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94-伤寒指掌 >

第17章

494-伤寒指掌-第17章

小说: 494-伤寒指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焦阳虚 凡呃逆起自下焦。浑身振动者。乃属下焦虚寒。阳气竭而呃也。宜理 
阴煎。加丁香、五味、胡桃肉以纳之。或都气饮。加熟附、胡桃、丁香以纳之。不已则死。 
邵评∶呃逆自下焦而来。肝肾大虚。气不摄纳。由丹田而冲逆。故浑身振动。此元 
海无根。虚脱之候。宜摄纳下焦肝肾治之。 
阴火冲逆 如六脉细数。面赤颧红而呃者。阴火上逆也。都气饮。加胡桃肉、柿蒂以纳之。 
邵评∶阴火升逆。当用滋肾丸或大补阴丸壮肾水而滋阴火。 
格阳呃逆 若高年命门火衰。虚阳上逆而呃者。必面赤戴阳。足冷下利。六脉微 
弱。宜熟附都气饮。加人参、丁香、胡桃肉、紫石英之类。纳以镇之。(以上三症五味须重用) 
邵评∶命火衰微。阴寒内伏。阻格虚阳。上逆而作呃。阴盛格阳也。宜用回阳镇纳之法。 
胃阴虚馁 有发汗太过。胃中津液枯涸。以致呃逆呕吐。宜金水六君煎。加北参、 
麦冬、丁香、柿蒂。和中以生津液。汗出不已。加五味。 
邵评∶汗多而胃阴受伤。津液亏耗。胃气上逆而呃者。宜养阴生津以和胃。若汗 
多。则津液益虚。用五味以敛之。 
中脘食滞 凡呃逆脘痛。胸中胀满者。食滞为呃也。宜二陈加楂肉、浓朴、枳实、麦 
芽、木香汁、莱菔子之类。疏之和之。 
邵评∶食滞脘中。气机阻遏。升不得降而为呃者。此胃实也。故用运中消滞开气之剂。 
幽门浊逆 伤寒表解之后。大小便不通。呃逆作呕。此糟粕未化。与邪结于幽门。 
幽门之气不化。则州都闭。传道失。二便不行。恶气上冲于胃。故作呃逆也。宜利幽 
门。利幽汤主之。若大便秘结。少腹硬痛而作呃逆者。承气汤主之。(此条出伤寒第一书) 
邵评∶表解后津液受劫。邪浊内结肠腑。二便不通。气上冲至胃。则呃逆作呕。所 
谓下既不通。必反于上也。幽门在下焦。邪结于此则便闭。故必通其幽门。大便 
通行。则浊热下出。而呃逆自止矣。此亦实呃也。若便闭硬痛。此肠胃有燥屎而呃逆也。用承气汤攻下之。 

