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科技史-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106年,比欧洲的解剖学领先了约300年。这代表了当时中国的解剖学在
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王惟一(生卒年月不详),曾任宋代尚药奉御。他一生精研针灸,为了
教学方便,总结了宋代以前针灸治疗的经验,写成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
卷(公元1026年),并选用青铜铸造了端正直立的青年男子裸体像,体内脏
腑用铜铸成,隔膜和脉络刻得清清楚楚。在铜人表面刻有几百个孔穴,每个
孔穴旁用金字标明穴名,使学者能够明白针灸的生理部位。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系配合针灸铜人像而写。他把354个穴位分为12
个部门,即把脏腑十二经画成人体针灸图。由于图说详明,学者可按图索骥。
铜人和《图经》都是我国针灸学的宝贵遗产。元代滑寿著《十四经发挥》(公
元1341年),对十四经的经穴、循径部位、所主病症以及对奇经八脉作了专
题论述。王惟一和滑寿是中国针灸学方面的两大家,正是由于他们的卓越贡
献,中国针灸学成为世界医学的一朵奇葩。
宋慈 (1186—1249),字惠父,建阳(今福建建阳县)人。他于1217
年中过进士,据说“性无他嗜,唯喜收藏异书名帖,温袍疏食,萧然终身”。
他做过散朝大夫,新除直秘阁,湖南提刑,充大使行府参议员。他为了“每
念狱情之失,多起于发端之差,定验之误。期望是书负起洗冤泽物”,写成
了法医学巨著《洗冤录》(又名《洗冤集录》,公元1247年)。《洗冤录》
涉及了法医学的许多方面,包括生理、解剖、组织、病理、药理、毒理、诊
断、急救、外科、正骨、检验等范围。尤其详细论述了验尸伤斑颜色的改变、
尸僵的情况以及对于毒物和中毒的处理。该书刊行以后,成为当时审案官员
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洗冤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书,它比欧洲法医学最早的著作意
大利菲德里所著《法医学专书》(公元1602年)要早350多年。《洗冤录》
出版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很快被译成朝鲜、日本、英、俄、德、法
以及荷兰等国文字。600年来,一直是各国法医审理案件的重要参考书。
除了杨介的解剖学(《存真图》),王惟一的针灸学(《铜人腧穴针灸
图经》)和宋慈的法医学(《洗冤录》),宋元医学各科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如施发的诊断学 (《脉影图》)、唐慎微的本草学(《证类本草》)、钱乙
的小儿科学(《小儿药证直诀》)、李迅的外科学(《集验背疽方》)、陈
自明的妇科学(《妇人大全良方》)和外科学(《外科精要》)、朱端章的
产科学 (《卫生家宝产科各要》)、陈直的养生学(《寿亲养老新书》)等,
… Page 53…
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由于医学的发展,到12世纪以后形成了学派,医学史上称之为金元四大
家。他们分别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
刘完素(1120—1200)认为“火热是人生命之本,潜则无恙,亢则为害,
亢为元气之贼。”因此所著《素问玄机原病式》等著,都是主张降心火,益
肾水的,所以后世称之为“寒凉派”。
张从正(1156—1228)认为“病非人身素有之,或由外而入,或由内而
生,皆邪气也。”主张汗、吐、下三法,使邪气去而正气安,称为“攻下派”。
李杲 (1180—1251)重视脾胃,其专著为《脾胃论》,认为“元气乃先
身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扶正必补脾土,因此称之为“补土派”。
朱震亨 (1281—1358)强调保养“阴分”的重要性,提倡“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故治疗多用滋阴降火,称为“滋阴派”。著有《丹溪心法》、
《局方发挥》等书。
金元四大家各执一偏。刘、张是北方人,北方人饮食厚浊,夏天吃冰,
冬天围火,因此寒凉攻下的方法很有效。李杲出生于北方富裕家庭,所交往
的士大夫阶层嗜欲逸乐,常使脾胃功能损伤,因此补土法治疗的是当时急需
解决的脾胃病问题。朱震亨是南方人,南方人体质多柔弱,习用清滋养阴之
药,所以他偏重于养阴。金元四大家的争鸣,成为医学发展的动力,起了积
极的作用。
医学是一门很实用的科学,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的生计疾苦。因此中世纪
时期的阿拉伯、欧洲、中国等地区都很关注医学的发展,医学在这一时期比
起其他学科所受的阻碍较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在中国,由于社会安
