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中世纪科技史 >

第8章

世界中世纪科技史-第8章

小说: 世界中世纪科技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发展。 

     当阿拉伯的炼金术传到欧洲之后,正逢西欧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之时。 

实物地租已普遍向货币地租转化发展,统治阶级发财聚富、追求金钱的欲望 

更为炽烈。黄金是金钱最高贵的象征。因此以炼制黄金为目的的炼金术,正 

中欧洲封建统治阶级下怀。阿拉伯炼金术传到欧洲后,自然得到了封建帝王 

和教会的支持与利用。当时仅英王亨利六世豢养的炼金术士就多达3000余 

人。他们在宫庭和教堂中升起炉火,日夜守候在炉旁,满身油污,汗流浃背 

地为帝王炼制黄金。 

     欧洲炼金家很少兼攻医学,主要人物是一些僧侣。这是因为教会控制着 

炼金术活动,教堂往往是炼金术集中的活动场所,上层僧侣掌握着炼金术的 

技术秘密。 

     在中世纪的欧洲,化学发展缓慢,即使是炼金术也没有超出阿拉伯人的 

水平。在欧洲炼金家看来,水银是一切金属的本原,硫为一切可燃物所共有 

 (这里所谓的汞和硫是一种性质要素,而不是指实体),而金和银含有最纯 

粹的汞和硫。因此,他们认为普通金属与金银的不同就在于含汞、硫比例及 

纯度有所差别,而借“哲人石”就可以使它们的本质趋于完善。所以炼金术 

的关键是制出哲人石。 

     由于要追求点化金、银。因此炼金术士对于他们的方术严格保守秘密, 

正因为这样,在欧洲炼金术著作中,常常用一些令人费解的隐语、比喻和符 

号,叙说他们所用的原料和进行的化学反应。 

     炼金术士设想的嬗变的实验有:在空气中焙烧贱金属矿石——方铅矿(硫 

化铅),铅生成时有强烈的硫黄气味;把铅在灰皿或骨灰造的盘子中加热, 

铅烧掉后可以得到一点儿银。如把黄铁矿 (外表看起来有点象黄金的黄色矿 

物)与铅共熔,铅用灰皿烧掉以后,剩下微量的黄金。其实,析出的银和金 

原来就存在于矿石之中。还有一种嬗变实验是把钢刀片浸在蓝矾 (硫酸铜) 

