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大国之魂--第二次世界大战缅印战区纵横 >

第1章

大国之魂--第二次世界大战缅印战区纵横-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谨以此书,向所有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为反法西斯而战的人们,活着或死去的,有名或无名的,士兵或将军,
献上我的一方小小的墓志。碑文铭刻:“也许你们被遗忘了,但你们创造的业绩永存。”

引子:历史的坚果
    公元一九七三年即中日邦交正常化第二年,一批日本客人获准访问了中国的边陲城市昆明。客人们向当时的云南省
革命委员会提出一个不合时宜的要求,希望允许他们到滇西祭一祭日本士兵的骸骨。这个要求被理所当然的拒绝了。
    据说全体日本人当即失声痛哭。
    一九七九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云南,他们被允许到更多的地方参观和游览。但是凡事都有一个限度,
开放的限定就定在昆明以西三百多公里的大理市。这里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更有南诏古国的遗址和五朵金花的故事蜚
声中外,然而日本游客却个个愁眉不展。他们终日翘首西望,茶饭不思。莽莽苍山好像一道严重的历史帷幔遮断他们的
视线。临行,日本人个个面西而立,长跪不起。
    他们也是要到滇西祭扫亡灵的。
    我头次听说这件事,曾经长久地为日本人的执拗念头迷惑不解。我以为战争早已成为过去,历史只不过是一缕轻烟。
天空被阳光热烈照耀,大地到处有鲜花和绿草,那些日本人何以要执着地寻找失落的历史,何况是并不光彩并不荣耀的
历史?
    我回答不出。
    准确说当时的我回答不出。我相信我现在的同胞大多数依然回答不出。
    这便是后来不断促使我关注历史的一个原因。