卷三伤寒变症
喘(新法合参景岳金鉴叶案)
属性:喘症之因。大抵三法前多实喘。三法后多虚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实喘宜开太 
阴。虚喘宜固少阴。外感之喘治肺。内伤之喘治肾。 
邵评∶喘有风寒、火邪、水气、痰饮、寒包火郁等因。由于外邪在肺。是为实喘。下焦 
元海无根。肾虚气逆而发喘者。为虚喘。实喘宜开肺。虚喘宜固肾。至三法者。汗 
吐下也。虽云三法前多实。三法后多虚。然亦不可执。总之。外邪为实。宜治肺。内伤为虚。宜治肾。 
虚实之辨。实喘。气急、张口、抬肩、欠肚、虚喘、气短、似喘非喘、而不张口、抬肩、欠肚也。 
实喘。肺气不得宣畅。满闷只在膈间。虚喘。肾气不能接续。阻塞在于气道。 
邵评∶实喘由肺有外邪。气不宣畅。而气急发喘。病在上焦。故满闷只在膈间也。 
虚喘由肾气不纳。虚气上逆。短气发喘。病属下元亏乏也。 
太阳病不解。用小青龙汤治喘者。治水气干肺也。用桂枝汤加浓朴杏子治喘者。 
治寒邪在肺也。用麻杏石甘汤治喘者。治寒包肺火也。(述古) 
邵评∶表有风寒。内挟水饮。犯肺而喘。用小青龙散邪涤饮。若寒邪在表。气郁于 
肺而作喘。用桂枝加朴杏散寒下气。但寒无汗而喘者。用麻黄汤。此则肺有火 
邪。外寒包住内火。故以麻黄汤去桂枝。而加石膏。 
阳明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胸满而喘。用栀子豉汤者。此阳明内热出表。非治外感 
也。又阳明病。直视微喘。用承气者。此阳明坏病也。(述古) 
邵评∶胸中为阳明之表。满而喘者。热上扰而气不下降也。邪在膈间。用栀豉汤以泄膈间热邪。 
此阳明经病之表症。若阳明腑病。直视微喘者。由于误治。而阴伤邪实。用承气者。去邪以救正也。 
伤寒有暴感寒邪。恶寒无汗。头疼身痛。寸脉沉伏。而喘急者。此寒邪郁于太阳。痰 
气交阻于肺也。法当开太阳之邪。用麻黄、川桂枝、半夏、杏仁、旋复花、紫苏叶、橘红、 
生姜、白芥子之类。辛温汗之。 
邵评∶肺与太阳。均为主表。太阳表邪不解。每每上侵于肺。故开太阳表邪。即是 
开肺。治法本相通也。此开肺疏表。涤痰降气之法。 
如外感寒邪。内束伏火。咳喘烦渴。气口脉沉而数者。宜外散寒邪。内清肺火。麻杏 
石甘汤加桑皮、枯芩、桔梗主之。 
邵评∶此肺热火盛。轻寒抑遏于表。只用麻黄一味散表。余俱开肺清火之剂。此 
条寒包肺火。与上条表寒侵肺不同。上条辛温散表为治。此条辛凉开肺为主。病情不同。治法亦异。最当详辨。 
若咳嗽口干。气逆而喘。而不头痛恶寒者。火邪在肺也。当以泻白散加二母、枯芩、 
羚羊角之类。以泻肺火。 
邵评∶此肺火发喘。外无表寒。与上二条不同。只清肺火为治。 
若气逆咳喘。胸膈凝闷。气口脉闭。喘咳有痰声者。痰喘也。治痰为主。如前胡、苏子、 
杏仁、葶苈子、橘红、象贝、蒌霜、半夏、桑皮、枳壳、薄荷、桔梗、竹沥、姜汁之类。选用。 
邵评∶痰随气而上升。肺气逆而不降。则咽中痰声而气喘也。治以清痰降气为主。 
伤寒有表解之后。而胸闷喘急者。亦痰也。急当治其痰。盖外感表邪虽去。而内痰 
复发。故喘。必寸脉沉闭。胸膈闷塞可证。不可因表解后。作虚治也。(以上皆实喘治肺) 
邵评∶表寒已解。而内伏之痰上升。其气阻于胸膈。故闷而喘急也。治以涤痰开化一法。盖此是痰喘。 
无外邪夹杂。与前数条因外邪发喘者不同。且痰阻脉道。故脉沉闭。痰滞上焦。肺气不宣。故胸膈 
闷塞。是实喘而非虚喘也。 
若因汗下之后发喘者。乃真气不能接续。气短似喘也。病源在下。其症呼吸喘促。 
自丹田以上。气道阻塞不通。提不能升。咽不能降。呼吸不能接续。主治在肾。以肾 
主纳气也。当以景岳贞元饮主之。气虚脉微。汗大出者。合参、麦、五味。收之纳之。或 
生脉合左归亦可。足冷脉微者。熟附都气饮。加胡桃肉以纳之。(以上是虚喘治肾) 
邵评∶汗下之后。邪退正虚而发喘者。乃元海无根。真气不纳。短气不能接续。似 
喘非喘。由于下焦肾气大亏。此是虚喘。与前列之实喘大异。盖丹田在下焦。升逆直冲而上。肺气不得 
下行。阻塞升降之机。呼吸短促。不能接续而似喘。由于肾真失纳。根蒂不固所致。治以摄肾固真纳气为主。 
若饮邪犯肺作喘。当以温药和之。二陈汤加桂枝、姜汁。 
邵评∶寒饮射肺。肺逆作喘。当理肺涤饮治之。古人云。治痰饮者。宜温药和之也。 