溶液中,逐渐转变为铜。 

     不过,后来的炼金术的故事往往是骗人的。其中有一种引起嬗变的方法 

是用中空铁棒塞满金粉,用蜡封住,去搅拌坩锅中的原料。另一个骗人的方 

法是取一个一半铁、一半金的钉子,用黑墨水涂满,然后浸入一种液体中, 

搅拌,洗掉黑色以后,浸入液体的那一部分明显地变成金的。还有一个办法, 

取一个用白色的银和金的合金造的硬币,浸入硝酸中,当银溶解后,一半硬 

币显然变成金的。 

     真正对化学作出贡献的早期欧洲炼金术士是德国人大阿尔伯特(约1193 

—约 1280)。他倡导把对自然界的研究建设成为基督教义中的一门合法学 

科。他曾在巴黎大学阅读从希腊文和阿拉伯文翻译过来的亚里斯多德著作, 


… Page 39…

是中世纪唯一对亚里斯多德全部著作加以注释的学者。1248年他被派到科伦 

建立德国第一个多明我会的研究院,并任院长,1260年就任瑞根斯布克主 

教。他著有《炼金术》一书,其中记载了明矾、铅丹、砒石、苛性碱、酒石 

等物质的变化,描述了蒸馏甑等设备。据说他曾将雄黄和肥皂混合加热而制 

得过单质砷,所以西方科学史家大多认为他是元素砷的发现人。他在晚年时 

对炼金术的虚妄有所醒悟,于是在其《矿物学》一书中把炼金术称之为“天 

才与火的卑下结合”,着力揭穿炼金术士的欺骗行径。他说他曾试过炼金术 

士的“金”,虽然它在火中能耐六七次燃烧,但终于会被烧掉并化为灰烬。 

因此,他引用了阿维森纳著作中的名言:“种是不能嬗变的”。这在当时是 

很有积极意义的。 

     欧洲的早期著名炼金家中还应提到英国的罗吉尔·培根,他不仅是伟大 

的思想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他在炼金术方面也颇有造诣,关于炼金术的 

著作有18本之多。据培根在1267年说,他在前10年中总共花掉了1万英镑 

用来买书,买仪器,在牛津郊外秘密地进行炼金术实验。 

     罗吉尔·培根把炼金术分为“思辩的”和“操作的”两种。思辩的炼金 

术也就是理论化学,研究如何从元素生成各种金属、矿物以及盐等各种物质, 

探讨宇宙万物的构成、起源与变化。操作的炼金术即实用化学,研究如何用 

人工的方法制造出比天然产物更好的东西。例如用蒸馏、升华的方法提纯物 

质,制造合成有效的药剂和颜料。他还强调炼金术也应该为医学服务,合成 

新型药物治病救人。这些都是很高明的思想。 

     罗吉尔·培根在他的《第三著作》中提到了火药。这部著作作为他本人 

撰写的大百科全书中的一部分于1268年赠给教皇。当时火药已从中国途经阿 

拉伯传到欧洲,渐渐为人所知。罗吉尔·培根详细记载了火药的配方:7份 

硝石、5份木炭和5份硫磺组成。这份配方因为硝石成分太少,因此火药效 

果不好。然而这是欧洲最早的火药配方之一,因此欧洲科学史家一度认为火 

药就是由罗吉尔·培根本人发明的。 

     除僧侣以外,中世纪欧洲从事炼金术研究的世俗人士有著名炼金家维兰 

诺万的阿那德(1240—1311)。他也是欧洲炼金家中少有的兼通医学的人物。 

他一生充满了波折和奇遇。他的著作《哲学家的花坛》流传甚广,十分有名。 

在他的科学著作中,炼金术总是和医学联系在一起。他提到了各种药物用于 

治疗疾病,特别提到了许多毒药和解毒药。阿那德还是第一个描述酒精的人, 

称之为“生命之水”。并提出,酒精可以用蒸馏葡萄酒的方法制取。 

     从15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印刷术的输入,炼金术著作大量出版,吸引了 

越来越多的信徒。在宗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炼金术广泛传播,并与宗 

教信仰密切联系。炼金家为了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不惜求助于祈祷、咒语、 

巫术、招魂卜卦、召唤鬼魂以及其他类似手段。他们指望“点石成金”,认 

为只有鬼神帮忙,才能完成这种奇迹。 

     尽管欧洲炼金术有其荒诞的一面,但是有些炼金术士在实际操作过程 

中,的确也完成了不少化学转变,积累了某些化学知识,完善了化学实验方 

法与手段。16世纪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曾经就炼金术 

对科学的贡献作出了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炼金术可比喻《伊索寓言》里 