第一部 缅甸之战
第01章 缅甸风云


    昭和十六年(公元一九四一年),世界战局进入一个决定性阶段。
    六月,德军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同一天,日本飞机全面袭击西方盟国在南太平洋上的所有军事基地。仅仅一周,盟
军损失一千架作战飞机和一百二十艘舰船,丧失了战争主动权。
    伦敦,首相官邸。
    “爵士,这难道能算作坏消息吗?”大胖子邱吉尔从扶手椅上弹起来,激动地朝外
交大臣艾登爵士嚷道:“嗨!日本人干了件什么蠢事…………你想想看,往美国牛仔屁
股上捅一刀,这会有什么结果?!不管怎么说,我们不会单独作战了。”
    十二月八日,英国对日宣战。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当苏军作战部长华西列夫斯基中将匆匆把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向最高统帅报告时,
斯大林同志正在掩蔽地下室昏昏欲睡。
    “什么?!你再给我念一遍!”斯大林突然两眼放光,好像睡醒的狮子一样亢奋起
来:“好极了,真是好极了!听听,这群黄脸猴子干得真不赖。”
    半个月后,苏联最高统帅部秘密从远东军区抽调三分之二的兵力,包括三十个步兵
师,九百辆坦克和全部作战飞机投入莫斯科前线。远东方面只留下部份边防军与日本官
东军对峙。
    十二月十七日,英国首相特使,外交大臣艾登飞抵莫斯科,敦促苏联立即对日宣战。
这一要求遭到斯大林愤怒拒绝。
    此后,英美首脑多次敦促苏联对日宣战,均遭拒绝。
    《苏日互不侵犯条约》一直被保持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八日,即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
投降前一周和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当天,才被苏联政府宣布单方面废除。苏联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唯一个对日本采取中立立场和保持外交关系的同盟国家。
    对英美盟国来说,太平洋初期无疑意味着一段充满灾难,耻辱和不堪回首的日子。
    战争头一周,日军占领泰国全境,迫使銮披汶政府签订城下之盟。
    十二月十日,日军同时在菲律宾和哥打巴鲁登陆成功。
    十二日,日军强渡柔佛海峡,进攻马来半岛和新加坡。
    二十五日,香港沦陷,港督马克·扬爵士宣布投降。
    此后一个月,马尼拉、击隆坡和新加坡相继失陷。七万美菲守军放下武器,八万新
加坡英军向三万日本入侵者挂出白旗。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仓惶逃出澳大利亚。
日军乘胜南下,攻占爪哇、南苏门答腊和巴厘巴板。
    纵观一九四一年及其后的亚洲战场,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将这场战争区分为两个互相
关联的局部:一个是亚洲东部幅员宽广的中国大陆(中国战场),另一个是南太平洋沿
岸疆域辽阔的东南诸国(太平洋战场)。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动用总兵力不到二十个
师团,约五十万人.而在中国大陆,日军常年保持的兵力高达五十至七十个师团,总数
超过百万人。由于中国战场旷日持久地牵制了日本陆军的半数以上的兵力,并且无休无
止地消耗日本国内地战争资源,因此历届日本内阁都把中国抗日军民的存在视为心腹大
患。
    仅“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民国三十年,侵华日军就先后发动豫南战役、赣鄂会战、
中条山大战和第二次和第三次长沙会战,均未得逞。
    十二月,日本东条英机在东京电台多次发表对华谈话,敦促重庆政府“停火”,
“议和”,均遭严辞拒绝。
    日军虽然侵占大半个中国,在军事上占有较大优势,却始终无法达到速战速决和一
举摧垮重庆政府的战略目的。
    但日军在太平洋战争的其它地区却连连得手:
    一九四一年六月,日军占领法属印度支那(越南),滇越铁路被切断。
    同月,随着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象征性的援华运输逐告中断。
    十二月,香港陷落。香港通往内地的物质补给被切断。
    是月,侵泰日军前出泰缅边境,对缅甸虎视眈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盟军在东南亚的节节败退不仅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
而且把中国的大后方暴露无遗。
    由于日军连续切断滇越铁路和香港的补给线,西方援华物资便只能低达仰光,然后
经过唯一一条滇缅公路辗转运到昆明。由于路途漫长,诸多困难,因此到次年一月,援
华物资运输总量便从正常的月三万五千吨剧减到不足六千吨。
    一九四二年一月中旬,日军攻入长沙。第九战区炮兵第一旅占据岳麓山阵地,压制
敌人炮火。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炮弹告罄。第九战区长官部电告重庆,军令部回答:炮
弹尚在仰光待运。
    同月,从汉阳迁至重庆的兵工厂因缺少钢材和原料,被迫停工。国民党政府仅有的
十余架运输机亦因油料缺乏而停飞。
    作战物资匮乏的危机同样影响到敌后战场。延安总部曾电告重庆,沂蒙山根据地遭
到敌人“铁壁合围”,急需军火,粮食及被服支援。重庆方面答:因外援受阻,正面战
场亦无法保障供给。今后各抗日根据地须设法就地筹措物资。
    文史资料载:“七七”事变以来,中国抗战后方所需各种战略和各种民用物资:汽
油、煤油、柴油、橡胶、汽车配件的百分之百,药品、钢材、棉纱、白糖、纸张的百分
之九十,都须从西方进口。如果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断绝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
中国国内的各种战略物资储存最多只够维持三个月。难怪当时重庆的外交部长宋子文也
不得不惊呼:
    “……倘若日寇进犯缅甸,断我赖以生存之滇缅路,我后方军民则无异困守孤城,
坐以待毙……”(《中国国民党大事记》)
    十二月,侵泰日军第十五军先头部队入侵缅甸南部维多利亚角,直接威胁仰光和滇
缅公路,而英国人在缅甸的全部兵力总共只有两个英缅师。鉴于缅甸局势岌岌可危,鉴
于英国殖民者顽固坚持退守印度的利己主义立场,同月下旬,中国蒋介石委员长在重庆
主持召开中、英、美军事联席会议。会后,蒋介石接见中外记者并发表谈话。
    有记者提问:“委员长能否谈谈战争前景?”
    蒋介石答:“日寇乃一区区岛国,只要英美诸国认清大局,将战略中心转移到亚洲
战场,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最多只需一年时间便可打败日本。”
    记者:“据我所知,目前形势对中国不利。万一缅甸不守,请问中国政府有能力应
付四面受敌的困难局面吗?”
    蒋介石:“各位先生我愿意借此机会向大家透露一个消息。鉴于亚洲局势日趋严重,
我国民作出决定:不日将出兵缅甸,与日寇决战。”
    记者:“请问蒋委员长先生,中国出兵有必胜的把握吗?”
    蒋介石:“日寇虽然气焰嚣张,然终究只能逞凶一时。我军乃堂堂正义之师,与日
军不共戴天,此次入缅作战系国家存亡之举,必然奋勇杀敌,置之死地而后生。”
    记者:“请问中国出兵还有其他背景吗?”
    蒋介石答:“日军若吞并缅甸,必然大举入侵印度,进军中东。缅甸不保,印度也
危在旦夕。因此国军入缅,其目的不仅保障滇缅交通线,更为保障盟军统一战线之大业。”
    第二天,蒋介石谈话被突出地刊登在《中央日报》及国内各大报的头版位置上。
    缅甸之战立刻成为影响中国和亚洲局势发展的新热点。

