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运动必定发生于空间之中并有确定的方向。这种运动既不能指向客体,除非
客体是一个与有机体的运动同时发生的空间事件,也不能构成个体对客体的
… Page 24…
“意识”,不能解释观念、心灵或过去和未来的事件。意识要求其每一阶段
或瞬间的横切面与后一阶段或瞬间的横切面之间的连续性,而运动体现的却
是它们的逝去和中断。这是运动的致命弱点,也是“特殊反应”观点不能成
立的根本原由。蒙塔古称这种观点为“行为主义”或“新唯物主义”。与此
相反,蒙塔古提出了“自我超越的蕴涵关系”说。他说,有机体外的事物能
够在我们的脑中引起反应,但这种反应决不是培里所坚持的作为有机体的运
动和行为的“特殊反应”,它是脑的状态的“自我超越的蕴涵关系”,这种
特殊的自我超越的东西使个体与或者在时空中,或者根本不在时空中的客体
发生一定的关系。
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正确解决意识的性质的问题。一种是把人的认识、意
识降低到动物的本能活动水平,一种以“自我超越的蕴涵关系”神秘概念模
糊问题。
在关于错觉、幻觉问题上,争论较前一个问题复杂。争论的起因是:在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类状况,一根直的棍子插入水中,看起来是弯
的;两条平行的铁轨远看起来是聚合在一起的;一朵本是红色或绿色的花朵,
在色盲看来却是白色的或灰色的。按照“直接呈现”说关于认识是客观直接
呈现于意识之中的观点,上述两种相反的认识都应是对的,但这就抹煞了是
非真假的区分;如果承认其中一种意识是虚假的、错误的,那它们的对象是
否也是客观的独立存在。这是一个冲击着新实在论基本原则的难题,蒙塔古、
霍尔特等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解答。
霍尔特对这一难题的解答是对“存在”与“实在”作了区别。他认为,
实在的事物和非实在的事物都可以被感知,实在的客观性毫无置疑。但非实
在的并不排斥客观性,并非就是主观的,它也是存在的。因此,错觉、幻觉
的东西虽然不是实在,但也不是由意识所造成的歪曲,它们是存在的,并且,
正是这些存在着的非实在造成了错觉、幻觉,构成了错觉、幻觉的内容。
然而,蒙塔古不同意霍尔特的解答。蒙塔古提出“现存的”和“潜存的”
两概念以区别真实的、实在的和虚假的、非实在的。真实的对象是现存的,
虚假的对象是潜存的。错觉、幻觉的对象是非实在的、客观潜存的,但不是
客观现存的。错误的认识不是来自于它的对象——非实在的东西,而是来自
于我们的主观判断和感知、概念的选择行动,一言以蔽之,是个人主观方面
的因素——“个人观察上的误差”造成了错误的认识。蒙塔古还指出,真实
的感知对象和虚假的感知对象之间不存在对称关系,我们可以用真实的感知
对象解释虚假的感知对象,反之则不然。忽视了这种非对称关系,就会在错
觉、幻觉问题上陷入混乱。蒙塔古认为霍尔特的混乱正出于此,并把霍尔特
的观点称为“泛客观主义”、“泛物理主义”。
不难看出,无论是蒙塔古还是霍尔特都未解决意识的本性和幻觉、错觉
的对象的地位问题。实际上,这两个问题不单纯是认识论问题,它们关系到
哲学的根本问题,而新实在论不可能冒推翻自己的基本哲学主张之危险。正
因为这些问题牵涉哲学之根本,他们的分歧才导致了美国新实在论流派的瓦
解。
(4)新实在论的变形物:美国批判实在论者桑塔亚那
从对美国新实在论,尤其是其认识论的批判中脱颖而出的是批判实在
论,其创始人是桑塔亚那等七人小组,他们于1920年推出了一本题为《批判
实在论论文集》的书,阐述了他们批判实在论的基本主张,这也是他们共同
… Page 25…
的观点,在产生上,它与新实在论几乎是相同的。
桑塔亚那(1863—1952)出生于西班牙,成长于美国。1886年从哈佛大
学毕业后赴德学习,回美国后获博士学位,留哈佛任教。1912年后,辗转于
西班牙、美国、法国。1925年定居于罗马。其主要著作有:《美感》(1896)、
《理性生活》(1905—1906)、《批判实在论论文集》(1920)、《怀疑论
与动物性信仰》(1923)、《存在诸领域》(1927—1940)。
桑塔亚那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桑塔亚
那把哲学看作是描述高级精神的心理学,体现于前两部著作中;第二阶段,
桑塔亚那批判新实在论认识论,力图建立关于“存在”的思辩体系,体现于
后三部著作这中。
①哲学乃描绘高级精神的心理学。在 《美感》中,桑塔亚那把美学理论
仅仅规定为一种心理探讨,认为进行这种探讨的材料是作为“精神现象以及
心理演变的产物”的审美判断,由此他构想了一套价值理论:价值标准就是
通过各种行为获得的享受或快乐;消极的价值关涉于道德,审美价值却离不
开积极的享受。否认美是社会实践和历史实践的产物。
在《理性生活》中,桑塔亚那认为理性既非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思
