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大国之魂--第二次世界大战缅印战区纵横 >

第9章

大国之魂--第二次世界大战缅印战区纵横-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锡邦镇驻军师部时,不禁喜出望外,原来这支部队就是新三十八师在仁安羌为之解围的
英印军第一师。大胡子英国师长惊奇地跳起来拥抱他,并连声大呼,“Sorry!S
orry!(抱歉)”
    次日,新三十八师全体官兵经过擦洗车辆整理军容,精神饱满地开进印度。英印军
仪仗队列队奏乐,鸣炮十响以表欢迎。
    至此,参加缅甸作战的盟军队伍,包括中国远征军三个军,英印缅三个师和五个独
立旅,均遭到程度不同的失败。只有新三十八师未打一次败仗,紧要关头果断突围,安
全撤离,得大于失。
    师长孙立人指挥有方,受到亚洲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的高度赞扬,并获得美国
国会勋章一枚。

    与新三十八师命运截然相反的是中国军的骄子第二百师。
    北撤一开始,第二百师就被赋予担当后卫的重任。师长戴安澜是坚定不移的回国派,
全师官兵上下齐心,跟随师长回国。黄埔三期出身的戴安澜与美国留学的孙立人不同,
他不懂外语,对外国人不感兴趣。他是委员长嫡系,一直为委员长所倚重,除了效忠委
员长他别无二心。
    同古战役后,蒋介石从重庆飞到腊戌布置曼德勒会战。老头子一下飞机就把戴安澜
置于左右,留他共进晚餐。最使戴安澜受宠若惊的是,校长是夜留他同宿,抵足长谈,
有幸领受此种恩宠的人在国民党将领中实属不多。
    毋庸讳言,国民党军人是在内战和御侮(不是侵略!)的双重夹缝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虽然不具有西方军人的荣誉感和对外扩张的激情,却对官场倾轧和权力之道有着更
加深刻的领悟和体验。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富国强兵,却把他们变成一
群大大小小的军阀和野心家。这就是中国军队为什么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原因所在。
    一九四二年五月十日,远征军主力被迫遁入胡康河谷后,第二百师被敌人分割开来,
与军部失去联系。戴师长毅然决定另辟蹊径,转进缅甸中北部山区打游击,伺机进入国
境。
    但是事实很快证明,缅甸不是中国,在缅甸打游击的想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首先中国军队人地两生,语言不通。其次,缅甸独立运动蓬勃发展,如火如荼。缅
甸人仇恨英国佬,自然也仇恨英国佬的帮凶中国人。中国人不仅得不到帮助,他们的行
踪还处处被报给日军,因此他们几乎从一开始就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中。
    五月十八日,第二百师分兵两路通过细(胞)抹(谷)公路,前卫部队突然遭到伏
击。
    戴安澜命令副官:“传我的命令,分散突围,到八莫以北尖高山会合。”
    “师座!”副师长郑庭籍急忙劝阻:“白天突围目标太大,是不是等到夜间再行动?”