卷三伤寒变症
奔豚述古
属性:(注释参古方选注) 
奔豚者。病从腹中有气攻上。一如江豕以臀愤起而攻也。阅伤寒论。凡伤寒发奔 
豚者二。一曰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 
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一曰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 
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邵评∶针处被寒。寒从针孔而入也。核起而赤者。针处红肿如核。寒气所郁也。心 
气因寒而内虚。肾虚因寒而上逆。发为奔豚。气从少腹冲心。寒邪挟水气凌心也。灸其核上。以杜再 
入之邪。与加桂汤以泄上逆之气。若脐下悸者。心气不足。肾水乘火而上克也。肾气上冲。名曰奔豚。 
盖肾为水脏。豚为水畜也。茯苓以泄水。桂枝伐肾邪。以保心气。甘枣培土以制水也。因奔豚者。豚为水 
畜。奔则昂首疾驰。酷肖水势上干之象。然悸在脐下。其水尚在下焦。欲作奔豚。尚未发 
也。当先其时而治之。 
按此二症。一属少阴寒气凌心。故用桂枝加桂。温肾散寒。病由外召寒邪。仍从太 
阳表治。惟加桂枝两数。便可以温少阴。而泄阴邪矣。一属水邪上逆。故重用茯苓以制水邪。 
桂枝保心气以御水凌。甘草大枣补脾土以制水泛。取甘烂水者。不欲 
其助水性也。伤寒奔豚。惟此二方为主治。而汗后脐下悸。作奔豚之症尤多。定当以苓桂甘枣汤为治。 
若夫金匮要略中所载奔豚汤。方用半夏、生姜、(散结)芍药、甘草、(安中气)芎归、(和心气) 
黄芩、(泻火)生葛、(欲降先升)甘李根皮。(大寒折冲逆之气)此治因惊恐而得奔豚者。 
其为病也。聚散靡常。作止无定。腹痛冲逆。发则为热。退则为寒。乃心中热邪凝结 
而成。与伤寒水气寒邪作奔豚者迥异。不可混治。 
邵评∶此言杂病亦有奔豚者。与上伤寒之奔豚不同。由于肝邪内发。上犯于心。 
肝胆相火内郁。是奔豚之属于热者。较寒水上凌逆心而作奔豚者。大相迳庭 
矣。盖伤寒之奔豚因于寒。以桂枝为主药。杂病之奔豚由火热。当宗金匮方为主。 
王晋三先生曰。奔豚气有三。犯肺之奔豚属心火。犯心之奔豚属肾寒。脐下悸。欲 
作奔豚。属水邪。证自分途。治亦各异。 
邵评∶心火克肺金。由于火热。宜金匮方治之。肾寒克心火。由于寒。用桂枝加桂 
法。肾水上逆凌心。由于水气。用苓桂甘枣方。 

卷三伤寒变症
动气(新法参景岳全书)
属性:动气者。筑筑然动于脐旁上下左右。甚者连及虚里心胁。而浑身振动也。此病由于妄汗妄下。气血大 
亏。以致肾气不纳。鼓动于下而作也。或由其人少阴素亏。因 
病而发。恒见于瘦薄虚弱之人。方书都以理中汤去白术、加肉桂、倍茯苓治之。以 
伐肾邪。恐未切当。盖奔豚属水邪。而动气属肾虚。不若八味饮加五味、胡桃。直培 
根本。以收纳肾气。多服自效。 
邵评∶动气由于土虚不能制水。水气凝结而成。肾中虚气。逆乘土位也。若虚里 
穴。在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大虚之症。治当大补。盖由妄汗妄下。伤其正气。 
其人肾气本虚。素有动气在于上焦。因之而发。肾真不纳。治以补肾纳气为主。 
理中汤补脾土。去白术。嫌滞气也。加桂、苓。泄水以伐肾邪。然动气一症。是肾气 
亏乏。气少收纳。非肾中水邪上逆。与奔豚不同。宜补肾气。不宜伐肾邪。故用八 
味饮以补肾真。加五味子、胡桃。敛纳肾气为治。 
又评∶奔豚与动气。其因各异。辨治极当。 
凡伤寒至发动气。必肾气大亏。水火并衰。其见证。六脉迟软。舌润不渴。脐腹冷如 
冰。暖炉昼夜不舍。饱则动缓。饥则动甚。于此可知其虚。非大剂八味多服不除。寒甚。加炮姜。若止少 
阴水亏。动气亦不甚。必有舌干口渴脉数可凭。宜都气饮。加胡桃肉以纳之。左归饮加减亦可。 
邵评∶阴亏虚热见症。脉象与阳虚者。自是不同。都气饮、六味丸加五味子。以补 
阴纳气壮水之剂。此言伤寒之发动气者。 
杂症虚。亦发动气。宜照本病施治。如怯弱痢疾之类。 
邵评∶杂症之有动气。总由脾肾两虚。参合其所患之本病。而辨别治之。 