的一位老人。当他快要死去的时候,他告诉他的儿子们,说他在葡萄园里已 

埋下许多黄金留给他们。儿子们把葡萄树周围的泥土都挖松了,并没有发现 

金子。可是树根四旁的青苔和乱草被他们这样除去了,结果第二年长成满园 


… Page 40…

的好葡萄。同样,炼金术士寻找黄金的艰苦努力,已使他们的后人获得许多 

有用的发明和有益的经验,并且间接促使了化学走上光明的大路。”正因为 

如此,恩格斯把炼金术称之为“化学的原始形式”。 


… Page 41…

                              3。中国炼丹术 



     中国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武帝时期就有了炼丹术,但是其历史渊 

源则可以追溯到战国至秦仅之际。秦始皇统一六国就曾派人去海上求“仙人 

不死之药”。只是早期的长生药多为天然品,还没有建立丹房,配备专门的 

炼丹设备。 

     封建社会发展以后,帝王贵族的生活更加骄奢淫逸,梦想长生不死和永 

世霸业的欲望更加膨胀。炼丹术的活动正符合了他们的这种追求,得到鼓励、 

资助,于是迅速兴盛起来。此外,中国劳动人民长期从事制陶、冶金、酿造 

等化学工艺实践,本草药物的应用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这 

些生产知识和经验,也为炼丹术在这个时期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中国炼丹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兴起和发展的。 

     中国炼丹术进入成熟阶段是略早于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 

的代表人物为葛洪和陶弘景。 

     葛洪 (公元281年—361年),别号抱朴子,是晋朝有名的炼丹家和医 

学家。他所著的炼丹术书《抱朴子》中所含化学内容极为丰富。他明确指出, 

煅烧红色的丹砂,可游离分解出水银。使水银和硫磺化合,生成黑色的硫化 

汞。在密闭的状态下,加热黑色的硫化汞,可以升华得到赤红色的晶体硫化 

汞。他把这两个反应的关系概括起来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 

砂。”这实际上已把化学反应的可逆性问题提了出来。《抱朴子》还记述了 

铅的变化是可逆的,铅白加热后可以变成铅丹,铅丹可以再制成铅白。 《抱 

朴子》一书留下了较完整而可靠的炼丹资料,对研究古代炼丹术有重要的参 

考意义。 

     在葛洪之后,中国另一名炼丹家梁朝的陶弘景 (公元456年—536年) 

在多年的炼丹实践中发展了无机化学知识。他明确指出金、银两种金属能够 

和水银化合成汞齐,这些汞齐具有可塑性,这类合金可以镀金镀银。陶弘景 

还掌握了鉴别钾盐和钠盐的方法。他指出,消石 (即硝酸钾)以火烧之,紫 

青色烟起,就是真消石;而燃烧芒硝(硫酸钠)就没有这种颜色的烟。这个 

方法和近代分析化学用以鉴别钾盐和钠盐的火焰分析方法是相同的。 

     经过两晋、南北朝二百多年的延续,到了唐朝,由于皇姓李,把老聃称 

为“始祖”,称“玄元皇帝”,奉道教为国教,因而使炼丹术进入最盛时期。 

不过,大约从隋代以后,中国炼丹术逐渐成了两个派别。一派强调修炼五金 

八石,炼制丹药,以外来的药力捍人身体,坚人骨髓。所以这派称为外丹派。 

另一派为隋代罗浮山道士苏元朗 (青霞子)最先倡导,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气 

功,主张实行心肾交会、精气搬运、存神闭息、吐故纳新,认为“气能存生”, 

所以这派称为内丹派。与化学有关的炼丹术主要是指外丹派的活动而言的。 

     中国的炼丹术在唐代发展到鼎盛时期。表现在用药的品种大为扩展,开 

始参用植物药料;实验操作更为复杂;炼丹设备以西汉所用简陋的土釜、竹 

筒而发展到设计专用的铁质水火鼎、铜桶等;理论也趋于系统完整,以阴阳 

五行学说统摄。但是这时期的中国炼丹术失去了西汉时期那种朴实的面貌, 

而被渲染上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中国炼丹术理论大致可以追溯到远古,天然丹砂的鲜红颜色在远古就被 

