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文学史-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珍的诗却很少单纯描写自然景物,而是以一个启蒙思想家的眼光审视着历史
和现实,表现出深厚的社会内容。同时在艺术形式上,也非同一般。他的诗
歌洋溢着浪漫主义情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比喻新颖,辞采瑰丽,具有
独特的艺术魅力。如 《西郊落花歌》对本易引起伤感的衰败的落花景象,却
能渲染得绚丽多采,说它“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
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真是壮观绮丽,别开生面。
龚自珍的诗歌还好用意象化的表现手法。如“风雷”、“落花”便是在
他的诗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此外,他还经常用“箫”和“剑”作为意象来表
达内心的矛盾:“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又忏心一首》),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秋心》),“一箫一剑平生意,
负尽狂名十五年”(《漫感》),……“箫”寄托着他幽怨、悲凄的情怀,
“剑”则表现他刚烈、勇猛的斗志。这样的一些意象,艺术地体现了龚自珍
这位时代先行者的二重心态。
龚自珍有些诗篇过于含蓄曲折,用典过繁、过生,和他的有些文章一样,
存在着艰奥难懂的缺点。龚自珍的词现存153首。有些词作抒发了不同凡响
的抱负,如21岁时写的《湘月》:
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曾是东华小容,回首苍茫无际。
… Page 88…
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
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罗袜音尘何觅,渺渺予怀
孤寄。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消魂味。两般春梦,橹声荡入云水。
这首词便是以勃郁的感情写出了他决心干一番济苍生的事业的雄心。但
也有不少词涉及狭邪,反映了他思想、生活的另一面。他的词具有古雅、幽
灵等艺术特色。有人把他和张惠言、蒋春霖等人并称为清词后七家。
(2)魏源、林则徐、张维屏
鸦片战争时期的代表作家还有魏源、林则徐、张维屏等。
魏源 (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51岁中进士,
曾任江苏兴化知县、高邮知州等职。他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在鸦
片战争之后,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他主要“以经济名世”,
但诗、文都有成就,诗尤佳。著作有《海国图志》、《圣武记》、《古微堂
集》、《古微堂诗集》等。
魏源诗现存近八百首。他平生“好游山”,曾自嘲:“应笑十诗九山水。”
(《戏自题诗集》)他的山水诗在吟诵湖光山色时常常表现出忧时感世的思
想情怀。他还写有大量的政治诗,直接抨击时政,描写人民疾苦,抒发爱国
感情,真实地反映了中国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矛盾和反侵略斗争。如早期“仿
白香山体”《江南吟》十首、《都中吟》十三首,广泛涉及朝野政事,深刻
揭露了清王朝统治集团的腐朽,表现了改革的愿望。《江南吟》之八专写鸦
片烟的毒害,结尾说:
语君勿咎阿芙蓉,有形无形瘾则同。边臣之瘾曰养痈,权臣之瘾曰
中庸。儒臣鹦鹉巧学舌,库臣阳虎能窃弓。中朝但断大官瘾,阿芙蓉烟
可立尽。
这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武官员的腐败,是鸦片无法禁绝的根子;把禁
烟和改革时弊结合起来,加强了诗歌的思想性。
魏源在鸦片战争期间还写了 《寰海》、《寰海后》、《秋兴》、《秋兴
后》等四组组诗,揭露英国侵略军的罪行和清统治者的无能。如《寰海》之
十:
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几获雄狐来庆郑,谁开柙兕祸
周遗。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早用秦风修甲戟,条支海上
哭鲸鲕。
诗中热情地歌颂了三元里人民奋起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英勇斗争,同时痛
斥了投降派官吏助敌纵寇的卖国行径。
魏源的诗歌比较通俗,但有些诗也有僻典过多、晦涩难懂的毛病,削弱
了艺术感染力。
魏源的散文表现了经世派的文风,大都与时务政事有关。内容详实,寓
意深长,但层次清晰,明白晓畅。他的文章既不受正统的桐城派古文的约束,
也与龚自珍的奇诡瑰丽不一样,自成特色,对后来的新文体散文有一定影响。
林则徐 (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今闽侯县)人。27岁中进
士,曾任河东道总督、江苏巡抚。1838年任湖广总督,继又受命为钦差大臣,
到广州查禁鸦片。后遭投降派打击,1842年被充军伊犁。著有《林文忠公政