    中国政府出兵缅甸的消息立刻震动了西方世界。
    对中国人的惊人之举,世界舆论反响不一。
    《泰晤士报》评论员写道:“中国人决心重返缅甸的行为表明,昔日白种人在亚洲
的统治权威已经破碎了……”
    英国战略评论家R·D·费恩先生:“……中国人的决定不仅表明他们的军事潜力,
更表现他们对于战争的信心。我正是从这一点中看出未来亚洲不容乐观的演变格局。”
    澳洲《星报》:“中国人之所以敢于进行如此大规模远征,是因为他们感到美国参
战,胜利终于有了保证……”
    美联社评论:“蒋介石委员长……决心要在大联盟中扮演大国角色,并在世界战略
中进一步确立中国的大国地位……”
    ……
    英国政府敏感地作出反应。
    十二月十四日,英国驻华大使卡尔代表英国政府表示:“一旦缅甸形势吃紧,愿以
中国政府共同加强缅甸防务。”
    在大英帝国的版图上,缅甸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印缅省,它在战争中的意义仅仅在
于对印度构成一道外围屏障。对艰苦抗战的中国人来说,缅甸之役却势在必夺。缅甸是
中国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它的存在直接关系到抗战大后方的安危。可是问题的复
杂性恰恰在于,英国人虽然自顾不暇,却不愿中国盟友插手缅甸事务。
    英国人这种缺乏诚意的老牌殖民帝国的顽固态度注定使会谈从一开始就罩上互相敌
视的阴影。
    蒋委员长在重庆黄山别墅会见并宴请英国客人。他满脸微笑,身著戎装,步出会厅
欢迎贵宾到来。中国第一夫人宋美龄亲自为丈夫充任外交翻译。蒋委员长显然对即将开
始的中英会谈持乐观态度,因为大敌当前,英国人到处吃败仗,所以他指望从这个独眼
英国绅士那里得到退回哄抢物资的确实保证,并就缅甸共同防务达成原则协议。
    不料会谈开始,英方代表韦维尔抢先宣读了一份态度强硬的备忘录。备忘录要求中
国方面将“围集在仰光港的租借物资部分地转入缅甸防务”,并规定中国军队入缅人数
“不超过一个团”。
    委员长挨了当头一棒。第一轮会谈陷入僵局。
    客人一出门,委员长脸色立刻变得铁青。宋美龄安慰道:“大令,同英国人打交道
是不容易的,好在我的手里还有一张美国牌。”
    委员长终于恨恨咆哮:“娘希匹!这些洋人,都是帝国主义,没有一个好东西。”
    中英分歧引起白宫极大的不安。
    罗斯福总统对英国人的短视和自私很恼火。中国人参战不仅对亚洲战局至关重要,
对在欧洲焦头烂额的盟国也很重要。只要拉著中国人在亚洲坚持抗战,英美就可集中力
量对付德国。不要忘了,人是战争最宝贵的资源,而中国有的是人。
    罗斯福决心说服英国人放下殖民者的架子,同中国人共同抗战。为了协调英中军队
的关系,美国派出一位将军到中国任参谋长。
    用美国的武器和物资武装中国人,由亚洲人解决亚洲人的问题,美国和英国就可以
全力去对付欧洲战场了。
    不久,著名的“阿卡迪亚”会议在华盛顿结束。会议签署并发表《联合国家宣言》,
确立了以欧洲而不是亚洲为中心的战略方针。
    中国委员长没有被邀请出席会议。但是会议决定将缅甸、泰国和法属印度支那(越
南)从盟军东南亚战区中划出来,与中国战区合并,称“中、缅、印战区”,由蒋委员
长出任最高总司令。
    中国人意外地获得了本世纪以来第一块属于自己领土外的势力范围。