    戴安澜猛地转过身来,郑庭籍看见师长竟然满脸泪光。
    “庭籍兄,现在我戴安澜是虎落平阳,不得不闯了。”戴安澜仰天长啸,悲怆欲绝:
“想当年关云长败走麦城,也不过这般光景,我堂堂第二百师竟落到这步田地,真是天
亡我也!缅甸非久留之地,今天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冲锋号吹响了,数以千计的中国士兵端起刺刀勇敢地冲向公路和山头。日本人的机
枪、步枪和炮火织成一道道浓密的火网,灼热的弹雨好像一把巨大的镰刀呼呼作响,把
成群的中国士兵拦腰割倒,再也爬不起来。激战一天,第二百师伤亡过半,才从东面山
坡撕开一条缺口,残余官兵得以死里逃生。
    戴安澜在突围时不幸负了重伤,一梭机枪子弹击中了他的腹部。郑庭籍及时带人赶
来救起师长,掩护他边打边撤。日落后,第二百师残部终于摆脱敌人追赶,抬着昏迷不
醒的师长,举着弹洞累累的军旗,乘着暮色悲壮地消失在八莫以西的森林和峡谷中。在
他们身后的战场上,留下了一堆堆血肉模糊的尸体。日本人屠杀伤兵的野蛮嗥叫阵阵传
来。这些悲惨景象变成一个噩梦永远留在中国士兵的记忆中。
    三天之后,东京电台宣布:战无不胜的帝国皇军在缅甸北部全歼中国王牌部队第二
百师。击毙师长戴安澜,消灭该师官兵五千人,俘获枪械骡马弹药无数,云云。
    五月下旬,分散突围的第二百师官兵陆续到达中缅边境集合地点,全师仅剩不足三
千人。这支遍体鳞伤的队伍抬着他们奄奄一息的师长,在缅北大山里同日本人捉迷藏。
    史载:“……全师食粮早已断绝,一位营长向当地村民寻得一碗粥糜,送与戴安澜,
他仅仅喝了一口,左顾右盼,潸然泪下。”(引自《戴安澜列传》)
    五月下旬,第二百师到达一个名叫茅邦的克钦山寨。戴安澜神志突然清醒起来。他
嘱部下替他整理衣冠,扶起他向北了望,并喃喃说了许多含混不清的话。有人试图告诉
他,国境在东方而不是北方,但是没有用,因为他什么也听不进去。
    戴安澜回光返照。
    傍晚,一代抗日名将凋谢在缅甸的荒山丛中。时年仅三十八岁。
    无独有偶,这一天恰好是另一支中国军队新三十八师安全抵达印度边境的日子。两
相对照,命运天壤之别,令人感慨系之。
    此后,第二百师残部始终抬着师长遗体,历尽千辛万苦,在中缅边境的高山峡谷和
原始森林中转来转去,沿途又留下无数死难者的骸骨。一个月后,他们终于翻越高黎贡
雪山进入国境,然后被游击队接应回国。
    戴安澜师长壮烈殉国的事迹在国内激起很大反响。对于执掌权柄的国民党来说,他
们需要时时给民众注射兴奋剂,使民众振奋情绪,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树立一些英雄榜样
来鼓舞士气,从而激发起精忠报国的民族精神和壮志豪情来。对民众来说,英雄人物是
他们抗战的信心和希望所在。于是经过新闻媒介和报纸的广泛宣传,戴师长的亡灵就作
为抗日英雄的样板和典范受到万民景仰。
    自云南保山起,沿途各区、乡、县直至省城昆明,政府动员了数以千计的人群迎送
英雄的灵柩,当地官员一律佩戴黑纱,亲往大路恭候。这样,第二百师的官兵也在人们
的心目中变成了英雄。这种声势浩大的仪式愈演愈烈,到了安顺、贵阳、柳州、桂林,
城市万人空巷,仪仗队越摆越阔气。人们脸上喜气洋洋,全不见半点悲痛的表情。
    戴师长终于厝葬于全州。
    美国政府于当年十月由罗斯福总统向戴氏遗孀颁发国会勋章一枚。
    翌年,重庆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规模空前的追悼大会,后方各界均派代表参加。中
共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颖超等亦撰写挽诗、词、联致哀。毛泽东
挽诗云:
    海鸥将军千古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熊罴威。