书》、《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等。
林则徐的诗歌,在1838年之前大都是官场酬唱和题图咏画之作,社会意
… Page 89…
义不大。1838年后诗歌题材和内容有很大变化,写了许多表现爱国主义思想
的优秀诗篇,雄伟悲壮,严正深沉。《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是他谪戍新
疆时留别妻子而作,其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他“常
不去口”,表达了以国家利益为重,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的高尚情操。再
如《出嘉峪关感赋》写于充军途中,歌颂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表现了豪迈的
乐观精神,写得大气磅礴: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
云低。天山■削摩肩立,翰海苍茫入望迷。谁道淆函千古险,回看只见
一丸泥。
林则徐的散文多是以奏折、政书形式写成的关于鸦片之害的论说文,说
理透辟,文笔犀利。
张维屏(1780—1859),字子树,一字南山,号松心子。广东番禺(今
广州市南部)人。曾任知县、知府等职,后因厌恶官场生活,辞官回家,闭
门著书,著有《松心诗集》。早年诗作多咏山水及应酬赠答,晚年在家乡目
睹英国侵略者的暴行以及人民的抗敌斗争,写出了《三将军歌》和《三元里》
等著名诗篇。
《三将军歌》是歌颂陈连升、陈化成、葛云飞三位在鸦片战争中英勇杀
敌、以身殉职的将领。最后写道:
承平武备皆具文,勇怯真伪临阵分。天生忠勇超人群,将才孰谓今
无人?呜呼!将才孰谓今无人,君不见二陈一葛三将军!诗句长短错
落,反复吟唱,表现了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三元里》生动地描述了广州郊区三元里农民围击英国侵略军的壮烈场
面,讴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格调高昂,很有鼓舞力量,因而
广为传颂。
(3)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潮
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一切有良知的爱国者奋起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诗
人们尽管过去政治倾向、文学见解各异,但在民族危机面前,也都挥笔上阵,
创作了大量反帝爱国诗歌,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热潮。
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
以往诗坛的远离现实、无病呻吟的风气,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阔,其题材、
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鸦片是西方殖民主义用来危害
中华民族的毒物,很多爱国诗歌首先揭露了鸦片侵略的毒害。陈澧在《炮子
谣》中说: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人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
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对于侵略军在鸦片战争中的烧杀抢掠的暴行,诗人们更是以无比愤慨的
心情痛加鞭挞。如原先诗风瑰丽奇特、论诗主性情之说的姚燮,在鸦片战争
时期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写了《兵巡街》、《捉夫谣》、《太守门》、《毁
神庙》等揭露侵略军暴行的诗歌。再如越伊优亚生的 《镇城惨劫》是对英国
侵略者在镇江之战中屠杀镇江人民的记录:
连天匝地尽妖氛,传说京江玉石焚。隔岸紫烟凝黑雾,沿河碧血漾
红云。深周密密排经雉,稚子垒垒作井羵。恼杀南风时不竞,触人鼻观
… Page 90…
总腥闻。
第二,无情揭露了清王朝统治集团的腐败和无能。以往的爱国诗歌总是
渗透着“忠君”思想,表达追求“功名”的愿望;而鸦片战争时期的诗歌却
开创了爱国不忠君的新诗风,尖锐地指斥清廷吏治的腐败、文武官员的昏庸
误国和懦怯媚外。贝青乔曾把他在军中所见的咄咄怪事,写成一百二十首绝
句,题为《咄咄吟》,予以揭露。如其中一首写道:
瘾到材官定若僧,当前一任泰山崩。铅丸如雨烟如墨,尸卧穹庐吸
一灯。
诗后注云:“骆驼桥距镇、宁二城约二十里,故张应云屯兵于此,以为两路
后应,二十八日,了见二城火光烛天,胜负莫决……而应云素吸鸦片烟,时
方烟瘾至,不能视事。……我军望风股票,不敢接战,咸向慈溪城退避。而
应云犹卧吸鸦片烟时许,始踉跄升舆而走。”这首诗让人们清楚,正是张应
云之类的将领导致战斗的失败。
爱国诗歌还大胆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历来被认为是至高
无上的皇帝。如金和的《围城纪事六咏·盟夷》记述了晚清第一个不平等条
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情况,在辛辣地讽刺了签约官僚的卖国行径后,笔锋
一转,直指皇帝:
……券书首请帝玺丹,大臣同署全权官。冒死入奏得帝命,江水汪
汪和议定。
可见卖国乞降的头便是皇帝。
第三,热烈歌颂了爱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这也是鸦片战争时期诗歌创
作的热点。如朱琦的 《朱副将战殁他镇遂溃诗以哀之》、《关将军挽歌》等
诗,都是悼念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的。他的《老兵叹》写厦门之役中的下级
军官:
独有把总人姓林,广额大颡又多髯,自称漳州好男子,当关一呼百
鬼喑。可惜众寡太不敌,一矢洞胸肠穿出。转战转厉刀尽折,寸脔至死
骂不绝。
他还有一首《感事》诗,斥责无功受禄的将领,赞扬忠心卫国的民众:
夜觅檄夷书,疾声恣丑诋。忠义乃在民,苟禄亦可耻。
过去文人很少在诗中讴歌人民群众武装起来进行反侵略斗争,但鸦片战
争时期这样的诗歌却大量出现。如表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诗,著名的除
了张维屏的《三元里》外,还有梁信芳的《牛栏冈》、何玉成的《团练乡勇
驻扎四方炮台等处纪事》等优秀诗篇。江浙、福建等地人民的抗英斗争在当
时诗中也有生动反映。如顾翰的七古长诗《俞家庄歌》描写浙东沿海农民、
渔民机智地痛歼敌船,打击侵略军,使“夷人自此心怯恇,不敢扰害来兹方”。
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歌在艺术上也有许多开拓性的尝试。它以丰富多
样的创作手法、语言风格乃至诗歌体制,改变了诗坛长期存在的因袭、模拟、
僵化的衰颓状态,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特别是爱国诗歌大都写得活泼、通俗,
昭示了晚清诗歌发展的新趋势。
虽然当时的诗歌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还缺乏本质的认识,还常常流露
出封建正统观念,在艺术上也还比较粗糙,缺少提炼和概括,缺少富有形象
的刻划,但是它们却是以真挚、深厚的爱国感情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它们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它们在题
材、内容上和艺术表现上都为晚清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Page 91…
3。太平天国的革命文学和“桐城派”的中兴
(1)太平天国的革命文学
发生于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之后的一次伟大
的农民革命运动,也是一次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的
领袖们在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斗争的同时,十分重视思想文化斗争。在戎
马倥偬的紧张岁月中,他们发布文告、诏书等,提出革命的文艺主张,制定
完整的文艺政策;在太平天国后期,干王洪仁怪鞒肿床湫辛恕度敖洹
士子文》、《戒浮文巧言谕》、《钦定敬避字样》等告谕,在总结太平天国
文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革命文学理论。
太平天国坚决禁绝封建文学艺术的传播。金田起义后,太平军公开发布
各种“条禁”,其中规定:“凡一切妖物、妖文书,一概焚化,如有私留者,
搜出斩首不留。”“凡歌馆书士,如有编造歌谣及以凡情歪例编成诗文,迷
朦兄弟者,斩首不留。”“凡邪歌、邪戏一概停止,如有聚人演戏者,全行
斩首。”定都南京后,即成立删书衙,洪秀全亲自主持删改“四书”、“五
经”等书,并下诏说:“将其中一切鬼话、怪话、妖话、邪话一概删除净尽,
只留真话、正话……”按照太平天国的革命需要,重新清理封建文化遗产。
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强调文学艺术要为太平天国的政治服务,与现实
革命斗争紧密结合。《劝戒士子文》要求文学创作“一字一句之末,要必绝
乎邪说淫词,而确切于天教真理,以阐发乎新天新地之大观。”洪秀全本人
孜孜不倦地写诗作文以为示范。
为此,他们提倡“文以纪实,浮文在所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
反对“吟花咏柳”、“空言无补”。同时提倡“语句不加藻饰,只取明白晓
畅,以便人人易解”,形式大众化、通俗化;反对运用古奥生僻的词语、典
故和“八股六韵”等种种清规戒律。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努力实践革命文学主张。他们的诗文充满革命激情,
讨伐清王朝的罪行,抒发改天换地的壮志,动员群众起来进行斗争,成为革
命的有力武器;写得朴实浅显,通俗易懂,便于群众的接受和流传。如洪秀
全的《吟剑歌》: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擒尽妖邪为地网,收残奸宄落
天蜀。东南西北敦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
乐如何!
这首诗表达了革命者的豪迈理想、博大胸怀,气势恢宏而语言通俗。
再如他的《诛妖歌》是在1851年秋驻军广西桂平县时,因军中缺粮又多
伤病而作,用以鼓舞士气。诗前有个小序,说:“天王诏令各军各营兵将,
方旦欢喜踊跃,同心同力同向前,万事皆有天父主张,天兄担当,千祈莫慌。”
诗云:
真神能造山河