认为是一种灵异的象征。因为红色象征血,因而进而又与生命和灵魂联系起 

来。而且草木烧之成灰,唯独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烧之 


… Page 42…

愈久,变化愈妙。”而烧出的水银在古代人看来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它具 

有金属光泽,“其状如水似银”,而且“见火则飞,不见尘埃”,正与方士 

希术“羽化飞升”的目的一致。因此历代方士们都把百药中的水银之母—— 

丹砂奉为至尊。此外,在他们看来,丹砂和黄金又可以相互转化,因而服用 

丹砂可兼得金与银之精气而获长生。中国炼丹术理论于唐代已形成系统的“假 

外物以自坚固”和“以金养身”的丹药观。不过,他们天真地把金石草木的 

坚实和柔弱与人身体质之健壮、虚弱等同起来,把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 

人的生理、生命现象混同起来,因此两千年的流行过程中,得以长生者从无 

所见,而中毒损命者屡见不鲜。唐朝上自唐太宗,下至僖宗,几乎没有一个 

皇帝不与丹家有关系。宰相李泌、刘晏、卢钧;文人李白、贺知宪宗、穆宗、 

敬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死的。唐太宗服梵僧的延年药而病殁;武则天 

服了胡超的丹药后三年即死亡;李抱真服金丹至二万粒,腹硬而死。 

     此外,中国古代对金石物质自然变化的认识中,还流行着这样一种见解: 

天然金石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自然地朝着更加完善、精美的方向提高自 

己。有人称之为“金石自然进化论。”炼丹家认为,有些物质可以逐步完成 

向黄金的转变,甚至生成自然之丹,只是时间相当漫长而已。在丹鼎中靠其 

他药物的作用,仿照天地阴阳造化的原理,辅之以水火相济的促进,再加上 

祈祷上仙的护祐,就可以加快进化的过程。 

     唐代末年,人们对炼丹术的所谓长生不老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丹家 

自己也认为长生不老不可信。因此到了北宋,北宋皇帝任用丹家是为了炼金 

银。即便如此,方士们经过广泛的、长时期的实践后,又发现所有药金都不 

具备天然黄金的优异性质,一切努力终归徒劳无功。所以有些比较实事求是 

的方士和文人学者陆续发表了怀疑和驳斥炼丹术的议论。南宋末年,文人俞 

琰在《炉火鉴戒录》一书中痛斥炼丹术“果皆有之乎?曰:幻也,何谓幻, 

诡怪妄诞也。”炼丹术逐渐衰落了。 

     中世纪的中国炼丹术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化学遗产。首先,中国炼丹术为 

后世遗留下了相当丰富的矿物性医药制剂,这是它的一大贡献。在宋代以前, 

炼丹家几乎都兼为医药学家,二者之间往往没有严格的界线,例如东晋的葛 

洪、南北朝时的陶弘景、唐初的孙思邈都是著名医药兼炼丹家。他们把各种 

天然的矿物以及炼制的丹药(也包括动、植物药)划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丹药能杀精魅、驱恶鬼、使人通神明而不老,属仙丹大药;中品能延年 

益寿,却病愈疾,兼营养滋补;下品能除寒热邪气、破积聚,但多毒,不可 

久服。这种分类法明显带有炼丹术的色彩,其影响一直延续到明末《本草纲 

目》问世以前。因此,中国古化医药化学的成就主要是从炼丹术的活动中取 

得的,人工合成矿物药剂的最早丹方也主要见于炼丹术的著述。 

     其次,这一时期炼丹术所用的药物和器具,为近代化学的产生提供了大 

量的物质准备。有人根据历代炼丹术文献作了一个不完全的统计,包括无机 

物和有机物在内,炼丹家约用了60多种药物。其中有 

     元素:汞、硫、碳、锡、铜、铅、金、银等; 

     氧化物:三仙丹(HgO)、铅丹(PbO)、砒霜(AsO)、无名异(MO)、 

                                       34             4 6              nh2 



磁石 (FeO)、石灰(CaO)等; 

         34 



     氯化物:盐(NaCl)、硇砂(NHCL)、轻粉(HgCl)、水银霜(HgCl)、 

                                    4               2 2                  2 



卤咸(MgCl)等; 

            2 



     硝酸盐:硝石 (KNO或NaNO)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