡治滞下,与大肠滑泄自利不同,滑泄有可涩之道,故古人间有用粟壳诃子以正其 
滑。若滞下本属湿热涩滞,法宜疏利,最忌兜涩,大肠为肺之腑,大肠既有湿热留滞。 
则肺家亦必有郁滞不清,言人用药,每利肺气,知其性喜通利,清脏以及腑也。倘误用 
兜涩,则湿热无所宣泄,肺气不得下行,非惟痢疾增剧湿热熏蒸,上及于肺,则胀满气 
逆,不眠恶食诸证见矣。 
喻嘉言治痢,直肠无度,大用四君子汤调赤石脂禹余粮末,频频与服,而腹反大痛 
不可忍,此正所谓通则不痛,痛则将有不通之意矣。仍服之果愈,后用四君子倍茯苓全安。 
下利身热脉弱者自愈,汗出者亦自愈,脉虚水沉涩者顺,实大浮者死,手足温者 
生,厥者死,利屋漏鱼脑纯血者死。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三方脉痢疾合参
感应丸
属性:新旧冷积并妙,虽有巴豆,不令人泻积消痢止。 
南木香 南豆蔻 丁香(各一两五钱) 姜(炮,一两) 百草霜(一两) 巴豆(七十粒, 
去皮、心膜、研去油) 杏仁(一百四十粒,去皮尖) 前四味为末,外入百草 
霜与巴豆、杏仁另研,七味同和匀,用好黄蜡六两溶化成汁,以重绢滤去渣,更以好酒 
一升,于砂锅内煮蜡数沸,倾出酒冷,其蜡自浮于上,取蜡四两,用清油一两) 铫内熬 
令香热,次下蜡同化成汁,就铫内乘热拌和 
前药末,丸如豆大,每服三十九丸,姜汤空心送下。赵养葵、李时珍并言其神效。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三方脉痢疾合参
黑灵丹(锦囊秘方)
属性:治痢疾神效。 
广皮(炒) 三棱(炒) 莪术(炒) 青皮(炒,各二两) 连翘(焙) 
黑丑(炒,另取头末) 干姜(炒黑) 槟榔(焙,各七钱五分) 百草霜(一两,即烧杂 
草锅煤) 砂仁(三钱,焙) 肉果(面煨,粗纸打去油) 肉桂(各五钱,去粗皮,不见 
水) 上为末,用黑沙糖调,白痢生姜汤,红痢砂仁汤,或甘草汤下。大人三钱, 
小儿自八分以至二钱。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三方脉痢疾合参
香连丸
属性:治下痢赤白,腹痛不快,里急后重。 
黄连二十两,吴茱萸十两(同炒,去茱萸,用黄连)、木香四两八钱,(不见火), 
为末,醋糊丸如椒目大,陈米汤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三方脉痢疾合参
大黄丸
属性:初起壮实者可用。 
川大黄(切片,蜜蒸,一斤) 白芍药(酒拌抄,六两) 甘草(炙,三两) 槟榔(四 
两) 木香(一两,不见火) 枳壳(四两,炒) 为末,蜜丸,如赤豆大,白莱菔汤送下三钱。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三方脉痢疾合参
乌金丸
属性:神治痢疾。 
锦纹大黄不拘多少切片,以无灰酒拌九蒸九晒,为末,再以酒丸如椒目大,每服三 
钱,空心白汤送入,神效。饮食忌进半日,小便如栀子汁色,则湿热之气,从小便而出 
矣。曾服此者,痢疾虽重不变坏症。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三方脉痢疾合参
导气汤
属性: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芍药(一两) 当归(五钱) 大黄(二钱五分) 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五分) 木香 槟榔 
(各一钱) 每用二两,水煎,食前温服。 
x一方x 
用野菜于三月三日黎明带露采取阴干,五月五日午时炒黄磨末。凡痢疾二三日,方 
可服之即止,每用二三钱,炒糖调,红痢,砂仁汤;白痢,姜汤下。又方,五月五日采 
谷树头嫩叶,阴干,炒黄,为末,照上服之亦效。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三方脉痢疾合参
当归丸
属性:治冷留肠胃,下痢纯白,腹痛不止。 
当归 芍药 附子 白术 干姜 阿胶(蛤粉炒) 浓朴(各一两) 乌梅肉(二两) 
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x一方x 
治肠风血痢。 
用鲫鱼一个,破开去肠胆垢,入白矾二钱,烧灰存性,为末,米饮调服神效。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三方脉痢疾合参
姜茶散
属性:生姜茶茗各等分,煎服,取其姜助阳,茶助阴,一寒一热,调平阴阳,不问赤 
白冷热,用之皆良。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三方脉痢疾合参
芍药汤
属性:芍药(一两) 当归 大黄(各四钱) 黄连 黄芩(各五钱) 肉桂(二钱五分) 槟榔(三钱) 
木香 甘草(炙,各二钱) 每服五钱) 水煎温服。如痢不减,加大黄。 
x一方x 
治噤口痢。 
用黄连半斤 咀,生姜四两,切作片,与黄连同炒,待姜焦黄色,去姜,只取黄连 
为细末,用陈米饭捣烂,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赤者陈米饮下。白者陈皮汤下∶赤 
白相参者,陈米橘皮汤下。又方,用石莲肉日干,为末,每服二钱,陈仓米饮调下,便 
觉思食,仍以日照东方壁土炒真橘皮为末,姜枣略煎佐之。 
x一方x 
治虚滑甚者,用椿根白皮东引者,水浸一日,去黄皮,每两配人参一两,煨木香二 
钱,粳米三钱,煎汤饮之。 
x补中益气汤x 
见发热门。 
x八味地黄汤x 
见痨瘵门。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三
便血(儿科)
属性:儿生七日之内,有便血者,由母食酒面炙爆过多,在胎受之,女子则热毒入心,小 
便尿血,男子则热毒入肺,大便便血,治法不可过投凉药,至于常人便血者,因脏气衰 
弱,风邪乃入,是以或积冷蓄热,或湿毒传于肠胃,冷热交攻,损伤血气,渗入肠中而 
便血也。亦有上焦心肺积热,流注大肠而便血者,故宜分或冷或热,或湿或风,或虚及 
新久之异以治之,不可纯用寒凉,及单行单止,凉则令血凝泣,行则流走不已,止则无 
可归经,即用凉药,必用辛味为佐,久不愈者,当用温剂,如黑姜归芍参术之类,使脾 
能统血,血有所归也。多兼酸涩之药者,是欲少敛之也;药多用酒炒者,是欲升举之 
也。收敛止塞之后,仍必和气血浓肠胃,使阴络无复伤之患耳。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三便血(儿科)
槐花散
属性:治肠胃有湿,胀满下血。 
苍术 浓朴 陈皮 当归 枳壳(各一两) 槐花(二两) 甘草 乌梅(各五钱) 每用五 
钱水煎空心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