    浴血东爪守,驱倭裳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蒋介石在追悼大会上训词曰:“戴故师长为国殉难,其身虽死,精神则永垂宇宙,
为中国军人之楷模。”
    重庆政府颁布命令,批准戴氏由陆军少将追认为陆军中将,准其英名入祀首都忠烈
祠,同时入祀省、市、县忠烈祠。
    公元一九五六年九月,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
    戴安澜将军名垂青史。

    胡康河谷,缅语意为“魔鬼居住的地方”。它位于缅甸最北方,再北是冰雪皑皑的
喜马拉雅山,东西皆为高耸入云的和横断山脉所夹峙。由于胡康河谷山大林密,瘴疬横
行,据说原来曾有野人出没,因此当地人将这片方圆数百里的无人区统称为“野人山”。
    五月,远征军长官部偕直属部队遁入野人山数天后,担任前卫阻击的第九十六师也
摆脱孟拱之敌,弃车上山。但是他们很快便迷失方向,与长官部失去联络。他们踩着野
兽走过的小路在阴暗潮湿的大森林里走了整整十天,后来居然来到一个神话般与世隔绝
的地方。这里只有几户土著,四周都被白雪皑皑的雪山包围。天高云淡,仿佛来到了世
界尽头。地图上查不到地名,同土著语言不通,于是只能猜测他们已经来到了喜马拉雅
山脚下。这支队伍别无选择,只好在这个世外桃源里住下来,依靠打猎,捕鱼和采集野
果,勉强维持半饥半饱的原始人生活。
    幸运的是,半个多月后,一架路过的美军飞机偶然在这个世界屋脊的折褶里发现了
这些衣衫褴褛的中国人。很快,从印度机场起飞的运输机便赶到这里,投下大批食品、
药品、帐篷和御寒物。饥肠辘辘的中国官兵抓住天上掉下来的美国罐头和压缩饼干,结
果一下子胀死许多人。此后,飞机定期向这里空投食物和补给,有次还投下三名勇敢的
美军联络官,他们带来电台和通讯密码,使这支部队得以同总部保持联系。
    后来,这支部队一直靠着空中支援熬过可怕的雨季,然后在藏族向导带领下翻过白
马大雪山,经西藏边缘返回国内。
    这样,被困在野人山里听天由命的便只有杜副长官及其麾下大约三万五千名中国官
兵了。
    不管怎么说,逃进深山老林总算获得一个喘息之机。日本人被甩在山外,危险暂时
消除,现在杜长官可以从容考虑怎样走出这些大山回国了。
    不幸的是,危机频频降临:粮食告罄,药品用光,饥饿开始威胁这支三万多人的队
伍。唯一一架电台连同报务员一同坠入深渊,从此他们同外界断绝了一切联系。
    但是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向导从当地人那里打听到,野人山有条小路可通
印度。雨季尚未来临,如果抓紧赶路,大约一个多月可望抵达印度边境。
    杜长官大发雷霆。
    如果现在投奔印度,当初何必坚持北进?再说委员长会怎样看待他杜聿明呢?杜长
官一发怒,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在他面前提一提“印度”两个字。于是无路可走的中国大
军只好徒劳地在野人山里转来转去,企图从魔鬼的宫殿里找到一条缝隙钻出去。
    奇迹始终没有出现。
    开始有人倒毙。粮食恐慌动摇了军心,士兵们为了填饱肚子,纷纷离开队伍去寻找
粮食。在一处叫做布帕布姆的山谷里,士兵们发现一个土著部落的山寨,他们放枪轰跑
了吓得半死的土人,然后雀巢鸠占,把部落里一切能够下肚的东西吃得精光。许多人为
了争夺一口食物而大打出手。
    杜长官无计可施,只好委曲求全,暂时住上山去充当部落首领。
    但是区区小寨如何养得起几万饥饿大军?
    不出几天,饿得发昏的人们就像那些沙漠里的蝗虫一样漫山遍野去觅食。
    “饥不择食”。白天,饥肠辘辘的士兵在山沟和森林里寻找一切可以被称作食物的
东西:野果、菌类、植物块茎、野芭蕉。人们捕杀飞鸟、青蛙、老鼠、蛇,掏蜂窝、蚂
蚁窝,还有饿极的人吞食动物粪便。总之,计较这些食物是否可口或者卫生,但凡能够
下肚的东西都成为人们寻觅和争夺的对象。
    入夜,天地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在动物出没的树林里,溪水旁,到处都埋伏着幽