    公元一九四二年二月的一天,在美国南部海岸阳光明媚的迈阿密空军基地,一个身
高五英尺九英寸的瘦削的美国将军登上一架银白色水上飞机。他也许还没有来得及从这
样一个令人眩晕的事实中清醒过来,几天前他还是一名美国的集团军总司令,而现在却
要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到一个遥远的东方国家担任参谋长职务。他也许永远无法明白
这是怎样一种命运安排,但是他的使命却注定要使他同那个国家古老而曲折的历史紧紧
地联系在一起。
    将军的名字叫约瑟夫·W·史迪威。

第02章 仰光陷落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上午,日机空袭仰光,拉开了日军侵缅的序幕。
    一九四二年元月十九日,日军入侵缅甸,英国守军土崩瓦解。
    三月八日,仰光陷落。

第03章 金戈铁马


    滇缅公路,东起云南昆明,西出边境重镇畹町,与仰光公路相接,全长九百六十三
公里。沿途皆高山深壑,地形险峻。公路始筑于民国二十六年底,征集民工二十余万人,
夜以继日,人挑肩扛,艰难备至。经年余始得完成。
    ———《云南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公元一九四二年二月,缅甸毛淡棉失守后大约两周,滇缅公路上突然尘土飞扬旌旗
挥舞,浩浩荡荡的中国军队好像一条望不到头的灰色长龙,开始向缅甸境内大规模挺进。
    国内舆论无不欢欣鼓舞。
    戴安澜,自号海鸥,陆军少将,安徽无为人。黄埔三期毕业,早年参加北伐。因在
“剿共”中战功卓著,多次得到擢升。“芦沟桥事变”后,先后参加长城保卫战,台儿
庄大战和武汉大会战,屡有建树。二十五岁升任陆军第二百师少将师长。
    第二百师是蒋介石的嫡系,也是当时中国唯一一支摩托化炮兵师。全师装备有坦克、
装甲车、摩托车和大口径火炮,步炮比例三比一。一九三九年十一月,第二百师在广西
昆仑关与日军精锐部队第五师团鏖战一月,阵地反复争夺,终于击毙日方指挥官中村正
雄少将,取得著名的昆仑关大捷的胜利。此役充分显示了第二百师的装备优势和战斗力,
为此全师受国民政府集体嘉奖一次,参战人员提薪饷两级。师长戴安澜因指挥有方和重
伤不下火线,荣获四级青天白日宝鼎勋章一枚,被誉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蒋介
石语)。
    缅战之初,以中央嫡系三个军为主力,以国内最精锐之第二百师为先导入缅作战。
这一兵力配置本身足以说明委员长决心之大,甚于国内战事。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