卷三伤寒变症
战振栗(合参准绳金鉴)
属性:战。身抖耸动也。振、亦耸动。比战稍轻也。栗心内发抖也。振轻而战重。战外而栗内也。 
邵评∶战者。身体抖摇不定。如交战之象。有形外见也。振则一身振摇。比战似轻。 
亦有形可见也。栗则无形外见。但心内凛凛。似痉抖。比战振轻。为邪重耳。 
战为正气胜。故正与邪争。争则股栗而战矣。振为正气衰。衰则不能争。故止于振 
耸耳。栗亦正衰邪胜。不能外战而内栗也。总之。战为正气胜。而栗为邪气胜。振为 
正气衰。而战为邪气衰也。三者皆邪正相交。故争也。 
邵评∶正气未虚。而能胜邪。邪正交争则为战。战则邪从汗而解矣。振为正气虚 
弱。不能与邪相争。故不作战而但振摇耳。栗为正气虚弱。邪气正盛。正虚不能 
胜邪。故不能外战而内栗也。总之。正胜邪衰。则战而邪达。振则正气虚。而邪气 
亦不盛。故不作战。而但振摇。邪不能外解耳。栗为正衰邪旺。正不胜邪。邪气内 
扰。正不与邪争。但心内凛凛而发抖也。 
此症若生于三法之前。乃邪衰正复之兆。欲作战栗。汗出而解也。当静候其战汗。 
不可遽投汤药。若生于三法之后。则为气血两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不 
能主持也。当大补气血。人参养荣汤主之。身摇不得眠。十味温胆汤倍人参。 
邵评∶三法者。汗吐下也。三法之前。正气未伤。与邪争胜。邪不胜正。则周身发战。 
战则汗出。邪气从汗而外解也。发战之时。宜安舒静卧。不可扰乱投药。以阻其 
邪出之机。若汗吐下之后。正气已虚。不能送邪外出。营血衰耗。不能滋养筋脉。 
故但振振动摇。无以自主。而不能作战也。宜补气养营治之。 

卷三伤寒变症
筋惕肉(参准绳)
属性:此症皆因发汗太过。邪热未解。血气已伤。筋肉失养所致。宜大补气血。人参养荣汤之类。 
邵评∶惕、抽掣也。 、跳动也。筋惕肉 。因血液亏少。热邪内伏。筋肉无液滋养。热 
入阴中而燔灼。致筋抽而肉跳。乃虚候也。故治以大补气血之法。 
若未经过表。由其人素禀血少。邪热传于血脉之中。火性动惕而然。当作血虚火 
燥生风治。宜加味逍遥散。去白术。加生地、钩藤。(此条参西塘感症) 
邵评∶未经表汗而筋抽肉跳。由其人素禀血虚。不待汗而阴液已伤。邪热入于 
阴分。阴亏火旺。血热生风。故见此症。治以清营化邪。滋液熄风之法。与上条之汗后纯虚不同。 
若伤寒未经过汗。六七日经脉动惕。其肉不 。潮热谵语。大便闭结。小便赤涩。以 
手按脐旁硬痛。此有燥矢也。加味大柴胡汤。 
邵评∶此是实热。与上之虚症大异。当合参之。 
如伤寒十余日。曾三四次发汗过多。遂变肉 身振。筋脉动惕。此因汗多伤其气血。加味 
人参养荣汤主之。 
邵评∶伤寒日久不解。正气已虚。又复发汗过多。阴血亦耗。气血两虚。筋肉失于 
滋养。而见 振动惕之症。宜大补气血为治。 
如汗后虚烦不得眠。筋惕肉 。此血虚兼火也。十味温胆汤。去五味。加柴、芍、川连。 
邵评∶汗后虚烦。肝胆有火。阴亏挟痰。故见不眠惕 等症。宜用补气化痰两和 
胆胃之法。 

卷三伤寒变症
循衣摸床撮空
属性:三者皆大虚之候。乃精神耗散。不能主持也。当以独参汤、左归饮、大剂与之。每 
有获生者。(参西塘感症) 
邵评∶循衣、摸床、撮空、三症。多相因而见。由于阴亏热盛。元神耗散。不能自主。虚 
则喜实之象。用独参以补元神。左归以壮肾水救之。 
阳明热极失治。致循衣摸床。微喘直视。脉弦者生。脉涩者死。此属阳明坏病。脉弦则超超而 
长。胃气尚存。故可下以承气。然亦危极矣。要知生者未必尽生。而脉涩断无不死。下亦死。不 
下亦死也。(述古) 
邵评∶阳明热极。邪实于中。阴气几将涸竭。而见循衣摸床微喘直视之症。元神 
亦耗散无主矣。故必诊其脉。如见弦象。尚有胃气。用承气下其实热。以存一线 
之阴气。希冀生机。若脉涩者。阴竭血耗。必死无疑。 
太阳火劫取汗。阳盛伤阴。而致循衣摸床。阴若未竭。则小便利。可生。阴若已竭。则小便不 
利。多死。(参金鉴) 
邵评∶火劫阴伤。阳热盛极。神被火迫而不守。致循衣摸床。以小便之利不利。验 
其阴气之存亡。阴存则生。阴竭则死。 

卷三伤寒变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