灵般的憧憧人影。人们端着上膛的步枪,眼睛里闪动着野兽的饿光,焦急地期待着猎物
撞上枪口。当骤起的枪声打破山林的寂静时,运气好的猎手果然能够碰上一头野猪或者
麂子,于是人们就兴高采烈地簇拥着猎物下山去。可是不多久,人们就不愿意同寨子里
的人分享胜利果实了。因为山上猎物越来越少。后来枪声一响,人们就在山上燃起篝火,
将血淋淋的猎物分成无数份,然后连皮带肉吞得精光。当山寨里的人们发现山上不再有
兽肉抬下来的时候,就派出许多军官上山,监督并严惩那些敢于擅自私分猎物的士兵。
    弱肉强食和生存竞争的冲突由此迅速升级。
    有时枪声一响,士兵还没来得及把猎物藏起来,军官就赶到了。士兵两手空空,眼
睁睁看着猎物被抢走,自然不肯罢休。于是山上天天都有冲突发生,互相火并和军官失
踪的事件也层出不穷。
    即使这样的日子也维持不久。更大的不幸很快就要到来。
    六月,当地人谈虎变色的雨季降临了。
    在印度洋高空积集了整整一冬的暖湿气流被强劲的西南季风搅动着,像一万艘浩浩
荡荡的无敌舰队,气势汹汹地闯入南亚次大陆的万里晴空,缅甸的太阳顷刻消失了,翻
滚的浓云犹如一座座沉重的大山低低地挤压着城市和乡村的屋顶。凶猛的雨丝像呼啸的
长鞭不停地抽打大地和河流。道路被冲断,桥梁被卷走,低洼地变成一片汪洋。在胡康
河谷,洪水一夜间吞没了所有的山谷和平地,不及逃跑的人畜转眼间就被浊浪席卷而去。
雷声像战鼓轰鸣,球形闪电一次又一次地轰击古老的原始森林,将千年古木拦腰劈成两
段。
    大自然露出了狞恶的面目。
    布帕布尔的土著山寨,一幢简陋的竹楼里,杜聿明半卧在火塘边,昏昏欲睡。不到
一个月,威风凛凛的杜长官看上去判若两人:形容枯槁,精神萎靡,磨破的衣衫肮脏不
堪。在火塘的吊锅里,煨着一碗粗糙的野猪肉和芭蕉根。朝湿的柴草不时腾起浓烟,呛
得长官虚弱的肺部爆发出一阵阵猛咳。
    他患了可怕的回归热。
    雨季一到,凶恶的疟蚊就不分白天黑夜地向人类发起进攻,把病毒和疟原虫散播在
他们的血液中。一连数日,高热和高寒轮番地折磨着这位长官,时而如熬炎夏,时而如
坠冰窟。他不吃不喝,并开始出现谵语和昏迷。医官们全都焦急万分束手无策,部下们
唯一能够表达的忠诚是:让长官面前那口吊锅里始终煨着最好的食物。
    现在,大难临头的杜长官只好听天由命。他喘息着,同病魔苦苦搏斗。
    暴风雨还在猛烈地摇撼着这幢简陋的竹楼,仿佛要把它连根拔起。
    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外面传来许多乱糟糟的奔走和喊叫声,仿佛世界末日来临一
般。杜聿明蓦然一惊,清醒过来。
    卫队长常恩国水淋淋地奔进来,报告说医院竹楼倒坍,压死许多伤病员。杜聿明听
了,黯然神伤,吩咐把幸存的伤病员搬进自己的竹楼来。
    常队长面有难色,劝阻道:“长官,那些伤员有好几百,再说你自己的病也不轻呀。”
    参谋长和医官也纷纷劝阻。杜聿明神色凄凉,仰天长叹:
    “莫非我第五军注定要葬身这片不毛之地么?”语罢大哭。
    常队长捧起那只碗,小心翼翼劝道“长官,请你务必保重身体,还是吃一口东西吧。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如果派出的人和那边联系上……”
    “我不吃,不吃!这算什么饭,看了都让人恶心!”杜长官猛一抬手打翻了碗,然
后恨恨地咆哮道:“那个美国佬巴不得我死了,好把你们都拉到印度去听他指挥!——
我偏不去!我宁可死在这里也不去!”
    人们噤若寒蝉。只有那碗野猪肉在火堆里烧着了,散发出一阵阵焦糊的香味。
    杜聿明又发起高烧来。
    军官们焦急地围在昏迷不醒的杜长官身边。
    参谋长问军医:“还能找到什么药品吗?”
    军医摇头:“奎宁早没有了,连最后一针镇静剂也给长官注射了。”
    参谋长:“难道无法可想了吗?”
    军医:“办法倒有一个,可是危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