维方式,也不是作为客观辩证法的反映的主观辩证运动,而是“本能与观念
作用的结合”,本质上是不合理的。因而 《理性生活》中关于宗教、道德、
科学、社会诸问题的论述带有较浓的非理性和宗教色彩。桑塔亚那还竭力美
化宗教,认为“宗教和诗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宗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
准则,是人类最大幸福的源泉。宗教与科学在本质上也无甚大差别,两者都
是“语言”(符号)和神话,不同的是,科学符号显得方便、实用。至于道
德,也脱离不了同宗教的关系。他把道德区分为“合理的”、“前合理的”
和“后合理的”。“合理的”同“真正的善”有关,而“真正的善”是真正
表达人们本性中某些重要倾向的东西。“前合理的”和“后合理的”,一是
指向没有反省的原始冲动,一是指向放弃合理秩序后对某些超世俗理想的追
求。
②对新实在论认识的批判。桑塔亚那等批判实在论者指出,新实在论者
的“直接呈现”说把存在和意识等同,必然混淆真实与虚假、真理和谬误之
别,导致与常识经验的矛盾,陷入困境。尽管他们为摆脱困境,对意识的本
性和错觉、幻觉的对象的地位各抒己见,但结果只是更大的混乱。桑塔亚那
等人强调认识对象和意识状态间的区别,强调认识的对象是客体自身,它独
立存在于认识过程,指出认识的主体并不直接和客体发生关系,即认识对象
客体必须借助于中介作用方可进入意识之中,这中介就是“特性复合体”或
“性质群”。
在桑塔亚那看来,不能把“特性复合体”仅仅归结为心理的、主观的意
识状态,或客观的、物理的存在,它介乎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由实感的印象
(当下的印象)唤起记忆的印象(以往的印象)、再引起意义的观念而构成
的“集群”,是直接“所给予的”东西,所以是我们感知的内容和直接“材
料”。桑塔亚那又称之为“本质”或“共相”。
“材料”不是对象本身,也不是对外界事物的真实反应、摹写,但我们
又必须把它作为求知外界事物的工具,以它为中介来认识对象。这样就会出
现错觉、幻觉等错误认识。那么,到底如何知道外物的存在,如何借助“材
料”使外物进入意识状态而发生错误认识呢?桑塔亚那作了简捷的回答:关
… Page 26…
于外物的存在只是人们的一个“动物式的信念”,一种本能的、直觉的信念,
一种人与动物都具有的信念。这无异于把外物的存在束之高阁。这里,我们
也仿佛看到康德的影子:理智不能认识“物自体”,但其本性又驱使它去认
识“物自体”,从而产生幻想和“二律背反”,“物自体”可望而不可即。
③“存在”的思辩体系。桑塔亚那提出,意识的自我询问产生了“存在
方式”或“基本范畴”。“存在方式”由本质、物质、真理和精神组成。与
此相对应,存在领域分为“本质领域”、“物质领域”、“真理领域”和“精
神领域”。
桑塔亚那说,“本质存在”仅仅存在于与它的性质“自我同一”中,其
内在性与时间或空间上的任何位置无关,因而诸本质均带有普遍性。无数的
本质集合起来可在“纯粹存在”中构成一个“绝对本质”,寓于一切本质之
中。他还认为,“本质领域”包括了色、气、味和其他实际感觉以及思维方
面和想象方面的理想对象,它是心中确实无疑的知识领域。
“物质存在”具有时间上的过程和空间上的延伸之性质。物质偶然地存
在,表现出不确定性和易逝性。“物质领域”就是自然物体的世界,生物是
这个领域的一部分。物质是不可知的,但人们可以“动物性的信仰”为基础
相信物质。
关于“真理领域”,在桑塔亚那看来,它既与本质有关,又与物质有关。
真理就是“一切命题的总和”。但任何命题,甚至数学命题只是偶然真理,
世界上不存在必然真理。真理就是关于物质或存在事物的真理,但又独立于
存在之外,原因是:
①任何一个事实都不能是对自身的描述。
②即使世界上无物存在,“过去确实无物存在”这一点却是真的。
“精神领域”是桑塔亚那“存在”的思辩体系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他
宣称,在“精神领域”中的是“纯粹先验”的意识,认为“精神”不同于心
灵以及特殊心理事件。“精神”的唯一功能是直觉,是对事物外观直接而明
显的掌握,它在对物质自然界的关系上是完全被动的。
至此,桑塔亚那依照客观唯心主义的批判实在论的哲学路线,完成了他
的“存在”的思辩体系的构造。它裹着一层神秘的宗教面纱。
桑塔亚那的上述观点基本上代表了批判实在论的基本主张。但如同新实
在论不是一块整钢一样,批判实在论者之间也存在着意见分歧。20世纪20
年代以后,桑塔亚那、塞拉斯等转向了自然主义,实在主义思潮则逐渐与逻
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等流派融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新实在论和批
判实在论作为一个独立的流派已经不复存在了。
