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99-医述 >

第28章

599-医述-第28章

小说: 599-医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三句,与上下文义不属。注家皆因有此三句,不得不支离蔓 
衍,牵强解释。每见此病,总因汗出过多,大伤津液而成,当用补气、补血、益筋、壮骨之药,经年始愈。三 
句必是错简,当删之。(《医宗金鉴》)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愈,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此肝乘肺,读当在腹必满之下;自汗出小便利,当在刺期门之下。(吴灵稚)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 
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饮之。但以 
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但以法救之一节,读当在医下之也之下。(吴灵稚)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 
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心中懊 一节,读当在身重之下。(吴灵稚)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此处当接栀子豉汤主之 
句。若发汗三段,因不用此方,而妄治所致。仍当栀子豉汤主之。仲景但于结句一见,是省文法也。后人竟认 
栀子豉汤为汗、下救逆之剂,否则未汗、下前,仲景何法以治之乎?(柯韵伯) 
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 
者,有瘀血也,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也。 
若脉数已下,读当在可下之之下。(吴灵稚)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则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表虚里实一句,读当在沉为在里之下。(吴灵稚)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 
下之则愈,宜 
大承气汤。 
以表虚里实故也句,宜安在乃可下之句下。(程郊倩) 
须下之接胃中句,下之则愈接须下之句。(吴灵稚) 
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九字,当在过经乃可下之之下,不当在于章末。观前章谵语燥屎,不云大承气汤下 
之,而云须下之,须字意义,欲而尚未也。至此,语言必乱。下早,表邪乘虚入胃故耳,反用大承气下之乎?(方咫园)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能食者,但硬耳。 
按∶宜大承气汤下之句,应在必有燥屎五六枚之下始合。若但便硬,即用大承气汤下之,殊失仲景慎重 
误下之旨,当移之。(《医宗金鉴》) 
宜大承气汤下之,旧在但硬尔下,今正之。(《伤寒缵论》)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 
宜大承气汤。 
末二句乃申上节,以决治意。(方中行)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宜大承气汤。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下后心中懊 而烦,栀子豉证。若腹大满不通,是胃中燥屎上攻也;若微满,犹是栀子浓朴汤证。(柯韵伯)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若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若自汗出一节,读当在遗尿之下。(吴灵稚)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食不下,当接有自利句;自利益甚,当在末句。(吴灵稚) 
按∶吴人驹曰∶自利益甚四字,当在必胸下结硬句之下,其说 
甚是。若在吐食不下句之下,则是已吐食不下,而自利益甚矣。仲景复曰若下之,无所谓也。(《医宗金鉴》)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 
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属少阴句,当在欲寐之下。(吴灵稚)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 
复热四日句,语意在其病当愈下。(柯韵伯) 

卷四·伤寒析疑
传误
属性: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世本俱作宜大承气汤,此传写之误也。按大柴胡方中,有半夏、生姜之辛温,涤饮散寒,故可以治阳中 
伏匿之阴邪。若大承气纯属苦寒,徒伐中土之冲和,则痞结下利之变,殆所必至矣。(《伤寒缵论》) 
此段诸注,随文傅会。或疑可以下之者,原文也,后人赘以方,此论颇通。盖六经篇中言可下而不出方者 
甚多,意在临时施治者善体会耳。(《伤寒论义大全》)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也。○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 
上二节,王叔和分类入可下之条,汇作一节,末有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句。今删正之,分作两节。(吴遵程)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 
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按∶阳动则汗出二字,当是发热二字。阴动则发热二字,当是汗出二字。阳加于阳,岂有汗出之理? 
《素问》曰∶阳加于阴谓之汗。遵《经》移之。(《医宗金鉴》)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为阴盛,则汗出。下 
微本大者为阳盛,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按∶脉来头小本大,当是脉来大去小。上微头小者,当是上微小者为阴盛。下微本大者,当是下微小者为 
阳盛。始与上下文义相属。当改之、补之。(《医宗金鉴》)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 
不能言,战而栗也。 
按∶诸濡亡血,当是诸濡卫虚。诸弱发热,当是诸弱营虚。濡浮而无力,候阳虚也。岂有亡血之理?弱沉 
而无力,候阴虚也。岂止发热而已!当改之。(《医宗金鉴》)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按∶水谷不化之化字,当是入字;若是化字,是能食也,何名曰格?食不得入,当是不得小便;若有小便, 
是水道通也,何名曰关?悉改之。(《医宗金鉴》)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营中寒。营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按∶条末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句,此是论脾胃,不关营卫。故弱者卫气微,当是阳气微;迟者营中寒, 
当是脾中寒,上下文义始属。营为血,岂有血寒发热之理?卫为气,气微者皆不成文。今悉易之。当是阳气微, 
脾中寒者心内饥,阅下条言胃气有余自 
知。当改之。(《医宗金鉴》)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 
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按∶脉促当是脉浮,始与不结胸为欲解之文义相属。脉浮当是脉促,始与论中结胸、胸满同义。脉紧当是 
脉细数,脉细数当是脉紧,始同论中二经本脉。脉浮滑当是脉数滑,浮滑是论中白虎汤证之脉,数滑是论中下 
脓血之脉。均当改之。(《医宗金鉴》)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芍药、生姜,新加人参汤主之。 
发汗后身疼是表虚,不得更兼辛散,故去生姜;沉为在里,迟为在脏,自当远阴寒,故去芍药;当存甘 
温之品以和营,更兼人参以通血脉。里和而表自解矣。名曰新加者,见表未解无补中法。今因脉沉迟而始用之, 
与用四逆汤治身疼、脉沉之法同义。○坊本作加芍药、生姜者误。(柯韵伯)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大青龙汤主之。(以真武汤救之)。 
末后旧本有大青龙汤主之六字。盖既曰不可服,服之为逆,则安得又复有大青龙汤主之之文?传写之误 
甚明。黄氏正之甚是。后人又因其更改致疑,并六字皆删之,删之则上编二十五条无证书据,故存朱以备考。(魏荔彤) 
汉之文法,用药诸方皆赘于条末,如大青龙汤证,既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 
肉,此为逆也,又以大青龙汤主之,皆此例也。(张兼善)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小青龙汤发之。 
世本作大青龙汤发之,从《内编》改正。(张路玉) 
小青龙汤,坊本俱作大青龙。余幼读古本,实是小青龙。观条中脉证,总非大青龙病,宜世人有伤风见 
寒之说。近并得友人张路玉一订其讹,喜其先得我心也。(程郊倩) 
按∶此条必有错误。脉浮缓,邪轻易散;身不疼,外邪已退;乍有轻时,病未入阴。又别无少阴等证, 
此病之最轻者,何必用青龙峻剂?此必另有主方,而误以青龙当之也。(徐灵胎)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按∶里有寒之寒字,当是热字。若是寒字,非白虎汤证也。宜改之。(《医宗金鉴》) 
此条明有误字,寒字乃热字明矣。以脉较之,浮为表热,滑为里热,若以滑为里寒,则白虎安敢投之! 
岂有里寒而用白虎耶?(方咫园) 
《经》文寒字,当作邪字解,亦热也。其说甚是。若是寒字,非白虎汤证矣。(王三阳) 
《论》曰∶伤寒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久久不知其说,夫表有热,而遽用白虎,已属 
骤急,犹曰可也;里既有寒,而亦曰白虎,则断无是理矣。夫里寒外热,则外热为假热,里寒为真寒,乃内寒 
外热,水极似火,阴盛格阳证也。四逆、理中,尚虑不及,其何可以白虎为耶?因遍考诸解,皆不画一,不是 
顺文敷演,即是附会支吾。即喻子嘉言以寒为推原之辞,于理则通,于解则强。后爰会悟厥深热亦深、热甚兼 
寒化之旨,始有旁通。表里二字,传写参错无疑。(《医补》)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 
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 
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按∶但以法救之五字,当是若小便不利利五字,方与上文小 
便数及下文渴者之义相属。此条病势不急救之之文,殊觉无谓。昔王三阳亦云此处五苓散难用,不然,《经》 
文渴者之下当有缺文,当改之。(《医宗金鉴》)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 
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 
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按∶脉细当是脉沉细。观本条下文脉沉亦在里也之亦字自知。脉虽沉紧之紧字,当是细字。本条上文并无 
紧字,如何说脉虽沉紧,虽字何所谓耶?必是传写之误。(《医宗金鉴》) 