定,经济文化发达;印刷术的进步,造纸业的发达,有力地促进了医学著述
的传播;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的确立保证了医学的长期稳定发展;繁荣的对
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医学的宝库。这四个因素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医学
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国医学进入了极盛时期,为世界医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 Page 54…
六、天文历法
1。阿拉伯天文学
阿拉伯天文学也称为伊斯兰天文学或穆斯林天文学。
公元7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民族开始强大并征服了周围的
一些地区。到了公元12世纪,阿拉伯国家逐渐衰落。13世纪中叶至15世纪,
西亚地区为蒙古统治者所占领,但其文化依然是伊斯兰文化的延续。因此,
从公元7世纪到15世纪各伊斯兰文化地区的天文学,统称为阿拉伯天文学。
大体上说,这一时期的阿拉伯天文学分为巴格达、开罗和西阿拉伯三个中心。
(1)巴格达学派
阿拉伯天文学属于西方体系。在建立阿拉伯国家之前,倭马亚部落的一
些人曾经参加过罗马、拜占庭帝国的军队,有些人还担任过文职官员,他们
对希腊的文化是比较熟悉的。公元661年,阿拉伯的倭马亚部落统一了叙利
亚,定都大马士革。此后不断扩张,建立了版图很大的倭马亚王朝(公元661
—750年,中国史书中称“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直接接受了巴比伦、
波斯的天文学遗产。他们集中了一些天文学家,并于公元700年在大马士革
建立了天文台。从此,初步打下了阿拉伯天文学的基础。
8世纪中叶,倭马亚王朝被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中国史书
中称“黑衣大食”)所取代。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达,接受巴比仑和波斯的
天文学遗产,并招募科学家翻译印度和古希腊的天文学著作。828年,该王
朝第四代哈里发马蒙(约763—833年)在巴格达建立了智慧院,大规模地组
织翻译工作。名著《天文学大成》就是在这一时期译成阿拉伯文的。829年,
马蒙下令建立巴格达天文台。此后,巴格达逐渐成为天文中心,形成阿拉伯
天文学的巴格达学派。
巴格达学派第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是雅雅·伊本·阿布·马舍尔(?—
832),他负责筹建巴格达天文台,测定了纬度相差1°时子午线的长度。在
多年实测工作的基础上,他编出了《木塔汗历数书》。在计算水星、金星位
置时,该书是把它们作为太阳的卫星处理的,这很类似于古希腊学者赫拉克
利特提出的体系。
天文学家法干尼(?—晚于861年)著有《天文学基础》,此书实际上
是托勒密(85—165)的《天文学大成》的通俗本和缩写本,对这位亚历山大
里亚的著名天文学家的学说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曾对阿拉伯天文学起过较
大的影响。
天文学家塔比·伊本·库拉(826—901)是除中国以外,第一个发现岁
差常数比托勒密认为每百年移动1°要大的人。他测得黄赤交角为23°35',
比托勒密的值23°51'要精密得多。但是,库拉并不认为托勒密的观测结果
不精确,而是由于黄赤交点除掉黄道西移外,还有一项以4°为半径的,以
4000年为周期的微小变化。这就是他提出的“颤动理论”。当时大多数阿拉
伯天文学家都信奉这种理论,认为是阿拉伯天文学家的一大发现,实际上这
种认识是错误的。
巴塔尼(858—929)是阿拉伯时代最伟大的天文学家。阿拉伯天文学中
的许多重要贡献,都是他作出的。他不赞同库拉的颤动理论。巴塔尼长期从
事天文观测工作,修正了托勒密著作中的不少天文数据,毕生最大的成就是
… Page 55…
撰写了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巨著《萨比历数书》。此书共57章,系统而全面地
阐述了三角函数、黄赤交角、行星的黄经运动、地月距离、交食计算、天文
仪器、星占学、行星运行表等。巴塔尼还在该书中公布了对太阳远地点在进
动这一重要发现。该书曾对欧洲天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在巴塔尼之后,天文学家苏菲 (903—986)出版了《恒星星座》一书。
此书是伊斯兰观测天文学的杰作之一。书中给出了48个星座中每颗行星的位
置、星等和颜色,并进行了星名鉴定,列出了阿拉伯星名在托勒密体系中的
名称,而且附有两幅星图和一份列有恒星的黄经、黄纬和星等的星表。书中
对许多星名的鉴定,大大丰富了天文学术语,不少星名至今仍为当今世界所
通用。
此外,阿拉伯天文学家还有阿尔·毕鲁尼(973—1048)。他长期旅居印