4。“分析的时代”:英国奥地利分析哲学
(1)分析哲学的出现及总貌
在16和17世纪的欧洲,几乎一切哲学要么隶属于经验论派别,要么归
附于唯理论派别,没有游离于这两大派别之外的。经验论产生并流行于英国,
分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两派。经验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经验、
感觉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一切知识均来自于经验,唯经验最为可靠。唯
物主义经验论者也承认理性,但他认为理性是知识不确定的表现。而唯心主
义经验论者就走得更远了,他们对于感觉之外有没有物存在,或是存而不论,
… Page 27…
或干脆否认。唯理论产生并流行于欧洲大陆各国,有大陆哲学之称。它也分
为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两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认为:理性是
一切知识的源泉,唯理性知识最可靠。他们曾豪迈地宣称,一切知识要想生
存,必须在理性法庭面前陈述自己存在的理由。否认感觉和经验。两派的区
别在于,唯物主义唯理论在哲学宇宙观上持唯物论观点,而唯心主义唯理论
认为理性主观自生或先天赋予。经验论与唯理论各执一端,长期争论。在论
争中,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孕育了以后哲学流派的萌芽因素,但也暴露了各
自的缺陷,导致了传统哲体的衰亡。唯理论终究摆脱不了人们的感官感知和
经验,也同自然科学相背;经验论也终究需要理性指导和综合,日常的经验
只是孤立、片面的知识。经验论和唯理论各自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求助于自
己的论敌。于是,演化出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流派: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流派不仅是源于经验论的内在矛盾,而且还源于理性在现代资
本主义社会中的失势。一方面,资产阶级登上统治舞台之后,不再需要理性
主义以反对封建神学和经院哲学。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不断地暴露,也
使人们对其思想支柱——理性主义发生怀疑和动摇;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
突飞猛进般发展,动摇了机械论的自然观和认识论。整个哲学处于风雨飘摇
之势。正如一位分析哲学家所言:“没有一门别的科学像哲学这样,有如此
多的争论和意见分歧;在哲学中,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是
数学都以万无一失的步伐整齐向前,数学之所以能如此坚强有力,全在于它
的方法。自然科学用实验方法确凿无疑地检验它的论断;人文科学则用观察
和历史研究来查对自身。——可是唯独哲学,……却无防身之物,任凭喋喋
不休的笔墨和口舌之战去摆布。” (转引自《现代外国哲学论集》第1集,
第182页)为了给哲学寻找“防身之物”,20世纪初英国的一批哲学家弗雷
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继承实用主义传统,在数理逻辑的基础上,创立
了分析哲学。其主旨是从现代逻辑和现代科学中向哲学输入精确性和方法
论,使哲学逻辑化、分析化、科学化、技术化,获得一种确定性,以摆脱口
舌和笔墨之争的恍惚局面。
分析哲学创立之初,主要表现为罗素、维特根斯坦的新实证主义。20世
纪20年代中叶,石里克等人创立维也纳学派,即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
义。30—40年代,维特根斯坦、威斯顿、赖尔等人提出对日常语言进行分析,
开创日常语言学派。随着希特勒上台,欧洲大陆的逻辑实证主义者相继迁居
美国,经赖欣巴赫等人的宣传、研究,逻辑实证主义于40—50年代成为美国
哲学界主流,取代了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50年代后期,日常语言学派在美
国也有一定传播。60—70年代,英美分析哲学家把研究触觉伸向了科学哲
学、语言哲学领域,并取得一些进展,而这些“进展”不同程度地补充、修
改,甚至削弱了正统分析哲学的地位和影响。正所谓“祸起萧墙”。
尽管派别繁多,特征各异,但它们也有些共同特征,表现如下:第一,
在他们看来,哲学的混乱和争论皆缘自对语言的误解。因此,他们非常重视
语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