卷四·伤寒析疑
脱佚
属性: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名曰少阴。其脉沉滑,是肾脉也。肾病自得沉滑而濡者,愈也。 
按∶东、南、西方,皆有其文,惟缺北方,仿经文补之。(《医宗金鉴》)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 
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此为小逆。 
按∶欲食冷食之下,当有五、六日吐之者六字。若无此一句,则不喜糜粥、欲食冷食,与朝食暮吐之文 
不相联属。且以上文一 
二日、三四日之文细玩之,则可知必有五、六日吐之一句。由浅及深之义也,当补之。(《医宗金鉴》)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按∶微恶寒之上,当有汗出二字。若无此二字,乃表未解也,无加附子之理,当补之。(《医宗金鉴》)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宜桂枝汤);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气汤。 
宜桂枝汤四字,从《金匮》增入。(《伤寒类方》)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如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 
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此亦病发于阳,误下热入之证也。表证仍在下,当有而反下之句。(柯韵伯)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按∶脉浮数之下,当有小便不利四字。若无此四字,则为阳明内热口燥之烦渴,是白虎汤证也。惟其小便 
不利而烦渴,斯为太阳水热瘀结之烦渴。始属五苓散证。若非小便不利而用五苓散,则犯重竭津液之禁矣。况 
太阳上编类此证者数条,惟水入即吐一条,乃水不下行,故无小便不利之文。余皆有小便不利四字。今此四字 
必是传写之遗,当补之。(《医宗金鉴》)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汗出下,当有心下悸三字。不然,汗出而渴,是白虎汤证。汗后不渴而无他证,是病已瘥,可勿药矣。(柯韵伯)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濡当作硬。按之濡下,当有大便,不恶寒,反恶热句,故立此 
汤。观泻心汤治痞,是攻补兼施,寒热并驰之剂,此则尽去温补,独任苦寒下泄之品,且用麻沸汤渍绞浓汁, 
而生用之,利于急下。如此而不言及热结当攻诸证,谬矣!夫按之濡为气痞,是无形也,则不当下。且结胸证, 
其脉浮大者,不可下,则心下痞而关上浮者,反可下乎?小结胸按之痛者,尚不用大黄,何此比陷胸汤更峻? 
是必有当急下之证比结胸更甚者,故制此峻攻之剂也。学人用古方治今病,如据此条脉证而用此方,下咽即死 
耳。勿以断简残文,尊为圣经,而曲护其说,以遗祸后人也。(柯韵伯)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按∶按之濡,当是按之不濡。若按之濡,乃虚痞也,补之不暇,岂有用大黄泻之之理乎?当补之。(《医宗金鉴》)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温其里,宜四逆汤。 
按∶身体疼痛之下,当有下利清谷四字。若无此四字,则当温其里之文竟无着落矣,未有表病而温里 
之理也。阅后《太阴篇》中云∶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其义益明。 
遵《经》补之。(《医宗金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