度,逝世于阿富汗的甘孜那。他在沟通印度和阿拉伯文化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他在天文学方面曾编著《古代诸国年代学》,叙述各民族的历法知识;还有
《马苏蒂天文典》,包括球面天文、球面三角、计时学等知识。
1258年,蒙古征服者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1217—1265)攻占了巴格达,
建立了伊尔汗国。历时500多年的阿拔斯王朝覆灭,巴格达学派也随之销声
匿迹。不过旭烈兀对天文学也很重视。他采纳了图西(1201—1274)的意见,
在伊朗西北部建立了宏伟的马拉盖天文台。该台所拥有的天文仪器在当时首
屈一指。1271年,图西完成了著名的《伊尔汗历数书》。在行星理论方面,
图西不赞成托勒密的本轮均轮说,而提出了一个球在另一个球内滚动的几何
图象,以解释行星的视运动。
1370年,蒙古贵族帖木儿推翻了撒马尔罕的蒙古统治者,然后又向外扩
张,建立了巨大的帖木儿帝国(1370—1500)。1409年,帖木儿之孙乌鲁伯
格 (1394—1449)继位。他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建立了一
座天文台。该台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半径达40米的象限仪,其弧上的刻度
一毫米对应于5"。乌鲁伯格于1447年编算出著名的《古拉干历数书》,又
称《乌鲁伯格天文表》。该天文表中包括了一部含1018颗星的星表,是乌鲁
伯格等人通过长期实测而获得的。这是托勒密以后第一份独立的星表,其精
度在第谷星表问世以前是首屈一指的。遗憾的是,象乌鲁伯格这样很有贡献
的天文学家,同样也是占星术的虔诚信徒。他从天象的观测上判断自己将被
儿子杀死,因此决定先采取措施将儿子放逐。儿子在十分恐惧的形势下发动
叛乱,并将他杀死。乌鲁伯格终于自找灭身之祸,这是天文学史上的一大悲
剧。
(2)开罗学派
公元909年,在突尼斯和埃及建立了一个独立的伊斯兰国家——法蒂玛
王朝(909—1171,中国史书上称其为“绿衣大食”)。这个王朝于10世纪
末迁都开罗以后,成为西亚、北非的一大强国。该王朝重视科学,吸引许多
阿拉伯学者到开罗。特别是哈基姆于995年在开罗设立了一所科学院以后,
前往的阿拉伯学者更多。因而在开罗形成了一个天文中心,即阿拉伯天文学
的开罗学派。尤其在10世纪以后,阿拉伯本土实际上为突厥人所控制,天文
事业衰落,巴格达的天文学家外流至开罗和印度,更促进了开罗天文学的繁
荣。
开罗最著名的天文学家是伊本·尤努斯(?—1009),他曾编制了一部
有名的《哈基姆历表》。这部历表不但计算和提供了各种天文数据,而且记
… Page 56…
载了运动的理论和方法。其中谈到用正交投影的方法,解决了许多球面三角
的问题。以后大约200年间的天文观测,都一直使用这份星表。他还汇编了
自829年至1004年间的天文学家和他本人的许多观测记录,其中包括28个
日食记录,7个春分、秋分点的观测记录和一个夏至点的记录。这些资料对
研究月亮公转的加速运动和地球自转速度的不均匀变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西阿拉伯学派
西阿拉伯学派是在西班牙一带地方活跃的另一个阿拉伯天文学中心。8
世纪中叶倭马亚王朝灭亡时,它的一个后裔逃离大马士革,远涉重洋,到了
西班牙,后在那里建立了后倭马亚王朝(中国史书中也称其为“白衣大食”)。
那里逐渐形成了阿拉伯天文学的西阿拉伯学派。西阿拉伯学派的天文学研究
受古希腊天文学影响颇深,在讨论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方面有新的见解。
该学派的杰出代表查尔卡利(?—1100)于1080年编制了《托莱多天文
表》,在欧洲使用了近200年,直到13世纪才由《阿方索天文表》代替。查
尔卡利还著有《论太阳的运动》、《星盘》、《论行星天层》等著作。在《论
太阳的运动》一书中,记载了他通过25年的观测,发现了太阳远地点每229
年在黄道上移动 1°;在《星盘》一书中,他详细介绍了阿拉伯人常用的天
文仪器星盘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在《论行星天层》一书中,他用演绎法论证
了水星按椭圆轨道运行,否定了托勒密用本轮、均轮说来解释水星的运动。
此后,西阿拉伯学派的许多天文学家都对托勒密的本轮、均轮体系持否
定态度。伊本·图法 (1110—1185)另行设想出一种不需要使用偏心轮和本
轮的行星运动模型;伊本·鲁什德 (1126—1198)指责托勒密体系纯属数学
构想而非物理的现实;比特鲁吉·伊什比利(约1190年)则批评说,托勒密
体系从数学意义上是可以接受的,但实际上却并不正确。这些都表明,西阿
拉伯学派存在着一股反托勒密体系的思潮,它对几世纪后天文学冲破托勒密
体系的羁绊起了积极的作用。
阿拉伯天文学在西班牙活跃的时候,基督教的势力还未到达这里,所以
西班牙成了阿拉伯天文学进入欧洲的主要渠道。公元11、12世纪,许多阿拉
伯文的古希腊天文学著作在这里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大陆。欧洲人看到这些
著作大为惊讶,深为古希腊科学成就所感动,逐渐形成了研究和学习古希腊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